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澳大利亚

  • 神秘的河流

    作者:(澳大利亚)凯特·格伦维尔

    1806年的伦敦,威廉·索尼尔,泰晤士河上的一名船夫,和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萨尔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后来他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被终身流放到遥远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不久,索尼尔就遇到了将会影响他一生的重大抉择…… 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发现与归属的故事,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贫穷、挣扎、追求和平的生动描绘,对早期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和白人殖民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两种文化激烈冲突的感人叙述,对粗犷美丽的风景的生动再现,使小说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 黑暗中的轻轻一吻

    作者:[澳] 葛兰达‧密拉德

    战火燃烧的城市,生存举步维艰,四处流浪的大逃,心中坚守着对家的信仰。 他一无所有,但仍然对艺术怀有无比的热忱,他用粉笔书写着对生命的热爱。他竭尽全力去照顾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小孩、未成年的单亲妈妈和她襁褓中的婴儿。 虽然,他自己也同样还只是一个需要被人照顾的孩子。 战火进一步蔓延,死亡步步逼近,勇敢的大逃要怎样守护这风雨飘摇中的家? 战争和死亡,构成了这个故事的背景,但从大逃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苦难,不是绝望,而是生命在面对苦难时前所未有的乐观和坚毅。 以及,一个少年在逆境中的成长蜕变。
  • 凯利帮真史

    作者:彼得·凯里

    英雄、盗匪的行侠冒险传奇,几乎是历各代、放四海,众人最为乐道的故事内容。它们的魅力所及,不但留传于古老的中世纪,也活跃于19世纪的近现代,吸引无数的作家知识分子去更新挖掘。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就以其天赋的笔触将奇丽的色彩,悲壮的情感赋予了澳大利亚的一位家喻户晓的绿林好汉内德・凯利。他以其写给女儿的书信的独特形式,将?我们进入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草莽天地。看那群化身民间正义与自由精神的“盗匪”,因何落草、因何为寇,如何行侠、如何复仇,怎样与那些貌似君子的国家机器们周旋,又如何为那些受尽欺压的人们谋取幸福。彼得・凯里以浪漫之笔,从人们记忆中析解出“凯利帮”的历史,娓娓道出官逼民反的侠义故事之所以永远动人的魅力所在。本书曾获2001年英国图书布克奖。
  • 赫伯特的奇幻人生

    作者:[澳] 彼得·凯里

    本书的原著名为Illywhacker,是澳大利亚俚语,类似于英语俗语con-man,若以中文来说,可理解为粤语中的“老千”。 小说以倒叙方式,讲述了一位139岁的老人赫伯特•白杰瑞“以骗度日、以拐为生”的一生。这个富有魅力的“坏蛋”,一个多世纪以来闯荡整个澳洲,虽然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经历了丰富奇幻的人生。他造过房子、当过飞行员、推销过汽车、卖过艺、坐过牢,还四处拈花惹草。他所历经的那些如风暴般混乱、疯狂、诡异的奇遇,再现了澳洲大陆上一个时代的文明风景。尽管命途多舛,他却以荒诞不经和公然扯淡的态度安然对待,俨然是那个时代的澳大利亚国民性格的化身,折射出澳大利亚人追求个人与民族理想的现实困境。整部小说虽然是以超现实手法虚构而出的故事,但也充满子孙三代家庭的传奇和温馨,从真假莫辨、鱼目混珠(例如老人具有隐身术和过人的偷窃工夫)的矛盾中,透露出人性的尊卑和冷暖。 作品写作形式多变、手法新颖,将历史与现实糅合,黑色幽默、寓言、科幻融为一体,是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与传统叙事的完美结合。这种怪诞又真实、轻松而严肃,神秘色彩及象征主义并存的写作手法令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 别对我撒谎

    作者:[澳]约翰·皮尔格(选编)

    在过去几十年中,“新闻调查”(Investigative Journalism)逐渐被用于专指那些敢于揭露不公、恶行,特别是揭露滥用权力的报道。如今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非议,赞美这些新闻调查中的上乘佳作和这一技艺的最出色实践者,此其时也。 这本选集选入的报道有文章、有电视节目底稿、也有书本的节选,每篇都深入到官方沉默伪装的背后,揭示出令人不安的重大真相。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选编这个选集,也是在向他最钦佩的人们致以职业的敬意。在这些人中,有著名的丑闻记者:报道美来村大屠杀的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和揭露洛克比空难掩盖丑闻的保罗•富特(Paul Foot);也有勇敢的目击证人:原子弹爆炸后第一个进入广岛的西方记者威尔弗莱德•伯切特(Wilfred Burchett)和1990年代定居加沙地带进行报道的以色列记者阿米拉•哈斯(Amira Hass);他们中还有特立独行的侠客:德国化身卧底记者京特•瓦尔拉夫(Gunter Wallraff)和撰写《美国式死亡》的杰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 本书涵盖了过去50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丑闻和抗争,从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笔下1945年被解放的纳粹达豪(Dachau)集中营,到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后的血腥杀戮。期间这本书还见证了越南、柬埔寨、东帝汶和巴勒斯坦等地人民所遭受的不公不义。 约翰•皮尔格为每一篇报道都作了导读,并佐以针对报道作者的个人见解。他还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激昂的序言,认为本书所赞赏的这种新闻调查理念正面临某些势力的颠覆威胁,这些势力正是新闻调查本应反对的敌人。 综观全书,它通过现代最顶尖记者的报道铺陈出这个时代一部非凡的“秘史”。这本书也是一个对全世界记者的动员令——时不我待! 本书几乎预告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自由、公允、公正神话的破产。 ——甘阳 在人和时代歌舞升平的背后,总会有人不那么合时宜的寻找真相,然而正是在这种朝圣般的追求里,人类得以缓慢的进步,也只有在这种追求中,记者,才是一个可敬的名词。 ——白岩松 事过境迁,老去的新闻调查本来没有重读的价值,但这本集子却可一读再读,因为它只代表了数十年西方调查报道的最高水平,更活生生地体现了身为知识分子的记者所该具有的一切美德:细致、耐心、坚毅、勇敢,以及永远同期弱者的人道精神,与探问到底的怀疑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对某些西方主流媒体提出了最强烈的挑战,而做出这种挑战的,恰恰就是这些西方的记者:其启示不言而喻。 ——梁文道 这是一本对“真相”救赎的书……相信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些记者由衷地钦佩,可以说,他们都是以生命的代价影响了世界进程。他们的荣耀一点也不亚于诺贝尔获奖者。 ——陈保平 对于不是新闻人的那些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同样有趣。事实上,这些新闻报道的个案,不少都已经是好莱坞大片的绝佳题材。 ——闾秋露薇
  • 莉芮尔

    作者:加思·尼克斯

    莉芮尔从来都不觉自己像个真正的坷睐之女。她甚至没有预视之力——透视现在与未来的能力——这是每个坷睐都应该拥有的力量。尽管如此,当阿布霍森萨布莉尔忙于在别处战斗时,整个古国的命运都掌握在了莉芮尔手中。 一个古老的邪恶力量给整个世界投下隐影。它与皇室作对,遮蔽坷睐的预视之力,还威胁要打破现世与冥土的边界。肩负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莉芮尔踏上了危机重重的旅程。跟随她的只有她那忠实的伙伴——坏狗。她必须面对自己的命运……
  • 风暴眼

    作者:[澳大利亚] 帕特里克·怀特

    《风暴眼》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怀特的代表作,奠定了他文学巨匠的地位。 悉尼一座豪华的别墅里,镶着银太阳的宽大的花梨木床上,躺着年迈、垂死的大农场主遗孀伊莉莎白·亨特。护士、管家、医生、律师在周围穿梭、忙碌,多年未露面的一双儿女也长途跋涉地赶来,大家各怀鬼胎。小说以病床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开去,在围绕钱财而展开的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中,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的手法,揭示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精神和情感危机,探索了人与人之间隔阂、冷漠和敌对的原因,提出了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生追求的重大问题。 作者在书中采用了枝蔓式的立体交叉结构,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这一时段内的活动为故事框架,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既叙述了她享乐放荡而又充满不幸的一生,也描绘了她经历过的世事风云和接触过的种种人物。
  • 罗茜计划

    作者:[澳] 格雷姆·辛浦生

    ★美国亚马逊月度畅销图书 ★维多利亚总督文学奖获奖作品 ★比尔•盖茨情有独钟的小说: “这本有趣的小说唤起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人际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如何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善这些关系?这是一本温馨、有趣并引人思考的书。”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进入你们世界的不完美的人 不管看起来多么古怪,我们都只是想找到合适的那个人罢了。 媒体推荐 ★这本有趣的小说唤起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人际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如何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善这些关系?这是一本温馨、有趣并引人思考的书。——比尔•盖茨 ★年度富有潜力、原创性的小说之一。——《华尔街日报》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让唐精彩而奇怪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作者没有把男主角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设定为一个缺陷,或是悲剧的转折点,而是由此创造了一个暖心的故事——一个非凡的人如何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学会生活,学会去爱。正如青年唐会说的那样,这本书“很有意思”。——《今日美国》 ★有时候你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聪明的爱情故事,能让所有人,无论男女,都大声笑出来。——《旧金山纪事报》 ★幽默,走心。《罗茜计划》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不管看起来多么古怪,我们都只是想找到合适的那个人罢了。——《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澳大利亚的大学遗传学副教授,智商无上限、情商无下限的39岁大龄单身男青年唐,为了解决找对象难题,决定启动寻妻计划。他誓要把找对象这件事当作一个科研项目来抓,认为只要设定足够合理的条件,收集足够丰富的样本,真爱就能跟基因研究一样结果妥妥地出现。青年唐开始了他笑点不断、感动 不断的寻妻大作战!
  • The Thorn Birds

    作者:Colleen McCullough

    Now, 25 years after it first took the world by storm, Colleen McCullough's sweeping family saga of dreams, titanic struggles, dark passions, and forbidden love in the Australian Outback returns to enthrall a new generation. As powerful, moving, and unforgettable as when it originally appeared, it remains a monumental literary achievement –– a landmark novel to be read . . . and read again!

  • 爱,就这么简单

    作者:[澳] 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

    《爱,就这么简单》是影像大师格里夫的最新摄影绘本,是《你今天心情不好吗》系列中的又一力作,《爱,就这么简单》延袭了该系列一贯的叙事风格,以生动逼真,活泼有趣的动物摄影图片,俏皮隽永的短句,内涵丰富的语汇,向读者揭示爱情的真谛,讲述爱情的浪漫,细数爱情的温馨,消解爱情的烦恼。正如作者之前写过的包括经典畅销书《你今天心情不好吗?》、《我爱你,妈妈》、《一生的朋友》在内的十《爱,就这么简单》那样,格里夫将其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完美结合,让世间男女怦然心动。
  • 荆棘鸟

    作者:(澳) 考琳·麦卡洛

    ★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成名作,一部厚重的澳大利亚家世小说,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1977年首次出版并产生轰动效应,长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59周 ★1983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赢得六项艾美奖,收视率仅次于《根》 ★2003年,BBC经过调查选出的“伟大读物”书单中,《荆棘鸟》名列其中 ★在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之前,《荆棘鸟》就一直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市场上流行着好几种译本。译林出版社为满足读者要求,引进了《荆棘鸟》,使得它重新和读者见面,十多年来连年重印,深受欢迎。《荆棘鸟》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经典,成为永恒。 ★装帧精美,值得收藏的纪念版本! 《荆棘鸟》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家世小说。家庭秘密、禁爱、新大陆的繁重劳作交织在考琳·麦卡洛这部畅销传奇之中。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的故事。克利里家族在20世纪早期来到了澳大利亚,在广袤的德罗海达牧场谋生。小说的时间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麦卡洛在这广阔的历史大背景下,让主人公轮流登场,上演从1915年至1969年间发生的故事。然而全书的核心还是菲和帕迪•克利里的独生女梅吉和英俊的教区神父拉尔夫之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本书问世时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并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荧屏。如今,《荆棘鸟》在澳大利亚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演绎绝世爱情,被广泛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 The Thorn Birds

    作者:Colleen McCullough

    A phenomenal worldwide bestseller since 1977 THE THORN BIRDS is a robust, romantic saga of three generations. It begi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century when Paddy Cleary moves his wife and seven children to Drogheda, an Australian sheep station, owned by his autocratic and childless older sister.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we follow their fates, particularly those of Meggie, the only Cleary daughter, and the one man she truly loves, Ralph de Bricassart - stunningly handsome, ambitious, and a priest. As background to the Cleary family's lives there is the land itself: relentless in its demands, brilliant in its flowering. THE THORN BIRDS is a book that enfolds the reader in its capacious arms. The story begins in 1915 when Paddy Cleary moves his wife and seven children to an Australian sheep station. It ends after World War II when the only survivor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sets a course of life and love halfway round the world from her roots. Colleen McCullough was born in Wellington, New South Wales, working in hospitals in Sydney and London before moving to the Yal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to train as a nurse. There she wrote the phenomenal bestseller THE THORN BIRDS. length: (cm)18                   width:(cm)11
  • 光轮之恋

    作者:(澳大利亚)亚历山大·阿朵尼托

    表面上宁静祥和的维纳斯湾注定要再生风浪,当小城居民正沉浸在“万圣节”狂欢的气氛中时,一场可怕的阴谋已经在酝酿当中。贝瑟尼不愿拂逆好友的面子,被迫加入了“降神会”的游戏,却给自己埋下了灾难的种子。从来不曾灵验过的“降神会”竟在无意中开启了维纳斯湾的地狱之门。 贝瑟尼知道,她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她也深知,自己在维纳斯湾的停留已经进入倒计时。只是,她从未想过,等待她的是一场可怕的交易,而她要付出的是比生命还要沉重的代价。她要怎样做,才能摆脱这致命的纠缠?
  • 大师镜头

    作者:克里斯托弗.肯沃斯

    关于一流镜头的实践技巧。国内引进的第一本讲解如何“拍摄”动态艺术的图书。为2009年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品种,影视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为什么比起一流的好莱坞电影,你拍的片子总是差点什么,总是让人感觉生硬和虚假?你缺少什么?优秀的演员,先进的设备,高超的编剧? 还不完全。你还缺少技巧,掌控镜头的技巧——而且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能给你灵感,让你有冲动去尝试那些复杂的、创意十足的镜头。书中引用的例证全都来自于大片,那些设备是你买不起的,钱也是你花不起的,但没关系,我们就是想告诉你,只要一台手持摄影机,你也能拍出同样惊艳的效果。 这些技巧并不能马上让你成为优秀的导演,但了解它们,你才会知道电影怎样拍才有效果。希望本书激发出你更多的拍摄灵感。 普通人拍电影从此成为可能。
  • 幸运生涯

    作者:艾伯特.费希(澳)

    艾伯特·费希是澳大利亚的沧桑见证。他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一 次旅行。在旅途中的一个个关键时刻,他审慎地做出了重要抉择,有 时学有新知,有时苦不堪言,有时妙趣横生,有时甚至危及生命。走 过这一条条或坎坷、或平坦的人生小路之后的费希,在晚年爆发出一 股不可遏抑的创造力,终将其丰富的经历归纳成《幸运的一生》。 尽管孤寂的小费希不时地从人们哪怕是短暂的温情善意得到一些 快慰———而且给他快乐的人更多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而不是亲属—— —但是年幼的艾伯特一直是孑然一身,艰难跋涉。希望就是他的指路 明灯,天无绝人之路,不行就再来一次。他认为能面对逆境,克服困 难,就有希望。尽管他遭遇过一些恶人,但却坚信大多数人是好的。 这就是他希望的根据。 艾怕特·费希的一生也确实是一次实地旅行。从少小到年迈,他 不停顿地迁动。其活动范围虽然局限在一个地区(主要在西澳),却 没有一次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不论是步行,是骑马,或是坐马车、 火车或轮船,还是乘有轨电车,旅行的过程同到达时的喜悦一样,都 使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这是生活真正的乐趣……小车不倒尽管推……要做大自然的一 股力量,而不做那种极端自私的渺小的可怜虫,百病缠身,牢骚满腹, 总是抱怨这个世界不能全力以赴地为你造福……”乔治·肖伯纳评价 比费希更早的一位名为约翰·班扬的作家说的这段话,恐怕也适用于 费希。约翰·班扬人生之旅的记载《天路历程》破誉为英国文学中史 诗般的旅行。 每种文化都需要批判者。约翰·班扬旨在以清教徒的标准净化 17世纪的英国,而艾伯特·费希却想用世俗的道德规范来衡量澳大利 亚。他们两人都没进过学校,对于文化匮乏并且经济拮据的人来说, 写书又谈何容易。然而,他们写的书都再现了险象环生的经历,故事 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他们朴实无华的语言使人读了如见其人。为 了生存,费希和班扬都必须为工作而奔波,所以都没时间写书,而他 们得以坐下来写书的时候又都是被迫停止为生计劳碌之后(费希退休, 班扬入狱)。不仅他们的背景类似,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大致相同。在 展开人物性格方面,都是从日常小事入手,都是怎么想怎么写。在碰 到令人失望的事或背信弃义的人,在束手无策或孤立无援时,两人都 认为勇气和谅解是至关重要的。两人都坚决反对统治阶层。即使费希 不赞成班扬的朴实的宗教观点,那么两人都相信,是一种天意在指引 一个善良的旅行者披荆斩棘,绝路逢生。 费希使澳大利亚文化中许多传说得以形象化。在这些传说里,艾 伯特被说成惨遭遗弃的幼儿,失踪莽林的孩童,丛林流动工人的伙伴, 在加里伯里战场目睹陈尸遍野的澳大利亚青年,爱弗林多情善感的恋 人,在30年代大萧条中率全家挣扎度日的好家长。他把这些传言汇集 起来,使之更加生动可信。他所以能将这些故事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并非由于他朴实果敢这些显见的品格或其令人痛心的经历,而是他具 有文学天才和人情气质,具备真正作家的应有技能和辨别自然韵律的 天赋。他能敏锐地观察,能明确地表达。 班扬和费希都用讲故事的形式写作,班扬讲起来意趣横生、口惹 悬河,这是公认的。同样地,费希通过向别人讲述的方式发展并形成 了他的传记。由于在其风格形成的时代电子传媒尚未问世,所以,言 传口述依然是饭后茶余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亲朋好友都知道他会讲 故事。他在工会和地方政府任职期间,能有表达自己理喻他人的机会。 艾伯特·费希所以能够同每一个读者促膝谈心,与他的这些经历是有 关系的。另一方面,艾伯特从小就给人讲故事。当他回忆8岁那年逃脱 石洞的恶魔之后又如何在一个晚上被一家苏格兰人发现,回忆从大西 北趸牛归来,到达杰拉尔顿后又立刻看望咖啡馆的女老板时说:“我 说过,一定向她说说这次艰难的远征。”他写道:“有一天晚上,她 请我吃饭,还想聊聊我们各自的情况。就在这次,我将这些经历都跟 她说了。” 在此书面世之前,费希的家人对故事早就了如指掌。在60多年的 漫长岁月里,这些事曾一遍又一遍地当家史讲。退休之后,艾伯特还 闲不住,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他好动脑子,所以,除去管理一块菜地 之外,还想做许多别的事。爱弗林建议他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于是 他就坐在饭桌的一端,动起笔来。这时的爱弗林在一旁一边做果酱或 削土豆,一边给他打气。 和班扬一样,艾伯特·费希从未想过出书之后的成功。他把自己 的经历密密麻麻地写在练习本里,为的是让出版商印出来,送给家人。 但是,书究竟能不能出,他心里没底。1979年,他85岁,听说他的自 传即将付印时,便写信给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出版社:“先生,听说 我的书将被出版,我高兴极了……无论如何感谢你和你的同事们都不 会过分……我知道,出书前还要做大量工作,但你们肯定不会让我空 喜一场的。谢谢你,并祝你健康,万事如意。” 这时,艾伯特的视力已经不行了,60年前加里伯里的战伤也开始 发作。“我很想到弗里曼特尔去看看你。”他写道,“但是做不到了, 腿脚不灵了,视力也在急剧恶化,40码以外就看不见了。”爱弗林的 病痛和逝世使他悲痛欲绝。他想说的,大部分已经写进去了,但他感 到由于没有了妻子的帮助,手稿一定有不少疏漏。他知道,他的标点 符号还很不规范,还会有许多错别字。是的,从给家人讲故事到著书 立说,其间确实还有很大距离。 除去爱弗林的鼓励之外,艾伯特是孤立无援的。对家里的其他人 来说,知道是什么事就满足了,出不出书无所谓。费希毕竟不是书香 门第。艾伯特不是被文坛名手发现的,也从来没有出版商上门向他索 稿。手稿在碗柜里放了一年多之后,艾伯特才从养老金里拿出300元请 邻居打出来,送请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出版社,让给家中成员印20册 左右。 当编辑们读完稿子之后才发现这是部好书稿,遂为其出版花了大 量时间。为使书不致冗长,关于他晚期生活部分有所删节,拼法和标 点也做了修正。当时艾伯特的健康状况很差,所以没有对大样进行增 补或润色(大部分作者都会这样做的),但是,他将意见录下音来, 这些口头补充,后来被加了进去。在整录音的时候,书名便跃然纸上, 因为艾伯特在回忆他的幸运的一生。至于书的语言、纪事顺序和风格 等等,均保留了作者的原样。 出书的第一年,1981年,艾伯特这本为其家人写的传记共卖了 8000册。本书曾荣获多种奖项,费希被提名为该年“成就卓著的澳大 利亚人”。艾伯特·费希这位从未进过校门的80多岁的“饭桌”作者 顿时名声大噪。在他生命的最后9个月中,经常忙于接待来访、赴宴, 参加记者招待会,阅读各州州长们的贺电和文学家的来函。有数百人 给他写信,其中有孩子、有青年、老年人和移民、工会官员和宗教团 体等等。艾伯特日益恶化的健康预示着他那短暂的最佳畅销书作者的 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他从来就没有料到会有如此的辉煌,他坐着轮 椅出席了这本书的首发式。他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但其家人认为,他 肯定没想到会有这样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他去世后三年,1985年,约 有25万澳大利亚人买了这本书,读过的人也就更多了。 作为作者,费希对其读者的影响从给他的信中可以看出。孩子们 对他的冰冷的童年深表同情,青年们从书中了解到几十年内的社会变 迁。有人这样写道:“我的长辈们曾给我讲过的一些故事,跟你讲的 差不多,但我都不信,认为那都是假的。读了你的书之后,我开始认 识到,本世纪初的生活跟今天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认识到儿童在家里 的地位,过去和现在是如此悬殊,更不用说成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了。 然而,你却把你这样的经历说成是幸运的生活,真不可思议。我周围 的那些老人,包括我父亲,对他们的生活,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 总是抱怨,而你好像对命运的安排是相当知足的。你的命运对我是个 启迪,它帮助我了解过去,帮助我认识到我今天是多么真正的幸运。 但愿我能像你一样生活得充实。” 如果按今天童年的标准,费希几乎没有什么童年生活。没学上, 奴隶般的工作,挨打受骂,喜怒哀乐无人理睬,简直是个野孩子。费 希童年的写照反映了本世纪儿童社会地位变化的历史,很多年轻读者 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们的同情心。7岁的赛蒙和6岁的西拉在信中写道: “费希先生,现在祝你生日快乐有点晚了,但我们还想送你一张贺卡, 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给过你。”《幸运的一生》给成年人提供了审视生 活的机会。有人这样写道:“你的书启发我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并 发现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你给我以勇气、热忱和鼓舞。 谢谢。”另一个人说:“读了你的书使我对澳大利亚的平民百姓的了 解,比从我读过的所有史书和历史小说所得到的都多。” 费希的一些读者认为他们了解了他,并写了对他的看法。尽管艾 伯特反对宗教的观点使一部分人为之不解,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该书 是对人们的一种鞭策。一位新南威尔士人说:“当读到你不相信有上 帝的时候,我感到痛心。说上帝对人间的纷乱与斗争坐视不理未免失 之公正。先生,这些恶迹应该归咎于人本身。如果人类听从上帝的话, 广施博爱,地球上就不会有战争了,有的只是爱与和平。不过你使每 个读者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谢谢。” 澳大利亚的这位丛林流浪汉对宗教不买帐,并非绝无仅有,在他 之前的很多这种人也都一样。然而,一些反证却可以说明费希是信教 的。他很信天意。他女儿巴巴拉回忆说,爱弗林死后,他觉得他仍在 与她交往。“我有话要跟老伴讲。”说着起身就走,坐在爱弗林的墓 前沉思冥想。《幸运的一生》也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它记载 了60年忠贞不渝而又充满浪漫的恩爱亲情。在他们结婚60周年纪念日 那天,艾伯特颤巍巍地写道:“祝福我的太太,我的终生伴侣和妻子。” 他与爱弗林结婚是密切的情侣之交,是水乳亲情的结合,这是难能可 贵的。他们的婚姻愈合了费希童年苦痛的伤痕。 人老了,不知什么时候就垮下来。值得庆幸的是,费希在被疾病 征服之前完成了他的写作。老年人把这本书看作是与他们的沟通,并 把自己的经历写给他,作为回报。“我1900年6月问世,我们基本上算 同龄人。”一位几乎双目失明的82岁的老妇写道,她的字迹像蜘蛛爬 似的。她说:“读了你的传记我极为快乐,简直是一种享受。你的经 历真丰富!害怕、悲伤、担心、孤独;你对树木和鸟兽的爱,特别让 人开心。对了,还有野狗,令人心惊肉跳的野狗,还有很多很多……” 是的,费希代表着一代人描述了他们的经历和实践,这些经历和实践 将永远不再重演了。 如果说艾伯特·费希的童年富于奇幻色彩,那么,他的老年也同 样如此。他生命最后几年中的写作生涯可以说是老年人正常生活的一 部分,即社会学家们所说的回顾过去,为的是将以往的事进行加工整 理并注入自己的看法。但是费希的回忆却远远超越一般的范围:他的 写作生涯到老年才开始,而在我们的社会,这是被看作万事皆休的年 龄了。无人认为老人还有什么潜在的创作天才。一般来讲,老年人是 安乐椅上的群体。但费希将老年人特有的宝贵财富———对往事的记 忆———作了整理,进而记录下来,再创造,这比记忆就更进了一步。 费希不仅度过了幸运的一生,而且写下了《幸运的一生》。如果没有 他晚年那种创作的热忱,我们就无从了解他,因为没有传记作家代笔, 没有专事整理口述的史学界人士会发现他。很多老年人都有一肚子故 事,但将这些故事写成文字者却少多了。很多老年人将自己的事口述 给作家或历史学家,让他们代写,而艾伯特·费希的传记却是自己写 出来的。 费希的写作活动由于视力恶化和股骨骨折而被迫停止。他女儿巴 巴拉到珀思照料他,但她自己也病倒了,没办法,艾伯特只好进了一 家私人养老院。他好像并不怕死———因为他的事做完了,精力也耗 尽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自7岁就为自立而战的斗士,最终却完 全依附他人。面对生死而毫无惧色的艾伯特·费希,咽气后却被在 20世纪名声不太好的养老院包缠起来,这是淡化乃至掩饰死亡的痛苦。 以非凡的自立开始的一生,最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人打发走了。他 的书面世9个月之后,1982年2月,他离开了人间。 艾伯特·费希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关于他童年以及本世纪初成 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状况的描述,表明了儿童地位的巨大变化;他认 为战争是惨无人道的(是在道义上他感到无法接受的行为);还记载 了他干过的工作和情况,其中包括目前正在消失的职业。由于该书写 出了这个国家被人忽视的那部分历史,所以费希的自传还要算作一部 政治历史。由于出身贫寒,费希从来也不愿跻身其历史已被大书特书 的上层社会。费希的传记与澳大利亚历史中关于经济、政治问题的传 统说法形成鲜明对比。从费希的经历我们了解到淘金时代的穷人和儿 童的境况,从而结束了权贵们的观点一统天下的现象;了解到流动工 人的处境,这对大土地占有者们的历史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是一种 解毒剂;从“一战”中费希个人的苦难推而广之,可知天下之大不幸。 他讲述了在大萧条的年代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他,如何为全家糊口而奔 波,这恰是政治决策人和史学界所不愿触及的问题。所以说,费希在 重现其生活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应为我们大家所共有。 艾伯特·费希使庶民百姓对他们的过去有所了解,而这种了解使 他们对现状的看法提出质疑,进而重新调整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从这 个角度来看,费希的人生历程使我们大家都感到幸运。 (摘自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幸运的一生》)
  • 镜中瑕疵

    作者:[澳] 帕特里克·怀特

    帕特里克·怀特的“自画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他的早年生活,他与家庭、朋友的关系以及如 何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作家的简洁的回忆。怀特以他特有的犀利、智慧和总是充满疑问的、感情复杂的笔触撰写了这一部分。他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往昔的朋友、敌人以及重要的事件。第二部分叙述了在希腊的一连串旅行。怀特在那儿寻觅到精神上的归宿,笔调更柔和、更客观,也更充满了感情。第三部分“往事与随想”就像一组记录怀特现在生活的照片剪辑。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朋友大度宽容。通过对颇有权势的朋友——前澳大利亚总督约翰·克尔爵士和他的妻子克尔夫人,以及澳大利亚最著名的画家西德尼·诺兰道德堕落的剖析,怀特鞭笞了澳大利亚社会总体上的道德平庸。《镜中瑕疵》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十分出色、别出心裁、诚挚坦率的“自画像”。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他的家庭、生活,以及整个人类的评论虽然不无刻薄之处,但仍然洋溢着对真理、爱情的信仰和赞美。
  • 澳洲梦

    作者:金凯平

    本书是澳大利亚澳中集团董事局主席金凯平先生的个人自传。讲述了金凯平先生自1987年始在澳洲的18年奋斗故事,内容精彩,经历独特,具有传奇性。它是普通人的奋斗史,也是新一代中国移民在澳洲的成长过程。其主要读者对象为生活在中国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白领、留学生家长和企业家。该书的宗旨是:鼓舞、激励大学生和白领创业、实现个人奋斗;帮助留学生的家长更好的理解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创业;弘扬中国人在海外的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和爱国精神,弘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人的智慧。
  • 致命的海滩

    作者:[澳] 罗伯特•休斯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是著名艺术批评家、历史学家罗伯特•休斯所写的一部关于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流犯的流放史。全书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了流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流犯制度的形成,流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等等,讲述了这一野蛮的制度是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该制度后来成为古拉格的前身并成为澳大利亚的起源。 本书曾获大奖。作者学识渊博,叙述生动,真实地书写了澳大利亚的历史。 —————— 媒体评论: “一部结合了戈雅阴影四伏的恐怖和狄更斯膨胀肿大的生命,关于罪与罚之气象万千,独一无二的著作。” ——《泰晤士报》彼得•阿克罗伊德 “休斯有故事要讲,其生动、大规模及骇人听闻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狄更斯或索尔仁尼琴的故事,但却是一个完全不为人知的故事直到这本壮观之书写出为止 。《致命的海滩》成就巨大。” ——苏姗•桑塔格 1787年,亦即乔治三世统治的第二十八年,英国政府派遣了一支舰队,欲对澳大利亚进行殖民…… 《致命的海滩》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了野蛮的流放制度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该制度后来成为古拉格的前身并成为澳大利亚的起源。本书曾获大奖,学识渊博,叙述生动,令人愉悦,真实地书写了澳大利亚的历史。 “集研究、激情及美文于一身,获得了巨大成功。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奇书,让人爱不释手,空间浩瀚,充满奇思异想,真是一部绝佳之作。” ——威廉•肖克洛斯 “一部关于澳大利亚流放拓居的迷人叙述,研究透彻,文笔优美,罕见而又泼剌的人物形象,以及悲怆凄婉、勇敢而又恐怖的故事比比皆是。” ——彼得•马西森 “最佳意义上的大众历史……其对人性细节的关注、高屋建瓴的散文风格,在在都让人忆起芭芭拉•塔奇曼的最佳作品。” ——《华盛顿邮报》 “《致命的海滩》一书以其……境界,即将成为有关流放岁月的一部标准之作。” ——《悉尼星期日电讯报》
  • The Rosie Project

    作者:Graeme Simsion

    'Marvellous' John Boyne, author of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Adorable... A gem of a book' Marian Keyes The Rosie Project by Graeme Simsion is a story about love, life and lobsters... Meet Don Tillman. Don is getting married. He just doesn't know who to yet. But he has designed a very detailed questionnaire to help him find the perfect woman. One thing he already knows, though, is that it's not Rosie. Absolutely, completely, definitely not. Telling the story of Rosie and Don, Graeme Simsion's The Rosie Project is an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sold in over thirty countries - and counting. Don Tillman is a socially challenged genetics professor who's decided the time has come to find a wife. His questionnaire is intended to weed out anyone who's unsuitable. The trouble is, Don has rather high standards and doesn't really do flexible so, despite lots of takers - he looks like Gregory Peck - he's not having much success in identifying The One. When Rosie Jarman comes to his office, Don assumes it's to apply for the Wife Project - and duly discounts her on the grounds she smokes, drinks, doesn't eat meat, and is incapable of punctuality. However, Rosie has no interest in becoming Mrs Tillman and is actually there to enlist Don's assistance in a professional capacity: to help her find her biological father. Sometimes, though, you don't find love: love finds you... Like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The Rosie Project by Graeme Simsion is a truly distinctive debut. With the charm of Mark Haddon's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and the romance of David Nicholls' One Day, it's both funny and endearing - and is set to become the feel-good novel of 2013...
  • 7王圣钥系列

    作者:[澳] 加思·尼克斯

    关于“7王圣钥”系列 7天、7个王、7块神奇的时间大陆、7把象征权力的魔法圣钥 只有1个少年,可以重整整个宇宙的秩序 摒弃魔法惯常套路,抛弃矮人与精灵标配组合,打破少儿奇幻常规窠臼,加思·尼克斯用“七王圣钥”这样一部系列幻想奇作,搭建出起一个”以时间为法典、舞蹈于时针之 上”的神奇世界。 作者用魔法般的语言搭建出七块不同的奇幻大陆,七块领地上盘踞着性情迥异的七王,他们以星期为名,分别叫做王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 在各自永无止境的那一天里,他们忍受着七种罪行的折磨。他们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相互交错,虽然他们拥有七把魔力各异的权利之钥,但他们必须遵循时间的规则,仅能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那一天干涉人类的生活。 关于本书: 《惰王星期一》是该系列的第一部。 患有哮喘病的亚瑟原本会在星期一死去。可就在他挥别世界的瞬间,稀奇古怪、哈欠不断、懒懒散散躺在浴缸椅子里的星期一大人带着一个叫做“喷嚏鬼”的诡异仆从出现在他面前。阴错阳差,亚瑟得到一把古怪圣钥,还有一堆接二连三的麻烦:一群戴黑帽穿黑衣的恐怖狗脸人对他不断追杀;一个生有银舌、身附翅膀的神秘男人威胁着讨要这把古怪圣钥,竟然用魔火烧了图书馆……与此同时,一场古怪瘟疫突然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永久的昏睡,只剩下一本会动的地图册和一堆不断蠕动的文字低语着圣院之名。于是,在一场吞噬天下的暴雨中,亚瑟鼓足勇气,敲开了那扇本不存在的星期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