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文学

  • 审美教育书简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作序推荐,“《审美教育书简》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众多大师一致推崇的必读之书

    ☆断版多年,经典重现,塑造美学进程的里程碑之作

    ☆在时代的喧嚣市场上,不是粗野,就是懒散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

    ☆冯至、范大灿经典译本,译者在每封信前增加内容提要,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精美优雅装帧,封面采用手揉纸,内文裸脊索线,体现复古的设计风格

    《审美教育书简》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人的感性与理性同审美与艺术的关系,认为人类发展的道路是从被感性支配的自然人走向精神能控制物质的理性人,只有当两种冲动同时发展,人才有自由,而美能将二者连结、统一起来。席勒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完善和社会改良的途径,照见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席勒十分重视本书,称其为“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事情”。本书是德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发人深省,历久弥新。

    自文艺复兴以后,文艺、美术盛行。及十八世纪,经包姆加敦与康德之研究,而美学成立。经席勒详论美育之作用,而美育之标识,始彰明较著矣。

    ——蔡元培

    席勒想从“美的教育”(入手),使堕落的分裂的近代人生重新恢复它的全部与和谐,使近代科学经济的文明,进展入优美自由的艺术文化,如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代。

    ——宗白华

    如果从美学角度看,并不是如下许多人所套用的公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而应该是:康德——席勒——马克思。

    ——李泽厚

    席勒的最主要的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是他的美学思想最集中最有系统的表现。……《审美教育书简》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了由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之间的桥梁。

    ——朱光潜

    《审美教育书简》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比那些一味偏于理性思辨的美学专著具有更为明显的可读性,可以让读者开卷即有益,随意浏览,在警句迭出的字里行间获得绵绵不断的启迪。

    ——丁宁

  • 梦海

    作者:[德]妮娜·乔治

    ●全球销量超150万册、感动多国读者的《小小巴黎书店》,作者全新小说!

    ●弥留之际,我们或我们爱的人,会经历什么?

    ——生死之间一片“梦海”,过去现在重叠交错,如果能重新回到那些改变了我们一生的重要时刻……

    ●德国文坛重量级作家妮娜·乔治“告别三部曲”最终章。

    ——《梦海》写作于妮娜父亲骤然离世后,她用这本小说挽留的,是与父亲共度的时间。

    ●《小小巴黎书店》里,我们一路追寻,最终学会好好告别;《梦海》中,开篇即车祸意外,为了告别,我们开始一路追寻。

    ●让我们用故事,补上那堂告别课——

    在我读过的有关生死的书中,《梦海》是最具洞察力的。——美亚前 50 名评论人VINE VOICE prisrob

    这本书探讨了那些戛然中止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带有一种萦绕于心、引人遐想的魔力,是读书会和阅读俱乐部的完美首选。——《出版人周刊》

    妮娜·乔治写透了生活中的恐惧与无常,以及我们避而不谈的:死亡。——美国读者

    这是一个哀伤而深刻的故事,关于渴望、怀念,以及错失良机的痛苦。——《科克斯书评》

    一本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令人深深触动的小说,它深入探索了生命中一些最让人难以忘却的问题。——《书单》

    诗意的文笔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情节新颖独特、引人入胜。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美国读者Amethyst64

    .

    【内容介绍】

    【我们都会好奇,在弥留之际,我们或我们爱的人,会经历什么。】

    ——————————————————

    套上一件罩衫,给手和前臂消毒,再用口罩遮住口鼻。

    这里看起来像是一个难民营,因为人们叫的不是昏迷病人的名字,而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

    “A3,血糖下降。”

    “B9,情绪不稳定。”

    我的父亲是C7,是“僵尸”之一。

    13年来,我第一次见到他。

    ——————————————————

    亨利曾是一位战地记者,善良、疏离,热烈又冷淡;他周游世界,愿意在宿醉的清晨去任何地方,除了家。他有一个13岁的儿子萨姆,只在孩子出生时得到过一张照片,此后从未得见。亨利的紧急联系人始终是前女友埃迪,这个名字也出现在他的遗嘱里,但在两年前,是亨利决然放弃的这段感情。

    那是他等了很久的一天——

    素未谋面的儿子萨姆,邀他相见。

    可就在那一天,他撞上汽车,陷入长久昏迷。

    亨利孤独、矛盾而迷人的一生,就此成了谜。

    他来到了生与死之间一片虚无的“梦海”里,他的过去与现在重叠交错。亨利不断做着梦,重新回到那些改变了他一生的重要时刻……

    而隔着那层羽绒被般厚重蓬松的麻醉剂,萨姆和埃迪也想知道,那些没能问出口的话,该如何才能得到解答……

  • 我从哪里来

    作者:[德] 萨沙·斯坦尼西奇

    ☆ 德国图书奖大奖、艾兴多夫文学奖获奖作品!《明镜周刊》畅销榜首,蝉联畅销榜75周!25国语言火热抢读。

    ☆ 作者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与父母逃亡到德国海德堡,从波黑战争难民成长为德国文坛新星。机智、疯狂、奇妙、幽默的文风,被媒体誉为“德国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 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飞向太空的山羊、龙守护神、初恋、祖辈墓地中的井水……自由穿行于回忆与现实,在心酸与温暖交织的故事中找回故乡。

    ☆ 小说叙事的高度革新!最后一章《龙——守护神》是大胆的文学实验,让读者参与到结尾的叙述中,根据不同的线索和阅读顺序,展现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

    在呈递给德国移民局的履历表上,我写道:1978年3月7日,我出生在德里纳河畔的维舍格勒。出生前的几天,德里纳河躁动不安,波涛汹涌。在我人生最初几年里,奶奶一直照看我,奶奶是黑社会的人,我给移民局这样写道,干黑社会这一行,有的是时间照看孩子。

    随着南斯拉夫解体,波黑战争爆发,我和母亲逃亡到德国。我的家族分散地生活在整个世界,和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无法融合到一起。

    2009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奶奶,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克鲁沙村:一个只剩下13个居民的村庄。爷爷就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

    在做梦的南斯拉夫岁月,父母仍在樱桃树下翩翩起舞;而沧桑归来,我站在古老的群山中,寻找祖先的起源。

    ——————————

    【评价】

    萨沙以丰盈的想象将小说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以极大的幽默感重新呈现了历史的样貌。——德国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我从哪里来》书写了超越民族的、南斯拉夫理想式的、属于全欧洲的故事。萨沙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明镜》周刊

    如果说德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移民背景的黄金一代,萨沙·斯坦尼西奇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德国《世界报》

    在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撼动欧洲之际,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是读萨沙·斯坦尼西奇的作品。——《南德意志报》

    斯坦尼西奇笔下的每件事都在回答“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这个美妙的故事中,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机趣而优雅的方式展开他的想象和经验,并探索了生存的本质问题。——《南德意志报》

    萨沙·斯坦尼西奇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现代民谣歌手——《我从哪里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滚石》杂志

    机智,扣人心弦,疯狂。这本书已经登峰造极,打开看看,绝对值得!——北德广播公司

    斯坦尼西奇以浓墨重彩绘出了祖先的肖像画和自己的生平——没有半点陈词滥调,而是以艺术家的绚烂手笔。——北德广播公司

    《我从哪里来》塑造了全新的叙述形式:交织漫游的故事、游戏攻略式写法,令人感动、惊叹、目不暇接。——《法兰克福汇报》

  • 旅人

    作者:[德]乌尔里希·亚历山大·博希威茨(Ulrich Alexander Boschwitz)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最早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

    内容简介:

    柏林——汉堡

    汉堡——柏林

    柏林——多特蒙德

    多特蒙德——亚琛

    亚琛——多特蒙德

    ……

    1938年11月9日,德国历史上尤为黑暗的一天。在纳粹的导演和怂恿下,德国和奥地利上演了一幕幕疯狂的反犹丑剧,这是犹太人从被歧视、凌辱到被非人看待,直至从肉体上消灭的转折点,史称“水晶之夜”。

    事发当晚,犹太富商西尔伯曼决定卖掉房产逃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恐惧的西尔伯曼登上一列又一列火车,流亡在德意志帝国的铁路上。他一步步失去亲人、朋友、生意伙伴、财产等,并最终失去了理智和尊严。在身陷囹圄之后,只能大声背诵火车的时刻表,似乎那可以拯救他……

    这部私人文学记录可能是第一次个体对纳粹暴行的控诉。作为重要的时代文献,它书写了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这部深刻感人、洞察细腻的小说,不仅能使后人接触和了解那段历史,更是对人性的辩护,对希望的坚持!

    --------------------------------

    编辑推荐: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切身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

    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跌宕起伏,颇似传奇,完全取材于作者真实经历

    ◆我现在是一名永不停歇的旅行者,我流亡到了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

    ◆死神紧跟着我。必须比死神跑得更快。

    一旦停下脚步,必遭灭亡。必须奔逃、奔逃、再奔逃。

    为何此刻奔跑如此艰难?它明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啊!

    媒体推荐:

    博施威茨的写作朴实无华,用简单传达出艺术感和力量,真实的人物刻画彰显了现实主义。风格简洁,几乎没有不相关的东西。

    ——《星期六评论》,1940年

    此前,并没有关于1938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的长篇小说, 《旅人》(Der Reisende)填补了这块空白,用文学表达出个体真实的恐惧与痛苦。

    ——《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

  • 眩晕

    作者:[德国] W. G. 塞巴尔德

    【编辑推荐】

    1. 塞巴尔德小说处女作,中文世界首面世:苏珊·桑塔格誉为“心灵的自画像”;既是塞巴尔德不竭的灵感之泉,也是其小说风格的源起,往后的作品都是其分身和改写。

    2. 最贴近塞巴尔德本人的“存在之书”:致敬卡夫卡,以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人物贯穿全书;从具体的历史主题抽身,关注个体与记忆的对峙,通过一贯的虚实结合、图文并置,书写存在的冷峻本质。

    3. 眩晕与骗局:德语标题 Schwindel 既指眩晕,也指骗局。充满了重复、巧合、异变、断裂的文字让叙述的时间发生扭曲,互相交叉,“我”和读者都被甩入了大脑无法处理的、不可知的四维空间——记忆,这也许就是眩晕感的来源。不可靠的记忆伪装成秩序与规律,让人错觉能通过记忆把握过去、预见未来,而历史从不是整体,时间并不连贯,生命也没有范式与模板可循,人只能被围困在记忆的骗局里,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存在。

    4. 叙述的负空间: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

    (塞巴尔德的文字有一种“越说越沉默”的特质,细节越详尽、句子越绵长,书的气氛就越凝重、声音越沉寂,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是为那些无法被讲述的主题服务的:真相、过去与记忆。就像一幅黑白正负画,文字组成了画面中最显眼的白色部分,主题却落在不被讲述的黑影中。)

    5. 塞巴尔德小说系列收官之作:

    处女作《眩晕》:塞巴尔德书写的发源,融合记忆、历史与神话的存在之书;

    成名作《移民》:半虚构传记,四个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故事;

    经典作《土星之环》:非典型游记,一座跨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记忆博物馆;

    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塞巴尔德风格的集大成者,内容包罗万象,结合犹太人历史更加深刻地探讨了“记忆”这一贯穿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精彩书评】

    这是一幅心灵的自画像——关于一颗躁动不安、持续不满的心灵,一颗受尽折磨、轻易落入幻觉的心灵。——苏珊·桑塔格

    塞巴尔德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让叙述成为一种查究的狂喜状态。——《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高度私人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塞巴尔德写作的发源,并不断为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灵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个人在日常阅读中,不可能遇到像《眩晕》这样的作品。从书中抽离时,他会被震撼、吸引,且深深打动。——安妮塔·布鲁克纳

    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以及记忆的韧性和不可靠性……他从记忆的衰退、狂热的想象、富有创造力的荒芜状态入手,对记忆的虚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他记录微小的对话,仔细描述与他短暂同行的陌生人,给出地图和时间表。他似乎在用写作使自己保持镇定。——A. S. 拜厄特

  • 西线无战事

    作者:[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 荒岛音乐

    作者:(德)彼得·鲁齐卡

    身为作曲家、指挥家、剧院经理人的彼得·鲁齐卡向德国66位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和有声望的音乐爱好者寄出了表格,询问他们要带到“荒凉孤独的岛屿”上去听的著名音乐作品,并找出作品的精华,找出音乐中的“历史性时刻”的演出。本书中,人与人在经典唱片的回声中相遇了。
  • 阳光下的日子

    作者:(德)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

    1923 年7 月,年届不惑、病入膏肓的卡夫卡前往波罗的海海滨疗养。他在那里结识了在一家犹太儿童度假村工作的女厨,年方二十五岁的多拉·迪亚曼特,两人一见钟情。之后,这对恋人一起来到柏林,相濡以沫,艰难地忍受着随后那个严酷的通货膨胀之冬的折磨。然而,捉襟见肘的日子使他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1924年4 月,他不得不离开柏林,住进维也纳森林疗养院。多拉勇敢地陪伴在他身边,与他形影不离,相依为命。6 月3 日,他静静地躺在多拉的怀抱里告别了他无限渴望的人世。
  • 玻璃球游戏

    作者:[德] 黑塞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未来世界的寓言。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林人文精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新版)》内容简介:尼采是德国近代大诗人、大哲学家。此书是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用散文诗体写成,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之歌。《译林人文精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新版)》并不像说教那样枯燥乏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 德国文学史(第4卷)

    作者:韩耀成

    《德国文学史(第4卷)》第一章为自然主义(1880—1890)、第二章世纪更迭时期的文学(1890—1910)、第三章第表现主义文学(1910—1925)、第四章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学(1919—1933)、第五章第三帝国时期的文学(1933—1945)。
  • 鬼磨坊

    作者:[德] 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

    《鬼磨坊》是这位德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大师的巅峰之作。紧张曲折的情节、云谲波诡的场面、生动明快的语言、独出心裁的结构使该书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品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丑恶现象的鞭挞,赋予了该书鲜明向上的主题。
  • 草莓采摘者

    作者:[德国] 莫妮卡·费特

    莫妮卡·费特编著的《草莓采摘者》内容介绍:一名凶手在几个地区连续作案,这引起了布鲁尔地区居民的恐慌。一个神秘的男子引起了女高中生洁蒂和梅勒的注意——她们的室友卡萝被他迷得神魂颠倒,却竟然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不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卡萝被谋杀了,她成了这名连环杀手的牺牲品。葬礼上,洁蒂公开发誓要追寻凶手,却不知这恰恰点燃了凶手的狩猎欲望——他暗中接受了她的挑战。之后,一段危机重重的猎杀游戏拉开了序幕……一起来翻阅《草莓采摘者》吧!
  • 刽子手的女儿

    作者:[德]奥利弗•珀奇

    在那个时代,尸检是亵渎神明,咖啡是富有异国情调的饮料,蟾蜍是驱走瘟疫的灵丹妙药,魔鬼则与信仰一样真实…… 1659年女巫之夜前夕,雄高城的孤儿陆续死亡或失踪,他们的身上都画有一个神秘的紫色标记。此前,他们曾在接生婆家聚会玩耍。 全城人视接生婆为谋杀儿童的邪恶女巫,只有一个沉默寡言的刽子手、一个精通古怪药草的少女、一个热爱法国时装的辍学医学生坚信她清白无辜。三人若无法及时找出真凶,焚烧女巫的疯狂闹剧将在雄高上演。
  • 第十三章

    作者:(德)马丁·瓦尔泽

    德语文学泰斗马丁•瓦尔泽用情最深之作 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得主黄燎宇倾力翻译 莫言、徐则臣联袂推荐 著名作家巴西尔•施鲁普对女神学家玛雅•施内林一见钟情。他尝试着寄出一封表白的信,由此开启了一段鸿雁传情的时光。他们借助书信完成对婚姻的背叛,然而书信却揭露出,他们才是婚姻围场中首先遭遇背叛的人。玛雅的丈夫突然查出患上绝症,玛雅陪伴他在加拿大的荒原上进行了生命中最后一次自行车骑行。施鲁普开始了无声的等待……
  • 美丽的青春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本书收集了抒情诗人黑塞的中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五篇名作。《秋之旅》描写一个在流浪和怀念之间徘徊的心灵。《忆童年》刻画缅怀往昔盘旋在脑海的天使、奇迹和童话。《婚事》表现出黑塞写作风格的另一面,描述一个常年在结婚生活港口的遥远处,围绕梭巡的男人为婚姻而奋斗的故事。《大旋风》中,少年多梦的日子尚未逝去,爱的幼苗已开始,思春期的烦恼,难堪难耐。《美丽的青春》是一篇讴歌青春期心灵的作品,勾画了少年向往流浪却又怀念家乡;憧憬浪漫自由生活却又希求安定归宿的美梦。篇篇意境隽永,充满幽默和警世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 十二月

    作者:亚历山大·克鲁格,格哈德·里希特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导演、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获得者亚历山大·克鲁格 × 尚健在的最昂贵的艺术家、美术史传奇格哈德·里希特 时间和积雪写就的无尽之书 关键词:时间、天意、雪、平衡、幸福之栈、光的脉络、冬之意志、至深处是寂凉 陈丹青、梁文道、汪晖、赵汀阳、朱朱 推荐阅读 2009 年的最后一天,在瑞士恩加丁,里希特和克鲁格共聚沃德山庄。里希特出生于1932年2月9日, 克鲁格的生日则是1932年2月14日,他们是同一代人,各自成长,却迈着相同的步伐凝视这个世纪。于是便有了这本共同写就之书。 本书所描写的十二月有两条彼此联系的主线:里希特令人沉思的严冬景象,克鲁格经历丰富的叙事文字。41幅图片、34段逐日记载的故事,外加余音绕梁的终曲,颠覆性的寓意和来自历史的启迪,让我们以少年般的好奇目光,重新审视这个积雪重重的月份。
  • 斯居戴里小姐

    作者:霍夫曼

    斯居戴里小姐,ISBN:9787805678689,作者:(德)E.T.A.霍夫曼(E.T.A.Hoffmann)著;韩世钟等译;杨武能选编
  • 出卖笑的孩子

    作者:[德国] 詹·克吕斯

    蒂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再聚后,他常受到继母的虐待,只有星期天由爸爸陪着上赛马场才感到快乐。不幸的很,他的爸爸在一次建筑工地上被木板砸死了。这以后,他烦闷的时候,也去赛马场散散心。有一次,在他那儿遇见了一个年轻老头,他以“让蒂姆每赌必赢”为条件,换取了蒂姆的笑。蒂姆失去了笑,尝到了生活没有笑声的苦楚。于是他决心赎回自己的笑。费经许多周折,经过一番斗争,最终战胜怪老头,夺回出卖的笑。   故事构思奇特,情节出人意料,笔触幽默诙谐,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 托马斯·曼散文

    作者:(德)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是二十世纪德语文学的领军人物,一生著述丰富。其散文作品语言典雅、机智、风趣,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托马斯·曼散文》选入其《比尔泽和我》《博士莱辛》《论小说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本书属“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二辑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