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江南

  • 劫后“天堂”

    作者:巫仁恕

    茶馆、菜馆、烟馆、旅馆,为何会在沦陷后的苏州愈加兴盛?这些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沦陷区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那动荡的八年?对伪政权统治沦陷区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本书对焦沦陷区城市中的普罗大众,揭示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

    【图书简介】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本书看点】

    1.城市史、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新近力作,少有的沦陷区城市生活史,为观察20世纪中国的沦陷区城市特征提供了一扇窗户。

    台湾著名明清史专家巫仁恕先生聚焦身处沦陷区百姓动荡的八年生活,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2.以小见大,视角独特,从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沦陷区百姓生存面貌。

    从社会文化史以及市民大众的角度出发,透视茶馆、酒菜馆、旅馆及烟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揭露沦陷区城市“畸形繁荣”的风貌,挑战长期以来读者对沦陷区城市的既定认识。

    3.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作者以大量的档案公文、新闻报道、地方文献、口述史料为基础,综合当地知识分子的私人日记,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4.一部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让我们看到抗战时期苏州城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 江南女人

    作者:祁青,李海燕

    江南,意味着鱼米乡、佳丽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遍地绮罗,盈耳丝竹。 江南,使人想起采莲、采桑、蒙蒙的细雨、青石板、越剧,以及柔情似水的江南女子。 千百年来,使中国文人神驰梦想,甚至使一个北方的皇帝不惜放弃朝政而三下江南的真正缘由,不仅仅是那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更有一位真正的主角,那就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女子。 女人是江南的灵魂。没有如水一般的江南女人,江南例失了味道,如同《红楼梦》中没有了林黛玉。 江南山水多妩媚,江南女人,多有一颗温柔而多情的心。还有那娇憨的吴侬软语,苗条的体态,婉转的心思,以及一双双令人心仪的玉手。 江南女人的“嗲”一向被南北的人们所共知,那是被鱼米之乡、被山清水秀、被江南文化所熏陶过的,比上海美女的“嗲”来得更正宗而自然。 本书带你走进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领略江南女人的魅力。
  • 江南六镇

    作者:阮仪三

    本书详细阐述了江南六镇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本书内容:古时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而现在则指的是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安徽省、江西省的沿长江南崖的广大地带。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网密集。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创造了良渚和河姆渡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物,遗址。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和”,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
  • 江南的两张面孔

    作者:作者万宇 刘士林,编者刘士林 洛秦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三生石上旧精魂一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人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目录 主编人语 小引 此身合是诗人未——不能成章的几个片断 上篇 忆江南 我在美丽的诗性江南——《忆江南》书后 下篇 夜雨寄北 江南大地上的异乡者——代《夜雨寄北》跋语 附篇 西洲在何处 (一)杂花生树江南 (二)在清凉山下 (三)南京的忧伤与快乐——《斜阳旧影》读后 (四)南京有什么伤感的 (五)夜读杂记二则 (六)八月随笔二则 (七)世纪末的一古典诗话——《夏木清阴》读后 (八)床前明月光——关于唐诗精神的一些断想 (九)清凉山的拾叶人 后记 这一次的冒险 设计人语 ……
  • 人文江南

    作者:费勇

    《人文江南》主要内容简介:江南有诗性、有记忆,这是一部关于江南人文旅游的地图书,游江南、品江南,在行走中玩味江南的一切景象。
  •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3期总第557期

    作者:中国国家地理

    江南,到底在哪里?
  • 漫步江南

    作者:黄橙

    《漫步江南:走过水乡的十四帧风景》简介:总有一段时光,浪费在江南。继《漫步厦门》之后,旅行作家黄橙再度出发,这一次,他来到水乡江南。从鲁迅路到平江路,从安昌到南浔,从西湖到秦淮河,走过小街,走过古镇,走过江南的十四帧风景画。
  •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

    作者:冯贤亮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叙述了1368年至1912年间太湖平原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的城乡变迁,展示了人、环境、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地展现近五百年来这个地域中环境与社会两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于环境的反作用、环境对于社会的再影响,故择取的考察面,仍侧重于社会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史、慈善事业史、疾病医疗史、农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
  • 江南古镇

    作者:阮仪三 李浈 林林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主要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历史城镇遍及全国。中国历史城镇的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鲜明举世闻名。这些城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蕴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由于中国古代长期是农耕社会,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造成了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淡漠。
  • 江南读本

    作者:本书主编 张中,丛书主编 钱理群 王栋生

    《江南读本》内容简介:花是有灵性的,雨是有灵性的,季节是有灵性的,物候是有灵性的,地域也是有灵性的。只有某一种花卉或季节最适合表现某一个地域。“杏花春雨江南”,改为梅花、桃花,便觉不好。虽然梅花、桃花都很美。 “人难再得始为佳”。只有难以再得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良偶佳侣。江南的姿韵、风情、美学特征、地域性格,有了杏花、春雨的陪伴,就像是宝玉有了晴雯,黛玉有了紫鹃。
  • 西洲在何处

    作者:刘士林

    从现代性的角度看,由于江南诗性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稀有的个体性因子,因而它也最有可能成为启蒙、培育中国民族的个体性的传统人文资源。在不可遏制而又极端不均衡的全球化进程中,可以说江南诗性文化比中国任何其他区域文化所遭受的扭曲与异化都要严重的多,它们的真实境遇很容易使人想到宋元画家的残山剩水,而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在纸片上把内心特别珍惜的那些古典碎片保留下来。
  • 风花雪月的江南

    作者:张晓春

    翻开江南的历史,也就翻开了一部古典的线装书,散逸出刚强与柔美并重的气息。 她荡漾着西湖的轻波,也闪耀着剑池的冷光;她弥漫着人间的风流旖旎,也饱含着时代的血雨腥风;她记载着才子佳人的婉约绮丽,也刻画着乱世英雄的长歌当哭;浆声灯影的秦淮风月柔情四溢,抹不去干将莫邪的宝剑锋芒毕露…… 水,一脉流动的风景,有水的地方就有旖旎风月、浪漫柔情,鱼米丰足带来琴棋书画的兴盛和人心的宁静与安详,本书作者会带我们游戈《风花雪月的江南》。
  • 江南私家园林

    作者:顾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江南私家园林》主旨,即在于尝试细致阐释今日所见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艺术。首先为江南私家园林的概述,简述其发展历程以获得历史定位认识,并通过造园特色要点的论述,理锯其多方面的营造追求与方法。其次是名园赏析,选取江南各地具重要价值的著名历史园林案例,分别阐述各自的造园特色。
  • 江南民居

    作者:丁俊清

    《江南民居》作者本着“田野考察”的精神,遍跑江南众多村落,寻访数以干计的老屋,用文化拾穗的方式论述了江南民居的生成发展条件和文化内涵,它以合院式为基本形制,大屋顶、木构架、榫卯结构、拾梁与穿斗结合。主要有天井式、庭院式、宅园式(园林宅第)三种类型。平面布局为厅堂式,有轴线,建筑外貌和谐朴素,内部木装修细腻纷繁。它和礼制建筑祠堂、宗庙、书院等一道以粉墙黛瓦、玄廊朱柱、天井、院落、大屋顶、小青瓦、瓦当、深擔、吉拙的屋脊、生动的脊饰、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构成庭院深邃,参差顾盼的村落风貌。江南民居不仅仅是住人的容器,而且还有品节制度、礼仪精神。它集住、贮、生产、教育、民艺、祭祖祭天六义为一体,具有中华文化哲理、天人合一内省气质、自律精神等特色和恋土品格、环农业特征。作者还论述了江南传统大屋中人、宅、天地(自然、社会、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处理好住宅和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

    作者:阮仪三、刘天华、阮湧三、丁枫 撰,陈健行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在综述其发展历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对现存不多的实例进行赏析,通过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展现给读者一处处江南的园林以及一个园林的江南。《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还收集了著者对园林的论述,以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理想和情怀。
  • 浙北三镇

    作者:刘晓华

    三镇都在浙江北部的嘉兴市,因为互为犄角,且地方富庶,人称“浙北金三角”。南浔建镇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才辈出,风景优美。乌镇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西塘,河流纵横,绿波荡漾,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扁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写照。三镇相距不远,串联旅游非常方便。况且它们各有风味,可以让你接连体会黄酒的醇厚、廊棚的精致、水阁旁的欸乃橹声与乡村园林的接天莲叶。
  • 杭州的一泓碧影

    作者:作者洪亮,编者刘士林 洛秦

    内容简介 《杭州的一泓碧影》以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为经,以张岱的《西湖梦寻》为纬,串起《西湖志》、《梦粱录》、《武林旧事》、《四时幽赏录》等二十余种史籍。加之以诗词小说、现当代游记,多层次、多侧面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丰美的、人文化的西湖,在绮罗香泽、橹声光影里,努力发掘江南文化柔情侠骨的底蕴,可作为杭州西湖的高品位导游图经来阅读、欣赏。 -------------------------------------------------------------------------------- 编辑推荐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三生石上旧精魂一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人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 目录 主编人语 内容提示 看朱成碧思纷纷(代序) 概况:溶溶漾漾年年绿 杭州得名 西湖沿革 湖上:淡妆浓抹总相宜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西泠 孤山(一) 孤山(二)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花港观鱼 西湖定评 望湖楼 吉祥寺牡丹 东坡夜游湖 晴湖 雨湖 晓湖 暮湖 梦湖 月湖 雪湖 夏湖 销金锅 北山:无数白一石生翠屏 葛岭 保俶如美人 北山诸洞 曲院风荷 玉泉 九里云松 冷泉亭(一) 冷泉亭(二) 飞来峰 灵隐 韬光庵 天竺 北高峰 山溪哲思 马塍 西溪 南山:孤峰犹带夕阳红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雷峰夕照 满觉陇 烟霞三洞 双峰插云 龙井 虎跑泉 吴山:立马吴山第一峰 吴山 玉皇山 凤凰山 梵天寺 胜果寺 万松书院 江干及其他:十万军声半夜潮 六和塔 九溪十八涧 五云山 云栖 钱江潮 皋亭山 超山 人物:西子湖头有我师 苏小小 自居易 潘阆与柳永 赵构 岳王坟 施公祠 赵孟坚 竹枝词 萨都剌 于谦 寸谤 杨孟瑛 张苍水·章太炎 冯小青 陈洪绶 张岱 秋瑾 月轮楼主夏承焘 藕花居·《蕙的风》 后记 ……
  • 江南水乡

    作者:林峰

    本书讲述记忆与现实中的江南水乡,将诗意般的“小桥流水人家”还原真实。水乡人濒水而居,为世人留下千古绝唱的石桥、石街、石岸、石埠头,沿河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可谓江南独有,更别提闻名遐迩的江南园林了。水乡虽美妙。古镇存世少,人家更何在?散文式的叙事加上精细的钢笔画,既是往事的记忆,也是今天的实录。将理性的思考转呈通俗的文字,业内外人士均可随手翻阅,权当饭后茶余的消遣。
  • 人文江南关键词

    作者:刘士林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志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着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而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入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 走读苏州

    作者:嵇元

    苏州既是太湖、长江和大运河哺育出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关于苏州的昨天和今天,让许多人着迷,但又因视角不同而似乎很难三言两语准确概括。本书作者既是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对苏州有着天然热爱和熟悉,又因为其将近30年记者工作,走遍苏州城乡,接触社会各界,看到、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辛,加上作者喜欢阅读,注重收集材料,写作时以史为经、以城乡景点、景区为纬,向读者全方位介绍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厚重的苏州,许多内容一般人不易获知,因此,此书不同于一般的苏州游记或说明文式的旅游介绍,读来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必有所得。近年来介绍苏州的书籍已出版很多,各擅胜场,但可以说,这本书介绍苏州别开生面,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