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族史

  • 盎格鲁-撒克逊简史

    作者:约翰•布莱尔

    这是一个唯有战争与野蛮的忠诚的时代,还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秩序井然的社会?国王们的沉浮缘何如此迅速?异教与耶稣基督的较量,谁将最终获胜?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英国历史的十字路口,是英格兰社会发生全方位剧烈变革的时代。本书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律法等各方面对约6个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进行了翔实而透彻的剖析,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富有创造性的成就及对未来英国发展的影响。
  •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

    作者:王小甫

    本书研究了中国中古时期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和蒙古等周边族群的凝聚历程,分析了这些族群兴起的过程中,拜火教、本教、摩尼教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等信仰的引入,成为建构本族群历史记忆的重要资源,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族群凝聚。
  • 乌桓与鲜卑

    作者:马长寿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作者:傅斯年

    傅斯年撰写该书的主旨是用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中国上古时代族群的分布、发展和融合。其基本理论是:在上古时代,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活着东西两大族群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夏商周时代,夏主要生活在西方,在东方渤海周围,生活着许多夷族部落,后殷商统领诸夷族兴起灭夏。傅斯年得出的结论是:“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相互参考,均揭示我们商起于东北,此一说谓之为已经证成可也。” 傅斯年的中国上古东西两大族群对峙发展理论得到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傅斯年所系统论述的先秦东西两大族群的对峙和发展“成为一个解释整个中国大陆古史的一把钥匙。”
  • 西藏王臣记

    作者:五世达赖喇嘛

    此书作者为五十达来喇嘛,作于明末,较详细地介绍了吐蕃王朝历史及文明时期西藏出现的萨迦政权和帕木竹巴政权的历史。他用文学手法叙述历史,行文古典简洁,用辞典雅华的,不仅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史书,而且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 鞑靼征服中国史 鞑靼中国史 鞑靼战纪

    作者:[西班牙]帕莱福等

    本书稿由《鞑靼征服中国史》、《鞑靼中国史》和《鞑靼战纪》三部分组成。 《鞑靼征服中国史》由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帕莱福根据搜集到的大量资料撰写而成。该书讲述1644年崇祯之死,清兵入关,到1647年,即清顺治四年清兵攻占南方最后三省广东、福建、广西这段时间的历史。它所记述的史实,有不少可以和中国史料相互印证、补充。《鞑靼中国史》记述1665年北京教案的过程。作者系耶稣会教士鲁日满,当时他在浙江、江南传教。在这次教案中,鲁日满及其他外地传教士也被押往北京,在礼部受审,因此,对教案过程记录比较详细,是研究此次教案的第一手史料。《鞑靼战纪》由耶稣会士卫匡国所撰,记述的是卫匡国在中国所了解到的清军征服中国的过程,其中清军之征服江浙一带,因有作者之亲身经历为证,是比较有价值的。
  • 北朝胡姓考

    作者:姚薇元

    本书根据史传、姓书的记载,参以石刻、方志、文集、说部等材料,考证《魏书·官氏志》所载胡姓,兼及两汉以来质子降胡和隋唐蕃将胡商,共考证一百九三姓,填补了我国史学领域胡人姓氏问题研究的空白,可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民族史研究参考。
  •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作者:马长寿

    本书为马长寿先生遗稿,系利用关中发现的碑铭25种,从其题名的姓氏、官爵、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等方面,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各族的历史,初步解决了过去很难弄清的问题。此书系以碑铭证史的典范,得到了治史者的高度评价。
  • 中欧人文图志

    作者:(法)瑟利耶

    数十个中欧国家或地区的全面介绍,上百幅民族人文地理变迁示意图,近二十个民族历史的专题分析。 中部欧洲国家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经受战争。迫害、屠杀和流放的历史。作者以审慎的笔触叙述了先后受控于德意志、奥斯曼、俄罗斯等帝国的中欧各族人民。在东西方的夹缝中饱受的侵袭与骚扰。同时,也再现了中欧各族人民在民族身份确认过程中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作者: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内容简介: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例如,仔细研究了吐蕃人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发现了一条与吐蕃在西域活动史有关的地理线索,从而为许多重要史料的断代、定性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通过对汉、阿两种史料的认真比勘,否定了唐朝与大食曾在中亚对抗的种种说法,确认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遭遇战;等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结论令人信服: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只能是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以后的事。
  • 古代神话与民族

    作者:丁山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1952年1月18日去世)的一部论文集,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徒、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既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作者:王明珂

    作者围绕“历史心性”这一关键词,从与“核心典范”相对的“边缘异例”入手,深入探索发生在边缘的的不寻常现象,对断裂、失忆等异例作情景化的诠释。通过分析羌族、藏族等“异类”历史中的血缘、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重新考察流传于中原及其周边的 “弟兄祖先故事”,对炎黄子孙及相关英雄历史进行了反思性的研究。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的华夏边缘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羌在汉藏之间》等书讨论的延续与拓展。
  • 最后的游牧帝国

    作者:(日)宫脇淳子

    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据日本讲谈社1995年版译出。
  • 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作者:[美]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

    丹尼斯•塞诺是迄今在中央欧亚研究(the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领域取得最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如今广为学界接受并习用的“中央欧亚”(the Central Eurasia)概念,就是由他1940年在巴黎首先提出的。在塞诺那里,中央欧亚是一个迥然不同于大陆边缘地带的独特的文化区。作为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学者,在他的弟子和朋友圈子里,塞诺的绰号是“大汗”(the Great Khan)。这里呈献给读者的,是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都是研究内亚(Inner Asia)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换言之,如果要深入了解内亚的历史文化,塞诺的作品不可不读。本书也是塞诺的第一本中译本著作,书后所附塞诺的著作目录,也是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
  • 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作者:罗新

    名号制度是在北族政治发育过程中,从政治领袖的称谓名号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既复杂又多变的政治制度。本书通过对中国中古时期北方诸民族的政治名号制度的分析,特别是对这些名号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变迁的分析,揭示中古北族政治发育及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并强调在起源意义上有着明确连续性的政治名号,随着政治题的演变发展而向广义上的专名方向辐射,由此为深入认识中古北族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中国民族史两种

    作者:吕思勉

    本书由吕思勉旧著《中国民族演进史》和《中国民族史》合编而成。前者从宏观上鸟瞰了中国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近代中国民族所受的创痛、面临的问题和复兴之路,等等,文字浅显易读,吸收了当时国内外的民族学理论,系供学生阅读的通俗读物。后者对中国历史上的汉、匈奴、鲜卑、丁零、貉、肃慎、苗、粤、濮、羌、藏和白种等十二个主要族系作了系统的叙述,并附有详尽的考证文字,是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两书相得益彰,表现出吕思勉不仅有精深的史籍根底,广博的知识,而且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对今天的读者了解中国民族史仍有极大的帮助。《中国民族演进史》初版于上世纪40年代,1949年后未曾出版。《中国民族史》初版于上世纪30年代,1987年虽曾再版,但作了删节更动。本次出版,均按照原貌作了回改。
  •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作者:蔡鸿生

    本书的论题,是由唐代两个著名混血儿的一场讥讽性对话引发出来的。《新唐书•哥舒翰传》给后世留下这样的记录: 禄山谓翰日:“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本同,安得不亲爱?”翰日:“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见爱,敢不尽心。”禄山以翰讥其胡,怒骂曰:“突厥敢尔!”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身世,以缩影的形式反映出一个广阔的种族文化背景,即中亚绿洲城邦文明与漠北草原穹庐文明的接触和交融。自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沙畹在圣彼得堡刊布《西突厥史料》以来,昭武九姓与突厥汗国在中古时代的互动关系及其渗透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外学人的关注。当代粟特学和突厥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不断地推进本世纪初沙畹孤明先发的学术导向。 本书之作,并无“预流”之心,只有“拾遗”之意。以下三编,谈胡说蕃,兼及胡物在汉地的命运。略人所详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能否详人所略,那就有劳读者慧眼的鉴定了。
  • 松漠之间

    作者:刘浦江

    长期以来,辽金契丹女真史学界与民族语文学界彼此十分隔膜:一方面,辽金史研究者大都不能掌握利用契丹、女真文字资料;别一方面,民族语文学家又未能向历史学家充分展示这些资料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以至于有不少历史学家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民族语文资料对于辽金契丹史研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其实,就契丹大小字石刻对字史、契丹研究的潜在价值而言,如果能够对它们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其重要性将不亚于突厥语史、蒙古语文之于蒙元史。 本书收录了刘浦江先生于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17篇论文,记录了其近十年来的学术轨迹,体现了其着力于新材料与新问题的研究取向,为其于辽金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对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 蒙古秘史

    作者:特·官布扎布,阿斯钢 译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称霸之历程的书籍。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直到斡歌台罕十二年(1240)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之所以成为解读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原因。
  • 北方民族史十论

    作者:姚大力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還對東亞、中亞,甚至歐洲的歷史均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中外學者均十分重視對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研究,甚至形成為國際學界研究的熱點或專門學科,如所謂的匈奴學、鮮卑學、突厥學、西夏學等。中國傳統史學對周邊的民族,特別是北方民族的記述和研究歷來十分重視,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