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长篇小说

  • 一把刀,千个字

    作者:王安忆

    王安忆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从清袁枚的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进入,以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他生于东北的冰雪之地,记忆却从因避难而被携来上海寄居的亭子间开始。古人道,礼失求诸野,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后来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就如他精神世界的启蒙源自《红楼梦》《黄历》《易经》一样,不同地域间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实开阔出另外一番融汇了天地与自然体悟的精妙世界,而时代更迭与反复冲刷席卷下的个人命运与抉择,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一把刀,千个字》先期在《收获》杂志发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和评论者都被王安忆在本书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内涵赞佩不已。思考的深沉,功力的深厚,情感的深潜,表达的精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 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一把刀”,杀鱼斩骨,从上海到纽约,刀下无数佳肴。

    “千个字”,花前月下,竹影如人,认不清,写不完。

    来自中国的陈诚,靠一手厨艺在纽约法拉盛谋生。姐姐不时带美国男友来弟弟家吃饭,姐姐尖刻,弟媳爽快,二人时有言语较量。姐姐的男友知一二中文,似懂非懂之间常常插进点睛之语,令人或捧腹或惊诧。陈诚的父亲与一众朋友,闲聊中常有碰撞,带着老一辈的认真执着。

    陈诚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沉默内向。以往父母工作繁忙的时代,姐姐掌管家务大事,敢想敢做。父母的性格也如姐弟俩,父亲平稳持重,母亲活泼多思。一家人动静兼容,倒也和睦。

    生活轨迹的改变与社会动荡相关,陈诚被送到上海和嬢嬢相依度日。孤僻的嬢嬢给了他文化的开蒙和谋生的本事,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而消失的母亲,一直深刻而无形地对父亲、姐姐和他产生影响,给他们增添了许多故事,许多幸与不幸。多年以后,嬢嬢去世,陈诚回上海奔丧。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少年时的谜团不解自开,唯有感慨无法言说。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 堂吉诃德

    作者:[西] 塞万提斯 / 〔保加利亚〕斯韦特林·瓦西列夫 绘

    “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不朽杰作ZUI全中译本,罕见收录全部卷首诗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万字长序力荐,西班牙语文学专家陈众议倾情翻译

    保加利亚插画大师、希腊国家插画奖得主斯韦特林·瓦西列夫历时5年,近80幅传神画作,让400年前英雄人物满血复活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译本,完美还原塞万提斯亦庄亦谐的独特文风

    参照西班牙皇家学院“400周年纪念版”,四分之一世纪以来首度完整修订

    装帧典雅大方,封面覆进口触感膜,内文采用高档纯质纸,全彩精印

    随书附赠精美金属烤漆徽章(“黄金骑士”堂吉诃德和/或“青铜仆从”桑丘,限指定店铺)+主题明信片4张

    * * * * *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先后分两部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拉曼却乡绅阿隆索·吉哈诺(堂吉诃德原名)却因沉迷于骑士小说而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便拉上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文学评论家称《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

    《堂吉诃德:插图典藏版》由我国著名西班牙语言文学专家董燕生教授移译,荣获中国文学翻译至高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彩虹翻译奖。此番补译了10篇初版《堂吉诃德》卷首辅文和11首塞万提斯为本书所作序诗,是目前ZUI全的中译本;以西班牙皇家学院2015年“四百周年纪念版”《堂吉诃德》为底本,四分之一世纪以来首度完整精心校订,全面提升了文本的准确性;DU家收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所作序言《一部面向21世纪的小说》(社科院学部委员陈众议翻译);完整收录保加利亚插画大师斯韦特林·瓦西列夫历时5年,为本书创作的近80幅精美彩色丙烯插画,近1200页内文全彩印刷,让本书具有独一无二的收藏价值。

  • 布达佩斯大饭店

    作者:[德] 马特·佐勒·塞茨 / Matt Zoller Seitz

    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超人气作品诞生始末

    官方出品 唯一幕后全纪录

    致敬茨威格,透过粉色滤镜,窥见人类文明命运的缩影

    居中狂魔韦斯•安德森亲自授权、把关全书设计

    荣登亚马逊艺术类畅销书TOP1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等国际重磅媒体盛赞其策划高级

    英、法、德、日、韩 多国语言版本持续畅销

    收藏级画册,中文世界梦幻首发

    完美视觉,强迫症福音

    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细节控必须逐页翻阅一探究竟

    特8大开本,逾600张独家美图

    品质精修,高度还原细腻色彩,重现暖心时刻

    ...................

    编辑推荐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自问世以来,仅凭颜值就征服了无数粉丝、设计界精英、甜点达人……以及广大热爱美好事物的粉丝。令人垂涎的可口配色、令人愉悦的对称构图,空气中都仿佛洋溢着粉色的泡泡……谁不想置身于其中呢?

    《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作品典藏》就将电影搬到了「纸上」!

    在这本由韦斯·安德森亲自把关设计的电影书中,你不仅可以一窥这位全能导演的天才创见,更能看到一群怀揣童心的人如何用匠心打造触感真实的世界,并在这部集齐谋杀、越狱、惊险的成人童话中,深刻体味文明的微光。

    让我们跟随镜头,穿梭于楼层与房间,探索这座承载爱、友谊和想象力的游戏屋,开启这场全景沉浸式体验、独一无二的冒险之旅。

    同名电影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横扫全球电影节,获上百个国际奖项

    ☆ 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原创配乐

    ☆ 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

    ☆ 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原创剧本

    ☆ BAFTA 最佳原创剧本、原创配乐、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

    13万字诚意分享,红遍全球的“安记”招牌美学,等你解锁

    童话般唯美的画面、明亮饱和的配色、清新怪诞的画风、蠢萌荒诞的演绎,当然少不了招牌式的居中构图……安德森电影中的一切经典要素,都在这里“井喷式”爆发。

    本书分“3幕”,堪比一部幕后纪录片,从角色到表演、从美术到配乐、从文学到生活,导演亲自讲述构思到成片的整个过程,揭秘一个完美主义者如何用手工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世界,不仅有严谨的镜头美学、灵感来源,还有独门的“旅行淘宝”式创作法和时尚经。

    美即正义!超600张精美图片,每一页都闪着理想的光晕

    在安德森虚构的中欧小镇中,大到大饭店所在的城堡,小到点心盒包装、护照、遗嘱、钞票、邮票、旗帜、报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本书中就囊括了大量首度公开的一手资料,不仅有艺术品一般的服化道设计图纸,还有导演亲笔手绘分镜稿和他的艺术家女友绘制的原创造型插画(磕到了),以及跟成片不能说很像,只能说一模一样的分镜图;种种疯狂压预算仍美轮美奂的布景制作大法,处处体现贫穷也限制不了的想象力。

    这是一本色彩之书、艺术创意之书,装帧版式设计也处处有巧思,与安德森的美学高度一致(当然,少不了极致对称)。

    主创团队首度集结,360°全面揭秘神作背后的魔法配方

    《拿苹果的少年》这幅“文艺复兴名画”,竟然只是个道具?

    内饰考究的火车车厢戏,竟是在木板小推车上拍的?

    强迫症导演折磨道具师:打开点心盒时,盒子四面必须同步落下,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为大饭店制服Pick的绝*版vintage紫色毛呢,服装师要去哪找批量面料?

    摄影指导多年陪安德森死磕对称构图,为何依然不离不弃?

    搞懂这些奥斯卡级别的卡司,就搞懂了安德森~(也许吧)

    拉尔夫·费因斯:“史上最佳无鼻子反派”挑战喜剧

    蒂尔达·斯文顿:全能表演大师,单单演老人就让她兴奋

    西尔莎·罗南:一秒入戏的全自动演戏计算机(褒义)

    威廉·达福:融合舞蹈、哑剧……甚至雕塑,他用肢体可以表达一切

    裘德·洛、阿德里安·布洛迪、蕾雅·赛杜……安德森凭什么笼络一众甘当龙套的影帝影后基友团?

    连接一本书与一部电影的另类时光机,在四重时空中演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真正想看懂“大饭店”,就不得不了解安德森向茨威格深情致敬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故事的电影。四重时空层层嵌套,「故事中又有故事」。这是泽罗的故事、古斯塔夫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也是茨威格阿尔卑斯山间别墅的故事、奥地利的的故事,更是欧洲的故事,万事万物的故事。

    「生活摧毁的,由艺术来保存。」

    十字笔杆同盟——竟有这种组织?影评人组团cosplay,带你拉片细读

    《电影艺术》作者、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领衔这个神秘撰稿人团体,让整本书的内容深度不输美貌。

    波德维尔压轴作评,拉片分析安德森的“4∶3 画幅挑战”,看安德森如何用不同比例的画框玩转时间轴,把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也爱用的构图发挥到极致。

    年度气质之作,珍藏级品质,高规格工艺烘托安德森格调

    随书附赠:专属于你的酒店入住邀请函;腰封隐藏点心盒图纸,轻松DIY甜美晒书利器~

    硬精装方脊,锁线工艺,可180°完美平摊,随心翻阅,无惧损坏;

    封面复刻原版书高透明度UV工艺,“点亮”大饭店的每扇窗户;

    内文采用高磅数128g太空梭哑粉纸,厚度、韧度、硬度俱佳;

    特8大尺寸开本,多幅跨页大图,饱览标志性明亮配色、唯美名场面、明星剧照;

    全彩四色印刷,经过专业调色,力求复刻原品细腻色彩、饱满质感。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唯一官方全纪录。这部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的超人气作品,凭借独特的叙事、迷人的视觉风格和对画面的偏执追求而为人津津乐道。全书由他亲自授权、把关设计,以精彩图文完美还原了“大饭店”的诞生始末,揭秘了这位天才独壹无二的招牌美学。

    这里不仅有足量一手访谈、深度评论、彩蛋花絮,更收录了逾600张独家美图,含导演亲绘分镜、未公开设计稿和超萌专属插画……定格了影像中值得反复回味的细节,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让人身临其境、宛如站在拍摄现场。

    媒体推荐

    太炸了!让眼球爽爆的书!——《纽约时报》

    就《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来说,大(grand)不足以形容它,伟大一词更合适。——《时代》杂志

    电影是一个精美繁复的玩具盒,看起来太美味了,你可能想舔一舔银幕。——《滚石》杂志

    马特·塞茨·佐勒这本书描绘出了韦斯·安德森之“瑰丽”,这些采访和文章揭秘了这位不怕冒险的电影人。——《卫报》

    这书也是“奥斯卡”级别的了!——Goodreads

    这本书跟电影同样精彩,是品质罕见的后续出版物,对安德森的电影特色有权威性的补充。——知名文艺杂志Flavorwire

    这本书超越了《韦斯•安德森作品集》系列的其他书,但又与其系列浑然一体,值得你带着出国旅行,成为旅程中的话题。——《费城询问者报》

  • 无人知晓的真由子

    作者:[日] 今村夏子

    我发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女人。 她住在我家附近,每天都在公园长椅的固定座位上吃着面包,偶尔被周围玩闹的孩子们欺负。她打着断断续续的零工,每天都穿着一条紫色的裙子,是个人尽皆知的怪人。我好想和她成为朋友。

    可是有一天,当我帮她收拾好每一个烂摊子后,她却从此消失了……

  • 早春

    作者:[英国]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春日最早的迹象是一种抗议之声,那是冰融化时的水声。

    1913年的莫斯科,印刷厂老板弗兰克的妻子内莉突然离开了家,抛弃了他们的三个孩子。相比即将到来的大变革,弗兰克的生活提前陷入混乱:托尔斯泰的虔诚信徒塞尔温、豢养熊崽的俄国商人库里亚金、携带枪支私自潜入印厂的学生沃洛佳…… 弗兰克穿梭其间,试图妥善解决所有问题,却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内莉究竟为什么离开?这一系列变故又因何而起?谜团延伸,直到早春来临,莫斯科全城的屋子都敞开了窗。

    ————————

    ★ 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朱利安·巴恩斯、乔纳森·弗兰岑、A.S拜厄特的文学偶像,“简·奥斯汀继承人”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写给俄罗斯的一封情书。

    ★ 机智、幽默的英国文学与深刻、痛苦的俄国文学一次完美的融合。

    ★还有谁会在一部以革命前的俄国为背景的小说中,以一个人物从将要有行动发生的地方逃跑为开头呢?

    ★这就是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尘世的和灵气的,充满着问题和裂纹,绝望的并且涌动着要冲出瓶口的伤害。这将不是一个普通的春天。

    ★特邀作家顾湘为本书创作封面,与《无辜》《离岸》《书店》《蓝花》《天使之门》构成作者最全系列,让读者全方位体会到佩奶奶的经典魅力。

    ————————

    《早春》让人惊喜,也可谓是一部力作。作者像变魔术一般,将这座正在稀里糊涂地经历巨变的城市创造了出来,笔下满是生动且惊人的细节:有着肮脏的地下作坊的狭窄后街;拥挤的市场和火车站;供商人喝茶和伏特加的喧闹的俱乐部;被碎冰和垃圾堵塞的浩瀚的黑色河流。

    ——《伦敦书评》

    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有几分像是巴尔扎克的那种好,也类似巴尔扎克,将生活视作一出人间喜剧……无法否认,菲茨杰拉德总能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文学评论》杂志

    她笔下的人物在对话中满是不合逻辑的推论,论述起爱情与宗教来总说不到点子上,就像人们真实的交流。在她那些作品中,所有的群体都栩栩如生,就像职掌记录的天使全知全见,将人们的抱负与懊悔仔细地记录下来。

    ——《星期日泰晤士报》

  • 穿越

    作者:[美] 科马克·麦卡锡

    ★当代世界经典作家之一、“海明威与福克纳公认的继承者”,科马克·麦卡锡必读之作。

    ——科马克·麦卡锡迄今共写有十多部作品,获奖无数,“边境三部曲”是他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天下骏马》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2006年《纽约时报》评选“the best American fiction of the last 25 years”,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名列第二,此书也被誉为20世纪百部优秀英文小说之一。2007年,他凭借小说《长路》获普利策小说奖。科恩兄弟根据麦卡锡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老无所依》,获得四项重要奥斯卡大奖。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经典“边境三部曲”之核心篇,一部穿梭于自然、历史、社会和善恶之间的思辨巨著

    ——继《天下骏马》的巨大成功之后,一个作者要如何超越自己?对于麦卡锡来说,答案就是:写出一本更加丰富精彩的作品,《穿越》。他对自然和动物那渊博卓然的见解、浑然天成的描述,都指向这部沛然有力的作品。十六岁的少年比利·帕勒姆第一次穿越边境,试图将一头受伤的母狼送回它墨西哥的故土,却被迫亲手射杀母狼,以保留它的尊严。待他返回美国家中,迎接他的却是满目废墟,原本和美宁静的生活皆毁于流浪打劫的印第安人之手,他和弟弟决心孤注一掷,追回家中牧场被人盗走的马匹,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穿越之旅。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比利独自回到美国,后又收到弟弟的死讯,他再度穿越国境,将弟弟的尸身从墨西哥迁回美国,安葬故土。

    在惊心动魄的故事间歇,穿插着比利一路结识的各种各样的人与故事:教堂中老人梦呓一般的独白、路边小屋盲人屋主惨烈的人生历练、流浪马戏团的反复出现、吉普赛人受托打捞失事飞机的荒唐经历……它们如同梦境的碎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着人生的奥义。

    本书为“边境三部曲”第二部。

    《穿越》的故事发生在《天下骏马》之前,1930年代的新墨西哥州边境地区,16岁的少年比利·帕勒姆和弟弟博伊德随父母在这里经营着一片牧场。他和父亲设下的捕兽夹抓获了一只母狼,比利骑马巡视时发现了她的落网,决定送她回归墨西哥山区。于是有了这场穿越边境的旅程。

    比利将母狼带到了墨西哥,却被边境小镇的当地势力强行扣下。他亲手射杀了母狼后在山野间漫无目的地流浪,返回家中时却发现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他和弟弟决心找回属于他们的一切,然而正如书中所说,一个行动的后果和一个人的意愿经常是不一致的。

  • 幽灵备忘录

    作者:王陌书

    从侦探小说中出发的他遇上从情感小说中出发的她

    在元小说游戏迷宫中开启奇妙的文学之旅

    编辑推荐

    ★作为青年新锐作者,王陌书拥有村上春树般的想象力与世界视野。曾获两届林语堂文学奖,作品受到余华、朱天心等作家赞赏。

    ★文字风格清澈、富有想象力,在虚拟世界中寻求一种高于现实的真实。

    ★《幽灵备忘录》拥有精心设计的结构,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场游戏。在两条对称 交错的类型小说之间,作为幽灵的作者进入作品观察推理,用元小说的手法解构传统类型小说,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卢鱼作为一名私家侦探,碰上知道背后有人在跟踪的罪犯,出现在发生谋杀但又找不到凶手的别墅中,为了调查宠物猫遇害的真相而参加猫的葬礼……

    言语作为一名插画师,被男友放鸽子之后碰到被女友放鸽子的男人,接听到多年未联系的双胞胎姐姐的一通电话,和警察谈论自己构思的小说……

    从侦探小说中出发的他,卷入一件件离奇的案件;从情感小说中出发的她,陷入一次次情感纠纷。他和她一点点接近对方,迎来属于两人的共同结局。

    侦探小说与情感小说的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结局?

    名人推荐

    我只是觉得对于年轻的作家来说,应该去尝试各种不同形式的写作,写作其实就是发现自己究竟拥有了什么,不多走几条路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财富有多少。

    ——余华

    他早已习得以文学的方式,看待眼下生存的现实世界。在这一点,他非常成功。

    ——朱天心

  • 民谣

    作者:王尧

    “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时间拨回至一九七二年五月。依水而生的江南大队,漫长的雨水终于停歇,麦子发酵味道笼盖村庄,暗潮涌动于日常。码头边,十四岁的少年等待着了解历史问题的外公,江南大队的人们等待着石油钻井队的大船,然而生活终以脱离人们预计和掌控的方式运行。少年在码头边左顾右盼,在庄舍与镇上间游走返还,在交织缠绕的队史、家族史间出入流连。他于奔跑中成长,于成长中回望,回望里,记忆发酵,生长。历史老树的黄叶,一片片落入《民谣》的故事和人物,飘扬,旋转,飞翔。

    作者王尧为其首部长篇《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这里有故事,但波澜不惊;它从历史走来,也脱胎于每个日常;散曲民谣中包裹着唱不尽的人事变迁与世情冷暖。《民谣》铺写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它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呈现时代的宏阔酷烈。

    【编辑推荐】

    1.学者王尧长篇小说处女作震撼问世

    多位作家、评论家一致推荐:莫言亲笔题写书名,苏童、麦家、程永新、王春林、程德培盛赞,阎连科万字长文荐读。王春林:《民谣》像金宇澄《繁花》一样,是典型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程永新:到《民谣》,王尧已获得一个真正有汉语之子的地位。张学昕:《民谣》属于静默于壶中的乌托邦,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被煮沸的乌托邦。

    2020年甫一发表,旋即入选多种年度榜单:2020收获文学榜长篇小说榜、《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0 年度长篇小说。

    评论界空前热议,主流刊物《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文学评论》推出评论专辑。

    2.王尧是谁?二十年磨一剑,他从长江学者到“汉语之子”,引起文学圈惊叹

    王尧,作家,评论家。苏州大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长篇小说心怀敬意的学者王尧,一直在寻找自己经营的理想方式。二十年磨一剑,2020年,王尧推出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引起文学圈震撼。“我可能因为这部小说成为小说家,不再是批评家了。现在写小说就是小说家,写散文就是散文家,写诗就是诗人。我庆幸,我赶上了这么容易命名的年代。”

    3.《民谣》写了什么?一个少年的成长心灵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王尧为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他把自己的文学理想、文学追求、文学实践都揉进了《民谣》里,借此完成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水乡迢迢,且歌民谣。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他以故事中人和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或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

    《民谣》融贯作者的创作理念:历史是故事,人物是细节,以小人物的历史诠释历史的破碎光影,以毛茸茸的细节探触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抵挡时代宏阔酷烈之大记忆,重返历史瞬间。

    “这二十年我自己变了,我想象中的人物、事件和笔下的人物、事件也变了,我唯一没有犹疑的是我总想在一个历史时段的叙事中完成对自我的批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呈现‘我’或‘我们’被历史塑造的真相。”

    4.《民谣》写得怎样?一个丰厚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推开小说革命之门窗”。

    2020年,在郁达夫文学奖的评审会议上,评论家王尧提出新“小说革命”的命题,引起文学界强烈反响,而《民谣》也可看作是作家王尧对新“小说革命”所做的文学实践。《民谣》堪称一个丰富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它用语言挽救语言,以记忆之纤维充盈文本,以个体记忆私化历史。

    阎连科认为:“《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也推开了小说革命之门窗,在整个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它像贝聿铭在卢浮宫直立起的那座现代金字塔,是传统之入口,亦是现代之出口,而每一个从那入口、出口进出的人,爱与不爱大约都要在那驻足观望一阵子。”

    5.如何阅读《民谣》?考究的作品纹理,丰满的文本枝节,创造性的写作框架,王尧以里程碑式的文学实绩,呼应庞大写作野心。

    一、文体结构上,全书分为四卷和杂篇、外篇,借鉴《庄子》内篇、杂篇、外篇的篇目结构,赋予文本更高的文学延展性和阐释空间。

    二、语言风格上,《民谣》既可看作典型的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纡徐宛转中有盎然水意,又将语言肌理摸得透彻入骨,形成绵密雅致的丰厚文本。

    三、叙述技巧上,少年到中年的多重视角切割,学生到知识分子的多种身份转换,建构文本到解构文本的多维叙述尝试,以具体而微的个人成长史角力宏阔酷烈的时代命运,重新探索自我与历史的关系,体现了小说以小搏大的磅礴野心。

  •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德] 赫塔·米勒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晚安,高漫妮

    作者:【韩】赵南柱

    ◆ 畅销书《82年生的金智英》作家赵南柱成名作,比肩《寄生虫》抒写变革时代笑中有泪的小人物生活史!!

    ◆ 编剧、著名书评人史航,著名作家、“龙城三部曲”作者笛安暖心推荐!

    ◆ 2021“夜读”必备枕边书!每天晚上,请对今天努力生活的自己道一声温柔的“晚安”!

    【关于本书】

    小说通篇以主人公高漫妮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她以及她的家庭在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汉江奇迹”30年中所经历的人生百态。

    曾经梦想成为体操选手的高漫妮女士,在36岁这一 年被公司解雇,又因为未婚、无存款、无房,和生活在首尔S洞平民区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无业的日子里,高漫妮在家中 和父母产生摩擦、冲突,在街上无所事事的闲逛;又遭遇S洞拆迁,自家卖房搬离首尔住到临近的乡下等平凡人的琐碎小事。这些经历的事件,触动了高漫妮对过去的回忆。

    在高漫妮的回忆中,父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同时构建起了高漫妮原生家庭的全貌——母亲生在富裕家庭,漫妮外公花费巨资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母亲偏偏“脑子缺根筋”喜欢上在学校修路的贫苦父亲,大一怀孕退学和父亲组成家庭,命运急转直下,但无论把自己武装的多市侩,本质依然善良;父亲没背景、没学历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性善良、沉默寡言、自尊心强,不愿卑微地在工厂做工,一个人经营一家小吃店,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高漫妮的形象则是通过她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反思,立体地展现出来。贯穿回忆始终的是两件事——9-11岁顶住同伴放弃、同学霸凌、起步过晚、家庭贫困等不利条件坚持练习体操,但最终因自卑、怯懦放弃体操;所处平民区居住条件差,生活触及人类生存底线,暴力拆迁、暴力拒拆等事件。

    半生一事无成的高漫妮在回忆中,反思了贫穷与富有的矛盾、生存与梦想的牵绊,找到了维系生活平衡、收获平安喜乐的人生真谛。

    生活虽艰难,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贯穿始终。

    【专家媒体评论】

    我很高兴认识了高漫妮小姐。因为她了解生活的千疮百孔,但她没有怨恨。她凝视自己差强人意的人生时,总维持着一种友好的礼节。我认为这样的礼节是珍贵的。

    ——著名作家、“龙城三部曲”作者笛安

    “黄山伐青年文学奖”的故乡为论山,百济末期的阶伯将军与五千军队的殉国事迹,教导了后代关于忠节的真谛。第二届得奖作品《晚安,高漫妮》运用隐喻的方式,呼应了黄山伐所象征的意义,也就是“如何展现忠节才能超越时空”。这也就是说,忠节的真谛在于守护拥有善根之人的梦想与爱的价值。就这个层面来看,“黄山伐”至今仍是场未分出胜负的斗争,而《晚安,高漫妮》的温暖与诚恳证明了这点,它以内在的真实性,跳脱了成长小说的窠臼。

    ──朴范信(小说家)

    所有人都曾经历过成长的时机点,那就像伫立在铁道平交道般,虚无缥缈又惊险万分。心溃堤了,希望落空了,于是带着绝望感紧紧闭上眼睛。然而,《晚安,高漫妮》却很温暖。它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点呢?原因就在于它用了均衡且细腻的手法来描述成长的过程,而一旁的人则将每一个细腻的瞬间都看在眼里。立场确立之后,再次摇身化为温暖人心的文字。这位作家不仅让我想和她一同回顾过去,同时也想和她一起展望窗外的风景。

    ──金仁淑(小说家)

    《晚安,高漫妮》是一部唠叨啰嗦的小说,它诉说的是曾经梦想成为体操选手的高漫妮,如今成了一个36岁的无业游民,不满地嘟囔着关于自己、家人和世界的故事。不过,这些嘟囔不具任何恶意,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插曲与插曲之间,没有对于某人的嘲弄、蔑视或幻灭,而是隐藏着对那些赶不上世界的速度、远远落后之人的爱,与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也因此,我们能够围坐在老旧狭小的房间里,带着观看某人做出连续两次前滚翻的心情阅读这部小说。就算撞上墙面,也只要一同拍手大笑,把对方扶起来就行了,这件事没有必要谩骂,也毋须感到挫折,这正是得以让我们合力搬动墙面的方法。在嫌恶与蒙羞成为日常风景的今日,这部小说以最为顽强又最具爆发力的姿态向我走来。

    ──李起昊(小说家)

  • 两天的世界(上、下)

    作者:[罗马尼亚]乔治·伯勒伊泽

    《两天的世界(上、下)》描写了主人公安提帕两天(冬至和夏至)的生活,通过各色人等的想法、对话、叙述、回忆、幻想,让故事向过去和未来两个维度铺展。冬至和夏至分别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它们既是昼夜的极点,也是变化的起点,二者好似沙漏的上下两个半球,既紧密关联,又可相互转化。

    第一天(12月21日,冬至),结婚已有八年的安提帕夫妇住在一套两居室公寓里。尽管安提帕是无神论者,但他坚持要遵循凯尔特人的旧俗,在冬至这一天(比圣诞节提前三天)庆祝耶稣诞生。安提帕因胃痛留在家中,无所事事地闲逛,并时不时陷入沉思和幻想。来参加宴会的客人回忆了与安提帕一起经历的诸多往事。

    第二天(6月21日,夏至),夫妇俩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安提帕出门上班,妻子菲丽奇娅则躺在家里的床上。安提帕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等。其中包括了神秘的老头安盖尔,安盖尔有预知死亡的能力,很想让安提帕接受自己的传承,但安提帕却以玩笑视之,让老人勃然大怒,用锤子砸死了安提帕。

  •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德] 赫塔·米勒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代表作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三部

    一个普通女工在艰难时期逐渐崩溃的心路历程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内容简介

    一个制衣厂女工想要到一个出口服装能到达的美丽国家去,于是在出口衣服里塞进了通讯纸条,期待有外国男人来接应她。被人告发后,她连续三天被传讯。随后工厂里出现了第二批纸条,她因此被解雇。从此必须定期接受警察的传讯。

    小说以某一次被传讯的日子开篇,“我”乘坐有轨电车去秘密警察那里接受审讯,一路上再次想起了不堪回首的过去:如何被人告发直至被解雇,失败的婚姻,身边的小人,亲密好友如何惨死,父亲如何背叛母亲……最后意识到唯一剩下的幸福——与爱人的平静生活也一直被监视、被打扰。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编辑推荐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练、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以高超的意识流写法,通过一段乘车路程,回溯了一个人十几年的人生经历,现实与回忆交错展开,顺叙、倒叙、插叙逐渐混合,表现出一个普通女工在艰难时期濒临崩溃的心理状态。

    “我”越是想要追求幸福,幸福反而离“我”越来越远……

    ♝媒体推荐

    在艺术指导的记忆和情节片段中,米勒展示了年轻叙述者的行动、思想和感觉是如何被即将到来的提问完全控制的。她的生活完全被恐惧所征服。

    这部小说呈现出一种卡夫卡式的氛围,来自弥漫的威胁和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但从未忽视罗马尼亚的现实。

    ——《明镜周刊》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蚂蚁三部曲

    作者:[法] 贝尔纳·韦尔贝尔

    畅销法韩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一个真实奥妙的昆虫世界、一次颠覆思考的奇幻之旅

    作者享有“当今世界蚂蚁专家第一人”的美誉

    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

    编辑推荐

    ◎《蚂蚁三部曲》共三册:《蚂蚁帝国》《蚂蚁时代》《蚂蚁革命》,分别于1991年、1992年和1996年由法国阿尔班•米歇尔(Albin Michel)出版社首次出版,曾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奖、《出版者周刊》读者奖、《她》杂志读者奖、《新观察者》读者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作者韦尔贝尔享有“当今世界蚂蚁专家第一人”的美誉。

    ◎作者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新看待周遭的世界——尤其是“地球内部居民”蚂蚁的世界。在书中他将向读者展示大量闻所未闻的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知识,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但它不仅仅是一部令人愉快、引人入胜的知识读物,还是一套在展示迷人知识的同时,揭示深刻哲理的智慧书:它通过讲述人类与蚂蚁的故事,提出了人类社会与昆虫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运……

    内容简介

    ◎《蚂蚁三部曲》是连续长篇科幻小说。以新颖奇特的题材、细腻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真实、奥妙的昆虫世界。在蚂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激烈较量之下,那些攸关人类生命的颠覆性思考、探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和对生态宇宙存续的深情关怀展现出来。可以说本书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拉开了新的帷幕。自1991年问世以来,吸引了全世界数亿读者对于地球上的蚂蚁文明,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和其他物种文明之间关系的持续而热切的关注。

    重新认识蚂蚁,正是为了重新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本书适合所有对科幻和昆虫感兴趣的人。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畅销书奖

    ★《出版者周刊》读者奖

    ★《她》杂志读者奖

    ★《新观察者》读者奖

    ★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

  • 永恒之王

    作者:[英] T.H.怀特

    ★伟大的奇幻经典X无数电影改编的原型故事

    ★《X战警》电影主角X教授和万磁王的zui爱

    ★无数的熟知的漫画、电影皆向《永恒之王》致敬

    ★与《魔戒》《纳尼亚传奇》并列为20世纪三大幻想小说

    ★当代最富盛名的幻想作家 J.K.罗琳、尼尔·盖曼等深受影响并极力推荐

    ★迪士尼动画《石中剑》,电影《亚瑟王》《亚瑟王:斗兽争霸》——所有与亚瑟王、圆桌武士相关影视改编皆源自这个故事背景以及它背后的骑士精神。

    ★他的家教是魔法师梅林,他拔出石中剑成为英格兰之王,他定义了圆桌骑士精神,他是世界公认著名的神话与传说人物之一。

    ★身兼学者和作家的怀特,梳理无数诗歌、散文及史料,以前所未见的博学观点,完整还原亚瑟王及圆桌武士的故事细节;亦人亦神的英格兰之王,在研究者的犀利和小说家的细腻中,褪下传奇的躯壳,找回最平凡的肉身。

    《永恒之王》改编自15世纪马洛理爵士的长篇传奇小说《亚瑟之死》,作者马洛理爵士在狱中写下该经典作品,奠定往后亚瑟王故事的基石。熟稔法文与英文,并具骑士身份的马洛里,集结英文及法文版本的骑士文学,并将散见在诗歌、民间传说、散文间的零散故事,重新经过润饰、编排及创作,融铸了他个人对骑士和时代的诠释,可说是亚瑟王文学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而怀特投身亚瑟王研究,并选择重要著作《亚瑟之死》为蓝本,加入新的亚瑟王研究的诠释,也带进他对亚瑟王时代和英国文化的了解。怀特的写作手法似是说书人的诠释,挑选精彩、可发挥之处,在细节与故事性方面大幅强化;也不时夹叙夹议,以后来的英国历史和二十世纪的文明背景分析、解说当时故事的景况。

    本书不仅更细腻深入百年来的传奇,稳健详实的文笔更能将读者重新带回当时的传奇时代,甚至可以说,读者不必再四处寻觅亚瑟王的故事,只要读完这一本作品,便能完整掌握亚瑟王的世界全貌。

  • 30岁的反击

    作者:[韩] 孙元平

    没有任何一种别人定义的人生,值得你磨灭自己内心的期待。

    ✦ 济州4·3和平文学奖获奖作品

    ✦ 韩国女作家孙元平最新力作,献给在绝境中选择背水一战的你。

    【内容简介】

    将痛苦遗忘,将无法反抗当作安然自处的理由,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大众,如此才能作为一个普通人活下去。

    在似乎败局已定的30岁,一件意外的小事在金智慧沉寂的生活中激起波澜,从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张匿名的纸条,一道无意义的涂鸦,一场精心策划的恶作剧……

    在一次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反击中,她的想法和人生轨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媒体评价】

    小说的主人公在目睹以及经历那些抵抗行为的同时,逐渐从顺从型自我中摆脱,最终找回了主体自我。——济州4·3和平文学奖评语

    【作者简介】

    孙元平,韩国小说家、电影导演和编剧。

    她凭借第一部长篇小说《杏仁》获得了第十届创批青少年文学奖,从此步入文坛。第二部长篇小说《30岁的反击》获得了第五届济州4•3和平文学奖。其首次执导的电影《侵入者》已于2020年上映,由宋智孝主演。

  • 滨线女儿

    作者:王聪威

    滨线,从海底冒出的一方土地,它曾是高雄最富裕的港市,吸引怀揣各色梦想的来客。然而,时光蜿蜒流动,抵不住繁华褪色……

    女孩阿玉,在半夜醒来,后悔偷吃了弟仔的西洋奶粉;

    欧妈桑说,本地的唱片行女儿不做了,要去市里开店;

    姨婆,也曾是千金小姐,现在成了独守大院的刻薄 老人;

    马公婆,她的日本情人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写给母亲家乡的一页,致以飘逝远去的海港风华。

    ===

    ★ 《联合文学》杂志主编王聪威小说代表作。

    ★ 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 ,被《文讯》选为21世纪七零后台湾作家二十本耀眼小说之一,台湾“新乡土文学”代表作,被誉为“高雄书写至今最成熟的长篇小说”。

    ★ 台湾一代渔港的二十年盛衰起落,土地与人的聚散与情思。

    ★ 滨线市井的“山河岁月图”,荡气回肠的“芙蓉女儿诔”。

    ===

    饥饿、匮乏、惊恐、迷失…… 这无法抹除的语言,是王聪威为“滨线女儿”们书写的战后人物志——她们的情感与形象、她们的隐忍或爆发,汇成这部有关命运和创伤的历史寓言。

    ——金宇澄

    聪威是那种即使瞎编编也能写出好看故事的人,但《滨线女儿》无疑是他写得最用心的作品。

    ——路内

    本书写滨线女儿的故事,妈妈的故事。哈玛星曾经的辉煌与沉重,民间视野下的历史记忆跃然纸上。贴近自然的写实,间杂现代叙事手法,将琐碎的民间生活转化为传奇故事。回望、溯源父母辈亲身经历的大院生活、人性的复杂、人生的悲凉,把破碎的历史拼成完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荡气回肠处却是一个告别的手势。以滨线女儿为主角,以阿玉为视点人物,在男性中心的传统社会里,女性的处境和命运明显带着时代烙印和地域特点,阿玉、大姊、姨婆、疯千金,良家女子的悲苦人生、风尘女子的爱欲沉浮,一切都真实、真切得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传统与现代的交替、穷人与富人的交锋、男人与女人的交集,都完整呈现在故事生动细致的叙事里。

    ——梁燕丽

    这是王聪威为哈玛星写下的芙蓉女儿诔,也是他为故土雕刻的山河岁月图。市井硝烟里有英雄有狗熊,泥石岁月里有笑声有悲声,这本烽火人物卷因而也跃出了地方志的范畴,成为历史神话学,成为时代符号学。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在每一个令人万念俱灰的时刻,王聪威都会扶读者一把。

    ——毛尖

    在历史的节点处被建立起来的陆地几乎是为了虚构而存在的。为了不要迷失在时间的迷雾中,也为了找到陆地的闸口,请一定放慢阅读的速度。因为洪流来临时,每一个脆弱的美丽的名词,都被滨线女儿们一再捕捞、编织和守护,收于此书中。

    ——周嘉宁

    王聪威透过细腻而灵活的笔触,以女性视角刻画出一幅昔日高雄鼓山港边哈玛星的庶民风景,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坚实又动人的基础,故全书从街头巷弄商店风土,到人物面貌对话行止,皆仿佛是跃出纸面,历历在目。王聪威也以温婉节制的笔法,描写处在战争阴影之下,这群小人物内心深处的压抑、失落、崩溃与疯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连缀而成为一首耐人咀嚼、回味再三的抒情诗歌。

    ——郝誉翔

  • 我将如何呼唤你

    作者:[意]西尔维娅·费雷里

    忠于自我而活,不应该是一种奢望。

    意大利版《丹麦女孩》,斯特雷加奖终选入围作品;

    关于性别认知障碍,关于爱与勇气,关于那些在黑暗中寻觅自己的光的人……

    +++

    这个故事里充斥着折磨与痛苦,愤怒与疲惫,而其中最动人心魄的,是刻骨铭心的爱。 ——斯特雷加奖 推荐词

    +++

    “我坐在手术室旁冰冷的走廊里,你光着身子躺在里边,这是你作为女孩、女人和女性的最后时刻。”

    VS

    “我比那些你们眼中的男人更像男人,因为他们天 经地义是男人,是自然和命运让他们成为男人。但我却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磨破指甲、咬断牙也要成为一个男人。”

    +++

    内容简介:

    18岁的伊娃躺在塞尔维亚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因为麻醉,她失去了知觉。

    医生们用绿色记号笔在她身上画线,标出手术刀落下的位置——乳房,子宫、卵巢和阴道……

    如果手术顺利结束,那么,世界上就不再有伊娃,而亚历山德罗将迎来新生。

    *

    作为一个小女孩,伊娃是如此普通,天真勇敢,有疼爱她的父母亲人,生活无忧无虑。但她似乎又有些怪异:她喜欢火车机械玩具而非公主洋娃娃;她总爱穿着裤子,讨厌裙子;她偷偷告诉表姐自己其实是个男孩……她想变成亚历山德罗——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她忍受着旁人的白眼与侮辱,想方设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唯一的武器,就是父母的爱。作为一个“性别认知障碍”人士,她自然是不幸的。而子女的不幸,在父母那里往往会加倍呈现……

  • 赛莲之歌

    作者:张贵兴

    ★红楼梦首奖得主、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张贵兴长篇创作的原点

    ★年少时代黑暗的自我放逐、围绕神话雨林的青春恋歌

    ★交织成一部清纯又蛊惑、真实又幻魅的情欲启蒙故事

    ▼编辑推荐

    ☆ 张贵兴是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作品多以故乡婆罗洲热带雨林为场景,书写南洋华人社群的生存困境、爱欲情仇和斑斑血泪;文字风格强烈,以浓艳华丽的诗性修辞,刻镂雨林的凶猛、暴烈与精彩,是当代华语文学中的一大奇景。

    ☆ 《赛莲之歌》是张贵兴首部长篇小说,并被认为是他奠定个人风格的里程碑之作。例如后期的《猴杯》将情欲投射于南洋苍莽的野兽草木,或是《野猪渡河》以浓密诡谲的文字修辞营造雨林氛围,这些特点皆先成熟地展露于本书。可以说,《赛莲之歌》是张贵兴雨林书写的原始声音。

    ☆ “他想起海上女妖赛莲(塞壬)的呼唤。她用娼妇般的歌声扰乱航线,迷惑水手跳入海水中。”以希腊神话为核心,张贵兴描述小说主角与“水”“欲望”的若即若离,并引用绘画、英诗、古典音乐,谱写出清纯又蛊惑、真实又幻魅的情欲启蒙故事。

    ▼内容简介

    《赛莲之歌》呈现一名生活在婆罗洲的文艺少年,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吉光片羽,以及他与三段若有似无的恋情的擦身而过:体魄健美的同学安娜、朋友迷人的姐姐凯瑟琳、从未露面的女小提琴家。少年雷恩出入懵懂与清明的欲望关口,生命启蒙的悸动与生殖的冲动每每合而为一。

    在张贵兴诗意抒情的笔调下,一幅青春图像逐渐成形:“我没有间断过的自我放逐也随着进入一段黑暗旅程,我数度引领欲望之躯走入一片高大蓊郁的、烟雾弥漫的枞树林,寻找一座不为人知的古堡,但是一踏入遮天蔽地的、鬼影幢幢的树林子里,我就迷失在错综复杂的路径和精灵的迷惑中……”

    ▼名人推荐

    ☆ 张贵兴透过抒情的节制而让那发自生命体深处,混杂着性、爱、生殖、死亡的耽迷,充满死亡诱惑的“赛莲之歌”,升华为一首动人的诗篇;阐述了文字书写的汪洋之旅的水手张贵兴个人的美学宣言。

    ——黄锦树(马华作家)

    ☆ 《赛莲之歌》是雷恩的青春恋歌、爱情洗礼。已有不少作家为这类启蒙故事做过正面或侧面的速写或特写;然而张贵兴却能独树一帜地赋予爱情神秘诡异的神话特质,刻画出青春期少年对爱情的憧憬、追寻和幻灭,读来颇具新意。

    ——陈黎(台湾诗人)

  • 莉莉丝的孩子1:破晓

    作者:[美] 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莉莉丝从长达几十年的睡眠中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外星人欧安卡利人的太空飞船上。欧安卡利人从因战争毁于一旦的地球上救下了所有幸存的人。他们想与人类做一笔“交易”,若人类同意,他们将会帮助人类重建地球,若人类不同意,他们将任由人类慢慢消亡。莉莉丝被选为领导者,去唤醒一批还在沉睡的人类同胞,开始“交易计划”……

    ◆外星人发出“基因交易”最后通牒!人类,要同意吗?

    ◆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探讨人类进化与未来的科幻巨著。

    ◆《星球大战》女导演维多利亚·马奥尼正在制作剧集。

    ◆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深刻地以外星人的视角审视人类的局限性、矛盾与未来。

  • 大师

    作者:[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爱尔兰文学大师科尔姆•托宾代表作

    ★是亨利•詹姆斯零落异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石墙图书奖、兰姆达文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小说奖、法国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

    1895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部戏《盖•多姆维尔》首演即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1899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正是他零落异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

    一部从故纸堆上唱出新调的杰作。

    ——约翰•厄普代克

    通过《大师》,科尔姆•托宾使我们震惊地贴近了亨利•詹姆斯的灵魂,进一步讲,则是贴近了艺术本身的秘密。这是一本极其出色、独具原创性的书。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迈克尔•坎宁安

    这本书写得深刻、可爱、引人入胜,作者出色地化用了一位著名作家饱经忧患而又戏剧化的一生,这位作者本身就是文章大师。

    ——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 雪莉•哈泽德

    这是一部必读书。科尔姆•托宾不仅写出了一部卓越的小说,同时找到了一种向亨利•詹姆斯致敬的方式。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福分和运气。

    ——《可爱的骨头》作者 艾丽斯•西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