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陀思妥耶夫斯基

  • 地下室手记

    作者:[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收录中篇小说《穷人》《白夜》《赌徒》《地下室手记》《小英雄》《鳄鱼》,以及短篇小说《参加耶稣圣诞晚会的男孩》,目录以作品发表时间为序。

    其中,《穷人》是作家的成名作,标志着“一个新的果戈理的诞生”,通过杰武什金与瓦连卡 的通信,描绘了“小人物”的悲惨经历和悲剧命运。《赌徒》则被称为“小说中的作家自传”。作者以自我经历为原型,围绕爱情挫折、嗜赌两大主题,进一步阐释了自我毁灭的原动力。《地下室手记》是陀氏步入创作巅峰的定鼎之作,一部承前启后的宣言式的小说,是他后来五部煌煌巨著(“摩西五经”)的总序。

    【编辑推荐】

    这里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

    有作者所有伟大长篇的“总序”

    有浪漫爱情和悲天悯人的交织

    有少年英雄的壮举和爱情冒险

    还有令人捧腹的风趣幽默

    ——这里有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名人评价及推荐】

    在几星期前,我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都不知道,因为我是一个不读报章杂志的懒书生。不料有一天我在一家书店看到了他的法译本名著《地下室手记》。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意外的发现,就如同我二十一岁时发现叔本华,三十五岁时发现司汤达一样。

    ——尼采

    这部小说(《地下室手记》)是他写作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或者,如果你愿意,可以说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纪德

    而(《穷人》的)作者其时只有二十四岁,却尤是惊人的事。天才的心诚然是博大的。

    ——鲁迅

  • 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该书改编自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 白痴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刑法学教授罗翔推荐阅读◢

    当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得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美注定要被践踏和毁灭,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扰乱一切。《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并没有能撼动这张根深蒂固的网,他并不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他只能回到他的净土。但是这个世界真的有净土吗?如果没有净土,我们还要做白痴吗? ——罗翔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典藏纪念版,收录黑塞深度解读◢

    《白痴》是人类病态心理的高清显示器,我们又一次赤裸地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前,种种羞于启齿的委屈、愤怒、痛苦、分裂在他笔下纤毫毕现。

    《白痴》是扑朔迷离的悬疑小说,情节离奇,充满爆炸式的悬念,令人神经紧绷、头皮发麻。小说开篇就预言了一场谋杀,直到最后一页才揭开谜底。

    《白痴》是一部优秀的群像电影,结构恢弘庞大,群戏精彩纷呈,场面调度备受电影诗人塔可夫斯基称赞。每一个恶棍都让人着迷,每一个神经病都光彩照人。

    《白痴》是极具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色彩的私密之书,书中加入了作者在临刑前死里逃生的真实体验。老陀曾说:“每一个说《白痴》是我最佳作品的人,都让我吃惊和高兴。”

    ◤内容简介◢

    患有癫痫病的梅什金公爵从瑞士回到圣彼得堡,没想到卷入了一桩金钱、权力和性的罪恶交易。上流社会嘲笑公爵的天真和轻信,称他为“白痴”,敲诈、背叛、谋杀从此围绕着他。

    白痴像一面镜子,洞悉了每个人伪装下的真实,相信“美能拯救世界”。那个自幼被豢养、被性侵犯的美丽女子,让他迷恋也让他痛苦。他看穿了她乖张外表下纯洁的本质,试图用爱将她拯救,却似乎加速了她自我毁灭的命运……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成熟期的代表作。在现代心理学完善之前,作者用这部文学作品,先知般地探索了人类的无意识。那些病态、疯癫、脱离常轨的人,揭示了人类思维无可逃脱的混沌和非理性。善良、温驯、爱着全人类的白痴是作者神圣理想的化身,他的悲剧或许是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但人类对爱和被爱的追求将一直存续下去。

    ◤他们说◢

    早在《罗生门》之前,我就想拍《白痴》了。我从小就喜欢俄罗斯文学,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最喜欢的,他是最诚实地描写人类存在的作家,至今,他仍然是我的偶像。 ——黑泽明

    我想把《白痴》拍成电影,这部小说是天才的创造。 ——塔可夫斯基

    《白痴》是一颗钻石。对于知道它的价值的人来说,它与几千颗钻石不相上下。——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这些罪犯、癔病患者和白痴,在我们眼中的面貌与其他畅销小说中的罪犯和愚人形象截然不同。我们如此恐惧地领悟他们,如此奇特地爱着他们,乃至从自身中发现了与这些人物的关联和相似之处。 ——黑塞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翻腾的漩涡,盘旋的沙暴,嘶嘶沸腾的喷水口,要把我们吸进去。人们既是坏人又是圣徒,他们的行为既美好又可鄙。我们既爱又恨。我们习惯的好与坏的明确分别不复存在。我们最喜爱的人往往是最邪恶的罪犯。罪孽至深者让我们感到最强烈的钦佩和热爱。 ——伍尔夫

  • 群魔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四部伟大的著作(《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一,《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71--1872年的长篇小说。它刻画了19世纪的俄国就已然出现的价值虚无的背景下以斯塔夫罗金为核心的一群虚无主义者的群体肖像,主要描写了斯捷潘与彼得·韦尔霍文斯基这对父子,以及瓦尔瓦拉、斯塔夫罗金、基里洛夫、沙托夫等几个人物。小说故事与当时俄国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紧密相关,小说中的这些人物也都有所依据。《群魔》的主题之一是想表达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它被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自己灵魂的拷问。

  • 被侮辱与损害的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据英文译本转译
  • 罪与罚

    作者:(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很贫穷,生活境遇也很恶劣。面对着外部世界的重重罪恶,眼看着金钱和权势嘲弄着穷人的尊严,拉斯科尔尼科夫再也无法忍受。因此,拉斯科尔尼科大将思想的实现付诸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以便证实自己的逻辑推导成立。杀人的疯狂一幕就此拉开。同时,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杀死了自己。此时,索尼娅成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精神寄托和温暖的源泉。最终,他去自首了。在一次次的心灵挣扎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放弃了原有的思想,转而抱着索尼娅的信仰去开始新的生活——信仰上帝,从宗教中得到人生的解脱。
  • 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 罪与罚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世界文学名著:罪与罚(全译本)》中一个怀抱着理想的法律系大学生,被贫困的生活逼的喘不过气来,不得不停止在校的课业,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世界文学名著:罪与罚(全译本)》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

    作者:伊琳娜·帕佩尔诺

    作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并非一部标准的文学批评。它将文学视为作为人类自己所纺织的意义网之一部分。从最广义的角度而言。研究了文化的不同领域——科学、法律、报刊、文学——如何构成人类体验之意义:其中文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扮演中心角色。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视野中,自杀往往用来对生命价值作黑色注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想把这一表述置于俄国同时代的语境下考量。藉以剥离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存在之本真形态的思考,以及在现代条件下,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肯定与否定方式。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并不是希望作出某种判断,但它却打开了内省之门,并努力把人们引进一种深度的自我状态。
  • 相濡以沫十四年

    作者:[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相濡以沫十四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永生永世的爱

    作者: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陀思妥耶夫斯基,F.M-1821-1881 译自: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 А.Г.Досгоеагая.―1981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2卷)

    作者:[美] 约瑟夫·弗兰克

    本书是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亚,终于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 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 卡拉马佐夫兄弟-外国文学名著精品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

  • 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

    作者:[德] 赖因哈德·劳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的系统的相互联系上去阐述他的哲学,而不专门分析政治意识形态,但特别阐明了他对当时俄国和芡洲精神思想史的态度。
  • 悲剧的哲学

    作者:列夫・舍斯托夫

  • 道德·上帝与人

    作者:何怀宏

    海因里希·奥特说:“今天,谁要谈论上帝,谁要思考上帝问题,他就必须明白一点:上帝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打上问号了。”他说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这个时代不再理所当然地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这个“被打上问号”也可以指恰恰这个时代有责任带着特别的迫切感去追问和探索上帝的真实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最深沉地陷入了这一矛盾: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必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但在有过对上帝的经验的西方世界里,人又那样苦苦地寻求上帝,暗暗地渴望上帝,哪怕有时是采用怀疑和否定的形式,也在怀疑之后仍然感到隐隐的不安,在激烈否定的同时又有一种撕裂自己肌体般的惨痛。即便如伏尔泰、费尔巴哈所言,上帝是人自己把他造出来的,是人自己的投影,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当造出一个上帝,但人类为什么一定要造一个上帝呢?为什么在激烈的社会和宗教批判之后人又仍然常常要寻神呢?此正如伊凡·卡拉马佐夫所言:问题在于人类竟然会有上帝的观念,会有寻求上帝的思想,是人类竟会对没有上帝感到不安。“上帝果真存在倒不奇怪,不稀奇了,稀奇的是这种思想—一必须有一个上帝的思想——竟能钻进像人类这样野蛮凶恶的动物的脑袋里,而这种思想是多么圣洁,多么动人,多么智慧啊,它真是人类极大的光荣。” 然而,这种寻求又依然是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我自觉不自觉并为之痛苦了整整一生的问题,就是上帝的存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最亲近的日子里,他也不同意别林斯基对基督的否定。然而他也深深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感到了时代的倾向,这种倾向就像夜访伊凡的魔鬼所言:“在这个时代信仰上帝是开倒车,我是魔鬼,相信我总可以吧。”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4年2月结束苦役后给冯维辛娜的一封信中写道:“因为我自己经受和体验过这一切,我才敢于向您说,在这样的时刻,谁都会象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样渴求信仰,而且会获得信仰,主要是因为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我向您谈谈自己,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人坟 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这种对信仰的渴望使我 过去和现在经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对的论据越多,我 心中的这种渴望就越强烈。可是上帝毕竟也偶尔赐予我完全宁静的时刻,在这种时刻我爱人,也认为自己被人所爱,正是在这种时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的信条,其中的一切于我说来都是明朗和神圣的。这一信条很简单,它就是,要相信:没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更智慧、更坚毅和更完善的了,不仅没有,而且我怀着忠贞不渝的感情对自己说,这决不可能有。不仅如此,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存在于真理之外,而且确实真理与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宁愿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的思想型人物也分有了作者的这一特征,上帝的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日渐突出。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几部长篇如《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的主人公还是主要在为道德问题苦恼,那么在他后来长篇的主人公那里,上帝的问题则占据了越来越中心的地位,虽然它仍是与道德、时代的问题紧紧关联。《群魔》中的基里洛夫说:“我不知道别人的情况,但我感到我不能像其他任何人那样行事。别的人都能起初想着这一件事,接着又立刻想另一件事。我可不能去想另一件事,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往西马长老向伊凡指出,有关上帝的是否真的不存在,是否真的没有不朽的问题在他那里还没有最后解决,还在折磨他的心,而他的最大悲哀,他心灵的全部痛苦也就在这里。米卡也承认自己“被上帝问题折磨着,老是被它折磨着。”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都暗暗地为上帝的问题而苦恼、而激动,他们乃至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向极端、推向彻底、推向边缘。基里洛夫是在生命的边缘提出上帝问题;伊凡、米卡是在道德的边缘提出上帝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作者看来认为一种温吞水的状态,一种不冷不热、无动于衷的状态还不如一种激烈争辩乃至否定上帝的状态。季洪面对怀着复杂的动机前来忏悔的斯塔夫罗金,引用了圣经《启示录》中的一段话:“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说温顺的人更喜欢冷冰冰的人,而 不是不冷不热的人,说哪怕是彻底的无神论,也比世俗的冷漠态度 更值得尊敬,“彻底的无神论距离诚心诚意的信仰只有一步之差(不管他是否跨出这一步),而态度冷漠的人除了恐惧之外,没有任何信仰。”《少年》中的维尔西洛夫也说:应信仰上帝,而完全不信,也是个极好的现象。 成为主要问题的还不是上帝的单纯存在与否,以及他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他如何可能存在,这种存在如何能够为人的理性认识和想像力所理解和把握的问题—一就像与少年对话的老公爵所问:“假如上帝是存在的,那末他一定是个体地存在的,不会是宇宙间某种弥漫的精气形状,也不会是液体的形状(这更难以理解),但如果是个体的存在的话,他是住在哪里呢?”真正成为严重的问题,最为人苦恼的还不是上帝自己如何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是上帝与他所造的世界、与他的造物的关系问题,换言之,作为造物的人也只能从这个角度,从这个途径去认识和体会上帝的存在。伊凡正是从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的,他在老卡拉马佐夫面前否定过上帝的存在,但在与阿辽沙谈话时又说可以接受上帝的存在,而真正使他激动不安的问题是如何接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接受一个还充斥着罪恶和血泪、存在着虐待无罪的孩子和动物的现象的世界。 世界上的罪恶及苦难的问题一直是神学所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怀疑和否定上帝者常常提出,面对这样一个很不完善的现实世界,上帝要末是非全能的,要末是非全善的,甚至两者都不是。如果情况确实是这样的话,这样一个上帝的存在与否又有何意义?20世纪西方基督教思想家在这方面主要提出了三种解答:一是上帝有限说(如拉希德尔、鲍恩);一是造就灵魂说(如坎普贝尔、柏格森和希克);一是自由意志说(如尼布尔、麦奎利)。以上伊凡的话再一次以尖锐的形式提出了这个问题,但阿辽沙默默无语,往西马长老的遗言也没有正面涉及这个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没有直接回答有关这个世界的罪恶和苦难的问题,没有直接提出一种神正论的回答,《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书乃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与其说是正面回答,不如说是趋向于这样一种反问:“假如真的没有上帝,这个世界将会怎样?”这在某种意义上当然仍可以说是针对前一个问题而发,但现在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假如真的没有上帝,这世界将会怎样?人将会怎样?是否一切都可以允许?一切都可能发生?罪恶还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遏制,甚至还是不是可以被看作是罪?人是否能使自己长久地置身于一种没有上帝的境况?人在这种境况中是否仍可以充满希望、前景光明?等等,这是从否定的、假设上帝不存在,而非肯定的、假设上帝存在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但它并非就是一种消极的辩护,它是在边缘处辩护,是在最后的界限辩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积极、更有力的辩护。无论如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仍然是联系人的世界,而尤其是联系人的罪恶和痛苦来谈论上帝的,这种谈论不是神秘主义的、玄妙的,而是极具现实感和社会关注的。
  • 我的早年岁月

    作者:[阿联酋] 苏尔坦·本·穆罕默德·卡西米

    19世纪初,英国入侵海湾地区,沙迦酋长国与其他六个酋长国逐步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直至1971年12月2日,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和阿治曼六个酋长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告成立(哈伊马角随后加入)。沙迦现任酋长苏尔坦•本•穆罕默德•卡西米亲历了这段历史,从个人角度展现了海湾地区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利益纠葛。 除亲身参与了众多政治活动外,酋长苏尔坦还醉心于自然、历史、文学和阅读,笔下细述了海里寻蚌、沙滩漫步的旖旎风情,冒险护国、捍卫文物的英勇事迹,以及书店寻书、异地求学的刻苦坚持。青年时期的苏尔坦身具领袖风范,极富冒险精神,个性顽强,处事果断。书中所述展现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的成长历程。
  • 穷人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穷人(长篇·中短篇小说集)》,作为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着地关注着人类的命运,热烈地捍卫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和追求社会的和谐,尽管他的思想中充满着杂音,尽管他探索到的并非都是真理,尽管他在世时更多地看到的是丑恶的现实和被扭曲的人性。这是一个具有极强的艺术创新意识的杰出的艺术家。他对人性深度的开掘和独到的小说艺术是对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
  • 罪与罚

    作者: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套装共2册)》包括:第一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二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等等。
  • 群魔(套装上下册)

    作者:[俄]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群魔(上下)》,本书一直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最反动的作品”,一部“含血喷人之作”。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日苏联《真理报》评论员文章称,“小说《群魔》是对革命最肮脏的诽谤。” 《群魔》是一部抨击“涅恰耶夫主义”或涅恰耶夫左倾冒险主义的政治小说,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