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匈牙利文学

  • 侦探故事

    作者:(匈)凯尔泰斯·伊姆雷

    这本书包括《侦探故事》《寻踪者》和《笔录》三个篇目。《侦探故事》的背景设在一个想象中的南美国家,主人公马腾斯是独裁政权的一名秘密警察,参与了将连锁店老板萨利纳斯父子扣上谋反罪名并将其残忍杀害的罪行,他在狱中写下了自己的忏悔。《寻踪者》中,主人公带着他的神秘使命,寻访集中营旧址,期待发现能唤醒历史记忆的“踪迹”,但所到之处均以失败告终。小说把保留过去的记忆即大屠杀记忆的可持续性作为中心议题,并提出了历史中的个人责任问题。《笔录》写的是主人公从布达佩斯乘坐国际列车前往维也纳的遭遇,反映了官僚僵化的社会现实。
  • 无命运的人生

    作者:(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无命运的人生》是凯尔泰斯•伊姆雷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文学界所公认的其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无命运的人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的代表作,是作者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而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1944年春,布达佩斯的十四岁少年克韦什•哲尔吉在上班的途中被抓到集中营里。从奥斯威辛到布痕瓦尔德,再到蔡茨,辗转流离间,老实、乐观的哲尔吉和大多数犯人一样自然地适应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条件,直到后来身体严重衰竭,丧失求生的意志。 哲尔吉以小孩懵懂的观点看世界,在他天真、平静的叙述中看不到任何解释和评判。在他的眼里,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很自然。尽管环境恶劣,也并非没有幸福的时光。 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作一种事实自始至终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相对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中,我便称之为无命运。 ——凯尔泰斯•伊姆雷 他的作品深入刻画了个人对抗历史的野蛮暴政的脆弱经历。 ——瑞典学院 《无命运的人生》是凯尔泰斯文学创作的中心……书中对小男孩在奥斯威辛、蔡茨和布痕瓦尔德的生活与苦难简明直白、平淡质朴的描述,极具分量且无可辩驳,这种分量不仅将此书置于个人文学创作的中心,也将它推向当代欧洲文学的中心。 ——托尔尼•林德格林(瑞典文学院院士)
  • 英国旗

    作者:凯尔泰斯·伊姆莱

    在世界上有一种痛楚和一种彻底的屈从,我们只有通过凯尔泰斯的眼睛才可以看到。我永远感激他——诚心而论,与其说是感激他,不如说是感激他的作品《笔录》——使我在一个历险的、恐怖的瞬间突然意识到一种屈辱,意识到自己是在哪里。或者说:自己到底是在哪里。从小说的“素材”和小说的结构来看,《英国旗》是《惨败》以及《为一个未出世孩子的哭祷》的继续……可以这么说,《英国旗》含括了凯尔泰斯写作技巧的最典型、最基本的特征因素。在小说《寻踪者》中,作者借用卡夫卡式的文学手段处理了一个十分沉重的主题……然而对人或物的处理上,所表达出的并不是卡夫卡式的困惑,而是一种悲剧性的解脱。
  • 遗忘的梦境

    作者:[匈]查特·盖佐(Csath Geza)

    《遗忘的梦境:查特·盖佐短篇小说精选》收录作品主要精选自查特的《魔法花园》、《午后之梦》、《副法官夫妇及其他短篇》、《施密特蛋糕师》和《音乐家》等五部短篇小说集。它们集中展现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别具异彩的创作风格。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运用奇幻、荒诞、浪漫、写实等写作手法,游刃有余地在历史、现实与梦幻的场景中穿梭腾挪,营造出一个个或意境深远,或平淡写实,或黑暗荒诞,或凄美绝伦的故事氛围,再现了匈牙利历史和现实的生动画面与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笔触细腻,想象丰富,结构精巧,情节引人入胜。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 父辈书

    作者:(匈牙利)瓦莫什·米克罗什

    一个家族十二代长子的命运之书,一部纵跨三百多年的匈牙利历史长卷 “蓝色东欧”第2辑作品,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推荐语】 这是一部宏伟的家族传奇故事,将读者毫不费力地引入今三个世纪的动荡历史中……它记录了整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剧变。故事中的角色都令人着迷。瓦莫什的文字将共性与个性糅合得天衣无缝、宏伟壮丽。 ——《泰晤士报》 勇往直前、生机勃勃、绚烂缤纷的《父辈书》是一部富有中欧色彩、令人难以抗拒的书,它将寓言、民间故事、史诗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 ——英文版推荐语 这是一个家族十二代长子的命运之书,一部纵跨三百多年的匈牙利历史长卷。作家根据大量历史材料精心创作,涵盖爱情、婚姻、战争、音乐、星象、经商等多姿多彩的内容,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仅在匈牙利国内便售出二十多万册,已译为13种不同语言在各个国家出版。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父辈书》是匈牙利作家瓦莫什•米克罗什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小说,仅在匈牙利国内便售出二十多万册,已译为13种不同语言在各个国家出版。该书以十二代长子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一个家族纵跨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作家根据大量历史材料精心创作、献给每一位匈牙利父亲的力作。 故事始于1706年,苏茨沃爷爷带着他的独生女苏珊娜及其遗腹子库尔奈,从巴伐利亚辗转回到匈牙利的克什村定居。苏茨沃爷爷在村里继续从事他之前在德国学会的铅字印刷,与女儿及小库尔奈三人相依为命,缺吃少穿地艰苦度日。然而,周边战火不断,很快蔓延到该村。全村唯一大难不死的小库尔奈继承了苏茨沃爷爷的习惯,记录自己易姓为施坦诺夫斯基后的各种事件,并开始了死后将家族记事簿交由长子续写的传统。其子巴林特发现自己能够回视过去曾发生过的家族事件,藉此知道了连父亲库尔奈都不知道的事情——苏茨沃爷爷藏在克什村自家后院的财宝,并掘出宝藏。在库尔奈创办的玻璃厂破产后,巴林特在当年被炸平的老山洞遗址建了塔楼,携眷迁居于此。之后,第三代长子伊什特万执意与犹太教徒之女结婚,并离家出走,随女方改姓施坦,加入女方家族的葡萄酒生意。在离家之时,伊什特万带走了帆布面对开簿,不仅续写,而且正式将它命名为《父辈书》,此后各代长子的故事均围绕它展开。由巴林特开始的回视过去的能力,各代长子也都继承下来,有些人甚至能预见未来。 整部作品历史背景宏大、厚重,既包括爱情、婚姻、战争等等人类永恒生活内容,又涉及音乐歌唱、治学研究、赌博占卜、移民经商等等更为个性、多姿多彩的林林总总,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
  • 惨败

    作者:(匈)凯尔泰斯·伊姆雷

    《惨败》是凯尔泰斯的一部小长篇,叙述者是一个后来成为作家和文学翻译者的中年人。这个人对过去遗留的影响感到痛苦不堪,为自己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不能抚养一个孩子而悲痛,同时也穿插回忆了自己失败的婚姻和职业生涯。 本书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同为作者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的续篇。
  • 英国旗

    作者:[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莱

    《英国旗》收入三部中篇小说:《英国旗》讲述了从集中营出来的“青年克维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度过的灰色日子;《笔录》讲述老年的“我”在去奥地利的国际列车上,由于没有按规定审办“外汇携带许可”而被海关工作人员“合法地”扣留了准备“非法”携带出境的四千先令;《寻踪者》中的主人公努力地寻找自己生存的证据,结果发现:至今为止,在这个地方谎言一直是真理;然而今天,就连谎言也不再真实了。凯尔泰斯的全部作品就是为了表述“生存就是屈从”,屈从背后存在抗争。
  • 一个市民的自白

    作者:[匈] 马洛伊·山多尔

    * 再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全景 * 勾勒欧洲大陆当时动荡不安、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 跨越世纪,纵横欧陆,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 【堪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杰作,自匈牙利文移译的首部中文译本 】 它兴起于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它是包括贵族、名流、资 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在内的特殊社会阶层,它就是小说里的“市民阶层”。 这是一个“市民”的自白,这是一曲唱给布尔乔亚最后的挽歌,这是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这是一段颠沛流离、孤独决绝的流亡岁月。 《一个市民的自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生动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思想,作者通过个人透视社会,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刻画出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同时回顾了自己在欧洲大陆的流浪岁月。 作为马洛伊•山多尔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的水准上来说,《一个市民的自白》完全可以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媲美。 关于《一个市民的自白》…… 1934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分为两部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妓女……马洛伊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写到东欧的布达佩斯,各地人文历史宛然在目,无数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可谓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 令人遗憾的是,马洛伊于1936年官司惹身,他当年的一位神父教师以毁誉罪将他送上法庭,另外他的几位亲戚也对书中披露的一些细节感到不满,因此,马洛伊被迫销毁了第一版,支付了神父一笔可观的赔款,并对该书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 然而,《一个市民的自白》实际上不止两部。2013年,作为马洛伊的遗稿在箱底压了多年的《我想要沉默》被意外发现并编辑出版,这部书便是马洛伊曾在日记中提到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三部。而马洛伊于1949年创作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土地,土地……!》应该是《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四部,这部回忆录讲述了他在流亡初期的生活。 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匈牙利文学评论家 普莫卡奇•贝拉 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予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和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 ——德国《时代周报》 (马洛伊)拥有珍贵、令人喜悦的稟赋,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实在令人感激。 ——英国《苏格兰人报》 (马洛伊)重新被文学界发现,值得全世界同声欢庆……重新发现马洛伊,就像在阁楼上发现一幅古老的大师画作。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马洛伊是)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的合法后代。 ——匈牙利诗人 尤若夫•阿蒂拉
  •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作者:[匈] 马洛伊·山多尔

    * 爱情不堪直视,孤独才是唯一真相 * 关于爱的危险、狡黠、颓丧和悲凉,写给真正的精神贵族 * 马洛伊•山多尔用一生写就的挚爱之作 前妻坐在街角的甜品店,悄悄看着丈夫为第二任妻子打包橘皮蜜饯。 咖啡店里,出身优越的丈夫回忆起第二任妻子在床上偷偷观察自己时那半迎合半嘲讽的眼神。他视她为真爱,可眼神浇灭了一切火焰。 曾是夫家女佣的第二任妻子与情人彻夜长谈。丈夫家满橱的袜子、领带和整墙的书曾让她觉得自己的 双手格外肮脏,而丈夫身上万年不变的甘草味令她感到恶心。 多年后,情人在美国的小酒吧里偶遇逃亡的丈夫,目送他消失在贫民窟。 关于《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是马洛伊•山多尔最偏爱的作品。在书中,马洛伊以四位当事人的独白,回忆了两段失败的姻缘,道出这位精神骑士对于爱情的期盼和彻悟,追忆了欧洲最后一代贵族的文化追求与品格坚守。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匈牙利语原本是两本书。1941年,马洛伊写了《真爱》,一对已经分开的上中产阶级夫妇站在各自立场讲述彼此失败的婚姻。伪装成独白的不止是爱情,还有罗生门般难解的人生真相。四十年后的1980年,流亡近三十年的马洛伊决定续写这段爱情故事。《尤迪特……和尾声》以一对情人独白的形式,从截然不同的阶级立场,将四十年前的故事延续到了当下,延伸到了美国,为逝去的时代和被战争和革命消灭了的“市民文化”唱了挽歌。作者在书里留下了自己的影子——站在被炸毁的公寓废墟中央,站在几万卷被炸成纸浆了的书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毁灭。这是马洛伊一生唯一续写的小说,可见他对这部书情有独钟。作者去世后,《真爱》和《尤迪特……和尾声》被合订在一起出版,就是《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匈牙利文学评论家普莫卡奇•贝拉 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与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与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 ——德国《时代周报》
  • 烛烬

    作者:[匈] 马洛伊·山多尔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 摘郁金香的男孩

    作者:(匈)德拉古曼

    嘉达不明白他的爸爸为什么不见了,也不明白为什么当他在父母的结婚纪刽日,代替爸爸送给妈妈一束郁金香时,妈妈会哭出来。 每个星期天嘉达都会待在家里等爸爸回来。他相信,爸爸一定会在某个星期天回到他的身边,带他去看大海。 当妈妈为了营救爸爸向人求情却遭到期辱时,嘉达得到民一枚棋子一一用象牙雕刻的”白色国王”。从那以后,他经常把它握在手心、放进口袋,相信它会保佑自己:十是不被战胜,二是战胜自己。 虽然裹达还是个孩子,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他必须学会成年人世界的生存法垂真心不仅不能让意外的打击把自己击垮,同时还要战胜内心的恐惧。 跟郁金吞一样, “白色国王”也是少年内心世界的情感投射,前者表达了爱后者铭记了恨。
  • 一个女人

    作者:[匈牙利] 艾斯特哈兹•彼得

    这是一本由97个富有装饰风格的小章节组成的爱的罗曼史,每一个章节都用“有一个女人”作开头,接下来一句,要么是“她爱我”,要么是“她恨我”。 小说展现了参差多态的女性和参差多态的男女爱情。爱的体验、两性斗争、激情的游戏,以及碎片般的自我意识等等,组成了永恒的两性关系。97个章节,尽管不能容纳世间所有的男女情爱,却已是极其丰富多样,极其变化多端,每一个章节,尽管都不长,却是直入奥义,将动态的情感固化成文字,化作一幅幅极富张力和戏剧性的情感浮雕。而每个章节所呈现出的那个“她”以及“爱情”,都包含故事性,富有生活气息。
  • 宁静海

    作者:[匈牙利] 巴尔提斯·阿蒂拉

    一部反映母子关系的“人间奇书” 欧洲文坛勘与诺奖作品《钢琴教师》和“恶魔三部曲”并称的重磅作品 德国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英文版获美国2008年最佳翻译小说奖 小说堪称一部描写母子关系的“人间奇书”。故事以母子同在屋檐下的十五年生活为主线,写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匈牙利社会。母亲维尔是匈牙利著名的话剧演员,但她的舞台生涯的终结却来自于女儿、一个小提琴演奏家的叛逃。从此,母亲把自己关在公寓里,自我囚禁了十五年。十五年间,她唯一的儿子,一个作家,跟她相依为命。他模仿姐姐的口气用左手给母亲写信,他以朗诵会的名义不断离开家。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尤迪特,又遇到了女编辑乔尔丹。由此他有了解到父亲曾经作为匈牙利秘密警察的真相。最后,母亲死了,作家却并没有就此解脱。连神父也不能让他获得内心的安宁。 宁静海,是阿波罗登月基地的名字,寓意人类摆脱束缚,追逐自由的脚步。 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反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变迁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盛赞该书,比《钢琴教师》更能反映人性的幽暗,更能体现历史的深度。 被德国媒体称为,欧洲文坛近年来最具震撼力的作品!
  •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

    作者:[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三部曲完整收录 ★雅歌塔生前首个国内媒体专访 ★译者简伊玲20年来首次作序 ★金曲奖最佳视觉设计聂永真再次跨刀设计超完美精装 ★冲击全球千万读者黑色杰作 值得反复阅读的绝版经典 新浪十大好书/CCTV《子午书简》年度30本好书/欧洲图书奖/法国图书文学奖/瑞士克勒奖/瑞士席勒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匈牙利科苏特奖 《恶童日记》 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二人证据》 这对双胞胎分开了。其中一个人跨越了边界进入另一个国家,另一人则留了下来。留下来的那个人叫作路卡斯。自此以后,他便独自一人过活。他致力于协助周遭不幸的人们。他收留雅丝密娜和他的私生子玛迪阿斯;他每餐必定会带食物前往镇上神父家;他试图安慰因丈夫被判通敌罪吊死的克萝拉;他倾听文具店老板维多长久以来的作家梦想……然而,在战争背景之下,这些事情的背后,却直指人类最初的原始本性。而孪生兄弟的另一位──克劳斯,为通篇叙述带来急转直下的情节,几乎推翻了原有的架构。 《第三谎言》 分离五十年后,这对双胞胎兄弟终于见面了。期盼多年,他们之间的距离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缩短。在“路卡斯”与“克劳斯”的叙述中,那段童年时的真相逐渐被揭开,他们在分离的岁月中各自遭遇了什么事情?从《恶童日记》纠缠至《二人证据》,到了《第三谎言》,终于真相大白。 过儿童无垢之言,描述病态的世界,但是却也能在残酷刻薄的情节中读到赎罪的契机。眼前地狱般的景象,故事中的主角却视而不见,反而以无畏的勇气去面对。 ——纽约时报
  • 1985

    作者:[匈牙利] 道洛什·久尔吉

    老大哥死了,世界会怎样? 反乌托邦经典《1984》续作,奥威尔精神最佳继承! 如果说,多一个人读《1984》,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那么《1985》则是在说:自由的脆弱。 ———————————————————————————— 1985年1月,老大哥不治身亡。 《1984》的世界松动了。 上层最先酝酿变革,秘密警察奥勃良创办 《时代》文艺副刊,邀请被他折磨拷打过的温斯顿•史密斯担任主编,一切都在朝着看似乐观的方向发展,然而意想不到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这就是《1985》,我们的时代,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本书是匈牙利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道洛什•久尔吉的代表作,写于1981年,但直到1990年匈牙利体制改革之后才在国内出版,1982年西德出版时非常轰动,随后在日本、丹麦、瑞典、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出版,反响巨大,可说是东欧剧变最早最准确的预言之声。因为先有《1985》的存在,村上春树将向奥威尔致敬的小说命名为《1Q84》。
  • 恶童日记

    作者:[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