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学理论&史学史

  •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作者:[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作者:杜维运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杜维运 著 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杜维运所著《中国史学史》分为3册,共计27章。第一至三章,以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对史学史进行了总体性论述,四至二十七章,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系统为基本框架,重要的史籍、关键的史家都有所体现,分期与专题有机结合。本书在将重心放在史学思想、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诠释及发明上,将史学史放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同时又照顾到了史学发展的自身进程和史学发展的不同特点。本书首次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内容置于史学通史的逻辑结构中阐述,是中国史学通史在中西比较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作者置中国史学于世界史学之林,将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相比较,在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再以纵向眼光比较中西史学这两大不同史学发展系统的各自特点,二者结合,使中西史学间的比较呈现出立体感。
  • 世变中的史学

    作者:李金强等编

    目录: 导言 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起承转合 新史学的萌生 黄节《黄史》中的世界图像 胡适史学方法论的形成 章太炎对疑古思潮的批判及其晚年史学思想旨归 朱希祖与北京大学史学系 钱穆的考信史学 ——以钱氏早年的孔子研究为例 新史学的分流 中国文化史的建构 ——从《学衡》形成的派别说起 台湾专业史学的传承与转折:从帝大到台大(1928-1960) 南港学派的创始者 ——郭廷以的生平志业及其弟子 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 略论白寿彝的民族史思想 目录系于史学 ——论胡文楷编纂女性著作目录之贡献 新史学的反思 华人史学在美国 ——以刘广京的史学为中心,兼论其他华人史学家 ”后现代史学“为名,”西方中心论“为实 ——冯客的中国研究背后是什么? 当代台湾新史学的反思 世变中的史学 ——20世纪中国新史学之回眸的省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世纪中国新史学之回眸的研讨会记述 后记
  • 历史学与文化理论

    作者:[英] 西蒙·冈恩

    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全面检讨了近年来日益浸入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文化理论。对福柯、布尔迪厄、巴特勒、斯皮瓦克等人的思想在当代历史学研究中的影响进行审视,思考诸如权力、身份认同、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不容忽视而又充满争议的文化理论的实质如何,从何而来,当代历史学如何受到这些文化理论的冲击,历史学家又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加深对于过去的理解。 本书对于近年来文化理论的介绍简明、深入而又全面,为了解这些理论对当代历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向提供了可靠的指南。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版)

    作者:胡宝国

    本书探讨了西汉至初唐之间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点。作者指出在此期间,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了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导致了官修正史传统的形成。本书自出版十年以来,广泛受到学界的好评。本次修订,作者将增加大量注释,对原来的错误、不足进行订正,并补充若干新的章节。
  • 中世纪史学史

    作者:科斯敏斯基

    《中世纪史学史》在苏联国内和国外都受到重视。这不只是因为它能代表一家之言,更主要的还因为它是这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开创性著作。该书所述内容从奥古斯丁起,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十九世纪后半期到十月革命这部分内容,则另有莫斯科大学古特诺娃的续纂本。书中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才有详细的论述,以前的部分没作为《中世纪史学史》的重点。
  •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作者:何兆武,陈啟能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评价西方史学理论一百年来发展史的专著。 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历史哲学方面的重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如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史观、自由主义、生命派的历史理论、分析的历史哲学等,还包括当代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的理论,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新科学史派等。此外还有当代自然科学与史学、苏联及中国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   本书的特点尚有: 一、各章都由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专家执笔; 二、各章作者都是根据原著和第一手资料写成; 三、各章夹叙夹议,注意分析,是一部研究性的作品; 四、注释详尽,资料翔实,文字深入浅出; 五、作者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态度对西方各个流派和代表人物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
  •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作者:饶宗颐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先生力推《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承乏先师陈守实教授的中国史学史讲席,迄今已逾三十年。就寡闻所及,国内近数十年专究历史观念史的论著本就稀见,而以正统论为题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专著更未发现。我所见而又是同行公认的力作者,唯饶先生这一部。” 本书从立意到粗成定稿历时五年。为了“穷其源委”,饶宗颐“淹贯乙部,旁通别集,为独立之探究”,最终如愿取得“融会之效”。 本书的编纂形式独具一格。通论十三篇,在细致梳理相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纵论正统论的提出、演变和论争的史实。资料三大篇,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历代有关正统论的史料原文,末附出处,间附以按语,或者考证史料,或者补充作者生平,或者驳正观点等。因此,本书既是史学专著,又是史料汇编,史与论实现了有机融合。 本书最早于一九七七年九月由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六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本次以龙门书店版为底本,认真编校后再版。朱维铮先生书评代序,书后附作者一九九九年答朱维铮信。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讨论热烈。饶宗颐先生费时五年,深入研究,穷其原委,成就鸿篇。本书分为通论、资料两大部分。通论部分包括十三章,大体上按照时间先后细致梳理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形式的正统之论。资料部分包括三部分,按时间先后,列举历代论述正统论的文字。编纂形式独具一格,既是史学专著,又是史料汇编,两者有机结合。本书一九七七年香港龙门书店初版后,即引起学界关注,是饶宗颐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作者:卡尔·贝克尔

    卡尔·贝克尔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31年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发表著名演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生动阐释了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念 。本书是卡尔·贝克尔的论文选集,收录有关历史与与政治学的论文十七篇,讨论亨利·亚当斯、韦尔斯、马克思、特纳等人的史学思想。本书集中体现 了贝克尔的治史理念,也显示出其老辣而精巧的文字特点。
  • 新文化史

    作者:【美】林·亨特 主编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且赏识地检视现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具体例子则是关于当前进行中的新类型研究。
  • 全球史学史

    作者:[美]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苏普

    两个半世纪以来,全球的历史写作和学术研究是否经历了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基于自身的传统,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如何对西方的影响进行采纳或予以抵制? 本书试图解答上述两个问题。这是第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不仅研究了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了亚洲和中东悠久的史学传统,以及从拉丁美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非西方世界更地方化的史学发展。 以考察18世纪末尚未受到西方影响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思想和写作传统为起点,本书继而对通过贸易和帝国扩张而开始输出的西方历史观念产生的作用,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职业化历史学与“科学的”历史学在全球的兴起进行了剖析。作者提出,其间所发生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与各地悠久的知识和文化传统相融合的过程,而且往往是出于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考虑,例如民族主义。最后,本书转而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向西方史学的“客观性”和“进步”范式提出的双重挑战,并批判性地考察了这场挑战对历史学家的信念——以忠实地展现过去为使命——将造成多大的破坏。 人们往往将历史编纂的历史视为西方独有的创造,但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本新书是个重大的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全球的角度理解近现代历史写作的发展。 ——Dr. Daniel Woolf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本书内容广大博识,立场客观公正,意在建构跨国联系,将有利于活跃和丰富当代的史学争论,是一项真正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Dr. Dipesh Chakrabarty 美国芝加哥大学
  •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作者: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 19世纪职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 ”的后记,考察了从后现代主义向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进展,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和全球化问题。本书已被译成十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
  • Logics of History

    作者:William H Sewell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have been exchanging ideas for a long time, they have never developed a proper dialogue about social theory. William H. Sewell Jr. observes that on questions of theory th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mostly one way: from social science to history. Logics of History argues that both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something crucial to offer each other. While historians do not think of themeselves as theorists, they know something social scientists do not: how to think about the temporalities of socia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treatments of temporality are usually clumsy, their theoretical sophistication and penchant for structural accounts of social life could offer much to historians. Renowned for his work at the crossroads of histor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anthropology, Sewell argues that only by combining a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ime with a concern for larger theoretical questions can a satisfying social theory emerge. In Logics of History, he reveals the shape such an engagement could take, some of the topics it could illuminate, and how it might affect both sides of the disciplinary divide.
  • 從《史記》到《漢書》

    作者:呂世浩

    漢承秦制,故西漢初年傳統史學幾近中絕,後至武帝又不改秦道,儒術淪為緣飾之工具。太史公作《史記》,上續古史之傳統,下繼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其特徵便是書寫當代史以論治,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對當代政治的挑戰。 隨著《史記》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官方開始採取了種種防制措施,如成帝時刪削《史記》十篇即是。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共四個階段,至東漢初,朝廷先設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一罪,嚴禁私人修史,將史權收歸官方。而後再命人撰述一部「頌漢功德」之史書,以求取代《史記》之影響,這就是班固的《漢書》。 班固為「尊顯漢室」,割離古今而作《漢書》。不僅扭轉《史記》本旨,更使《春秋》、《史記》以來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述古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之史學。後史代代法之,遂使當代史不復重現。《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之大義,至此衰矣。 本論文的題目為「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研究目的在以《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為中心,藉此對兩漢之際史學和政治的互動情形,作一全面而詳細的分析,進而闡明其在中國史學發展上之歷史意義。並期望此一研究,可以對傳統史學形成與演變之大關鍵,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為學者考較《史》、《漢》異同闢一新途。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針對研究範圍與關鍵名詞作一界定,接著進行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最後則對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作一介紹。 第二章先由《史記》對漢代造成的衝擊和挑戰開始談起。自春秋戰國以下,由於王權的衰弱與戰亂的影響,致使「史記放絕」,史學傳統面臨了衰亡的危機。至秦朝統一天下,又因統治者深惡「是古非今」,使這樣的趨勢達到了頂點。除了少數「文略不具」的簡單記載外,秦人幾乎刻意的滅絕了一切史籍。西漢開國,承秦之制,雖不如秦人打擊學術之甚,但對於史學亦未重視。致使西漢前期既無先秦修史之官,亦無先秦官修之史,傳統史學幾近中絕。 而另一方面,秦人以詐力得天下,又以刑法治天下。漢又承秦道而不改,至武帝更復始皇之所為,孔子之道淪為緣飾其暴政之工具。故自先聖先王至周公、孔子以來所傳承之禮樂大道,因而瀕臨絕滅之危機。太史公生於此時,有興亡繼絕之志,故以父子兩代之力著作《太史公》(即《史記》)一書,上欲重續中國史學斷裂之傳統,下欲繼承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以俟後世聖人君子。其書重要特徵之一,便是繼承書寫當代史的傳統,強調「通古今之變」以論治之思想。但這樣的傳統,無可避免的要對承秦制而不改的漢代統治者提出針貶,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史學對當代政治的新挑戰。 政治受到以《史記》開端的史學之挑戰,則統治者必然會以各種手段來回應。隨著《太史公》一書的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漢代官方採取了種種的防制措施,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兩百一十二年,共四個階段的前後轉折過程,終於在東漢明帝時找出了最佳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撰述一部完全站在朝廷立場說話,又足以取代《太史公》的史書,這就是班固的《漢書》。本論文的第三、 四兩 章,便是就此四個時期的演變過程詳細加以考述。 第一時期自《太史公》成書至其外孫楊惲宣布傳本,為抑禁與傳抄時期。蓋此時期《太史公》尚未引起朝廷的特別注意,然中秘之《太史公》藏本,因受朝廷對秘府藏書的嚴厲抑禁政策所限制,凡觸犯者幾近死罪,故其內容未見流傳在外。傳本則由史公傳於女婿和女兒,其部分篇章並在此時期流出,在民間逐漸引起少數人的喜好和傳抄。 第二時期自楊惲宣布《太史公》傳本至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為公布與刪削時期。此一時期《太史公》傳本因楊惲的宣布,加速了向民間的傳播,同時引發了學者如褚少孫等對《太史公》的注意和愛好。而至成帝時,漢廷已開始注意《太史公》一書對統治的負面影響,因此刪削其中十篇。而此「十篇缺」之本,成帝又賜其副於外戚班氏,形成在藏、傳兩本外的第三個重要抄本。 第三時期自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至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為補續與褒揚時期。蓋成帝時,朝廷為嘗試解決《太史公》帶來的問題,故一面刪削十篇,一面又命馮商撰續其書,希望能將此書之影響導向對官方有利的方向。而此時《太史公》之傳播已廣,續《太史公》者亦人才輩出,有名可考者自楊惲、褚少孫下,前後計十八人之多。而在西漢中期以後的「厭漢」思潮中,內容多為「譏刺漢室」的《太史公》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漢之亡即與此相關。此後的新莽則一改漢廷之態度,改採發揚史學和尊顯太史公之作法。 第四時期自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至《漢書》成書,為論罪與取代時期。此時期東漢朝廷鑒於西漢之亡,力圖以強烈之政治手段干預學術,尤以圖讖和史學二途最為明顯。首先以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罪名,將史權收歸官方。其次,在明帝重重考核和指導後,命班固著作「頌漢功德」之《漢書》取代《太史公》,並推廣之以消除《太史公》之不良影響。最後,再命楊終對《太史公》原書進行大規模刪削。三管齊下,終於大功告成。 隨著《史記》的傳播與統治者的政策變化,兩漢之際史家也有著前後不同的反應。本論文的第五章,將就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補續《史記》諸家、史學新著作的出現等三方面作一補充。 在瞭解從《史記》到《漢書》發展的轉折過程後,本論文的第六章將由此認識出發,重新探討《史記》和《漢書》的轉變及其歷史意義。蓋班固承明帝之意,為達「尊顯漢室」之目的,割離古今而作《漢書》。從此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只述古而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不全之史學。《漢書》又採取「避重就輕」之筆法,將西漢種種亂象之根源,由《史記》所注重的治道與制度問題,扭轉為個人之道德問題。此外,觀察《漢書》之「天人」觀及「古今」觀,亦多隨當世之時宜,處處為尊顯漢室而服務。最後回顧班固一生,其早年不甘寂寞,力求功名而不得見用。至青年時,賴明、章二帝賞識其才,故一意逢迎帝王,為漢歌頌,然自以才高而位低,常懷怨望之心。晚年則阿附權兇竇憲,為虎作倀,尚自以為榮。其雖才華出眾,但所作所為,恐皆為貪利慕榮而發也。 本論文的第七章則是結論,將總結從《史記》到《漢書》之轉折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蓋我中華之史學本為論治行道而作,其本旨與六藝無異,證諸《史記》一書可知。而在太史公原來的規劃中,完整的史學是包括「古」與「今」在內,兩者缺一不可。後世史學之繼其書者,亦當代代「下至于茲」,不斷撰作新的當代史,將古今結合為一體,方可對當世政治有所指導,以維繫理想於不墜。但自班固為迎合人主,篡亂《史記》之法後,後世史學多法《漢書》,遂再無面對當代以論治之勇氣與史識。《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大義,至此衰矣。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時間範圍與名詞界定……………………………2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 20 第二章 《史記》對漢代政治的挑戰………………………23 第一節 「弗廢史文」──史學的中衰與復興……………… 24 第二節 「撥亂反正」──以《史記》繼《春秋》………… 47 第三節 「貶損當世」──對漢代政治的挑戰……………… 62 第三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上)…………89 第一節 抑禁與傳抄時期:藏之名山與傳之其人…………… 90 第二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一):楊惲與褚少孫……………110 第三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二):十篇缺與班氏家藏本……129 第四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下)………151 第一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一):續《太史公》十八家考………151 第二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二):十八家背景分析與史通子…191 第三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一):「私改作國史」罪與「十篇有錄無書」……………202 第四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二): 官修《漢書》與刪削《太史公》書…………………224 第五章 兩漢之際的史學與《史記》………………………239 第一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239 第二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撰續……………………265 第三節 史學新著作與《史記》………………………………280 第六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7 第一節 從體例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9 第二節 從論贊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306 第三節 《史》、《漢》中的「天人」觀與「古今」觀………325 第四節 班固之為人與《漢書》…………………………………340 第七章 結論………………………………………………361 徵引書目……………………………………………………367 誌謝 …………………………………………………………381 【訊息來源】:http://www.press.ntu.edu.tw/ntu_nube/news/b_view.asp?book_id=544&fo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