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间艺术

  • 库淑兰:剪花娘子传奇

    作者:文为群

    《库淑兰剪花娘子传奇》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一位民间剪花娘子的传奇 一位历尽沧桑的艺术大师的悲喜人生 她以一生困苦的磨砺,刻划出无比的缤纷华美她的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纯朴,又艳丽。 库淑兰歌谣 剪花娘子把言传,爬沟踏渠在外边; 没有庙院实难堪,热哩来了树梢钻, 冷哩来了烤暖暖;进了库淑兰家里边, 清清闲闲真好看;好似庙院把景观。 叫来童子把花剪,把你名誉往外传。 人家剪的琴棋书画、八宝如意, 我剪花娘子铰的是红纸绿圈圈。 库淑兰简历 库淑兰,1920年农历10月12日生于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王村(富村)。 15岁辍学,在家学女红。 1980年,旬邑县文化馆民间剪纸普查中发现库淑兰的剪纸才能. 1985年,不慎捧落家前黄土山沟,昏迷40多日后神奇康复,从此自认为剪花娘子化身。 1986年—1988年,其剪纸先后随旬邑县民间剪纸展览在西安和北京展出。 1994年,作品获“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金奖。 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97年,先后赴台湾、香港进行剪纸表演和举办剪纸展览。
  • 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

    作者:汉声编辑室

    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推出《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以此向天下的母亲致敬。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人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动作用。半边天,并非过誉。 本书副标题“母亲的艺术”有两种意义。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近代民俗学者于世代母女传承的技艺产生莫大研究兴趣。对于这些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的技艺表现,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 母体艺术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本书包括五大部分,论述篇一、母体艺术篇、论述篇二、怀念篇,最后是“现代女红篇”。了解母体艺术的深意,就可以一步步进入本书的世界了。
  • 民间玩具

    作者:李友友

    春节庙会中“哗哗”作响飞转的风车,元宵节“猜灯谜儿”的花灯,清明节放“晦气”的风筝,端午节辟邪驱毒的香包和布老虎,中秋节的兔儿爷,除夕的辟邪泥挂虎和泥叫虎、叫狮等。中国民间玩具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阔,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功能多样。本书介绍了中国四季的民间玩具各种图文资料,让你爱不释手。 中国民间玩具历史久远,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发展成熟。它植根于民俗之中,在民间流传、发展、演变,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玩具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构思巧妙,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并举的造型艺术。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玩具的历史渊源,民间玩具的分类,并以春夏科冬四时、民俗节令为主线来展现民间玩具的艺术风貌。本书收集全国各地,民间玩具照片200余幅。图片精美,品类齐全,相信此书能让读者领略民间玩具的绮丽风采,同时还能品味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 剪花娘子-库淑兰

    作者:汉声

    更多图片请看http://hansheng06.blogbus.com/logs/46216732.html 《剪花娘子——库淑兰》大陆简体版终于百折曲回中面世了,听说这之中因为装订的问题进行过反复,汉声的认真与执着不是虚名的。激动地拨开一层层外面的包裹,一阵彩虹版的光芒霎时闪耀在眼前。太美了。美得无以言语,美得震撼,唯有炫目一词能够形容此时眼前的感受。 上下两册,第一册主要介绍库淑兰的传奇故事,下册用一种解构与概括的方式分析了库淑兰的作品中的每种纹样。 精美的印刷,非常好的还原了库淑兰的作品,图像清晰到让我产生了立体的错觉,小心翼翼的用手摸了几次,确认是平面的,不禁暗笑自己被震撼了。 从书的侧面看,有很多彩色的部分,翻开就知道了,因为采用很多彩色的纸张,一般的读者可能只是会觉得很乡土很美丽而已,但是其实这里是有很深的含义的。库淑兰的风格不是用一张纸来剪出一个图样来,而是把各种彩色的纸张剪成各种零件,然后再一点一点的拼出整体的图案,而整体的图案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库淑兰曾经用这些作品布满了自己的土窑洞,如同皇宫一般。而农村的老太太是很难获得彩纸的,老人就收集农村的各种包装纸,最后纸越来越少,甚至也用了一些包装袋。
  • 当代民间艺术

    作者:汤姆.帕特森(美)

    汤姆・帕特森是一位作家和北卡罗莱纳州温斯顿-赛伦一家独立博物馆的馆长。他的兴趣范围非常广阔,在很多领域都著有专著,他还是美国《第一视觉》杂志的编辑。
  • 意匠文字(全二册)

    作者:吕媵中

    内容介绍: 文字在浩涉的文明岁月中幻化出千姿百态,于是,才会有这本文字美丽的书。 从书中,也许你可读出一部中国文字美丽的历史,也许你可听到许多中国文字美 丽的故事。文字——一种记录和传播文明的主要符号,一个崇尚美的民族,构成 书中不同姿态不同风度的十二篇章,可以向你讲述这一切。 中国的文字在初创的时候就是美丽的,在美丽中更贴切地表达着人们心中的 意象。传统的中国历来有对文字的崇拜,认为文字有着超越物质世界的力量。据 说,每一个字,将来都会变成蝴蝶飞到天上,向神明报告被人类使用的情况。因 而,人们珍惜文字,不断地给文字之体换上新装,文字便越发显出美丽。 目  录: 文字美丽的故事 仓颉造字天雨粟      字里留刘海不戏蟾 家里肥猪拱财门      皆恭毕敬惜字纸 越王创兴秦皇印      神智体与奇异字 扫地扫出飞帛书      文字狱与竹叶诗 秀才反被村姑戏 通源流本篇 象形文字的创造者并不在乎这些涂画造型的美丽与否,在乎的是它是否准确地记录 了自己想说的“话”,在乎的是别人是否能看得明白。 择衣得体篇 当文字符号走出象形的写实之后,文字中的图形由清晰渐越模糊。但对自然的一往 情深,促动着人类产生新的灵感。 节外生枝篇 用自然中的生灵万物重新拼缀文字。在文字笔划之外添加图形,或者将笔划延伸与 图形接续,就如同文字的树林中伸出的枝桠、结出的果实或扎下的根须,使人在阅读笔 划工整的文字之时与结外之枝所传达的信息沟通。 鸟虫雕篆篇 鸟虫画即虫画,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虫画为官方核准使用的文字之一。“鸟亦构羽 虫也”。以为人画不只是作为装饰的手段,还潜在着中国人的一种人格取向。 灵咒真符篇 符号也就是咒符,是用文字画写可没以鬼神为人类驱邪纳福的文书,符号上写的 字实际是变了形的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识,是因为大都是拆散了的偏旁的重 新组合。 将虚拟实篇 将虚拟实的目的并不是要动夸文字的表现能力以图画代之。文字之虚是相对于现 世之实而言,世象之虚则相对于书画的实在。 板书飞帛篇 飞帛板书应是硬笔书写的文字加饰图形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具有书法艺术的要 素——用笔、结字、章法,而且利用字的笔划形态再塑形象,兼有文人书法狂草与民 章的能工绘画写意的双重倾向。 笔中适形篇 民间的能工巧匠接受了书法之美,也不放弃字面之内的装点。既然美的书体其结 构、笔划、势态已被认可,这种装饰就只能借书法之形体、换墨黑为丹青。 替花叠影篇 在文字铺陈的背景上,重叠上去的图像浓重了场面的气氛,让文字退居二线。 因圆就方篇 文字面对将被囿困的“适合”的圈子,不论圈子是方是圆、是长是扁,都不能把它 看作一种障碍。随机应变地处理章法布局,饱含情感的句划曲直疏密,在这个适合的小 天地里,就可以大书特书了。 籍口共用篇 一形多用的文字处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能反映出东方式的聪明和智慧。 需要处理的文字素材未必皆有可行的籍口,但人们可以主动地在其中找出可以互相利用 的笔划,或略微改变笔划,创造“藉口”。 藏字隐句篇 如同小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文字隐藏的作品多是后人解读的组字画,或是组合调度文 字原有的形义,创造出新的解读。
  • 年画手记

    作者:冯骥才

    本书是冯骥才年画中的一个个奇迹,融于笔端倾泻为美丽的文字,带我们进入:新发现的有声有色、五彩缤纷、活态的年画产地,或遭遇一批早在人间绝迹的古画版,或细听作者对年画产地的对比言说、对古版对年画内容的考析、略说,或《中国古版年画价值及普查意义》的作者文化主张。珍贵的插图年画均来自冯骥才“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藏品。
  • 中国蓝夹缬

    作者:张琴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所穿着的便是夹缬彩装,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也都有少量实物作为“国宝”珍藏。自明代以后,夹缬的工艺设计及制作样式渐不为世所知。上世纪末,夹缬尚存浙南山区的消息传世后,很快引来国际印染界的关注,2003年,日本专门开辟了一条“中国蓝之旅”文化旅游专线。 本书作者研究民间文化多年。自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作者遍访温州、丽水、台州及闽北宁德地区、闽南泉州地区的雕版艺人、染坊师傅及民间戏班老艺人等,对蓝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详尽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民间文化圈作了社会及人文的历史分析,澄清了作为“四缬”之一的蓝夹缬由盛渐衰,及至湮没的历史之谜。 在掌握1000余片纹样的基础上,本书第一次提出蓝夹缬的概念,破解其纹样为清末至民国年间流行于当地的昆曲、乱弹戏文,分类归纳出其历史发展各阶段,且一一予以命名,填补了国内国际本领域的研究空白。
  • 中国民间画诀

    作者:王树村

    《中国民间画诀》主要内容;中国绘画已有数千年历史,历代的画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路中积累了不少创作技法和技艺方面的心得与经验。过去流传在民间画店作坊里的“画诀”,就是从中提炼出的宝贵遗产之一。《中国民间画诀》分为两编。第一编《画诀开秘》,收入大量民间口头流传的画诀,十分难得;第二编《绘事指蒙》,为明代刊印的古本,弥足珍贵。由于时代变迁及社会环境、行业规矩和民间画家文化水平所限制,历代民间流传的绘画创作技法——即画诀,大多未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流传于世。因此,《中国民间画诀》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有注释、有分析的并收入大量民间画诀的资料性、研究性学术专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蜡染

    作者:汉声文化

    《蜡染》是中国土布系列其中的一套,上卷为采访篇·论述篇,下卷为图录篇。装帧非常民俗、别致。是送人、收藏的佳品。
  • 民艺论

    作者:柳宗悦

  • 纸人记

    作者:郭庆丰

    本书是郭庆丰创作的关于西部题材的艺术作品。作品通过油画、版画、剪纸、艺术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去展现艺术家对北方世界描述,对黄土高原生活着的人们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作者:汉声编辑室

    古代流传下来介绍风筝工艺的著作不多,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了帮助朋友而写下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便是其中难得的作品,鲜为人知。 北京的孔祥泽是一个风筝专家,在一九四四年曾目睹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国收购到的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并参加摹抄的工作,其中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为讲述风筝扎绘的书籍,因此他保存了当时摹抄的十六首风筝画诀、扎糊诀及序文、附录残文等资料。我们才能依此讨论、解释,进行编辑工作。 现年七十一岁的费保龄是一个热衷于风筝制作及放飞的人,一九六三年春,他在天安门放风筝时,认识了孔祥泽,两人基于对风筝的喜爱,一见如故,孔祥泽谈到他保存有曹雪芹的风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引起费保龄的兴趣,进而讨论起如何转化文字资料为实际的风筝。日后,善于丹青的费保龄根据扎燕风筝的画诀,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考证,绘制了完整的扎燕风筝图谱。一九七三年,红学家吴恩裕根据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肯定《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由于曹雪芹的知名度与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立刻引起红学界正反两面的争论。 一九八八年,汉声编辑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时,结识了费保龄,在翻阅他的扎燕风筝图谱后,大家不只被这精美的风筝画面给吸引住了,还被孔祥泽摹抄的各式扎燕的画诀、扎糊诀所震撼,我们立即展开编辑工作,概括的介绍曹雪芹的风筝艺术,刊登在汉声民间第三十八期《曹雪芹风筝谱》。在与孔祥泽第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再多次远赴北京,和费、孔二位先生讨论其中最精采的扎燕风筝歌诀、图谱,逐句将歌诀翻成白话,按照各式图谱记录其所表达的内涵。为了使歌诀详解能够清楚明白,我们尝试了多种编排方式,最后决定以指示线联结图、文相关之处,展开歌诀、说明文和图解的详解。对于图谱中所用图片,也一幅一幅的参照原作在电脑上仔细修色,使之尽量能表现出原作之美。在一连串搜集、整理、编辑的工作后,终于在一九九九年完成编辑工作,集合成《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一书。 其中,上卷《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的主要内容是将费保龄所绘制的六种七十三幅扎燕风筝图谱加上说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现的吉祥涵意;以欣赏风筝艺术画面为重。下卷《曹雪芹扎燕风筝考工志》则是详细解释孔祥泽提供的画诀、扎糊诀,并记录下费保龄在北京椿树头条为我们制作蓝锅底雏燕风筝的示范;内容以工艺部分为主。 曹雪芹是个文人,透过风筝艺术,以天为纸,风筝为画,将整个扎燕家族升上天空,正像是一幅家庭团圆幸福的画作,同时表达了他内心追求的人生美满意境。 尽管《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否为曹雪芹佚著仍有争论,但其中记载曹雪芹对于朋友、“废疾而无告者”的人道关怀,是特别值得介绍给现代人的;另外在风筝工艺上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争论的结果而有改变。这两本书的出版即是对这种价值的肯定。
  • 中国米食

    作者:

    目录: 岁时节庆的米食 七千年的米香 古代的种稻图 一粒黄金种子的营养 煮饭知多少 现代人的自然事物——糙米饭 如何使用本书 * 米粒篇 > 饭团类 > 粽子类 > 炒饭类 > 蒸煮饭类 > 烩饭类 > 米菜点心类 > 粥类 > 入药粥类 > 焦米类 > 馊米类 * 粿粉篇 粿粉的制作 > 年糕类 > 糕粿类 > 米条、米片、蒸粉类 > 米浆类 * 索引
  • 夹缬

    作者:汉声编辑室

    《夹缬》中夹缬是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工艺,盛行于唐代,近代以来早已失传成谜。1990年汉声编辑首次在上海看到夹缬印出的“百子图高敲花被”,1997年锲尔不舍追踪至浙江苍南县八岱村的夹缬作坊,采访老师傅,抽丝剥茧探索雕花古版的明渠暗沟,逐步复原一千多年前夹缬印花的全过程。
  • 曹雪芹风筝艺术

    作者: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

    《曹雪芹风筝艺术》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曹雪芹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及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曹雪芹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对于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工艺美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造诣这点反映在他的《红楼梦》小说中。曾有人信得过统计,《红楼梦》中写到的工艺品大约有十十几类,三百多个品种,数量达三千多件。其中描写最为生动的,当属风筝。而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实物推想,曹雪芹研究的工艺品,只有风筝一项淬于后世。
  • 江湖丛谈

    作者:连阔如

    《江湖丛谈》为连阔如先生遗著,是目前仅存的一部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初以来江湖上的诸多行当及行规,对当时广泛流行于北平、天津等地的丰富多彩的曲艺艺术,如评书、大鼓、相声、坠子、数来宝、竹板书等,追根溯源、分别流派、介绍演出状况;评介了众多深有影响的曲艺演唱家的艺术造诣、演唱特色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记述和揭露了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笔名在北平《时言报》连载书稿内容,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此次增订再版,补充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原书未及的几节文字,李滨声先生特为作彩色插图50余幅,书中另配有多幅珍贵人物及历史资料照片。为曲艺史尤其是评书史、相声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参考的材料。这是一部奇人写的奇书,是“身为江湖中人,而又内心纯正”的江湖艺人秉承“拯人济世之心”而创作的一部空前绝后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