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2011

  • 读库1104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104》内容简介:“小革命”是台湾《中国时报》自2009年起开始经营的名牌专版,这是一块除了描绘“社会趋势”,更强调“进步价值”的人文反思基地。在这个“全球化”与“在地化”相互激荡的年代,台湾社会各个角落,不少人早就用具体行动颠覆传统观念、挑战主流思维,希望形成新的社会价值,打造自己的小小革命,因此编者将这块专版命名为“我的小革命”。有别于主流媒体已经报道太多权势者的意见与动向,他们从各领域小人物打破传统的努力轨迹出发,藉此守望台湾社会正在发生却尚未被清楚辨识的重要变化,并鼓励更多人以具体行动改造社会。正如台湾社会近年追逐“台湾之光”,但创立云门舞集的林怀民却根本不把自己当做台湾之光。他如此回答:“我不是台湾之光,台湾之光是那些把街道扫得很干净的清道夫,是那些为了应付联考夹在学校和父母之间、仍一心想把书教好的老师,是那些为了捍卫家乡反对六轻的麦寮人,是那些为了环境反对国光石化的彰化人及站出来的年轻人。”
  • 鲁迅大全集(全33卷)

    作者:鲁迅

    《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内容简介:编年体——分类编年——大编年,小文体,全而不乱。作为编年体全集,一般的编法是把全部作品统一编年,他们的做法就是把鲁迅的日记、书信、杂文、散文、翻译、学术著作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全部混排在一起。 而这一次的不同,编委们考虑到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与古籍、碑刻等混合编排,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所以采用了分类编年的方式,把全部作品分为“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大编。 四大编:创作、译文、学术、美术 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 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 学术编: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包括鲁迅辑录整理的古籍,也包括鲁迅整理研究过的石刻。 美术编:包括鲁迅自己的绘画、书法、封面设计等,也包括他编辑的各种美术作品。
  • 读库1103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103》内容主要包括《大旅行》 、 《"发展中国家"时代》、《武斗》、《给儿子的一封信》、《爸爸爱喜禾》、《青春期》、《嘉孺子而哀妇人》、《皮克斯“寻蛋”之旅(下)》、《国际歌》和《魏惠王的野望》。 “在持续几个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普通百姓不被鼓励走出‘中央王国’的疆限。但最近的一次春节假期——农历兔年从2月3日开始——本地报章却充斥着国际游的广告。这让人感觉仿佛所有人都想离开中国,于是,我决定加入他们。” 《纽约客》杂志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就这样加入了一个欧洲旅行团:“‘经典欧洲’,一种很时髦的大巴游,十天内横贯五个国家。行前就要付款,机票、酒店、餐食、保险和杂费等人民币换算后相当于两千二百美元。另外,旅行团的每个中国成员都被要求提供相当于七千六百美元——这比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还要多——的担保,以确保没有人会在班机回国前失踪。我是这个团的第三十八位、也是最后一名团员,次日拂晓我们就要出发。” 与同团中国游客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成了他的这篇《大旅行》:“我们这个旅游团通过亲身经历,遭遇了一个比欧洲更加欧洲的世界,是《茜茜公主》里从来没有提到过的不洁和枯燥。然而,在贝卢斯科尼的谐剧和有关中国效率的丰盛福音布道的背后,我的同车团友也抓住了深刻洞察的未经删节的闪光点。在他们的第一次出国游中,有很多是他们从未看到过的:一个惹是生非的自由媒体,一个由政治争吵构筑的社会安全网,但一英里又一英里,他们静静地发现了看到这些事物的方法。” 萨苏老师的《“发展中国家”时代》一文,介绍的是那个战后高速发展期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日本。文中附有大量当年的历史照片,让我们似曾相识——那些场景似乎不是发生在日本,而是在中国。 一名女子从窗口纵跃而下,大裙子飞旋如同喇叭花。这张照片刊登在日本历史照片集《一亿人的昭和史》上,描述的是战后东京大都市化时期,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女性进入社会工作,东京地铁乘用人员达到了运力的五倍。这种非人力可以形容的拥挤之下,经常有女白领无力挤到车门,只好如照片上那样跳窗而出。 和中国很相似,日本也曾经用三十多年时间实现了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然而,如果审视这个奇迹的背后。就会发现,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同样经历了变革需求与人承受能力的激烈冲突。而作为这种冲突的副产品,便是各种超越道德底线的犯罪和极端行为。 1955年,日本爆发森永毒奶粉事件,利欲熏心的厂商使用了含有剧毒成分的添加剂,造成一百余名幼儿死亡,一万多人中毒。 1956年,水俣病事件爆发,不良企业无序排放污染,造成当地大批人员中毒,与此案相关的诉讼,至今仍在进行。 日本因为甲醇假酒曾造成数万人死亡或致残。 日本的激进派学生曾在东京建立“神田解放区”与警察对抗,将当地打成一片瓦砾。 日本的医院血库曾几乎完全被“血头”控制,卖血造成的传染疾病给患者雪上加霜,直到给美国驻日大使输血输出了肝炎,才为社会所重视。 ……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让我们看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深切感受到人在社会大发展中的挣扎与无奈。而参考日本在大发展时期的经历,会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常常可以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痕迹,他们依靠时间和法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我们也不无启发。 “文革”中的武斗,是整个浩劫中最惨烈的段落。如今硝烟散去四十多年,在武斗重灾区四川(包括原属四川的重庆),除了重庆的红卫兵公墓等极少数遗迹,留给后人能引起记忆的实物,在公众视野所及之处已经不多。出版物中,关于武斗,总括的说法多,比较客观具体的事件记述、原因分析和统计数字,特别是当事人的证言,可以作为史志资料的,相对于那个全民参与、延续十年之久的运动,实在不能算多。在我看到的一些正式出版的地方史志中,对于“文革”和“文革”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的记述都非常笼统简略,很多事件和人物干脆被省略。所以,武斗导致的死亡伤残人数、财产损失数额等,可能永远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成体系的基本准确的统计数据了。 “我不是‘文革’武斗方面的专门研究者,我写的是四川的两个地方武斗过程中的个人见闻。”作者肖逢在《武斗》一文中说。他在网络上看到的当事人或知情者写的有关武斗的文章,多数是基本真实可信的,但是后面的跟帖中,有些却难免地流于口水仗或娱乐化了。“文革”的武斗,一点不好玩,不是有些年轻人想象的“有型”、“拉风”,那是真枪实弹要人性命的。不管当时有多么崇高正当的理由,拿着武器对着活人互相开枪开炮,甚至是对无辜百姓的杀戮,都是对那场号称“史无前例”的“革命”的绝对否定。没有置身当年场景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那时候普通人的困惑、恐惧和绝望。 一位父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本来打算你十八岁的时候给你写的……这封信提前了十六年。提前十六年写的好处是:有十六年的时间来修改、更正、增补;坏处是:十六年里都得不到回信。” “吾儿,我都能想到你收到这封信的反应——你撕开信封,扯出信纸,然后再撕成一条一条的,放进嘴里咽下去。你这么做,我认为原因有三:一,信的内容让你生气了;二,你不识字;三,你是自闭症,撕纸就是你的一个特征……” “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你才两岁零六天。”父亲写道,“当医生说出‘自闭症’三个字,我知道胡作非为的日子过去了。” 然后,他开始记录儿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青春期》是荆方继《我是六零后》之后创作的新绘本,描述的是1978-1988年间,懵懵懂懂中开始度过青春期的日子。那段岁月,也是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历的青春期。
  • 读库1102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102》内容包括:《物之物语》、《戈麦之死》、《暗自揣度》、《阅卷》、《我的高考》、《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在书中,我老了》、《末世风月》和《卯年记忆》。 种种不起眼的居家小物件,年深月久仿佛就成了精。木然漠然呆着,不学狗摇尾巴猫跳主怀,你不理它它不会理你。与你相忘于咫尺,相忘于终日累年。猫狗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小物件却负载着你的历史。冷不防一瞥瞥见它,一念念及它,一用用到它,它就会拉回逝去的时间,唤醒远去的亲人,重演依稀的旧事,俨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发言人。 以贵州安顺民谚“一样生,百样活”起头,戴明贤先生的《物之物语》写的是“物”,成的却是数十位亲人师友的人生轨迹,而且尚存者已然寥寥,不禁生出“此身虽在堪惊”之感。 “惜物,惜人,惜光阴,惜旧情,惜缘分,惜传统”,同名书籍如今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那个笼罩着政治风雨的年月中,书中人物以各自的耐力与韧性维系存在,无助而有尊严,缄默而有定见”。 1991年9月24日,有北大“校园诗人”之称、毕业后任《中国文学》编辑的戈麦,自沉于北京西郊圆明园附近的万泉河,时年二十四岁。 消息传开,中国当代诗坛再感震惊,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这段时期内,一批青年诗人相继自杀身亡,或殉情,或殉诗,或是另有其他什么原因。在这一批自杀的诗人中,戈麦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最彻底的一位。离世前,他毁弃全部手稿,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且征兆全无。因此他的自杀辞世,在诗歌圈子内外,让人们震惊之余,惋惜,感叹。 有论者认为:“戈麦的死已经使我不再仅仅从孤立的个体生命的消殒这一狭窄的角度来考虑诗人之死的问题了。与死去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都有责任深思这一现象。”这就是引起文坛内外关注的“海子-戈麦现象”。 王岳川在《戈麦——圆明园的冷然毁诗与静穆地投水》一文中有些悲观地指出: 人们不再读诗而仅热衷于成为诗人之死的看客。当十几位小诗人在全国各地相继自杀时,我吃惊地发现,人们已不再对“诗人自杀”感兴趣,人们不读诗也不在乎诗人的死。诗人成为多余人,诗成为多余品。或许可以说,当诗失去思言道之本真时,诗人自杀了,诗也自杀了。 不过,多数诗歌及文学圈人士并不同意王岳川所说的“诗人自杀,诗也自杀了”这种偏激的立场,也不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中国,“诗人成为多余人,诗成为多余品”。更多的人分析探讨“海子-戈麦现象”,是借此现象探讨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诗人群体(尤其是年轻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以及在这种状态处境下,对诗歌、对文学理想以及人生信仰、生命价值的坚持、固守、奋进、抗争,以及由此对中国诗歌创作的走向和未来产生的影响。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开头就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又说,一个人,“自杀的行动是在内心中默默酝酿着的,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 海子和戈麦显然都是加缪这种哲学思想的实践者,只不过选用的方式与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 《暗自揣度》向我们展示的是金日成时代的朝鲜绘画。 作者张家荣先生写道:“若干年前,我看到一本关于朝鲜的画册,里面有不少绘画作品,当时心中一怔,挑动了关于过去的某些情结,自然就将这些画与我们的那个时代联系起来。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朝鲜的美术作品资料,并像大多数人一样,进行种种的揣度。说实话,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为揣度而生的,但对朝鲜,我们的理解要复杂得多。还有,因为不了解,所以揣度,所以猜测。”
  • 书人行脚

    作者:傅月庵

    《书人行脚》内容简介:“书人者,以书维生之人也。醒即抓书,如厕读书,等车看书,上班编书,下班买书,灯下找书翻书写书……因其事事皆书,故不能不有所感,闲闲记去,不求其专,不忌人窥,是为‘公听日记’。”书写是一种治疗,古人所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大抵即是。因无路可走了,乃以“述”、以“思”,为云水行脚之所据。圣贤成其大,不肖者获其小,要皆一也。此或不肖如此书尚有值得一翻之所在也。
  • 来燕榭书跋

    作者:黄裳

    《来燕榭书跋(增订本)》讲述了:我一直是写散文的。书跋在我看来也是散文,并无二致。在前人中我所佩服的作者,如苏(轼)、黄(庭坚)、陆(游),都是好的。他们随笔挥洒,并不着意为文,而佳处自见。似乎无意得之,但人虽费尽气力而终不能得。如此境界,向往久矣,亦只能师其“无意”二字而已。
  • 誰有下次 誰沒有下次?

    作者:卓韻芝

    首版限量雙封面設計 (隨機發貨) 相信「愛是永恆」,還得視乎「當所愛是誰」。在情路上遇上誰,是某種機遇,不能強求,我們最多只是在人選出現之時、失去之時、等待之時,慢慢學習覑分辨誰有下次,誰沒有,什麼有下次,什麼沒有。 其實每個人也是這樣,在短促的歲月裏,慢慢學習覑作出比較恰當的決定。 愛情有自己的命途,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當愛情悄悄出現的時候,選擇保護,或者摧毀。
  • 读库1006

    作者:张立宪

    《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全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读库(2010共6册)》包括《读库1001》、《读库1002》、《读库1003》、《读库1004》、《读库1005》和《读库1006》。
  • 我忍无可忍的青春

    作者:君婷

    《我忍无可忍的青春》是你所见过最刻薄、最逗乐的全新“脱口秀文字”。首度用“80+90后”自己最爱听的语言,以同龄人的身份第一次代言时下年轻人苦闷、厌烦和迷茫的情绪,写绝了一群人不得不忍耐的“炼狱生活”和“纠结+拧吧”的人生现状,并用犀利爆笑的语言,为读者带去最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诚恳的安慰、力量与淡定。
  • 读库1105

    作者:张立宪 主编

    在中国,有一种人,他们很难形容自己的故乡,也很难准确地将自己与某座城市产生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他们来自于一个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是乡村的所在。他们曾拥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银行,自己的礼堂,自己的社会,似乎除了火葬场之外,应有尽有。 他们所存在的地方通常都有一个代号,或者是385信箱,或者是406信箱。他们的周围通常都是山,以及广袤的农村。他们在蛮荒之地拉小提琴,在不为人所知的地带唱俄语歌曲,并将视线牢牢地锁定在大山之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肩负崇高使命而来到这里。 他们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线人。四百万知识分子、技术骨干,以及随后衍生出的数千万三线后代,他们在崇山峻岭之间构筑了至少两代人的生活。长期以来,他们沉默不语,世界便不为人所知。 从1964年开始,在其后五年时间里,先后有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综合科研和实验基地在内的三百八十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包括能源、电子、光学、机械等行业的二百多个新建项目,从1965年开始在三线地区同时动工兴建。第一批支援三线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从沿海地区工业城市赶赴内地,成为这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荒山野岭之中,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踪迹,在荒僻、冷寂、亘古无人的所在,一个又一个三线企业在那里安营扎寨。 自1965年起,全国四百万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开始不断接到调令以及谈话。 他们的一生,从此改变。 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三个被称为“公社大楼”的样板工程在北京破土动工。 关于公社大楼,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这样回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描绘:“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如今在广渠门内大街边显得落寞的安化楼,正是三座公社大楼之一,它曾经承载过意气风发的“首都和全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生活的期盼。 半个世纪过去了。另外两座公社大楼,北官厅大楼与福绥境大楼,一个已拆迁,一个已面临拆迁。安化楼也正在慢慢老去,它的墙皮已经斑驳,老式的木框窗户上净是碎裂的玻璃,走廊天花板下拉满了电力电信明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过去的小学》和《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写的都是小学和启蒙教育,一个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个是将近二百年前的德国。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育的艰难起步和灿烂童年。同时收录有德国最大的三家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收藏的儿童启蒙读物原件内容。 李娟,汉族,1979年7月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个叫做“车排子”的地方。这里之所以叫“车排子”,是因为在那一片近乎荒漠的戈壁中,一块车排子是方圆多少里之内最有人类气息的物体。李娟父母在新疆长大,属建设兵团的第二代,原籍四川乐至。后因变故,李娟从小随母亲和外婆长大,母亲靠在牧区卖杂货抚养她成长,后来又开了裁缝店。李娟体弱且个小,但是性格极其倔强能干,自尊心也极强,从小就是家里的好帮手。一个汉族家庭常年追逐哈萨克牧民转场,一起漂泊迁移,清贫辛苦难以想象。但这对于有着感受天赋的李娟来说,却是看到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的最好角度。虽然她并未上过大学,常年在深山也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阅读,却在大自然中孕育了天籁一般的文字。她最先在网络上发布这些文章,慢慢获得关注,陆续出版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以及马上要出版的《荒原的主人》、《羊道》。她的才华被很多读者誉为“精灵的吟唱”。许多人通过她的文字,对新疆阿勒泰这块地方产生强烈兴趣,他们希望去看看李娟和她所写的这片土地。但是,李娟并不太希望受到打扰,她依然过着之前的生活,极少接受采访。她的原话是:“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不签名。交流限于网络,请保护我的安静,多谢。” 桑格格也是这样一名好奇的读者,她与李娟同年出生,同是四川女孩,曾用四川方言出版自传体小说《小时候》。李娟阅读过这本书,喜爱,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她对于遥远家乡四川的记忆,也对桑格格这个人产生好奇。相互好奇下,她们相约新疆相会,于是有了这篇两个人近距离接触的文章。 桑格格并没有告诉李娟,她其实患抑郁症一年多了。李娟看见的这个能吃能睡的家伙之前一直都厌食和失眠。桑格格和李娟在一起的半个月,她长了十一斤肉,回到北京之后也没有再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她觉得她是见过新疆金秋和无边大漠的人,和以前不一样了。有时候哪怕天是灰的,但是毕竟太阳晒过,温暖不会那么快消失。 本辑读库中同时收录了柴静老师对李娟文字的解读。三个女性的笔下,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李娟。
  • 哈娜8

    作者:hansey 主编

    《哈娜8:依存症》是hansey主编的哈娜系列的第8本,也是哈娜系列的收官之作。《哈娜8:依存症》继续着哈娜系列分享的主题,《哈娜8:依存症》的主题是“依存症”。喜欢一样东西,便从此无法放手,依存着它,失去了就不能生活;喜欢一样东西,与它共生,便发生了各种各样难以忘怀的事情。不管是街边的一道风景,架上的一本书,或是让人中毒的APPLE,因为依赖,它便与众不同。《哈娜8:依存症》与你分享所有你喜欢并依赖的东西。
  • 再也不乖

    作者:席絹

    她是章家老三,溫柔又乖巧, 上有兄姊,下有弟妹, 理應,她該是那個最可以打混過日子的人, 其實不然,當兄弟姊妹一個比一個還不切實際又荒唐時, 身為章家老三的她,竟成了家裡唯一能信賴的支柱! 這到底是好是壞?聖母啊…… 朋友說,她有個聖母屬性, 一家子兄弟姊妹全賴著她的聖母屬性, 毫無愧疚地過著他們不知天高地厚的富家子生活; 親朋好友因著她的聖母屬性, 恣意而暢快地予取予求,全然不知客氣為何物! 啊,原來,是她慣壞了他們呀…… 人生沒有重來這回事, 誰知道,在她結束了四十八年的生命後, 她竟……重回十七歲? 十七歲啊,好個天真爛漫的青春年華, 她該怎麼重過這一回呢? 也許,她可以……不那麼地「完美」……
  • 實在平凡的奇異遭遇

    作者:亦舒

    平凡流下眼淚。不知道比知道好。知道不多又比完全知道好。全知道後不去想它也比一直嘀咕好。
  • 荷兰现代短篇小说精选

    作者:(荷兰)路易斯·库佩勒斯 等

    路易斯·库佩勒斯等编著的《荷兰现代短篇小说精选》是一本荷兰短篇小说选集。希望它能为这个面积不大的欧洲国家的文学提供一种概观,同时也希望它能让全世界听到有关荷兰的许多不同的声音,由此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荷兰现代短篇小说精选》收录的短篇小说来自荷兰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有荷兰现代文学之父路易斯·库佩勒斯,实验主义诗人斯劳尔霍夫,写出荷兰第一部反法西斯小说的费斯特代克,荷兰战后文学三巨头威廉·弗雷德里克·赫尔曼斯、杰拉德·里夫、哈里·穆里施……这些闪光的名字都出现在本书中,他们笔下的荷兰是最真实、最鲜活、最有想象力的。
  • 隱形怪物

    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

    恰克.帕拉尼克最驚悚的原點 《隱形怪物》是鳥。我的臉被鳥吃掉了。從那天起,我從眾人矚目的美麗焦點淪為一隻隱形怪物!於是,我展開了一場「重生」之旅那些讓我淪為怪物的朋友們,請期待我的復仇吧! 《鬥陣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 讓出版社嚇到不敢出版的經典名作! Facebook、Amazon網路書店、anobi網路書櫃 超過5000篇評論說讚! 是鳥。我的臉被鳥吃掉了。 我駕駛在高速公路上。 有人用三十式步槍朝我射出子彈。 子彈撕裂我的下巴骨頭。 我到了醫院。我沒有死。 他們沒辦法把我的下巴裝回去,因為海鷗把它吃掉了。 我只能吃嬰兒食品。 我沒辦法說話。 我失去了工作。我沒有家。 我的未婚夫把我甩了。 沒有人願意看我。 我的衣服全被我最要好的朋友毀了。 有個男孩。 有個男孩在超級市場說我是怪物…… 身為時裝模特兒的女主角幾乎擁有一切--英俊的男友、成功的事業,以及忠實的朋友--然而在一場高速公路「意外」中,她遭到毀容並失去說話能力,從眾人矚目的美麗焦點淪為一隻隱形怪物,醜惡到無人願意承認她的存在。就在此時,布蘭蒂.亞歷山大進入了她的生活。這位超級女王教導她捨棄過去的自己,拋棄恐懼,展開一段瘋狂的「重生」之旅…… ◎聯合推薦 超人氣熱血搞怪團體/CIRCUS 「絕命派對」新銳鬼才導演/柯孟融
  • 劉氏女

    作者:章詒和

    寫在前面 我在監獄蹲了十年,和女犯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二十六歲到三十六歲——比某些夫妻的婚齡長,比很多小倆口還親。那裡,外表平靜如鏡,其實,終日翻江倒海。 每個犯人都有經歷,而經歷就是故事。不少女囚進了監獄,又有了新的故事。《劉氏女》是其中之一則。一九八○年,我把劉氏女的故事講給吳祖光聽。聽後,他在客廳走來走去,激動地對我說:「詒和,把你剛才說的,落到紙上,就是中篇。趕快寫吧!」 三十年後,我把她「落到紙上」了。但吳祖光先生已去世多年,大概真的「劉氏女」也走了。 我不寫政治,不說制度,筆墨集中表達女囚的命運,窺探她們的內心。這是我的一次嘗試,嘗試寫小說。很吃力,也很賣力,用盡氣力也未必好,但我會繼續下去。 2010年12月寫於北京守愚齋 章詒和
  • 美国短篇故事125篇

    作者:[美]保罗·奥斯特(主編)

    《美国短篇故事125篇》起源于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发起的“全美”故事计划征文活动,该活动陆续收到来自全美42个州的四千多个形形色色的真实故事。故事作者的年龄、职业及背景多样,故事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精选出的一百多篇故事按主题分为十个板块,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不同侧面,它们是美国生活的博物馆。
  • 代尋失去時光

    作者:亦舒

    記憶改寫一切,太痛苦去記住的事我們乾脆忘卻, 剩下的都是微笑。
  • 燦爛的美元

    作者:亦舒

    仍然憧憬會得遇到那個人,他會在站頭芸芸眾生裏出現,我們終於會找到愛 ───
  • 爱情这朵浮云,你是个神的马子

    作者:秋微

    《爱情这朵浮云,你是个神的马子》主要内容:我们更多的时候不是彼此爱着,而是共同爱着……中国第一才女,内地最具幽默感、最懂生活女作家秋微的爱情浮世绘,从调侃冯小刚的牙齿、王家卫的电影、梁朝伟的法令纹等引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到探讨soulmate重要还是roommate重要,如何打捞中国式好男人,再到剖析“黑色会”老大杜月笙、地痞西门庆以及同性恋王尔德等人的人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