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革

  • 重读"文革"

    作者:许子东

    《重读"文革":许子东讲稿(第1卷)》大部分文章2000年曾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原题《叙述“文革”》,出版社改题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五十篇“文革”小说》。据说当时丛书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教授听到此书是重新解读“文革”便有些质疑,后来经过其他编委解释才知并非(至少不会全是)“新左派”重新评论“文革”。在《重读"文革":许子东讲稿(第1卷)》里,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尝试借用一种现代文学理论(普洛普的结构主义方法)来解读具体复杂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现象;二是尝试从文学角度讨论“文化大革命”如何成为一种被阅读乃至再读的“文本”。拙作出版后有不少批评,缺陷疏漏当然不少。本想借这次出版《讲稿》的机会,将研究范围扩大五、六十部或七十部“‘文革’小说”(主要包括近十年的作品),但因为生病,这个重写计划也暂时没有完成。期待日后还有再版续写的机会。 但这一卷《重读“文革”》,还是对《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做了很大程度的修订增删。一方面是文字修订,另一方面是增加了第六章到第九章的内容……最近十年常越界电视,有网友观众批评我常常在讨论现实问题时提到“文革”,“为什么老是念念不忘呢?”这是他们的疑问。说实话,也是我自己的疑问。我想,于私,是个人记忆。至今仍会在梦中见到父亲在电子管收音机前听九评、北京女红卫兵抄家时亲切的目光:“别害怕,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街上群众欢呼剪人裤腿、下乡火车启动时的哭声混合东方红乐曲声、下放干部告诉惊讶的村民“尼克松要来了,毛主席决定,这一次不杀他”……怎么办呢?生死在这个时代,偏偏这些印象刻得最深。我很羡慕那些脑子也能和躯体及生活方式一起与时俱进的人们,可我就是不行。有次雪天住进维也纳一个城堡,做梦却在江西坐手扶拖拉机,山崖旁路很窄。
  • 父亲

    作者:梁晓声

    《父亲》牵着他的大手我一路走来…… 《不速之客》捧一颗爱心上路…… 《喷壶》宽恕是一种力量…… 《孩子和雁》不要因贫穷而丢失了志气…… 《爱与机缘》当真爱来临的时候…… 《我和橘皮的往事》老师的宽容与鼓励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 许多年纪稍大的读者,熟悉梁晓声的名字是从《这里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开始的。这些轰动一时的力作,曾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甚至其插曲也是万口传唱,雅俗共赏。梁晓声因而成为公认的“知青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本文包括了梁晓声《父亲》《母亲》《普通人》《长相忆》等部分获奖小说。其中,《喷壶》被日本公文教育研究会选作中学教材,《父亲》获全国优秀小说奖,被美国选作华盛顿大学出版社选作中文高级课本教材。《普通人》被选为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读物。
  • 张贤亮精选集

    作者:张贤亮

    张贤亮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ISBN:9787540217570,作者:张贤亮 著
  • 生逢1966

    作者:胡廷楣

    《生逢1966》是一部描写文革背景下的“老三届”少年艰难成长的长篇小说。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高一学生陈瑞平在短短的一年中经历了父亲自杀、母亲病死的家庭变故。最后,亲近的女生又不得不离开。 他为参加红卫兵同家庭决裂,但又不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定自己人生座标。他在迷茫中行走,几乎失去了一切,承受着心灵的巨大伤痛。最后终于在绝望中获得了来自同学和老师的亲情安慰。 谨以此书献给老三届和他们的子女。
  • 血色黄昏

    作者:老鬼

    《血色黄昏》内容简介:“文革”期间,为响应领袖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北京四十七中学生林胡与雷厦、徐佐、金刚等同学,满怀革命豪情及对未来的憧憬,步行到内蒙古草原扎根。林胡个性偏执、好斗、倔强,因打架而被兵团定为“现行反革命”,开始了长达八年众叛亲离的劳改生活。一个根本不理他、甚至不愿和他说话的姑娘,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讲义气、好面子,对“叛徒”深恶痛绝的雷厦,最后却无意中背叛了肝胆相照的朋友;徐佐则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固执地要在内蒙古草原上寻找到理想的归宿;金刚为了能够平安地活着,崇尚“畏怯哲学”,把吃、穿看作人生的最大享受……逮捕、痛打、审讯、上纲上线、戴帽批斗,在拥有绝对权威的军人的恐怖统治下,内蒙古草原上演了一幕幕人性的悲喜剧:狂风暴雨中,六十多条棉被盖上了种子库房顶;熊熊烈火里,六十九个青春的生命瞬间化为黑炭;送战友上大学的路上,五十多名女知青放声恸哭……而成千上万青春的血汗,换来的却是大草原的毁灭。 刚直不阿的主人公林胡,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他在压迫之下,反而萌生了要与黑暗专制制度斗争的决心。八年里,他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中挣扎:狂喊、怒骂,夜复一夜的思想斗争,一纸纸发向兵团各级官员的申诉信,倾注全部生命激情的单恋,以及时时涌动着的野兽般的性欲……沉重得令人窒息。 作品数易其稿,辗转十多家出版单位而无人问津。在著名编辑岳建一先生的促动下,一九八七年工人出版社将其出版,随即轰动世界,刮起一场经久不息的“老鬼旋风”。至今已有港台、日、英等多种版本问世。 小说全面展示了兵团的政治生活运作,上至兵团总部,下至连队组织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的场面。……《血色黄昏》是最具有价值的一部知青题材长篇小说,它描述了真的人生和真的历史。知青苦难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还原。毫无疑问,它是知青文学的一块里程碑。——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 我想,人活一世,应该明明白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留下一条真实的生命轨迹。 ——老鬼
  • 血与铁

    作者:老鬼

    《血与铁》是作者代表作《血色黄昏》前传。《血与铁》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独特经历,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的青葱岁月。自小学开始的一整套英雄主义教育,塑造了主人公激烈、叛逆的性格。大饥荒、性压抑,还有触及灵魂的“思想革命”。出自本能的欲求与被革命激活的表现欲纠缠交织,令他陷入层出不穷的困境而难以自拔。革命就是生活,而革命在远方。游行,串联,打砸抢自己的亲人,革命迷狂主宰了发育中的老鬼。去越南,闯西藏,搞刀枪,蹲班房,最后自愿去内蒙古大草原插队。一代人的梦想与破灭。 坦率到令人不敢正视的程度。作者把一颗赤裸裸的心交给了读者。 一段被遗忘的红色记忆,正是后来者理解“知青”和“红卫兵”一代的密匙。我们也才能理解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破坏性极强的“革命性格”,以及在革命名义下人性的丑陋和卑污。 生活胜于小说。老鬼袒露心灵的自白,波澜迭起,令人不忍释卷。
  • 你的薪水谁决定

    作者:王正丽

    王山《血色青春》系列,一共有四部,分别是《天伤》《天祭》《天爵》《天罡》。 内容是北京城在文革期间,一些平民和出身不好的少年,成为“玩主”、“佛爷”,而高干子弟则成为红卫兵,两派人物在67、68年展开血腥的斯杀和械斗。里面有不少京城黑社会的黑话。比如"佛爷",是指小偷,从千手千眼佛来,小偷不是千手千眼吗?"佛爷"上面是"玩主",负责佛爷的人身安全受佛爷的供奉。"玩主"的首领,也就是黑社会的老大,就是本书的主角。 书中的人物都是16、7岁的人,确实青春的可观,但是他们开始面对生活无情的挑战。政治运动将同学划分为阴阳两界人,他们只能去面对你死我活的斗争。到他们20岁的时候结束械斗,下放到农村成为知青,再后来回城赶上改革开放,成了现在中国的中坚力量。 《天伤》是最有名气的一部,浓墨重彩的描绘文革期间,京城黑社会流氓团伙和红卫兵之间的械斗,充满了色情,暴力,热力四射。 《天祭》,则是天伤小说的另一个侧面,仿佛《金瓶梅》之于水浒。主要讲述几个玩主首领的命运。 《天爵》,讲的是玩主首领插队下放农村...... 回头再去看王朔的《动物凶猛》,根本是名不副实,只能改题为《猫咪撒娇》。
  • 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阎连科

    娅梅是一位女知青,因无奈也因与农民张天元产生恋情而留在农村。后来丧子的悲痛及商品大潮的冲击使她离开丈夫返城。几年奋斗后成了大富婆,但她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和孤寂,于是,她又回到当年生活过的乡村,想与丈夫重温旧梦,然而,丈夫却要与另一位女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去…… 作品讲述了几十年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了一位女人的坎坷命运和爱情悲剧。小说凝重厚实、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相信会受到读者喜爱。这是一部极其写实又极端假设的长篇小说。青春年少,娴淑雅静的女知青娅梅60年代因为命运离开都市;70年代,为了爱情而留在乡村,80 年代,不知道为了什么,她返回都市,开始了自己的寻找和苦斗;90年代,当诸如情爱、金钱、荣誉等等,在她似乎都已获得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至21世纪,韶华逝,容颜已改,再返当年的田园乡村定居时,却是夫非夫、子非子、情感非情感、乡村非乡村、人世非人世……
  • 致一九七五

    作者:林白

    往昔生活的追忆与重构内心狂想与日常生活互相渗透。 耳边灌满一九七五年遥远的风声。 有时候觉得,只有经过回忆才能使生活获得灵魂。 同时还觉得,没有狂想的生活不值一过。 《致一九七五》有关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和一个人的内心狂想。分为上部《时光》和下部《在六感那边》。 上部《时光》是叙述者李飘扬对往昔光阳的追忆与重构,如同屏风或流水,是众多人和事在时间中漂浮的身影,细密真切同时缓慢地流动,是由情绪和细节带动的散文化叙述,情感饱满真挚。 下部《在六感那边》则是知青生活的个人化叙述,是一个人的内心狂想与日常生活互相渗透,懵懂、天真、荒唐,有一种年少无知的生机勃勃的力量。上下卷之间插有“别章:农事与时事”,与正文形成反差与对比。 本书的写作时间跨度为十年,是林白继《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和《万物花开》之后的重要作品,同时也是当代华语文学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
  • 雪城(上、下)

    作者:梁晓声

    《雪城(上下册)》主要内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社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出版优秀长篇小说选拔本,集中展现了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的风貌和水平。新时斯以后,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大增,题材、风格、手法亦日超多样。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二○○四年五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收,收入了二十五位作家的作品。 这次重新出版时,我们对原丛书书目做了调整,增选了一批作品,同时将其中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归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这样,“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的选目更趋完整、全面,且与我社已出版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等两套丛书互相衔接、照应,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和整体风貌。
  • 血色浪漫

    作者:都梁

    《血色浪漫》内容简介: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曾是高官和将军,他们曾是满怀激情的红卫兵战士,但是到了一九六八年,这个群体正在残酷的青春中茫然游荡,他们穿着家里箱子底儿翻出来的将校呢军服,在北京的街头成群呼啸,他们身怀利器,随时为微不足道的理由大打出手,他们"拍婆子",他们看白皮书或灰皮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仪式、礼俗和黑话,在"革命"的废墟上,一种独特的青少年亚文化悄然形成,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周杰伦。
  • 知青

    作者:梁晓声

    人不但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更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但无论这两点对人多么不利,人仍有选择自己人性坐标的可能,哪怕选择余地很小很小。于是,后人会从史性文化中发现,即使在寒冬般的时代,竟也有人性的温暖存在,而那,正是社会终究要进步的希望。
  • 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

    作者:Dai Sijie

    In 1971 Mao's campaign against the intellectuals is at its height. Our narrator and his best friend, Luo, distinctly unintellectual but guilty of being the sons of doctors, have been sent to a remote mountain village to be 're-educated'. The kind of education that takes place among the peasants of Phoenix Mountain involves carting buckets of excrement up and down preciptous, foggy paths, but the two seventeen-year-olds have a violin and their sense of humour to keep them going. Further distraction is provided by the attractive daughter of the local tailor, possessor of a particularly fine pair of feet. Their true re-education starts, however, when they discover a comrade's hidden stash of classics of great nineteenth-century Western literature - Balzac, Dickens, Dumas, Tolstoy and other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y need all their ingenuity to get their hands on the forbidden books, but when they do their lives are turned upside down. And not only their lives; after listening to their dangerously seductive retellings of Balzac, the Little Seamstress will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 尹縣長(新典藏版)

    作者:陳若曦

    台灣文壇第一本深入大陸、打破政治禁忌的小說,篇篇俱為短篇小說精品。書內並有陳若曦珍藏的照片,深具紀念意義。獲獎最多的小說集:中山文藝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英譯《尹縣長》為該年佳作之一,白先勇專文推薦。 白先勇說:「若曦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她以小說家敏銳的觀察,及寫實的技巧,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成了藝術。《尹縣長》集中最成功的幾篇如〈尹縣長〉、〈耿爾在北京〉,已經超越了政治報導的範圍,變成闡釋普遍人性的文學作品。」
  • 习惯死亡

    作者:张贤亮

    这是作者《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续篇。“我”(即章永璘)浪迹海外,纵情声色,却难以弥合其灵魂的碎片;抚今追昔,演示未来,终于顿悟了人生的归宿。悲天悯人、寻找自我的张贤亮依旧,但在艺术上颇有创新。“我”几经死亡的奇特遭遇以及几个女人的形象,都充满鲜活感,别具魅力。
  • 杨绛文集·小说卷

    作者:杨绛

    《杨绛文集(小说卷):短篇小说、洗澡》收入短篇小说七篇和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和《小阳春》分别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笑话”》、《“玉人”》等其余五篇则写于七十年代末。这些作品均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读来轻松自然,幽默风趣。《洗澡》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经受的第一次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作者将其称为”洗澡”,实喻“洗脑筋”。作品以那场政治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亦庄亦谐,寓教于乐,加之思想深刻,语言隽永,读来意味深长。
  • 绿化树

    作者:张贤亮

    《绿化树》发表于1984年。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叙写了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后的经历。作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对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小说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当年发表之后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 芙蓉国(上下)

    作者:柯云路

    《芙蓉国(上下)(修订本)》最初出版时,作者化名“辛克”。读书界立刻做出了积极反应,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桩不能忽视的文化事件”。该书不胫而走,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芙蓉国(上下)(修订本)》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通过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生生死死的感情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经历的苦难。可以说,这是第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全景式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对红卫兵运动做出深刻反省的长篇小说;又是一部对“老三届”、“知识青年”做出独特诠释的长篇小说。《芙蓉国(上下)(修订本)》显示了作者把握宏大历史的文学叙述能力,全书在时空两个方面的缜密匀称显出了作者成熟的艺术功力。
  • 黄金时代

    作者:王小波

    《黄金时代》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黄金时代》由王小波编著。
  •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作者:梁晓声著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ISBN:9787541815317,作者: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