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博物学

  • 诗经名物图

    作者:[日]细井徇

    最美不过《诗经》。 那关关的雎鸠声,交交的黄鸟鸣,夭夭的桃花,苍苍的蒹葭,给人以无限美的联想。 日本学者细井徇所撰《诗经名物图解》,精致描绘《诗经》名物,让典雅诗句中的花草虫鱼都生动起来,宛若眼前。 ……………………………… 《诗经名物图解》三卷,分草、木、鸟、兽、鱼、虫六部,收图两百多种。该书有弘化四年(1847)作者细井徇自序、松堂清裕嘉永戊申年(1848)序和花木鸿嘉永辛亥年(1851)跋。 细井徇,号东阳,曾为僧为医,撰有《四诊借要》等。细井氏有鉴于因时地之异,古今之异,《诗经》名物多所难辨,孔子所云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的目的难以达到,而前人所作多有不足,乃与京都一带画工商议共同编撰,由细井亲自审定,“加以着色,辨之色相,令童蒙易辨识焉”,遂成此书。 此次我们将《诗经名物图解》所收图及《诗经》相关诗句集中到一起,名之曰《诗经名物图》,为读者阅读《诗经》提供一本便于认识名物的资料书。
  • 怎样看到鹿

    作者:周玮

    本书的主题在于反映“一个博物爱好者的内心,以及她对自然的感受”,在内容形式上,作者讲述观察自然的花鸟鱼虫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在框架上,则通过不同的“地域”来串联:佛农山——北京——里诺,最后以瓦尔登湖的朝圣结束。一个业余博物爱好者,一个生态关注者,就这样在不同地域文化之中穿梭往来,在陌生之地从一花一鸟开始熟悉,在常居之地则不断发掘身边惯常的地景,重新发现自然的美与乐趣。在中美两种地域文化之间,另有一个互相映衬比照呼应的层次,丰富了自然和文化体验。比如第一部分“佛农小城”中有一篇《连翘、春天、北平》,就是这种例子。 而说到底,草木生灵有情,也是作者多情所致,天地莽莽,而万物中有一两样竟入得其眼,总有机缘,有缘在此相遇,并融入生活,沉入记忆,这其中不时翻滚沉浮者,是需要作者把它们留在纸上的呼召。这也便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缘由。
  • 山海经注证

    作者:郭郛

    本书将古籍《山海经》用现代动物图腾学、自然史博物学、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观点重新加以注解、论证。再结合中国古代动物的家化史,注证中国大地上先民在战胜凶猛动物和驯养家畜过程中,发生以凶猛动物和家养动物为图腾、标帜、族名的史实。解释了《山海经》中奇形怪物是各氏族的图腾神,解决了自秦汉以来迷惑历代学者的疑团。并对中国山、水、田、林、路、农、牧等自然史博物学等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各个氏族居住的基本生态生活区,山 水 动植物图腾族等等一一加以注释。
  • 作者:(法)儒勒·米什莱

    昆虫的身体结构,巧夺天工,是大自然充满数学之美的杰作。昆虫的社会构造,团结一致,毫不逊色于人类社会分工的复杂和有条不紊。米什莱全身心地注视着这些有愿望、爱劳动、心中充满了爱的小昆虫,从这个无限小的世界中看到了无限博大,无限深邃。他耐心地描绘出昆虫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生机,衷心钦佩而又深怀悲悯,宛如咏唱圣诗。《虫》第一卷“蜕变”,是对昆虫由卵、蛹变成虫的描述,第二卷“昆虫的使命和技艺”,写破坏性昆虫,也写了蚕与蜘蛛,第三卷“昆虫社会”,写白蚁、蚂蚁、黄蜂、蜜蜂等昆虫的社会生活。
  • 植物记

    作者:安歌

    植物记:海南篇,ISBN:9787508634180,作者:安歌 著
  • 看不见的森林

    作者:[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 飞禽记

    作者:约翰·巴勒斯

    博物志本辑新书5种(12初月上市): 蕾切尔•卡森《万物皆奇迹》《海滨的生灵》《寂静的春天》 约翰•缪尔《等鹿来》 约翰•巴勒斯《飞禽记》 约翰•巴勒斯一向以观察鸟类、花卉和自然景观的细致入微和文笔优美著称,他的文章又渗透着深深的哲学和神学反思,他继承了惠特曼、爱默生、梭罗的自然主义文化传统。他尤其以描摹自己所居住的加斯克尔山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体现了博物学的本地性特征。 本书所记录的就是布洛与各种鸟类邂逅的故事,他在细腻的观察中,表现出的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居高临下,也不是对研究对象的冷漠的客观,而是一种深挚的移情,视这些鸟类为同类,可以在对视中相互抵达心灵的深处。
  • 大自然的灵魂

    作者:儒勒·米什莱

    《大自然的灵魂:米什莱散文经典》包括《飞鸟》和《大海》两部分。鸟儿是神圣的族类,是上天派来保护人类生命的使者。鸟类给大自然增添无限的生机,向人类昭示着许多道理。海洋动物世界是最奇妙的世界,向我们演绎着一幕幕梦幻般的场景。作者观察自然界的这种无比欣喜的眼光,对待飞鸟和海中生物的这种无限温情的博爱,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这是作者代表人类对大自然灵魂的第一次礼赞。
  • 无尽绿

    作者:宋乐天

    这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与所给人美的愉悦之外,突出的是植物与人的日常相关的“物用”,以及这种“物用”和人发生联系以后,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因为有亲身经历和亲手经验做底子,所以写起来不虚,文字朴素而真切动人。春日连绵照眼的紫云英与新绿茶树,于合适季节亲手制作出的乌糯米饭与木莲豆腐,还有秋日香气沉沉的桂花晴雨录,这些都是我们置身其中、日常生活里鲜明的“无尽绿”。 全书四色印刷,179幅精美摄影作品,随书附赠两张明信片。
  • 万物皆奇迹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博物志本辑新书5种(12初月上市): 蕾切尔•卡森《万物皆奇迹》《海滨的生灵》《寂静的春天》 约翰•缪尔《等鹿来》 约翰•巴勒斯《飞禽记》 《万物皆奇迹》是卡森的绝笔之作,在其逝世后出版。在本书中, 卡森讲述了她和她的甥孙年幼的罗杰一起在缅因州的海岸、树林、旷野探险和观察自然的经历和体验。讲述了如何培养一个孩子观赏植物、动物、星月、云彩,倾听虫鸣鸟唱,如何丰富和锐化我们久已迟钝的感官和审美能力。 本书是卡森文笔最为优美的一部作品,全书文字不多,但却将她一生所信仰的环保哲学,做了最充分和诗意的表达,那就是对自然之力的敬畏,对自然之美的惊叹,这是卡森毕生思想的“心经”。
  • 植物的识别

    作者:汪劲武

    《植物的识别》内容简介:北京大学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汪劲武教授多年来在教课之余在《植物杂志》等刊物上撰写了介绍种子植物不少科、属的文章,他博览古今有关植物的著作,在文中介绍了许多与植物有关的有趣典故、传说等,由于内容短小精悍,加之文笔生动。
  • 大自然的猎人

    作者:[美] 爱德华·威尔逊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0.Wilson),当今美国生物学翘楚,堪称20世纪最出色的生物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之一。本书是他的自传,讲述了他的生平和科学上的成长历程以及贡献。作品简洁明了,文笔优美。
  • 玫瑰之吻

    作者:伯恩哈特(PeterBernhardt)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适合于自然爱好者、植物爱好者、园艺工作者、环境工作者及普通学生阅读,不要求读者具有专门的植物学知识。“花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尺”。很少有人会不喜欢花,但实话说,懂花、细心观察过花并研究过花的构造、功能与起源的人不算多。这部优美、简明的著作从你所熟悉的玫瑰萼片讲起,内容涉及花的结构,花朵何时开放、何时凋零,花粉与传粉,花与昆虫的互动,花的进化等等。英文版1999年出版后受到《纽约时报》、《科学》和《自然》的好评。原作者还专为中文版的出版修订了最后一章的内容。 一部关于花的引人入胜的植物学博览。 ——《纽约时报书评》 伯恩哈特这部雄辩、准确、优美的著作,既能让好奇的科学工作者,也能让业余的博物学爱好者有机会了解并欣赏花的生物学。 ——凯文(PeterG.Kevan),《自然》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玫瑰之吻》是对花的研究,读这部清晰的作品有完全享受的感觉。 ——阿尔特(BarbaraS.Arter),《美国园丁》 植物学家伯恩哈特将花的形态、功能和生态学知识与花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精巧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描写铸就了一部平衡的博物学作品,我愿意向所有爱花人,以及想更多了解花的生物学的人推荐它。 ——恩德瑞斯(PeterK.Endress),《科学》
  • 作者:(法) 儒勒·米什莱

    海洋就是一种声音。它对遥远的星辰讲话,以它庄严的语言回应星辰的运行。它同大地和海岸的回声交谈,时而威胁,时而哀怨,时而咆哮,时而悲叹。海洋尤其同人对话。它是丰产的大熔炉,生物从中产生,并且旺盛地繁衍。海洋本身就是活生生雄辩的证明:这正是生命对生命的对话。生物,数以百万、亿万计,从海洋中诞生。米什莱赋予大海一种朦胧的动物性、一种有意识的母性。他讲述这些事物,用他独特的语言,每句话都打开一个深渊。全书分四卷:第一卷“海洋一瞥”,写从岸边观海及海中的波涛风暴;第二卷“海的创世”,写海洋的各种主要动物,从低级动物(如植虫类、石珊瑚、水母等)开始,渐次上升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然后是鱼类,直至哺乳动物,如鲸、海豹;第三卷“征服海洋”,写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三大洋的发现,欧洲探险家对北冰洋的探索,潮汐与风暴规律的发现,海中生物的破坏;第四卷“借海复兴”,提出人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建议。
  • 溪畔天问

    作者:安妮﹒狄勒德(美),Annie Dill

    自从《溪畔天问》发表之后,安妮・狄勒德这个名字便代表了最优良的写作。她以精心雕琢的文字、敏锐的观察和创新而深沉的洞见,在美国文坛争得一席之地,让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都忍不住陷溺。她住在弗吉尼亚州蓝岭的听客溪边,放空自我,用最真挚的眼睛观察大自然:一只青蛙、一尾麝香鼠、几个螳螂卵鞘、一条缠结的蛇皮,或大或小,或生或死,或狂暴或温柔,透过她的视网膜,便有了让人惊喜的特殊美感。短短的一年,在季节的更替间,在人、生物和造物者间,她细腻地探索了大自然里美和暴力共存的宇宙意涵。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本书更胜于梭罗的《湖滨散记》;另外一些人则说,它足以媲美法布尔的《昆虫记》。而对狄动德来说,这是她以二十六岁时该有的一切放边,来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主题交锋的大胆尝试。这番尝试无疑是成功的。阅读《溪畔天问》会是一次心与灵的礼拜,一篇敬虔的祈祷,一场无与伦比的观察体验。
  • 发现之旅

    作者:托尼•赖斯

    《发现之旅》,绝对值得您珍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 蒐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300余帧精美的珍藏画作/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 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科学家、艺术家联袂演绎/一幕幕迷人的自然历史冒险故事 /三百年历史的时间隧道,携您加入未知领域的探险/与历史伟人一起遨游世界 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国家地理杂志》 《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蒐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数百幅珍贵藏品,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叙述了那些世界知名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在深入海洋深处挖掘深海秘密时的一幕幕冒险旅程。 本书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第一次面世,它们绝对值得读者悉心鉴赏。过去一代代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都曾深深地为这些故事与图像着迷,并从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这本书的出版提醒我们,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然艺术家在自然科学演替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若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开启视野、航向未知世界的新探险。最好是随身携带这本书,在车上或飞机上随意翻阅,说不定它会给您新的领悟与启示。
  • 昆虫记(全10册)

    作者:[法] 法布尔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警畏之情,深入到昆虫的世界中,穷毕生之力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实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 杂草的故事

    作者:[英] 理查德·梅比

    理查德·梅比:当代不列颠最伟大的博物学作家 一部跨越园艺、文学、历史的典范之作! 杂草的传奇故事 野性从未走远…… 杂草是某种类型的植物还是一种人类的思维?它们是生物品种还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为何存在?如果没有它们,世界将会怎样?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讲述了在人类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四处流浪的杂草是如何被定义、被诠释、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对待,又是如何冲破文明的边界并影响人类对自然的看法。理查德•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立足英国本土的杂草变迁史,却勾勒出全球化视野中一幅包罗万象的野生植物迁徙和狂欢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