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博物

  • 市井博物

    作者:郭伯南

    《饭后茶余谈文化:市井博物》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充满传奇。“饭后茶余谈文化”丛书采撷了星空中的几颗璀璨之星,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 慈禧太后亲自监制的胭脂,是用什麽材料制成的?诸葛亮以“羽扇”指挥三军,那把 “羽扇”究竟是怎样的?人类在多久以前开始用牙签剔牙?最早出现的枕是角枕?最早的筷子是青铜制成的?最早的驿传是用甲骨文记载的?你知道王安石与走马灯的故事吗?…… 《饭后茶余谈文化:市井博物》介绍了枕头、伞、扇子、木屐、筷子、蜡烛、走马灯、胭脂、牙签、历法、邮驿、货币、度量衡等物事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 鲜花帝国

    作者:[美] 艾米•斯图尔特

    或许将花称为商品或者人工制品实在有失浪漫,但现今的鲜花却兼有这两种属性。花卉贸易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鲜花都是实验室制造、试管育种、工厂种植、机器收割,接着被打包装箱、拍卖出售,然后搭乘飞机漂洋过海走进大型超市或当地花店。艾米•斯图尔特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这些花的花形更大、色彩更艳、茎杆更强韧,远非自然之力可以生成。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鲜花帝国》深入探讨了这种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与相融。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庞大的花卉产业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花卉的看法,同时也给读者带了了思索。而中国的鲜花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书中提到的关于有机认证、新品种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

    作者:[英]伊迪丝·霍尔登

    爱德华时代英伦乡野笔记 上世纪初的岁时风情画册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记录了一九〇六年一月到十二月间英国乡野的种种物候现象与自然风情。细腻生动的文字,辅以数百幅精致清新的手绘水彩图,佐以众多英伦诗人佳句与岁时谚语,带来一整年的审美盛宴。 这部由伊迪丝·霍尔登在艺术学 校执教期间为学生示范制作的手记,不独是艺术教育样本,更是自然观察的典范之作。一九二〇年,伊迪斯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泰晤士河畔采集标本时,不慎落水身亡。完整的手记则于一九七七年首度出版,题为《爱德华时代女士的乡村日记》(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甫一上市便引发全英怀旧乡愁,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译成十余种文字。 原作问世一百一十年以来,初次以中文呈现。译本拥有独家版权高质量图源,译文经过精心校对,并请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等专家审阅。内文由设计师一字一句手抄,根据中文特点调整排版,还原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美好质感。
  •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

    作者:刘华杰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简介: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中?发达的自然科学关于这个世界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切都是早就定好了的?绝对不是。这个世界是"双非"的,其中的任何"事件"的发生在认知的意义上都是"双非"的,也就是说既不存在充分条件,也不存在必要条件,世界不是决定论的,我们能够影响未来。这个结论既来自数理科学的极致推理,更来自似乎浅显的博物学实践。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从认识论的"双非判断或原则"(此原则是作者本人提出并命名的)说起,通过一些典型的科学思想观念,阐释了近代自然科学博物传统的意义,提出了新博物学的设想。新博物学是传统博物学的博物情怀加上当代数理科学的还原论成果,两者结合起来以综合的面目展现出来的。本书用博物的眼光描述世界的图景,引领读者体会到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并进而引导读者对作为人和人的自然科学,在这样的图景下,应当有怎样的伦理观念(特别环境伦理观念)和科学观进行颇有新意的思考和体验。
  • 野草离离

    作者:王辰,张瑜

    用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眼光,以生态和文化两方面视角,对于被现代人遗忘而古时国人所熟知的不起眼的小草,重新予以诠释。作者将野草食用和名字、评价等流变结合起来,让本书具有了传统的美;此外,作者结合自身认识草类的经历以及科学分类上的故事,让本书带有都市现代的情调。可堪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便令读者随时随地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并能够体验身边的大自然所寓含的诗情画意。
  • 种子的故事

    作者:[英]乔纳森•西尔弗顿

    学校老师都教过,植物是由种子生长而来。但种子又从那里来?《种子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种子可不是从花店买来这样简单,其背后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自然史历程。从一粒撒在焙果上的芝麻,到重达二十公斤的海椰子,“种子”提醒我们地球上存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植物模样,而其生成之初均源于此 。 作者从种子的起源谈起,向读者描述了,在万物并茂的地球上,种子所具有的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地球上第一粒种子来自于近似蕨类的先祖,距今已有三亿六千万年,从这个故事开始,作者带我们环绕世界,探看种子们如何散播各处,如何展现生命特性。它们何以能够年复一年处于休眠状态?它们如何演化?如何广泛地被人类运用发展成新品种,并制作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包括食物、食用油、香料和药品呢?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曾经说过:“我对种子有莫大的信仰。若让我相信你有颗种子,我就要期待生命显现奇迹。” 与梭罗一样对自然生命有着无比的热诚,作者擅于发掘种子的不凡之处,乐于带领读者探索种子与世界的关联。从莱姆病(Lyme Disease)、人类色盲,到赛伦镇(Salem)女巫审判事件。他用清晰且诚挚的口吻,娓娓道出种子的科学知识,同时以风趣的笔触,探讨人类使用种子的各式方式。作者不忘时时提醒我们,推动种子故事发展的正是“演化”;演化有个难以抗拒的习性,就是为生命中的挑战发掘新的解答,继续向恶劣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对抗,种子于是得以延续它们的生命。 《种子的故事》兼具科学家的渊博知识及园丁的快乐情调,书中展现各式奇景,无论您嗜读科学新知,或爱好莳花弄草,都难以抗拒本书的诱惑
  • 塞耳彭自然史

    作者:[英] 吉尔伯特·怀特

    英国18世纪博物学家、作家怀特用书信体写成的这部博物记,将英国最可爱的乡村——塞耳彭村的鸟兽草木虫鱼娓娓道来,两百多年来流传不绝。这组信的趣味,今天多在于文学,在于其牧歌的趣味。它那优美清明的文体描绘的宛如图画,生动逼真的塞耳彭风物,永久保存着不变的姿媚与最初的新鲜。
  • 锦灰不成堆

    作者:王世襄

    《锦灰不成堆》为《王世襄自选集》系列之续编,《三维》中作者虽断言“今后不可能再有《四堆》矣”,然此后却未曾辍笔:上编“忆往”所收十数篇新文,或追记爱侣和诸位师友的言行风范,或补叙早年及特殊年代中的人生经历,情趣并茂,文献翔实,颇多不为人知者。作者以真挚之笔墨见证上一世纪中国文物事业和数批国宝的沉浮,同时展现与之血肉相连的文化人的诉求,字里行间贯穿着“走‘自珍’道路”的积极态度。下编收录作者近两年所撰《延续中华鸽文化 抢救传统观赏鸽》系列文章,插配彩色图版一百余帧,堪称一部初具规模的“中华观赏鸽谱”。
  • 桃之夭夭

    作者:王辰,张瑜,余天一

    在起伏错落的诗文词句之间,窥探传统而经典的观赏花卉,看它们如何绽放和凋落,如何承载这世间的爱与哀愁。 结合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古代与现代博物学视角,《桃之夭夭》给我们带来了认识传统花卉的一种全新视角。对这些传统花卉,书中详述了她们中文名字的由来,记录了她们在诗词歌赋里传递的悲喜忧伤,以及古人与她们情感交织的典故,此外,亦披露了作者与她们邂逅相遇的故事。这些内容,或清新,或厚重,同时兼具现代都市生活的情调和传统经典的美。伴随着文字的引领,让我们得以重拾身边的美好和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 老盖仙话动物

    作者:夏元瑜

    大半生与动物为伍的“老盖仙”夏元瑜,经历了人与动物的丰富关系:他养蛐蛐儿,喂鸽子,做大象标本,帮名猪立传,给幼狮当“妈妈”,替鸳鸯找对象,又为猫熊正名,听老虎告状,把食蟹猴养到能“解衣推食”……寻常小事,在《老盖仙话动物》中却自有一番哀乐动人的情味,即使谈动物,亦足见“老盖仙”的世事洞明。人类若果能祛除杀伐之气,才会包容一切生命的存在,这正是“老盖仙”幽默文字背后的苦心所在。 ------------------------ 目录 十里熏风 养蛐蛐儿 / 鸦友 / 鸽子已随云烟去 / 古城羽客 / 十里熏风 / 我当过妈妈 / 宠物 / 豹友 / 养狐•看狐•谈狐 奇谈怪论 摩登宠物野兽派 / 动物,开门 / 一错五十年——为猫熊正名 / 老虎告阴状——盖世仙翁阎罗殿前听审案 / 八珍记 / 哈巴狗的历史点滴 / 千年神猫考…… 生肖妙语 地勇夫人 / 牛的故事 / 龙腾虎跃 / 古来白兔世间稀 / 长蛇大阵 / 龙袍和恐龙片 / 万马奔腾 / 群羊开泰 / 百代封侯 / 追本溯源说狗经 / 名猪列传…… 泽及禽兽 泽及禽兽——遏制滥捕动物的暴行 / 我爱动物,动物也爱我 / 孙治强先生谈禁猎 / “文明世界”中的“野蛮行为” / 动物真命苦 / 猫熊的秘密杀手…… 附录 盖仙之盖 杨乃藩
  • 野菜志

    作者:曾珍

    才女自由的书写 野菜的清香 唯美的原创植物图片
  • 植物名实图考校释

    作者:吴其濬原著,张瑞贤等校

    本书为清代本草学、植物学名著。共38卷,记载植物1714种,附图1800余幅,参考历代文献800余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药用植物志。此次为校点注释本。
  • 终朝采绿

    作者:扬之水

  • 花朵的秘密生命

    作者:萝赛

    本书综合了植物学和科学史,以优美的文笔生动地描述了花朵在诱人吸引力的背后如何演化、存活、治疗;如何以形状、颜色与气味虚张声势,挑逗那些传粉的拜访者;如何选择最好的位置接受阳光的滋养;又如何知道何时该释放花粉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作者不但为我们介绍了形形色色玩世不恭的花种,同时还深入探讨了关于花香与花的知觉等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花的治病疗效。早期人类曾用花来缓解忧郁以及生产阵痛等种种身体不适,现在更应用到儿童白血病和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的防治工作上,我们甚至还可以用它们来清理遭受毒金属污染的土地或吸收放射性元素。
  • 植物之美

    作者:让-玛丽•佩尔特

    作者通过对生命源流的重新审视,对植物界以及动物界各种生物的出现、适应、繁荣乃至灭绝的描述,带领我们在游历生命发展进程的同时,进行了植物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前瞻性阐释,揭示出现令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将植物之美与个性之美、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完美结合,引领新世纪回归自然之潮流。 本书法文原著是一本跨世纪的畅销科普著作,著名记者与学界权威联袂以谈话录的形式探讨了生命本源及生命演变史,自1999年4月出版以来在西方掀起了重新认识植物、审视生命之源的热潮。新版的中文插图珍藏本倾心打造更流畅的叙述性文体,悉心编配255幅精美插图及图解,使读者在美的震撼和感染中,发现生命精灵的处力所在,本质所在。
  • 怎样看到鹿

    作者:周玮

    本书的主题在于反映“一个博物爱好者的内心,以及她对自然的感受”,在内容形式上,作者讲述观察自然的花鸟鱼虫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在框架上,则通过不同的“地域”来串联:佛农山——北京——里诺,最后以瓦尔登湖的朝圣结束。一个业余博物爱好者,一个生态关注者,就这样在不同地域文化之中穿梭往来,在陌生之地从一花一鸟开始熟悉,在常居之地则不断发掘身边惯常的地景,重新发现自然的美与乐趣。在中美两种地域文化之间,另有一个互相映衬比照呼应的层次,丰富了自然和文化体验。比如第一部分“佛农小城”中有一篇《连翘、春天、北平》,就是这种例子。 而说到底,草木生灵有情,也是作者多情所致,天地莽莽,而万物中有一两样竟入得其眼,总有机缘,有缘在此相遇,并融入生活,沉入记忆,这其中不时翻滚沉浮者,是需要作者把它们留在纸上的呼召。这也便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缘由。
  • 博物馆馆长讲博物馆

    作者:上海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专业

    这不只是一本关于18座博物馆的参观指南。 石窟、丹青、吉金,文化传承与家国命运——通过对博物馆与展览的关注,讲述文物的故事,呈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虽屡经挫折,依然不改其蓬勃的活力。 隔着玻璃展柜,我们与文物的距离不足一米,然而从诞生到今天,它们却经历了不知几千几百年又几千几万里。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它们如何逃过了无情的时间、世事无常、离合聚散? 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举办“九州文华”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各博物馆馆长(副馆长),从博物馆管理者的视野,介绍各自博物馆的历史与收藏。本书收录了截止2011年的前18讲,将讲座内容整理付梓,按讲座举办的先后顺序排列。
  • 昆虫之美

    作者:李元胜

    《昆虫之美(第2版)》讲述了:作者、诗人李元胜最新惊艳之作。200幅炫目昆虫摄影,21篇由昆虫激发的性情随笔。一本见证生命的尊贵和诗意的奇书。《昆虫之美》作者观察拍摄昆虫多年,积累了数十万字的观察笔记和数万张照片。至今已出版多种昆虫读物,广受好评。曾应邀参加央视崔永元《实话实说》栏目,介绍拍摄昆虫经历。《昆虫之美(第2版)》既有精彩昆虫生态摄影作品,又兼顾昆虫知识,更结合作者散文创作长项,因而令人不忍释卷。
  • 植物传奇

    作者:沈苇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传奇,是风景、图谱和大地之根,是人类的亲戚和乡邻。本书作者对丝绸之路上的二十余种植物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每一种植物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讲述了它们的源流、形态,以及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相关的故事。作者以多角度、跨文体的手法为植物塑像,科学描绘与诗意想象相结合,文字朴实优美,充满了诗与思的灵动色彩。本书配有近百幅图片。
  • 植物名字的故事

    作者:刘夙

    《植物名字的故事》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植物书。   新锐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刘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钩沉鲜为人知的有关植物名字的故事,用清新雅致的文笔讲述植物的人文背景,以及植物名字中隐含的各种趣味知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郁郁芊芊、平易近人的植物世界。   《植物名字的故事》简洁清爽的装帧设计,优美凝练的文字表达,真切动人的背景故事,在陶冶科学素养的同时,想必也能激发您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