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商业阅读

  • 苏宁

    作者:段传敏

    一个家电王国崛起的全程记录 一位商业奇才的财富传奇 ~~~~~~~~~~~~~~~~~~~~~~~~~~~~~~ 17年前,它还只是南京街头的一间空调专卖店; 如今,它曾以最高一天开店56家的速度,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家电连锁企业。 17年前,他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创业者; 如今,他以370亿元的身价,成为“2007胡润百富榜——零售富豪榜”的首富;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奇迹,而是连锁的力量! ~~~~~~~~~~~~~~~~~~~~~~~~~~~~~~~~~~~~~~ 弹指17年。平民出身的张近东从南京的一间空调专卖店起家,伴随本土家电企业的崛起,开始了跌宕起伏的服务之旅。从5年“大跃进”到7年艰难而曲折的转型,苏宁终于踏上大型自营电器连锁之路,逐鹿全国,虎踞龙盘,风云商战,风光无限。而苏宁自2004年上市后股价上涨33倍的传奇,更成为“中国渠道价值”的优秀代表和创富年代的活生生范例。更重要的是,苏宁电器在超速发展中,着力构建、强化企业发展的后台——管理、人才、服务、物流、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形成了苏宁连锁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无形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堪为电器连锁行业的新标杆。 ——“中国百家标杆企业”学术委员会 ~~~~~~~~~~~~~~~~~~~~~~~~~~~~~~~~~~~~~~~~~~~~~~~~~~~~~~~~~~~~~~~~~~~~~~~~~~~~~~ 本书令人信服的是资料的翔实与踏实。作者广泛搜集了多年来媒体、企业、专家学者的言论与数据,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揭示了零售巨头发展的真实内涵。其资料之翔实,来源之广泛,显示了作者写作的严谨态度和资料收集的艰辛而长期的努力。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春花 我认为,苏宁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商业企业之一,也是最值得称道的价值营销的典型.我一直非常关注其发展和动向。与市场上那些为成功企业歌功颂德的书不同,作者凭一个资深媒体人的敏锐和深度,从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全景式的展现了苏宁的故事和其背后的企业家精神。 ——科特勒(中国)咨询集团总裁 曹 虎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也有许多优秀的企业,这种优秀一定是建立在“专一坚持、持续完善、继承创新”的基础上——苏宁电器就是这其中的榜样。当然,中国的市场也有无穷的诱惑,引得无数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纷纷折腰,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机会是无穷的,成功与失败也许就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我们是把握一个机会投入无穷的精力,还是追逐无数的机会消耗有限的时间。学习优秀企业,学来了方法,但是要坚持方向。 ——蒙牛集团原副总裁、《蒙牛内幕》策划 孙先红 这是值得阅读的一个优秀企业的成长史。纵观起来,她的成功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息息相关,与行业的发展相融共生,更与企业领导人与团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勇敢执著的探索密不可分。 ——美的集团副总裁 方洪波
  • 郭台铭与富士康

    作者:徐明天

    它员工超过50万人,年销售额相当于国内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总规模的一半。 它在国际上声名显赫,在中国大陆却鲜为人知。 一家神秘的华人企业,如何成为全球“代工之王”? 一个民营制造商,如何跻身世界500强? ~~~~~~~~~~~~~~~~~~~~~~~~~~~~~~~~~~~~~~ 它与华为同年诞生,对街而立,销售收入是华为的6倍。 它做电脑,销售收入是联想的3倍。 它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团。 在台湾,它又叫鸿海。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统披露富士康经营秘籍的著述。本书揭开了关于富士康的种种迷团,读者当可见微知著,一窥全球500强企业的成长真相。 ~~~~~~~~~~~~~~~~~~~~~~~~~~~~~~~~~~~~~~~~~~~ 从美国苹果的iPod、摩托罗拉手机、戴尔电脑、日本任天堂游戏机、索尼PSP,到芬兰的诺基亚手机,虽然挂的是不同品牌,但都是由富士康代工。 20年来,尽管富士康建成了数十万人的工业城,但却很少为人所知,企业家郭台铭没有发布什么宏图战略,而是以平实、艰辛、细致的管理和作风,夜以继日地赶超德、日、美等世界先进制造企业。 经过20年的高速成长,那些与富士康一同走过的中国企业正面临转型的机会与压力,甚至在遭遇挫折,这种情况下,悄然间做大做强的富士康就不能不为中国企业所瞩目和惊骇。郭台铭的管理和作风,以及对产品、质量、技术、管理、客户等企业基本面的坚持,颇有借鉴和标杆意义。 ——“中国百家标杆企业”学术委员会 几乎是在世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郭台铭已将他的公司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 ——美国《华尔街日报》 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拥有20万名员工,这座“iPod之城”比英国纽卡斯尔的人口还要多。 ——英国《星期日邮报》 富士康的经营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富士康的生产项目相当广,包括零组件及成品。由于本身生产零组件,它不需要太多的供货商,也得以降低成本;甚至在削价竞争的情况下,仍有不错的获利。 ——美国《商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