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籍

  • 全唐诗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为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的需要,中华书局编辑部对这部清人编的《全唐诗》做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全唐诗》增订重印本,就是用中华书局原点校本为底本,把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把断句改为新式标点,并改正某些排印错误,同时把陈尚君先生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收入(《全唐诗补编》1992年中华书局版)。这样共增补佚诗四千六百多首,新见作者八百多人。简体横排增订本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收录唐诗最多最全的读本了。
  • 顾炎武全集(全二十二册)

    作者:(清)顾炎武

    顾炎武留下了大量著述,后世托名之作也很多。《顾炎武全集》是经专家考订后确定的顾炎武存世全部著作总集,收录了各类著作34种,其中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 《顾炎武全集》收录的著述经过了专家精审的考订,是可信的文本,对讹传已久的托名之作作了彻底澄清,为学术界研究顾炎武本人及其思想学术奠定了基础。 《全集》中很多著作是首次整理出版,如《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五经同异》、《九经误字》、《熹庙谅阴记事》、《圣安纪事》、《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明季实录》、《建康古今记》、《京东考古录》、《山东考古录》、《石经考》、《求古录》、《官田始末考》《历代宅京记》、《金石文字记》、《谲觚十事》、《亭林杂录》、《惧谋录》等,约占全部品种的百分之九十。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的整理,学界期待已久。而已经出版过整理本的,如《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此次整理吸取了前人的长处,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订正了前人的失误,后出转精。整理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专家,曾整理过《朱子全书》等巨著。整理《顾炎武全集》,整理者定下了最高标准,精择底本,详加校勘,一丝不苟,花费六年时间精心打造下。
  • 抱朴子内篇

    作者:张松辉 译注

    《抱朴子内篇》与《外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认为道本儒末,《内篇》属道家,《外篇》属儒家。《内篇》论证神仙的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各种道教书籍;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勘本《抱朴子内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

    作者:杜伟生

    作者以扎实的功底,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了怎样修复古籍、装裱字画。兼具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此次中华书局版为升级版,除了改为布面精装、烫金及版式调整之外,还校正了前一版中的错讹,最重要的是全部改为铜版纸彩印,使得修复步骤及细节更加清晰明确。 本书除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古籍修复用纸、装帧形式、修复分解动作及敦煌遗书修复和字画装裱修复的常识以及技术分解动作,最后有拓片和书套(盒、囊匣)的制作。附录资料三种。作为全书最重要部分的《古籍修复技术分解动作》,用124个页面来逐一介绍了古籍修复的各个环节,清晰明确。仍保留李致忠序。
  • 点校本二十四史

    作者:司马迁等

    中华书局100周年局庆纪念 32开精装本(全二百四十一册)首次整套推出 布面精、封面烫金、压印、扉页套红 纸张档次超过历次印本 书脊241个流水号方便插架
  •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年)编撰。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被封为临川王。 《世说新语》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该书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入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后人明确地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后来唐人编纂《晋书》,许多材料就直接引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表达传神,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历来深受喜爱。《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 六韬三略译注

    作者:唐书文

    《六韬三略译注》属于边缘交叉学科研究,把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因而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观点。道家与文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学科。大多数著名道家学者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许多著名的文人信奉道家思想。因此理清道家与文学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入研究道家和确定道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理清文学发展的脉落,对道家研究和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 古籍整理概论

    作者:黄永年

    《古籍整理概论》是一本实用的教材,作者黄永年根据自已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 国语战国策/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作者:李维琦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史学作品,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现代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该书记载了从西周穆王征讨犬戎直到三家分晋长达500年左右的历史,充分地展现了那时各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内部的冲突和斗争。  《战国策》,是由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
  • 天下郡国利病书

    作者:顾炎武

    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00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 、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原稿旧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不与清朝合作,便改名为炎武,易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自幼继承家学,15岁时就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他针对当时晚明的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坛学士每每只是侈谈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状况,提倡经世致用学风。他决心涉猎群书,探求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自己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风严谨,成就宏富。 顾炎武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乱世,目击时世艰难,又亲身经历倭寇之患、建州女真的内侵、风灾水害虫灾的交替侵袭,饥民的暴动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崇祯十一年,清兵攻下畿辅城,北京因此戒严了。第二年,顾炎武参加科举考试再一次失败。此后,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深深感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于是发愤读书,着手进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为了写作此书,顾炎武通读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之类数万卷,单就查阅的地方志书就有许多部。他还往来南北做实际调查,曲折行程二、三万里。他的这种面对现实研究当代史地,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精神和学风是难能可贵的。作者编订这些资料后,希望后人能在此基础上斟酌去舍,“续而传之”。在他晚年时,他又将此书一分为二: “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前者即《肇域志》,后者为《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则又可看到作者对于祖国边陲的深切注意及其中蕴含着的爱国深情。在有关云南省的篇章中,历述了云南、大理、临安、永昌、楚雄、曲靖、澄江、蒙化、鹤庆、姚安、广西、寻甸等府和车里、木邦、孟养等军民宣慰司的沿革。在“边备”一卷中介绍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哈密等地的形势。在“河套”及“西域”二卷中叙述了交趾、安南、流求、日本、真腊、爪哇、三佛齐、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佛郎几等国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产等情况。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边境各地和国外的情况仍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 柳河東集(全二冊)

    作者:[唐]柳宗元

    第一卷 雅詩歌曲 獻平淮夷雅表 平淮夷雅 鏡歌鼓吹曲 貞符 眎民詩 第二卷 賦 佩韋賦 瓶賦 牛賦 解祟賦 懲谷賦 閡生賦 夢歸賦 囚山賦 愈膏盲疾賦 第三卷 論 封建論 四維論 天爵論 守道論 時令論上下 断刑論上下 辯侵伐論 六逆論 第四卷 議辯 晉文公問守原顬 駁復雠議 桐巢封弟辯 辯列子 辯文
  • 锦绣万花谷(精装4册)

    作者:佚名 编

    《锦绣万花谷(套装全4册)》半叶9行,每行内印双行,行17字,白口,四周双边,版心上印“弘治岁在玄困敦” 2行,下印“会通馆活字铜版印行” 2行。玄困敦即壬子,为弘治五年(1492)。华燧字文辉,无锡人,制铜活字版印书,名其居曰会通馆,人称会通君。生平事迹见明邵宝《容春堂集》中《会通君传》。 明代无锡华氏以铜活字印书知名。除华燧外,弘治时尚有华印的陆游《渭南文集》,正德中燧之华坚印的《春秋繁露》、《艺文类聚》、《白氏长庆集》、《蔡中郎集》等书。华燧所印书多鸿篇巨帙,印制工整,纸墨俱精。弘治八年 (1495) 又印宋洪迈所撰《容斋随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还印有宋赵汝愚所辑 《国朝诸臣奏议》、 宋谢维新所辑《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宋潘自牧所辑《记纂渊海》宋高似孙所辑《文苑英华纂要》等书。燧于经史之书,亦多涉猎,曾集九经单辞为一编,名《会通馆集九经韵览》,于弘治十一年(1498)以铜活字印行,书甚罕见,仅见《天一阁书目》著录。华燧印 《锦绣万花谷》 有两次印本,一即此本,另一铜活字印本,字较大,版心上有“弘治岁在阏逢摄提格”,即甲寅,为弘治七年。此书双行小字印,于华氏铜活字印书中,时代较早,堪称华燧印书中代表之作。 《锦绣万花谷》为中国宋代所编大型类书之一,共计一百二十卷,分前集、后集、续集各四十卷。作者姓名不详,书前有自序,题淳熙十五年,知为南宋孝宗时人。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书,谓“门类无伦理,序文亦拙”。各集所录资料虽不免琐屑芜杂,而其中亦有久经散佚之书。此书旧有宋刻,惜残缺不全。
  • 仪礼注疏(全三册)

    作者:[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王辉 点校

    《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有关社会习俗和礼制的资料总汇,对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生活极具价值。历代为之作注解者很多。唐代编《五经正义》,将郑玄注和贾公彦疏作为钦定的《仪礼》注释,编成《仪礼注疏》,成为后世最权威的《仪礼》读本,与其他唐代钦定儒家经典注疏统称为《十三经注疏》。唐以后多次重刻,但质量良莠不齐,版本多有异同,错讹亦难以避免。有鉴于此,王辉先生潜心数载,将此书重新校勘整理,比较异同,择善而从,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研究《仪礼》的成果。各卷后附有校勘记。本书将成为《仪礼》最好的版本。
  • 战国策集注汇考(上中下增补本)(精)

    作者:诸祖耿

    这是一部《战国策》的集释。是把自有《战国策》以来,有关这部书的各家注解,各种说明,汇齐集合在一起。目的是帮助以后研究这部书的同志,在理解本文和深入研究、参考一些必要的材料时,不必东翻西阅,向渺茫的书海中搜寻资料,在阅读上、研究上取得一些方便,减少一些困难。 《战国策》,是战国秦汉之间各个不同作家的作品。开始各自独立,互不相关,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秦始皇焚书的时候.这些作品没有被烧掉,后来续有增加,被保存在西汉王朝的皇家书库。司马迁编写《史记》,把它作为战国史料的主要依据。西汉末期,刘向整理书库,把它汇编成书,给它题上一个名字,称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秦汉之间,一群谋臣策士针对当时各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建议——说辞。这些谋臣策士,绝大部分从统治阶级利益、包括自己个人利益出发,运用机智,展开雄辩,撩掇当时统治阶级之间进行尖锐的鬬争。其中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的因素。无论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或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都有它一定的价值。
  • 论语

    作者:孔子

    程昌明 译注
  • 荆楚岁时记

    作者:南朝·宗懔,宋金龙 校注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本指楚族或楚国,后以楚国的境域约相当于古荆州,故沿用泛称长江中游一带。
  • 陈子龙诗集

    作者:陈子龙

    明清之际,是一个历史大动荡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甲申(一六四四)三月,丰民军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建立不久的大顺政權迅速瓦解。清兵南下时,江南人民抵抗之激烈,为史所仅见,致使*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江南各地義师粉粉兴起,许多爱国志士奢身参加抗清鬬争。 明清易代之际,陈子龙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成为当时爱国文人之代表。其诗歌风格雄深豪迈、沉郁苍劲,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吴伟业称其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王士禛评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 《陈子龙诗集》原为本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此次重印,分平、精装印出,内容、版式均保持不变。
  • 二晏詞箋注

    作者:[宋]晏殊 晏几道,张草纫 笺注

    《二晏词笺注》对二晏词的全部作品作了全面整理,除运用多种校本校勘外,对词中涉及的人物、年代、事件、名物、典章、故实等作了笺释考辨,还特意对词意作了讲疏,便于读者准确理解。书后收录前人对二晏词的评论,并撰有二晏简谱,对大晏、小晏的生平和创作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晏殊、晏几道父子为北宋词坛名家,他们创作的《珠玉词》和《小山词》深情婉美,是宋词婉约派之开创者和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对二晏词多有收辑,从明代毛晋、吴讷直至近代朱强邨、林大椿均有辑刻,唐圭璋先生《全宋词》亦收录二晏词,但校勘仍未尽完善。近代以来,二晏词或有选注本,对全集作笺释则极为少见。
  • 诗三家义集疏

    作者:[清]王先谦 撰

    《诗三家义集疏》收辑西汉以来齐、鲁、韩三家诗说,兼取后人疏解,折衷异同,加以考核说明。辑录三家遗说,自宋代王应麟发其端,清代三百年间,范家相、冯登府、陈寿祺、陈乔枞、魏源等,都有考辑专著,此书出而集其大成。
  • 断案精华(上下)

    作者:金人叹,吴果迟编

    《断案精华》是清代于成龙、曾国藩、李鸿章等几位重臣的断案精选,并收入其处理事务的文章即“案牍”,得以洞察清代市井民风、古今法律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