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小說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作者:丹.米爾曼

    譯者簡介 韓良憶,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報社編譯與記者多年,目前旅居荷蘭,專事翻譯與寫作。著作有《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羅西尼的音樂廚房》、《流浪的味蕾》、《青春食堂》與《鬱金香廚房》等,譯作有《天才的陰暗面》、《第四隻手》、《心靈寫作》、《幸福TM》等書。
  • 天空的眼睛

    作者:夏曼‧藍波安

    甘耀明 陳芳明 郝譽翔等 聯合推薦 海洋作家、金鼎獎得主夏曼‧藍波安 2012年最新小說力作 全新風格呈現,遊走在大島與小島、海洋與陸地、魚與人之間的悲歡喜樂 小說《天空的眼睛》以一位歷經風霜的男子為主軸,寫他在島上的部落生活與孫子的相處,面對遠到台灣工作的女兒死訊,以及他在海洋世界多次與大魚交手,這不僅是老人與海,也是蘭嶼島上的一則生動的人文寫照。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在蘭嶼的達悟族語意指星星,從這裡族人的觀點,每個人的靈魂都住在某一顆星星裡面,人類仰望天空,大魚獵食飛魚亦仰望著海面,被獵殺的飛魚散落海面上粼粼的波光鱗片,也猶如星光一樣……。 「老人說,孩子死亡的地點愈加遙遠了,以至於老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否存在了……」 小說《天空的眼睛》是一部關乎人文、海洋、宗教思辨的小說,探觸死亡與愛的主題,也點出海洋環境的變化、傳統文化的式微,隨著族人面臨的文化衝擊,到現實面臨的挑戰,海底的故事仍然上演,機動船也逐漸讓寧靜的海面不再平靜,多年以後再度回來造訪的大魚,帶來什麼樣的訊息呢? 夏曼‧藍波安在小說《天空的眼睛》裡提到,「《天空的眼睛》這篇小說裡的水世界,許多不同類科的浮游掠食大魚,從海中望著屬於它們的海空(即是我們的天空),在它們群聚掠殺飛魚,飛魚脫落的鱗片似是天空的眼睛(星星),在海面漂浮,放射出微弱螢光,這在漆黑的水世界特別的顯明,奇異的是,掠食大魚掠殺飛魚群有特定的海域,特定的時辰,說這個劇本的人就是我的母親……我不知道母親怎麼會以飛魚脫落的鱗片比喻為掠食大魚的「星星」這是非常有創意的話,深具詩學…… 「對於現代化吸住著各民族眾部落,或者鄉間年輕男女的心,移居都會成為一九七、八〇年台灣社會新趨勢,董老,夏本.巫瑪藍姆的子女,先後在這個年代移動到台灣,兩代間的認知,總的差異開啟了肉體與想像的化學變化,撼動了達悟原初社會的基礎,新生代成為新興的另類「流亡者」流動於各工廠間的女工,建築工地的模板師,青春耗在祖父母未曾有過的成長經歷,以及也未曾有過的傷害、傷痕……」
  • 蘇菲的世界(下)

    作者:喬斯坦.賈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有一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問她:「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一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從希臘以至於康德、從馬克思以至於佛洛伊德等各個西方哲學所思考的大問題。
  • 蘇菲的世界(上)

    作者:喬斯坦.賈德

    「你是誰?」、「世界從那裡來?」,從困頓到覺悟,一封信改變了一個十四歲少女的世界,就這樣,在一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從希臘以至於康德、從馬克思以至於佛洛伊德等各個西方哲學所思考的大問題。全球三十五國翻譯出版,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最易讀易懂的哲學奇書。
  • 蘇菲的世界(下)精裝

    作者:喬斯坦賈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有一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問她:「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一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從希臘以至於康德、從馬克思以至於佛洛伊德等各個西方哲學所思考的大問題。
  • 薇若妮卡想不開

    作者:保羅.科爾賀

    繼《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科爾賀再領我們探討生命的意義。少年時期的保羅•科爾賀曾因精神疾病三度入院,年少的奇特行為,夢想成為藝術家,1967年他最後一次離開醫院,決心呈現這段經歷。 薇若妮卡是出生在 slovenia 的年輕女子,芳齡 24。她相貌出眾,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眾多追求者。她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既無太多歡笑,也沒有什麼悲傷,但她是不快樂的。她發現自己日復一日地過著同樣的日子,放眼未來也不見任何新鮮事,只有無窮無盡的枯燥無聊。 1997 年某個清晨,她決定去死,她認為這個決定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她吞下大量安眠藥,但又在一家精神病院醒來。因為心臟已嚴重受損,她只剩一星期的生命可活。然而就在這裡,她開始思考精神病的定義,以及我們是否有權對那些不合於所謂「正常」定義的人強制用藥。也是在同院的病友身上,在曾受暴力攻擊而自殺的律師、在違抗父命投入藝術的大使之子身上,她首次發現了自己的熱情與好奇心所在。 虛虛實實,科爾賀製造了一個夢想與真實並存的國度。幻想與夢想,正常與瘋狂,同情與悲傷,追求與死亡,保羅•科爾賀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生命經歷,讓我們明白即使平淡的生活也有奇蹟。與其說這是一本探討「死」的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探討「生」的哲學之書。
  • 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作者:凱特.狄卡密歐 Kate Dicamil

    書評 ■這個美得讓人心痛的故事,展現了作者真正大師級的寫作技巧。 愛德華.杜蘭是一隻極度自負、個性冰冷的瓷兔子,十歲的小主人艾比琳十分鍾愛他。某天晚上,艾比琳的奶奶說了一個故事,故事裡的公主從未愛過人;故事結束時,奶奶還悄悄的告訴愛德華,說他真是讓她太失望了。愛德華的自我救贖之路,就從跟隨這家人到海上航行、掉出船外的那一刻開始。沉到海底後,這隻瓷兔子在那裡待了297天,他第一次有了真切的情緒感受──害怕。被漁夫的漁網打撈出海面後,愛德華跟著老漁夫和他太太住在一起,也開始懂得關心自己身旁的人們。沒想到,這對老夫婦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卻把他丟到垃圾堆;過了一段時間,一隻狗和一個流浪漢在那裡發現了他。他們一起搭著火車到處流浪,直到愛德華硬生生的被迫與流浪漢和那隻狗分開。當下一任小主人──四歲的莎拉──去世時,愛德華的心真的碎了。這隻瓷兔子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謙卑態度,想起了艾比琳的奶奶,並且希望那位老太太知道他已經懂得愛了。當這隻瓷兔子的頭被一個憤怒的男人砸碎時,他恨不得加入莎拉的死亡行列,但被愛德華愛過的其他人卻說服他留下來。在一位娃娃店師傅的巧手修復下,這隻瓷兔子又恢復了原狀,但愛德華卻因為心痛而關上了心門,直到一個聰明的老娃娃告訴他:必須打開心門等待某人來愛他。 這部精采的作品行文優美,文字精鍊,不?不火;作者以溫柔的語調,熟練的描畫出愛德華從高傲自大轉變成懂得愛人的整個歷程。 伊巴圖林所繪的深褐色調插圖優雅可愛,美麗的彩色插圖也描繪得相當精緻。整部作品教人驚嘆不已。──學校圖書館期刊 ■如同榮獲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牌獎的《雙鼠記》(The Tale of Despereaux, 2004),狄卡密歐在故事裡置入了重要的訊息,並且再一次探索心靈的祕密──這個故事所探究的則是一顆冰冷的心。 愛德華.杜蘭是一隻瓷兔子,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衣櫥。他的小主人是十歲的小女孩艾比琳;在她眼中,愛德華的地位就如同他自以為的那般高尚。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馬上就能理解到──愛德華是在把自己逼向絕境,隨時都可能從懸崖上摔落下來。他果然狠狠的摔了一跤──在海上航行時,頑皮的男孩把他從艾比琳的手上搶了過來,一不小心就把這隻瓷兔子拋進海裡。 於是,愛德華的旅行就以這座水中的墳墓為起點而展開了;這一路上,他得到了漁夫妻子的溫柔寵愛,遇見了關愛他的流浪漢和狗兒,還被一個垂死的小女孩摟在懷中。然而,想不到的是,有人竟以粗鄙的舉動將愛德華砸得四分五裂,幸而愛和犧牲又再度將他拼合成原狀──最後,終於有個適合這隻瓷兔子的小孩來到了他的面前。 每一次跟不同的人相處,愛德華的心就會一點一滴變得更溫柔、更開敞。雖然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傷痕累累,愛德華所呈現的美麗卻是最為極致的,而「美麗」也是形容這部作品的最佳字眼。 繪者伊巴圖林這回有了新的突破。他精細描繪的深褐色調插畫與十分精巧雅致的彩圖,儼然已成為這本設計優雅的書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使只單看文字,狄卡密歐如詩的語言,以及她對於宇宙萬物有情心靈的理解,已足以令讀者動容、讚嘆。這個故事非常適合大聲朗讀。──書單雜誌 ■文字敘述優雅,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故事角色令人難忘。──出版人週刊 ■故事介於童話與寓言之間,狄卡密歐娓娓道出了愛德華的故事,敘述這隻瓷兔子歷經各種遭遇後的心境轉變。閱讀這個故事的讀者,也將隨著愛德華一起成長。──克爾庫思當期特寫評論) ■當今的美國童書作家,恐怕沒人像凱特.狄卡密歐如此迅速或如此耀眼的成為矚目焦點……狄卡密歐最新的小說《愛德華的神奇旅行》,可說是她最棒的作品……只讀一遍,是無法全然品嘗她筆下所蘊涵的豐富哲學意趣。那麼,我現在就要再去讀一遍囉。──紐約時報書評 【獎項】 ★2006美國角書─環球報兒童文學獎 ★2006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2006 Parents’ Choice Foundation 春季金牌選書
  • 第五位莎莉

    作者:丹尼爾 凱斯

    莎莉‧波特是個離過婚、生活乏善可陳的餐廳服務生,獨自一人住在孤寂的大城市裡,但她自己絲毫未曾察覺自己內心的寂寞;於是,她同時化身成另外四個性格完全迥異的的人物:娜拉,個性獨立,冰冷的藝術家,在格林威治村擁有一間工作室;黛芮,喜歡到處遊蕩的頑童;貝蕾,善於唱歌、舞蹈、又極重性慾;金妮,是個內心充滿恨意的殺手。當莎莉被一陣頭痛和暈眩襲擊後,就會分裂成一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如果是想吸引男人的注意,她會化成貝蕾;如果遇上智識問題有待解決,她就會變成娜拉;若是像開場那樣受到強暴者攻擊,就會蛻身而成兇惡的金妮。 後來,莎莉遇到本身亦有一大堆棘手問題纏身的精神科醫生羅傑‧艾許。這位醫生試圖將其他四個分裂人格統合成「第五位莎莉」,在處理這宗多重人格病例時,歷盡了無數的艱辛,這種痛苦而又引人入勝的治療過程,即是構成本書的經緯。 本書是根據真實案例演繹寫成的小說,比起《三面夏娃》更吸引人,不僅對多重人格者與精神病犯有深層的探討;同時,對於現實世界的殘酷本質也有更真實的描述。在價值混淆、是非顛倒的今日,本書更提供了讀者反省的依據。
  • 比利戰爭

    作者:丹尼爾・凱斯

    本書敘述的是一則真實故事,也是"24個比利"的續篇。1977年,威廉‧密里根(比利)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然而,1979年,他卻被判定轉往專收精神異常罪犯的州立利瑪醫院,人稱地獄醫院。在那裡,精神醫師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者,甚至對他施以電擊,同時強迫他服用治療精神分裂者的鎮靜劑,阻礙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該如何為自己奮鬥?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時才能重獲自由? 【得獎/特色】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特別推薦。 ★本書是《24個比利》的續篇,終於在廣大讀者殷切的期盼之下,於1994年出版,書中的主角比利,聯合內心的多重人格,一同在地獄般的利瑪醫院為尋求尊嚴而奮鬥。情節出乎意料,許多《24個比利》中無法明示的事,將在《比利戰爭》中一一披露。
  • 不過是具屍體

    作者:瑪莉羅曲

    •你知道人「入土為安」了之後,如何化作白骨嗎? •火葬聽起來是個不錯的想法,但肺和腦竟是火舌中的頑強份子,黑暗、渾沌的泥狀物,濕黏黏的…… •或者躺在「屍體農場」,在藍天白雲下,漸漸糜爛腐朽…… •把遺體捐作「醫學用途」──你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嗎? •被車撞、被炸、被槍射,從死人身上,謀活人福祉。 •直擊器官移植過程!剖開腹腔,塞滿碎冰,一一「收割」可供移植的器官。 •斷頭台砍下的腦袋,其實還有意識,你若叫他的名字,還會張開眼睛…… •耶穌釘十字架不是釘手掌,而是釘手腕。這是真的,因為有人做過實驗…… •《本草綱目》記載,蜜漬人肉可入藥。 •武俠小說的化屍水不是虛構,利用「組織消化器」,人體可化成咖啡色液體與彈指可碎的遺物,乾乾淨淨,清潔溜溜。 •不然還有冷凍脫水法,攪成碎片後放進玉米澱粉製的小棺材,滋養大地。 •要是嫌這些方法不夠美,不夠酷,那就請先到鍋爐裡洗個矽膠聚合液澡,就可進博物館擺擺 pose,巡迴世界,滿足愛秀的慾望。
  • 銀河便車指南

    作者:[英] 道格拉斯.亞當斯

    對大多數中文讀者而言,道格拉斯‧亞當斯 (Douglas Adams) 稍嫌陌生,但在廣大的英文讀者心目中,他卻是第一個成功結合喜劇和科幻的作家,一個幽默諷刺文學的泰斗。英國BBC前兩年舉辦的「大閱讀」票選,100本最受讀者喜愛的小說中亞當斯的《銀河順風車旅遊指南》高居第四(前三名為《魔戒》、《傲慢與偏見》及《黑暗三部曲》),可見其重要。這個排名也打敗了排名第五的《哈利波特4──火盃的考驗》。 小說主要人物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地球人、一個到處為家的外星人,及幾位個性鮮明的角色。這套小說最早的形式是廣播劇本,因太成功又改寫成小說,光是英文版的銷量就超過一千四百萬本,八○年代風靡歐美,後來陸續改編成電視劇、舞台劇、電腦遊戲……等等,說是影響大眾最力的科幻作品(夢幻逸品)毫不為過。這套書影響了廣大年輕人,後繼的科幻作家,電影《星際戰警》(MIB),也從這套作品取得靈感。科幻迷朗朗上口的神祕數字「42」典故就在此書,這個數字能解開「生命、宇宙與一切」的答案。想知道為什麼,得讀完小說。該書已由迪士尼拍成電影《星際大奇航》。 獲獎記錄:2003年英國BBC「大閱讀」票選,100本最受讀者喜愛的小說中第四名。
  • 再見野鼬鼠

    作者:張小嫻

  • 哀悼乳房

    作者:西西

  • 雪肌

    作者:亦舒

  • 蓉島之春

    作者:亦舒

    她一點都沒有變,她與他烙刻在腦袋中的映象一模一樣,是那水一般的容顏照亮了他的回憶。在該剎那他身受的所有創傷仿彿得到補償,他哽咽,啊,別來無恙。
  • 沒有月亮的晚上

    作者:亦舒

  • 烈火

    作者:亦舒

  • 密碼

    作者:亦舒

    選載 劉昌源的職業十分特別,他是一名燈塔管理員。 他幾乎廿四小時工作,就是住在燈塔裏。 他不知別人看法如何,他認為燈塔是世上最美麗的建築物之一。 它們多數矗立在懸崖上,目的是要船隻容易看到苦海裏的明燈。 劉昌源管理的燈塔位在加拿大東岸諾瓦史各沙省的海邊,近哈利佛斯,對牢浩瀚的大西洋,他對驚濤拍岸的景象有充分了解。 燈塔的另一邊是一大片草地,春季,各種野花開放,劉昌源喜歡躺在平原上看書。 朋友來探望他之際都說:「劉,太寂寞了。」 他卻不覺得,怎麼會呢,大自然陪伴他,每當大風雨,他可以看到烏雲迅速在天邊形成,排山倒海席捲過來,電光霍霍、電聲隆隆,使他敬畏萬分。 風和日麗的早上,第一道金光喚醒他,海洋粼粼發出碧藍光芒,賞心悅目。
  • 沒有季節的都會

    作者:亦舒

  • 香雪海

    作者:亦舒

    我與叮噹踏入市立音樂廳的時候,就覺得氣氛不對。 偌大的音樂廳有兩千六百多個位子,我們進場的時候已是八時廿五分,演奏將在八時三十分開始,但全部座位都空著。 說正確點,只有最前三排,與最後三排坐著觀眾,其餘的座位全部無人。 叮噹第一個忍不住,她輕輕說:「明明一早掛出滿座牌子。」 顯然其他的觀眾也有同感,互相竊竊私語。 我說:「這次演奏早三星期出售門券,我們險些兒向隅。」 八點半正。 在深紫色絲絨幕上升起之前,有一行觀眾約五六人,靜悄悄進入音樂廳。 我看清楚他們的成員是五男一女。 女的獨自霸佔音樂廳最正中的位子,其餘那五人並不坐她身邊,分散在四角,彷彿在保護她。 叮噹困惑不解:「這是什麼意思?這難道不是一場公開演奏?」 很明顯,除了前三排,後三排,全部的票子已被人以滑稽的手法包了下來。 而這個人明明就是坐在音樂廳中央的女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