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莫理循

  •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全三册)

    作者:沈嘉蔚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第3版)(套装共3册)》图片是第一手资料,出版者精心排版制作,大幅高清呈现,每一张图都是审美主体。4.图片收藏者身份重要:《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第3版)(套装共3册)》图片的收藏者为《泰晤士报》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北洋政府顾问,视野广阔。
  • 中国的莫理循

    作者:彼得.汤普森等

    《中国的莫理循》主要内容:1897年,一个澳大利亚人,弃医从文,背井离乡,来到中国,担任了15年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并深深地介入了中国政治,“他的一篇报道胜过十个给朝廷的奏折”。当时全球发行多少份《泰晤土报》,就有多少人知道这位“中国的莫理循”。1912年,他被新生的民国政府聘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与中国的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

    作者:窦坤

    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本书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莫理循在华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史实,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状况、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过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对袁世凯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透露的内幕和莫理循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态度。
  •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下)

    作者:【澳】乔.厄.莫里循 著,【澳】骆惠敏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选辑了1895~1912年莫理循任《泰晤士报》记者期间,先后从暹罗、缅甸和中国发出和收到的来往信件530封。下卷为1912~1920年任袁世凯政府顾问时的往来信件。
  •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

    作者: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讲述了1894年,莫理循还是一个爱冒险、爱旅行的医学院毕业生。这年,他揣着向妈妈借的40英镑,一句中文也不会,从中国上海溯长江而上,穿越中国西南至缅甸,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旅行。他将这次不平凡的经历写成一本书-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生动记述了清末中国西南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见闻。1910年,莫理循已经是世界知名的《泰晤土报》驻中国记者了。当时发行多少份《泰晤士报》,就有多少人知道这位"中国的莫理循"。
  •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亥革命

    作者:窦坤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亥革命》由窦坤等译著,《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亥革命》主要内容是伦敦《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报道。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莫理循与辛亥革命的研究性论文,以期使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莫理循的报道和当时的活动。第二部分,选译了莫理循在《泰晤士报》刊发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第三部分,选摘了莫理循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部分书信。第四部分,是“莫理循小传”,让读者能较全面地理解莫理循与近代中国的关系。 莫理循关于百年前中国巨变的通讯报道是研究辛亥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较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百年前中国的革命。
  •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全二册)

    作者: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套装全2册)》从莫理循自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至新疆乌鲁木齐。莫理循拍摄了大量路上所见自然景象、人物、遗址、建筑的照片。他尤其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景物着迷,有时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景观拍多幅照片,如嘉峪关的照片即极具代表性,他总计拍摄了近20幅,而且在报道中详加叙述,对于其历史、现状一一道来。读者对着照片,辅以报道,即可对当时嘉峪关的状况产生深刻印象。莫理循通过照片逐日详尽地记录了从星星峡至乌鲁木齐沿途所见北疆的山野、客栈、当地居民、差人、废墟或某地区同时存在的新旧两城。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乌鲁木齐拍摄了主张“新政”改革的巡抚王树根等官员的照片,也留下了被流放此地的维新人士彭翼仲、保守势力代表之一载澜等人的身影,并且保留了一些载澜本人拍摄的照片,《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套装全2册)》选人。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流放新疆的张荫桓同样引起莫理循极大的关注。早在l898年当年,莫理循就曾为营救张而煞费苦心,但为张荫桓所婉拒。来到乌鲁木齐后,他一路打听张荫桓的下落。原来,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慈禧太后下令将张处死。莫理循拍下了张被行刑的地点。这张照片以及前述图片,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均弥足珍贵。
  • 北京的莫理循

    作者:西里尔·珀尔

    《北京的莫理循》是根据澳大利亚作家西里尔•珀尔的同名作品翻译而成的。原作基本上是依据莫里循的日记所写的传记。莫理循从1897年开始作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191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中国生活了2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矛盾、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