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车间的竞争优势

    作者:威廉·拉佐尼克

    本书以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界工业霸主――英国、美国、日本――的先后继起为线索,以它们先后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车间为横断面,对劳动雇佣制度与技术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精辟的分析。尤其是,拉佐尼克在这本书中充分地展示了历史分析方法的魅力,他在对三个国家企业制度史的客观细致的推敲梳理中,引出了自己的理论喻设。即使你不同意作者的结论,但其所提供的丰富的企业制度史料,足以为我们对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化的思考提供丰富的营养。尽管作者没有刻意强调,但是书本身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国的社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制度演化的历史情景。而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在企业制度研究中特别容易忽视的问题。
  • 西欧金融史

    作者:金德尔伯格

    全书分为五个大篇。 第一篇货币,包括西欧货币的演变,各国早期银行货币,银行和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 第二篇银行业,着重介绍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变化。 第三篇金融,包括政府财政,私人金融中个人家庭、公司的发展情况,对外投资,资本转移实例,政治角度来分析对外贷款,金融危机的有关情况。 第四篇论述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时期的西欧金融史。 第五篇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金融史,欧洲的金融一体化。
  • 现代资本主义

    作者:(美)托马斯·K·麦克劳

    何谓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如何演化的?为什么有的企业家、大公司和某些国家能够使资本主义为自己服务而有的则不能?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何谓资本主义”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资本主义的优点十分明显:它使收入稳步增长并不断增加机遇。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明显:它置物质于精神之上,且资本主义市场的力量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现代资本主义》一书包含了熊彼特所主张的三大要素,但它首先是一部史书。书中有四章综述了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其他章节则是名人传略,介绍了乔塞亚·韦奇伍德、奥古斯特·蒂森、亨利·福特以及丰田佐吉等人;书中还有一些驰名公司的发家史,这些公司包括劳斯-莱斯、德意志银行IBM以及日本七十一连锁店等。所有这些关于国家、公司和个人的历史都有很多戏剧性成分,令人过目难忘,有助于我们了解在不断的变化中取得经济成功的真谛。
  •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作者: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讲述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蓬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先进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农业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只是到了20世纪g0年代,质的发展才真正在长江三角洲农村出现,并使农民的收入相当程度地超过了维持生存的水平。
  • 资本主义的动力

    作者:[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第二台柱。1976年,他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对资本主义再作反思,集成本书。在书中,他对资本主义怎样和为什么在西欧萌芽、发展,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对资本主义的作用等等重大问题 ,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 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作者:Robert L. Heilbroner

    在线阅读本书 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is a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not only enables us to see more deeply into our history but helps us better understand our own times. In this seventh edition, Robert L. Heilbroner provides a new theme that connects thinkers as diverse as Adam Smith and Karl Marx. The theme is the common focus of their highly varied ideas -- namely, the search to understand how a capitalist society works. It is a focus never more needed than in this age of confusing economic headlines. In a bold new concluding chapter entitled "The End of the Worldly Philosophy?" Heilbroner reminds us that the word "end" refers to both the purpose and limits of economics. This chapter conveys a concern that today's increasingly "scientific" economics may overlook fundamental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at are central to economics. Thus, unlike its predecessors, this new edition provides not just an indispensable illumination of our past but a call to action for our future.
  • The Great Divergence

    作者: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brings new insight to one of the classic questions of history: Why did sustained industrial growth begin in Northwest Europe, despite surpris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advanced areas of Europe and East Asia? As Ken Pomeranz shows, as recently as 1750, parallels between these two parts of the world were very high in life expectancy, consumption,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and the strategies of households. Perhaps most surprisingly, Pomeranz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ores were no worse off ecologically than Western Europe. Core areas throughout the eighteenth-century Old World faced comparable local shortages of land-intensive products, shortages that were only partly resolved by trade. Pomeranz argues that Europe's nineteenth-century divergence from the Old World owes much to the fortunate location of coal, which substituted for timber. This made Europe's failure to use its land intensively much less of a problem, while allowing growth in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other crucial difference that he notes has to do with trade. Fortuitous global conjunctures made the Americas a greater source of needed primary products for Europe than any Asian periphery. This allowed Northwest Europe to grow dramatically in population, specialize further in manufactures, and remove labor from the land, using increased imports rather than maximizing yields. Together, coal and the New World allowed Europe to grow along resource-intensive, labor-saving paths. Meanwhile, Asia hit a cul-de-sac. Although the East Asian hinterlands boomed after 1750, both in population and in manufacturing, this growth prevented these peripheral regions from exporting vital resources to the cloth-producing Yangzi Delta. As a result, growth in the core of East Asia's economy essentially stopped, and what growth did exist was forced along labor-intensive, resource-saving paths--paths Europe could have been forced down, too, had it not been for favorable resource stocks from underground and overseas.
  • 国富国穷

    作者:[美] 戴维·S. 兰德斯

    《国富国穷》批判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将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因素揉合在一起,多层面地分析了财富创造、国家兴衰更替的根本原因,提出人类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
  • 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

    作者:[荷]扬· 卢滕· 范赞登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欧洲?中世纪欧洲经济是如何起步的?本书将这些欧洲经济史里的大问题放到全球视野中,通过对西欧工业发展的整理,经数据跨时段测量其作用,并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做比较。比较了1000—1800年中国、日本和印度的人力资本发展。同时,本书还展示了欧洲的婚姻模式对理解欧洲过去的重要性。本书的结论,对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来说,是全新的。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作者:奥利弗·E.威廉姆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阐述的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是西方极端右倾的与政治密切有关的经济思想流派。他们颂扬自由放任下的资本主义的市场和价格制度,认为它几乎是解决任何经济问题的最好机制;主张国家应该创造条件使市场和价格制度发挥最大的功能。尽管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具有很大的错误,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具有某些值得参考的论点和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暴露自私自利的动机对社会可能造成的有害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论点为:竞争的资本主义——即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发生的私有企业来执行我们的部分经济活动——是一个经济自由的制度,并且是政治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次要论点是:政府在致力于自由和主要依赖市场组织经济活动的社会中所应起的作用。
  • 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四版)

    作者: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

    《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4版)》较全面地考察了从古至今各种经济理论扰因、特点和代表人物,扼要介绍了各种经济分析方法,体现了经济分析的连贯星。思想的力量部分将所述观点同当代经济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而方法争论则尽显经济史上风云人物的风采。本书涵盖广、史论结合,理论追踪与方法论探源并重,经济思想史资料翔实。
  •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

    作者:[美] 托马斯·罗斯基

    本书研究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半个世纪内的经济增长,主要关注现代产业的发展,即基于国外引进的产品、原料、技术及制度管理的经济活动。棉纺织厂、铁路及轮船运输、西式的商业银行,将在作为研究现代行业运转的典型例子在本书中予以考察。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政治与经济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规模与影响与同时期其他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如日本十分相近。 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两个地区向外扩展:以充满经济活力的大都会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沈阳(奉天)、鞍山、本溪、营口(牛庄)及位于今辽宁省东南的大连为工业与交通中心的满洲地区。上海是19世纪40年代西方受商业利益驅使以武力胁迫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条约口岸之一。它位于中国国内贸易交通要道——长江的入海口,并得益于这一有利位置;在19世纪条约体系使中国主权部分丧失后造成的贸易和生产扩大之前,上海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上海的商业和工业发展几乎全部受控于国内或国外的私有企业。从一开始,这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就与传统经济建立了紧密的纽带,从而取得投资资本,原料、劳动力及销售市场。 满洲的发展源于私人企业与外国政府影响的结合。影响满洲的首先是俄国;1904-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日本继之成为对满洲影响最大的国家。20世纪20-30年代满洲的大型采矿业与冶炼业不断发展。不过这种发展对日本的经济比对中国的经济更为有利。与此同时,大片未开垦土地和中日政府不断扩建的交通设施吸引了华北的大批移民浪潮,并引发了满洲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的经济形式从江南与南滿的城市中心以多种途径传播开来。一些作为上海、大连及其他大型城市出口产品及原料供应地的主要贸易中心城市也逐渐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工业。它们广泛的贸易联系,同时促进了交通业、通讯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工厂的扩大及交通网络的深入,进一步带动了对电力设备、维修行业和其他附属设施的新需求。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口、哈尔滨、长沙及昆明等中心城市,尽管仍远远落后于上海、天津,但也已孕育出了相当规模的现代行业。在一些更次要的的城市中,类似的发展也在以较小规模地进行着。
  • 十年轮回

    作者:沈联涛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从内部人的视角对当前世界金融风暴进行了独特描述。作者是一个亚洲金融的监管者,曾亲身参与有关监管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设计的重要讨论。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审视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7~2009年这场目前仍在进行的全球危机的种种原因:陈旧的思维模式、市场原教旨主义、宽松的货币政策、利差交易、松懈的监管、贪婪、裙带关系以及金融工程等。作者全面生动地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地区)的遭遇和危机发生前后的经济金融状况,并对危机各国(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救援措施进行了反思,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抵抗通缩的零利率政策诱发了利差交易,利差交易催生了亚洲的泡沫,而泡沫的破灭则摧毁了亚洲的经济。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全球金融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致我们目前用以应对关键事件的工具和组织结构完全是过时的。《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揭示了目前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是无力应对全球泡沫的,并对需要变革的领域提出了建议。作者认为,“没有一次金融危机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因素,有望帮助我们发现并且缓和下一次危机。”“一国的危机与国内市场、政策和制度的失败相关,而全球危机则与在网络化世界中通过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而传导的失败有关。”“我们一直未能及时察觉危机的出现,因为我们在社会行为准则、政策制定及实施上,在思想、法律和行政体系上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在起作用,每一方面都有盲点。如果这在一个国家里是很糟糕的事,那么它在全球范围中就是灾难性的。”这可以看作是一个金融监管者最深刻的反省。《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披露了相当多的重要文献,并涉及国际金融界的许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重要时刻的言行堪称《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一大看点。 强力推荐: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平装)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强力推荐: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精装)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 华人的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雷丁

    《华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海外华人企业研究的奠基之作,迄今为止也仍是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作者戈登•雷丁承接马克斯•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著名命题,在书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东南亚海外华人企业赖以成功的精神资源?全书以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对72家华人企业的深度访谈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海外华人家族企业背后的文化、价值观支撑,指出华人家族企业所展示的企业精神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一种“资本主义精神”的新的形式,其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文化”。对应于“新教伦理”,“儒家文化”是海外华人企业的经济发动机。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作者:[英] 麦迪森(Angus Maddis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及其姊妹篇《世界经济千年史》是麦迪森教授所著的两本关于过去两千年世界宏观经济的定量参考书和权威指导手册。书中不仅回顾了从公元1世纪到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探索了不同区域发展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两千年以来的世界人口、产出和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变动进行了全面的、详细的定量测算和分析,并给出了大量的具体数据。
  • 西方世界的兴起

    作者:[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

    本书稿是1992年诺贝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早期作品,也是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兴起这一课题进行探讨时采取了不同于过去的论述方法,而运用了交易成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所有权理论,从而被认为实现了“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的统一”。本书中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试图改变从某一偶然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本书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很大的兴趣,在新经济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有追随者和仿效者出现。成就了诺斯成为诺奖得主的主因。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是经济学指定的必读书。
  • 经济思想史

    作者: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

    经济学精选教材译丛
  • 大分流

    作者:(美)彭慕兰

    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尽管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但之所以在国内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这本书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作者:黄宗智

    本书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 世界经济千年史

    作者:[英]麦迪森(Angus Maddiso

    《世界经济千年史》使用了大约一半的篇幅详细报告数据处理工作和计算结果以支持作者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当然,这可能只适合那些具有研究兴趣的读者。但是我相信他读者会发《世界经济千年史》正文中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不但有高度的可读性,而且有很大的启发性。譬如,为什么荷兰曾经县有欧洲最高的生产率?为什么在文化上有着深刻纽带关系的中国和日本却在经济发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又为什么英国的北美殖民地造就了经济强大的美国,而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却造就了范后的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