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制度史

  • 杜家骥讲清代制度

    作者:杜家骥

    《杜家骥讲清代制度》主要讲清代制度,不以鸦片战争为分期局限,由清初至宣统年间的制度一并讲述。开课时,因听讲者有一部分是明史及中国古代史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所以适当加进了明代制度的内容,且有些内容又联系整个中国古代,曾以“明清制度”为课程名称,但考虑到这部分内容与主体的清代内容不成比例,因而此次出版将课程名称改为“清代制度”,至于书名,是出版社为这套丛书统一规划的名称。
  • 明代黄册研究

    作者:栾成显

    黄册制度是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种基本制度,历来受到学者重视。尤其30年代以来,考证研究颇盛,不乏名家论著,几乎成为明史的一个分支学科。然而,迄70年代末,学者并未见过黄册原本,所论大皆据史书、地志有关记载,南京黄册贮藏库的专志《后湖志》,以及明清人士对黄册制度的评议等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固丰,足资系统论述,而难于实证。原来黄册内容,主要是按户分列人丁与事产,以及两者在每十年大造期间的增减变动。其特点在于项目具体,而每项必有数据,可形成历史变量。学者既未见黄册原本,所论亦多是黄册制度本身及其兴衰变化,鲜能利用黄册资料特点以验证史书记载及作计量分析,来考察当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问题。 本书中,作者研究的各项结论都具有新颖性,都可作为一家之言,供学者研讨。作者治史的方法,即档案文书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是极好的,就当提倡和推广的材料。 本书为2007年10月第3次印刷。
  • 再造封建

    作者:王安泰

    中國中古時期的「封建」,與西周的「封建」,乃至於現代認知的封建,實為不同的概念;本書對於魏晉南北朝的封建制度與政治秩序,有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本書以爵制為研究重心,探討中國中古時期封建的意涵,以及爵制與政治秩序的關係。中國中古封建體系,名義上遵循西周封建制度,實際是經由戰國兩漢以來儒生、士人不斷追溯重構,形塑出一套關於西周封建的「歷史記憶」。中國中古封建以王爵與五等爵替代西周諸侯,建立天子冊命諸侯統治封國的架構,並藉由儒家經典與漢魏故事,制定專屬諸侯的「開國」制度與「茅土」儀式。各王朝也藉由冊封周邊勢力,建構天下秩序,彰顯政權居於天下共主的地位。本書不僅關注封建體制的具體實踐方式,也重新考察中國中古時期的政局與制度變遷。
  • 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作者:郑钦仁 编

    郑钦仁主编的《中国古代制度略论》主要讲述中国历史各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安排,如官职制度、宰相制度、选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并对这些制度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对后世的影响启示逐一进行深刻分析。文章均出自台湾一流制度史学者之手,专为对历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写就,语言生动优美,读来毫不艰涩。读毕全书,读者可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有一精炼认识,从而在考量中国大历史时更具别样体悟。《中国古代制度略论》为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史的一本上佳入门通识读物。
  • 北魏官僚機構研究

    作者:鄭欽仁

    北魏官僚機構研究,ISBN:9789578571235,作者:鄭欽仁
  • 中国宦官制度史

    作者:余华青

    《中国宦官制度史》内容简介:在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专题史著作是专门性强而主题面广的一类学术研究专著。这类著作,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在广征博引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钩沉稽玄、探幽发微、考镜源流、传承文明,力求翔实而又清晰地展现这些领域滥觞、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加深对“通史”和“断代史”等相关领域的阐述方面,起着其他论著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上海人民出版社致力于专题史著作的出版。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先后出版了长期从事专题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撰著的《中国货币史》、《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印刷史》、《中国天文学史》、《中华文化史》、《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杂技史》、《中国小学史》等一大批专题著作,受到海内外学界和广大史学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满足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需要,我社决定组织出版“专题史系列丛书”,并从历年已出版的数百种专题史著作中遴选出一批学术价值较高、出版时间较长的图书,汇入“专题史系列丛书”,分批出版,以飨读者。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作者:吴宗国

    科举之名始于宋代。唐代贡举制度宋以后也习称为科举,因为它已具备了科举制的最基本的特征,故本书亦以科举名之。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本书十年前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现经作者修订出版。
  • 明代粮长制度

    作者:梁方仲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 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

    作者:邓小南

    中国古代官僚责任制度的运作,是围绕对信息的控制而展开的。中央对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考察,中央与地方之间搜集、传递、处理信息的方式,对于政令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历史的问题,也是当代的问题;是学术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本书以宋代史事为重心,尝试于这一课题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历史上“信息渠道”问题更为充分的重视和学术对话。
  • 清代国家机关考略

    作者:张德泽

    《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内容简介:在档案研究工作中,他广学博览,在占有大量原始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著述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一书是这方面的代表,是张老先生积几十年学术研究心血之大成之作。
    该书于1981年10月正式出版。它全面阐述了清代国家机关的构成、性质、职权和沿革,收罗丰赡、考证详明,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清代历史研究、档案整理、编辑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被收入《中国名著大辞典》。
  •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

    作者:包伟民

    2001年,“近百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书收录了会上提交的17篇论文,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宋代制度史几个具体侧面的回顾与反思,如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等,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宋代的例子,来讨论关于制度史研究的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供高校历史系师生及历史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 卫所、军户与军役

    作者:于志嘉

    本书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以明清时代的江西地区为中心,集中探讨“卫所军户”的户役负担与存在形态。不仅对卫所、军户、军役诸论题有宏观上的认识,同时以明清方志等原始史料为依托,对府级以下地方单位的个别状况亦有较为精确的掌握。作者提出以“原籍军户”、“卫所军户”与“附籍军户”来区分卫所人丁的不同形态,由此得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认识。对史料中彼此矛盾、谬误之处,亦有多方考证辨析。
  •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系运作机制研究

    作者:余蔚

    本研究拟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不同时代地方监察体系的构造特点与发展进程:一、历代地方监察体系的结构,以及不同时代在监察权力归属、履职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二、地方监察体系的建立-调整-失衡-再调整过程。三、地方监察官履职方式的具体规定与实施情况。
  • 从幕府到职官

    作者:关晓红

    清末官制变革,将原来“内外相维”格局改为上下贯注,是近代中国政体转型的重要内容。改制总体目标是仿效西方,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过渡。清廷试图通过官制改革奠定立宪的官治基础,进而刷新吏治,提挈政纲、挽救危亡;可是改制反而导致统治秩序严重失范,社会矛盾急剧尖锐,促使清廷速亡。其要因,在君臣上下只顾一己之私,阻挠及妨碍改革深化,不能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结局也与他们的预期相去悬殊。 本书引用大量未刊档案与清人文集、日记、书信,揭示了清季改制中新旧体制的复杂纠葛,折射出制度兴革与中西历史传统的缠绕,以及对后来政体设置的重大影响。
  • 秦汉官制史稿

    作者:安作璋,熊铁基

    在整个古代官制史中,秦汉的官制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秦汉以前的官制,班固说是“夏、殷亡闻焉”。师古曰:“盲夏,殷置官事不见于书传也。《礼记?明堂位》曰:‘夏后氏官百,殷二百’,盖言其大数而无职号统属也。”①当然,事实上并不是毫无所闻,只不过无系统的记载罢了。而班固所说的 。周官则备矣”②,也不尽然,《周书》、《周礼》的记载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总之,秦汉以前的官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秦汉以后在官制上有一个大的变化,《汉书?百官公卿表》说。“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一方面是“汉因循而不革”,即所谓的“汉承秦制”,另一方面同时又是“颇有所改”。改变的地方实际上很多,本书中随处可见。“因循”当是就主要方面或者说主要精神 而言,从这方面说,不但是“汉承秦制”,在某种意义上秦汉宫制又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这就是秦汉宫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秦汉官制的特殊地位又是和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致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时指出:“如果说,秦以前韵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①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制度,放在世界史中去考察,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是秦朝开始,汉朝逐渐完善的。
  • 宋会要辑稿(套装共8册)

    作者:徐松

    《宋会要辑稿(1-8)(套装共8册)》徐松辑录,共366卷,分17个门类,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叙述了宋代沿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如辽、女真、回鹘、瓜沙。安化大理、渤海等历史,并叙述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的交趾、占城、蒲端、天竺、大食佛泥等国的概况,最后总述宋代历朝周边各国的朝贡情况。
  •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科大卫

    本书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

    作者:邓小南 主编,曹家齐,平田茂树

    在传统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信息传递与政令指挥系统的运行,既落实了官僚责任制度,亦反映出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而信息与政令之基本载体,是当时上下流通的文书。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有效牵动对于政治体制运作、日常政治秩序、信息渠道建设等当面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作者: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