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体心理学

  •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

    作者:Heinz Kohut,Arnold G

  •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

    作者:M.T.White等著

    如何自熟悉的愤怒中区别出自恋暴怒,以及自恋暴怒如何可能成为一种造就大邪恶,或造就影响深远之成就力量……。 个案所迫切需要的、以及我们努力想要提供个案的,是以我们能力所及的去敏锐同调于个案此刻的真实感受,而这或许是个案以前从未曾经验过的。就是这种治疗心境的可靠供应,奠定了个案觉得自己毫无疑问地有资格去享受喜悦之核心自体成长的基础……。 自体心理学者,就像那些使用其他模式的同僚们,满心希望自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治疗的机器。对作者而言,成为有人性的意思是心灵被我们的人性、温暖、基本统整、与喜悦的内在经验所碰触……。
  •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万千心理)

    作者:(美)博斯克(Buirski, P.)

    本书是一本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条理分明,同时结合案例很充分地展现了主体间性心理疗法的内涵、技术和过程。这种疗法更多的是训练一种对当下体验过程的敏感、对来访者感受多样性的理解、对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中彼此情感协调性的觉察。
  • 自身心理学

    作者:蔡飞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指出自身心理学对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及其动力的解释,所采用的精神分析研究和治疗的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它不但能够解释传统精神分析所不能解释的自身障碍,而且能够涵盖、解释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的现象,是一个精神分析的新范式。 第一章 科赫特的生活与学术道路 第一节 维也纳的岁月 第二节 美国的新生活 第三节 思想的历程 第二章 自身心理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第一节 自身心理学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自身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康德哲学传统的影响 二、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三、现代艺术的启示 四、来自精神分析内部的影响 第三章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神入和内省确定精神分析的实质 第二节澄清有关神入的各种误解 第三节科赫特对精神分析实质的界定的意义 第四章 狭义自身心理学 第一节 狭义自身心理学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节 传统精神分析的自恋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 二、海因兹·哈特曼的自恋理论 第三节 狭义自身心理学的自恋理论 一、自恋独立于性驱力 二、自恋的发展 三、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 第五章 广义自身心理学 第一节 从狭义自身心理学到广义自身心理学 第二节 自身——人格的核心 第三节 自身的起源和发展 一、两种自身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观之比较 二、初始自身的形成 三、内聚自身的形成 第四节 自身障碍的成因及其机制 一、两种自身心理学的心理病原学、心理病理学之比较 二、自身障碍的形成 三、防御结构、补偿结构与自身障碍 四、自身分裂与驱力 五、自身障碍的分类 六、心理病理学和症候学 七、受损的自身及其行为模式 第五节 自身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 一、两种自身心理学的治疗观之总体比较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 三、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 四、通过形成新的心理结构进行治疗 五、理解和解释——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单元 六、自身障碍的治愈标准 第六章 自身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自身心理学在理论方面的发展 一、巴卡尔的自身对象理论 二、基多的渐成等级模式 三、精神分析主体间性理论 第二节 自身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发展 一、运用自身心理学治疗成瘾 二、运用自身心理学治疗变态性行为 三、自身心理学在其他方面的运用 第七章 对自身心理学的评价 第一节 自身心理学的贡献 一、创立了精神分析的新范式 二、澄清了精神分析的实质 三、拓展了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 四、改变了传统精神分析消极阴暗的人性观 五、纠正了传统精神分析对女性的偏见 第二节 自身心理学的局限 一、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二、忽视个体的遗传特性对自身与自身对象互动的影响 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附录:自恋人格障碍治疗个案 参考文献 后记
  • 自體的分析

    作者:Heinz Kohut

  • 漢斯.柯赫與自體心理學

    作者:Allen M Siegel(西耶哥)

    柯赫對於情緒活動的瞭解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概念對於瞭解及治療情緒狀態有深遠的影響。他聲稱自戀是正常的,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他架構出一個理論,是關於自戀成熟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殊型構,並闡述與這些自戀的型構相關的特別需求。在生命的早期滿足這些需求,是形成一個健康的自體所必須的;而維持穩定、活潑、豐富的自體,則需要在一生中,對這些需求持續地滋養。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有兩層。其中之一是希望刺激讀者去讀柯赫的原著。作者為此收錄了柯赫自己的聲明、觀察、短評、解釋及臨床卓見。期望他的洞識及令人著迷的自我表達方式,可以激起讀者的好奇,並點燃直接閱讀他的慾望。第二個目的是,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柯赫的想法,使得各種傾向的心理治療者,能夠在他們的工作中,運用他的概念。
  •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作者:郗浩丽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现代精神分析发展的视角,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大胆的建构,而且将其思想与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四大模式进行比较,深化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丰富我国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研究;通过对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阐释,试图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将其作为了解和深入儿童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应用的临床实践研究,为探索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提供启示与借鉴。 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现代精神分析学运动中的独行侠 16 一、生活与学术历程 16 二、著作与语言风格 22 三、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 25 第二节思想来源 27 一、达尔文 28 二、弗洛伊德 29 三、克莱因 31 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 35 五、工作与临床实践 37 第二章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引言 40 一、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 40 二、基础概念 45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47 一、理论的起点 47 二、战争中的思考 48 三、促进性环境 49 四、够好的母亲 51 五、原初母爱贯注 53 六、主观全能感 55 七、案例 57 第三节 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60 一、术语的产生 60 二、虚假自体 61 三、真实自体 65 四、母亲的镜像作用 66 五、抑郁母亲的影响 69 六、临床意义 71 七、案例 72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74 一、心理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人类本质的第三种表述 74 二、基本概念 76 三、发展与特点 79 四、幻觉与幻灭的价值 81 五、过渡客体与象征使用 83 六、含义的扩展 85 七、案例 86 第五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攻击性、创造性及其他 91 一、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91 二、创造性与活力 95 三、反社会倾向 97 四、抑郁 100 五、担忧 102 六、独处 103 第六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两条发展线索 105 一、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 105 二、整合—人格化—现实化 109 第三章 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治疗观 112 一、精神分析的情境与设置 112 二、心理疾病的分类与儿童精神病 116 三、治疗过程:退行至依赖 120 四、反移情与反移情中的恨 123 五、交流与不交流 127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 130 一、游戏的理论与本质 130 二、游戏具有治疗作用的一个案例 137 三、游戏治疗的一种方法:潦草画线游戏 139 四、游戏治疗之案例一 141 五、游戏治疗之案例二 157 第四章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一 169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二 221 第三节 临床案例研究小结 236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36 二、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237 第五章 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 第一节 思想进展 241 一、学生与密友 241 二、研究机构与工作坊 247 三、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 249 第二节 理论比较 251 一、与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比较 251 二、与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54 三、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比较 255 四、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67 第六章 总体评价 第一节 温尼科特的贡献 279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279 二、对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的贡献 284 三、开创精神分析的积极人性观 288 四、坚持精神分析研究的独创性与自发性 289 第二节 温尼科特的局限 290 一、理论缺乏系统性 290 二、缺少父亲的影响 291 三、对性本能的态度模糊 292 四、对退行的质疑 292 第三节 温尼科特的影响 293 一、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 293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295 三、对心理治疗、社会工作等助人领域的影响 297 四、对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影响 298 年表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19
  • 精神分析治癒之道

    作者:Heinz Kohut(海因茨 科胡特)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寇哈特的最后著作,乃针对《自体的分析》和《自体的重整》的批评做响应,并重新评估自己对自体心理学的观点。 在书中寇哈特不仅阐述对神入、伊底帕斯情结和自体客体转移关系的独到看法,对精神分析治愈之本质,也发展出完全不同之概念。寇哈特在陈述理论时,常与精神分析临床实务的评估一起进行,借着强调精神分析治愈效果的本质,澄清临床的理论。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为寇哈特去世后,由Arnold Goldberg与Paul Stepansky 编辑。除了反驳不同的意见外,本书更是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在历史与演进上的里程碑。 第一部分 自体的重建:回应与反思 第1章 从自体心理学看可分析性 第2章 阉割焦虑之重新检视 第3章 科学客观性的问题与精神分析治愈的理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治愈之本质 第4章 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反省 第5章 精神分析的治愈效果:基于自体心理学发现的初步说明 第6章 精神分析的治愈效果:自体心理学对治疗过程的重新评估 第7章 自体心理学对防御与阻抗的看法 第8章 自我分析功能的省思 第9章 自体客体转移关系与诠释
  • 自體的重建

    作者:Heinz Kohut(海因茨 科胡特)

  • 自私的父母

    作者:尼娜·布朗

    《自私的父母: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2》内容简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感觉:不得不永远活在父母的态度与着法产生的影响之中?不得不永远忍受着父母那令人痛苦而迷茫的行为带来的折磨?通过阅读《自私的父母: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2》你将真正理解你的父母为何要求你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为何总是压制你的行为,理解这样的父母对你所造成的影响。从书中也会学到如何与父母建立新关系的方法,摆脱他们对你造成的消极影响,最终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作者:David E. Scharff

    “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说明人类的心态相互“感染”的机制。 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欲望会感染到治疗师,治疗师的情绪、感受、欲望也会感染回去给来访者。 作为治疗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愿意接受来访者心态的感染,愿意感染对方传递过来的抑郁、焦虑、愤怒、仇恨、绝望、痛苦、悲哀等等,然后在内心通过对这些情绪的投射认同与内摄认同进行正念观察,产生理解接纳,带着悲悯慈爱。 如果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分析过程,治疗师再把正念观察,理解接纳,悲悯慈爱这三种心态“传染”回去给来访者。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 ——李孟潮
  • 心理治疗入门

    作者:巴史克

    巴史克是美国芝加哥心理分析中心著名的训练与督导分析师,其学派背景是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在本书中他以16个精彩的案例诠释了什么是“心理治疗”,怎样从事“心理治疗”和为什么“心理治疗”有效。本书作者记叙了在面谈的小小空间里,一个个个案真实的生命处境,通过话语、眼神、身体语言和意义丰硕的沉默,非常有技巧地引导读者进入心理治疗的殿堂,使读者明白原来心理治疗可以是这么鲜活、容易了解。通过此书你可以了解童年与性格塑造的关系,适应能力与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情感与行动的关系,自我系统与焦虑和忧郁的关系,治疗师如何处理移情,情感连接与退缩的表现,自恋型与边缘型人格、精神官能症的特点。
  •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作者:(美)海因茨·科胡特|译者:訾非//曲清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的最后遗作,不仅回应了针对《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的批评,而且从根本上修正和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思想基础,并对共情、俄狄浦斯情节和自体客体转换等核心概念作了细致的阐述;结合重新评估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陈述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临床案例,着重强调了精神分析治愈的本质。
  • 自体的分析

    作者:海因茨·科胡特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教师和学者,海因茨•科胡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胡特反对许多主流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挑战正统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医疗领域的控制。《自体的分析》是科胡特极具影响力的书,它建立一代分析师治疗人格障碍的行业标准。本书以其开创性地分析了自恋而著称,是学者和从业人员寻求理解人格的必备读物。 科胡特对于自恋症所做的贡献正如19世纪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对穷人所做的贡献:每个人都觉得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些问题……而他们成功创造了一种形式,呼吁大家行动。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科胡特从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的角度撰写此书,文笔清晰流畅。但他又不是一般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他呼吁进行一些理论上的修订工作,例如重新定义精神分析的本质。 ——《美国心理治疗》杂志 《自体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Kohut)在1971年第一次系统地对自体心理学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时他也为当时已经过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这部作品也是自体心理学发展旅程的开始。——徐钧 在这样的精神分析运动中,科胡特最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魅力。我们可以在科胡特温暖的镜影中,点石成金,把冰凉的概念变为闪耀的金矿。——吴和鸣
  •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

    作者:克莱尔

    迈克尔·圣·克莱尔对精神分析思想的两个重要分支——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清楚易懂的概要和评述。他探究了在这一领域的8位理论家的思想以及治疗方法:梅兰妮·克莱茵、W.R.D.费尔贝恩、D.W.温尼科特、玛格丽特·S·马勒、伊迪丝·雅各布森、奥托·康伯格、海因兹·科胡特、斯蒂芬·米切尔。 书中对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这两种现代理论的介绍,将促进人们对人类行为的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全书各章节之间相互连贯,并在不同的理论家之间进行了比较。每一章包括理论的引言、关键问题、理论模型、个案研究,以及对理论的评论和批评。本书对精神分析工作者及社会学者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也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宗教研究者以及其他对精神分析思想感兴趣的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