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布克奖

  • 阿姆斯特丹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

    这是一部绝妙的黑色喜剧。报社主编弗农和作曲家克莱夫是一对老朋友,事业上如日中天。有感于双方的前情人莫利临死前所遭遇的疾病与屈辱,他俩订下一项协定:当一方不再能有尊严地活下去时,对方有义务结束其生命。然而,随着两人相继在事业上受挫,这对老朋友之间产生龃龉,他们的协定也就变成了一场相互谋杀。最后,两人为人性中最黑暗的欲望所驱使,不约而同地在阿姆斯特丹用安乐死结束了对方的性命。本书以其杰出的技巧,以及对当代英国的道德与公众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荣获1998年布克奖。 译 序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毕业于布莱顿的萨赛克斯大学,后在东安吉利大学获硕士学位。一度投身于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后来对这一反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感到厌倦,于1974年在伦敦定居下来。他性格刚毅,思维敏捷,具有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内容大都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有“黑色喜剧”之称。许多作品反映性对人的主宰力量以及人性在性欲作用下的扭曲。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先爱后礼》(First Love, Last Rites,1975)、《床笫之间》(In Between the Sheets,1978),小说《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1978),戏剧《模仿游戏:电视剧三部》(The Imitation Game: Three Plays for Television,1981)、《陌生人的慰藉》(The Comfort of Strangers,1981)。其中《先爱后礼》获1976年毛姆文学奖。《阿姆斯特丹》是他1998年出版的一部新作,获该年度第三十届布克小说奖,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部好评如潮的小说 《阿姆斯特丹》一问世,即好评如潮。《多伦多明星日报》载文说,“本年度布克奖的获奖作品,是一部描写英国人的虚荣的迷人的小小黑色喜剧。……如同所有具有喜剧特点的优秀小说一样,不祥的后果迅速而又戏剧性地接踵而来——作为喜剧的精髓的缜密构思,成了麦克尤恩的一种专长。其结尾就像精彩的舞台闹剧的剧终一样干净利落。” 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载文说,“这是对当前英国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一个粗野、乖张的讽刺。……入木三分。……回味无穷。是描写现代英国的道德衰退的一部粗野的黑色喜剧。” 《国民邮报》载文说,“这是一部精心创作的小说。优秀的讽刺作品是难觅的……然而,《阿姆斯特丹》是这种文学类型的一部小小的杰作。麦克尤恩具有一种非凡的娴熟技巧,能把人性中使人不愉快的方方面面表现得滑稽可笑。” 《蒙特利尔报》载文说,“这是对二十世纪末那种既助长自负又嘲弄野心的虚荣所作的一种聪明、辛辣而又完全能从中得到乐趣的检查。” 美国的《出版家周刊》载文说,“麦克尤恩是一个具有令人信服的天赋的作家……他以流畅的敏捷和带有讽刺意味的机智编织着情节。这是对伦理问题所做的一个既尖刻又聪明的探索。” 英国的《泰晤士报》载文说,“麦克尤恩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对隐藏在严峻外表下的语言的把握罕见而又细腻。……那是一种真正有独创性的表达。” 《金融时报》载文说,“冷嘲热讽,构思巧妙。它以梅杰政府后期为时代背景,对道德和体制作了扭曲、聪明、有时又令人激动的讽刺。书中的《法官报》酷似《泰晤士报》,《法官报》所干的傻事构思得引人发笑。……而在克莱夫·林利的身上,麦克尤恩勾勒出了现代艺术家的一幅尖锐得绝妙的肖像。……麦克尤恩的散文就像克莱夫·林利的音乐一样,具有绝对的音高。……《阿姆斯特丹》是一部短小的、反常出格的小说,但有着一部篇幅长得多的书的分量,有关英国的道德和公众生活,它所告诉我们的比同时代的任何一部小说或者非小说类写实文学作品都要多。” 英国的《卫报》载文说,“一部非凡的讽刺之作。……在寻求根绝我们最黑暗的欲望的过程中,麦克尤恩没有让一块石头不被翻出来……他的最大的技巧,是在人物塑造中展现出了种种微妙之处——友谊的持续,靠的是权力和竞争;职务政治中毫无意义的胜利或者失败,是在一种虚伪而又快活的气氛中获得的;而恋爱、友谊和婚姻,则从未能达到真正的结束。” 引语罗列了出来,也就无需我多言。从上述评论中,读者朋友自会看出,这是一本分量有多么重的书。
  • 丝之谜

    作者:(马来西亚)欧大旭

    《丝之谜》(The Harmony Silk Factory,和谐丝庄)是他的第一部英文长篇,获得2005年度惠特布莱德奖的小说处女作奖。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农夫林强尼(Johnny Lim)在乡间开有丝绸店,名“和谐丝庄”,他是富商,也是当地人心目中的英雄,当日本人入侵马来半岛时,他不惧牺牲,奋勇抵抗。然而,在他的儿子林宝玉(Jasper)眼里,这位英雄父亲实在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马奸,一个叛徒,败类,鸦片走私犯和黑市上的投机倒把分子,和谐丝庄不过是他暗中行恶的幌子,掩人耳目的工具。不过,直到最后,我们才会明白,这一切,远非此前所设想的那么简单。 小说的叙述以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儿子林宝玉,妻阿雪(Snow),以及一位英国老友彼得·沃姆伍德(Peter Wormwood),出版商称,小说揭示出理解他人是何等艰难,而对他人形象的构建,又在何种程度上构建着我们自身。
  • 凯利帮真史

    作者:彼得·凯里

    英雄、盗匪的行侠冒险传奇,几乎是历各代、放四海,众人最为乐道的故事内容。它们的魅力所及,不但留传于古老的中世纪,也活跃于19世纪的近现代,吸引无数的作家知识分子去更新挖掘。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就以其天赋的笔触将奇丽的色彩,悲壮的情感赋予了澳大利亚的一位家喻户晓的绿林好汉内德・凯利。他以其写给女儿的书信的独特形式,将?我们进入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草莽天地。看那群化身民间正义与自由精神的“盗匪”,因何落草、因何为寇,如何行侠、如何复仇,怎样与那些貌似君子的国家机器们周旋,又如何为那些受尽欺压的人们谋取幸福。彼得・凯里以浪漫之笔,从人们记忆中析解出“凯利帮”的历史,娓娓道出官逼民反的侠义故事之所以永远动人的魅力所在。本书曾获2001年英国图书布克奖。
  • 传记作家的传记:一部小说

    作者:[英] A.S.拜厄特

    你可能是天使,但我说你是魔鬼,你就是魔鬼。 因为我是你的传记作家。 读过这本书后,你眼中的自我、他人、历史、社会,将截然不同。 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 ========= 攻读博士学位的纳森,在一节课上,突然对所学的文学理论深恶痛绝。他觉得,唯有传记作家及其传主的故事,才 最摄人心魄。 在纳森眼里,迄今最伟大的传记作家,当属德斯特里-斯科尔斯,最伟大的作品,非他那部写维多利亚时代的博物学家博尔的传记莫属。 然而经过调查,纳森发现,那位无所不通的博尔只是一个传说,生平和学术资料全都藏头去尾,而传记作家本人,连生死都已成谜多年。 纳森感到,调查一位传主,有如一场自我放逐,寻找一位传记作家的真相,更是踏入了一个巨大陷阱。
  • 饥饿的路

    作者:(尼日利亚)本·奥克瑞

    《饥饿的路》以一个虚构的城市贫民窟为背景,并以第一人称“我”(即小说主人公阿扎罗)展开叙述。“我”是一个鬼孩,像众多其他鬼孩一样,本不愿意降生到人世间。但“我”厌倦了生与死的循环,也厌倦了介乎生与死之间的、温良却又无趣的存在状态。于是,“我”断然背弃与鬼魂伙伴们订立的誓约,决定再次投生人间,并且永不返回鬼魂世界。从此,“我”跻身于充满痛苦和不幸的生者世界,而鬼魂们则不时出现,竭力把“我”诱回到百忧皆消的梦幻世界。深爱“我”的父母拼命留住“我”的生命,致使他们自己一贫如洗。“我”的父亲与一个又一个对手进行了神秘的较量,母亲则以她的刚毅和坚忍维系着家庭的存在。“我”经常造访寇朵大婶的酒铺;寇朵大婶是个邪恶的女巫,与政客们眉来眼去,互做交易,她本人因此堕落为一个可耻的政坛小丑。“我”亲眼目睹了富人党和穷人党之间的残酷而无聊的争斗,亲身领教了政客们的谎言、打手们的凶暴、普通民众的麻木和愚昧、有权有势者的肉欲和贪婪、穷人的辛酸和无奈、灾祸的无情、路的饥饿、森林的诡异、生存环境的恶劣、巫师的神通之广大、所存无多的真和善、梦想与希望的巨大能量。“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命运相抗争。这一切发生在尼日利亚即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前夜,使“我”的叙述具有一种求索不止的使命感,表达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饥饿的路》一书的魅力不在于故事情节本身,而在于它史诗般的叙事方式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但 是作为读者,我们首先有必要领悟本·奥克瑞写作此书的精神主旨。书中“我”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爱比死更难。”倘若仅仅用麻木去迎对苦难,那么生活再苦也会变得较易忍受。爱有时确能消弭苦难,但有时也会加剧苦难。随着故事渐渐趋向高潮,主人公“我”不得不面对选择生者世界,选择在饥饿路上踽踽独行的各种后果。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苦难,但这种描写与曾经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手法迥然不同。本·奥克瑞似乎对苦难主题情有独钟,他把人类的精神历史视为一部苦难史。只是,我们读遍全书也找不到通常意义上的“解决之道”。(在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梦幻”将把他带向何方时,作者坦然回答说他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梦幻的特点就是如此;它对于读者有多新,对于我就有多新。”)苦难和不幸的场面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时甚至陷入了惊人的重复。但更惊人的是,作者始终用一种气定神闲的口吻叙述,似乎在与读者比拼耐力。读至最后一章时,我们也许能够发现,整部小说在诉说苦难的同时,更是在讴歌并礼赞苦难。本·奥克瑞用审美的目光看待并再现历史,把苦难视做人类精神历程中的一个永恒现实。另一方面,神话、梦幻和信念也从未消逝,它们构成了现 实世界的又一部分。人们用这些神话、梦幻和信念承受或抵抗苦难的命运。这两方面的现实彼此推动,形成了人类精神史的全部内容。这或许是贯穿于本·奥克瑞所有作品中的一条主线,维系着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而《饥饿的路》则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
  • Wolf Hall

    作者:Hilary Mantel

    Winner of the Man Booker Prize 2009 'Lock Cromwell in a deep dungeon in the morning,' says Thomas More, 'and when you come back that night he'll be sitting on a plush cushion eating larks' tongues, and all the gaolers will owe him money.' England, the 1520s. Henry VIII is on the throne, but has no heir. Cardinal Wolsey is his chief advisor, charged with securing the divorce the pope refuses to grant. Into this atmosphere of distrust and need comes Thomas Cromwell, first as Wolsey's clerk, and later his successor. Cromwell is a wholly original man: the son of a brutal blacksmith, a political genius, a briber, a charmer, a bully, a man with a delicate and deadly expertise in manipulating people and events. Ruthless in pursuit of his own interests, he is as ambitious in his wider politics as he is for himself. His reforming agenda is carried out in the grip of a self-interested parliament and a king who fluctuates between romantic passions and murderous rages. From one of our finest living writers, 'Wolf Hall' is that very rare thing: a truly great English novel, one that explores the intersec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wider politics. With a vast array of characters, and richly overflowing with incident, it peels back history to show us Tudor England as a half-made society, moulding itself with great passion, suffering and courage.
  • The White Tiger

    作者:Aravind Adiga

    Synopsis Born in a village in heartland India, the son of a rickshaw puller, Balram is taken out of school by his family and put to work in a teashop. As he crushes coals and wipes tables, he nurses a dream of escape - of breaking away from the banks of Mother Ganga, into whose depths have seeped the remains of a hundred generations. The White Tiger is a tale of two Indias. Balram’s journey from darkness of village life to the light of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is utterly amoral, brilliantly irreverent, deeply endearing and altogether unforgettable.
  • 弗农小上帝

    作者:[英国]DBC·皮埃尔

    在美国一所中学校园里,有16名学生遭到枪击,事后每个人都谴责别人。不久,枪击案的真正制造者、弗农最好的朋友倒在了他的枪口下,于是弗农被当成了枪击案的制造者。弗农逃到墨西哥,又被当作得克萨斯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抓回来受审。他最终被执行了死刑。可是就在这关键性的时刻,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英国的布克文学奖是声誉和影响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项大奖,2003年布克奖小说DBC·皮埃尔的作品正是本书。它以讽刺的口吻讲述一个15岁的少年如何洗清罪名的故事。这个孩子知道许多秘密,但这些秘密同学校里连续发生的16起谋杀案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弗农是无辜的,但他被一群怪癖的大人所包围。那些人无法接受自己悲剧性的角色,都试图想让弗农替自己的失败顶罪。弗农没有料到他竟然面临严峻的考验——所有的眼睛都盯到他身上。媒体、他母亲的社交圈以及城里越来越多的人都疯狂地胁迫弗农自首。他逃到墨西哥,又被抓回来,作为德克萨斯州最臭名昭著的杀人凶手被审判。就在他被处决的那天下午,弗农设想了一个完全现代式的摆脱困境的方法——一个要犯下滔天大罪的方法……
  • 大海啊,大海

    作者:默多克

    小说采用独特的日记体散文写成。作者凭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以优美乃至华丽的笔触,借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将查尔斯梦幻般的追寻、跳跃无序的默想、悲哀伤感的沉吟,以及玄奥迷离的反省,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书在谋篇布局上极显作者的创作功力,看似淡淡的一笔却处处暗设伏笔,前因后果环环相扣,如大海涌动一般,一浪推一浪,步步引人入胜;小说里也时时闪烁着作者智慧的火花,书中引证的《圣经》、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以及其他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典故俯拾皆是,显示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精深造诣。书中有多段长篇对白,对白双方话中套话、你来我往、针尖对麦芒,读来极富舞台戏剧的效果。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语语言大师,她在小说中充分运用了英语文字句型结构和时态变化的张力,并将其强化推向极致;她也常常利用英语单词的一词多义性和歧义性,使句子蕴含比字面意义更为丰富的内涵。 《大海啊,大海》是当代世界长篇小说中难得一见的佳作,作者借查尔斯之笔写道:“这一次我写的却是传世杰作。”看来,她有望如愿以偿。
  •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艺术史学家马克斯•默顿回到了他儿时的海滨小村。如今的他,既要逃避人生新的离愁,又同时要面对往昔记忆的折磨。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马克斯被格雷斯家的双胞胎姐弟克洛伊和迈尔斯深深吸引,很快卷入了他们的生活——既充满诱惑,却又狂躁不安。接下来的故事却困扰了马克斯的余生…… “《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确实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的感动与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英国布克奖评委会
  • The Luminaries

    作者:Eleanor Catton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The Rehearsal comes a novel about a young woman on trial for murder in nineteenth-century New Zealand. On a blustery January day, a prostitute is arrested. In the midst of the 1866 gold rush on the coast of New Zealand, this might have gone unnoticed. But three notable events occur on that same day: a luckless drunk dies, a wealthy man vanishes, and a ship's captain of ill repute cancels all of his business and weighs anchor, as if making an escape. Anna Wetherell, the prostitute in question, is connected to all three men. This sequence of apparently coincidental events provokes a secret council of powerful townsmen to investigate. But they are interrupted by the arrival of a stranger: young Walter Moody, who has a secret of his own... THE LUMINARIES is an intricately crafted feat of storytelling, a mystery that reveals the ways our interconnected lives reshape our destinies. Winner of the 2013 Man Booker Prize
  • 聚会

    作者:(爱尔兰)恩莱特

    海格迪家族是一个生养了十二个子女的大家庭,故事由其中一个素来不羁的儿子黎安的自杀而揭幕。尚存的九个子女为给黎安守灵而聚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酗酒并没有直接导致黎安的死亡——尽管是一个诱因——但真正的根源还要追溯到1968年的冬天,在他尚且年幼之时发生在外婆家的可怕经历。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是黎安最亲近的妹妹,她短暂地陪伴着逝去的哥哥走完这最后一程,正如当初的不幸遭遇发生的时候她也在场一样。
  • 美丽曲线

    作者:(英)阿兰·霍林赫斯特

    本书讲述牛津大学毕业生尼克,从外乡来到伦敦思年的生活历程。他住在伦敦一个保守主义议员的家里,先和牙买加裔公务员利奥相恋并发生了关系,后来又迷上了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年轻的黎马嫩裔百万富翁万尼,成为他的情人、门客的合作者。在万尼罹患艾滋、丑闻见诸报端之后,尼克遭到房东的驱逐。小说借各色人物的活动和命运深入社会的核心,展示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的运用、普通人性的剖析和立体塑造上尤见功力。
  • 占有

    作者:(英)A.S.拜厄特

    《占有》一书出版后,立即在英语世界引起轰动,并获1990年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占有》讲述了一个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两位年轻的学者为研究维多利亚时代的两个诗人去查找资料,在整理两位诗人大量往来信件、日记和诗歌的过程中,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罗曼史。
  • 奥斯卡与露辛达

    作者:(澳大利亚)彼得·凯里

    彼得•凯里布克奖获奖作品 一场疯狂的赌博,两个狂热的赌徒,残酷的命运捉弄了他们…… 谁才是这场爱情豪赌的最后赢家? 同名影片由拉尔夫•费因斯、凯特•布兰切特联袂主演,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对可爱的赌徒,奥斯卡是一名虔诚的牧师,露辛达则是富有的女继承人。在自英国开往悉尼的轮船上,两人因赌而结缘,从此开始了两人离奇、纯真的爱情篇章,然而冷酷的外界对他们却充满了敌意。为了表达对露辛达的爱,奥斯卡和她进行了最后一次赌博。他请露辛达建造一座玻璃教堂,由自己负责运送给哈西特牧师。露辛达有意将财产转让,便以全部财产作为赌注。按照预想,无论输赢他们都将赢得彼此的爱情,然而残酷的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作者:[南非]J.M.库切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获奖作品。无论生活还是时代,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足以构筑出一部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而库切却似乎更偏爱寓言的精巧结构和开放式思考。他井不捕捉整个历史奔跑的身影,而是炫技般地伸出手去,扼住了历史的某个部位,然后冷玲地向所有人发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 阳光之城

    作者:詹姆斯·斯库达莫尔

    出生于贫民窟的孩子,被富人收养,是命运的垂青,抑或是人为的安排? 布克文学奖入围作品,毛姆文学奖得主“最不可思议的作品”。 荒谬无稽的工作束缚着他的人生,最爱的人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无法掌控的命运能否挣脱生活的枷锁?贫民窟走出的都市精英,历经困顿与挣扎,如何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晤士报》、《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独立报》联袂推荐。
  • 罂粟海

    作者:(印度)阿米塔夫·高希

    “哦,生命的赐予者,请消除我们的痛苦与悲伤……” “朱鹭号”——这艘即将远航,跨越印度洋的巨大帆船。它注定命运多舛,充满喧哗与骚动,因为它远渡重洋,即将发起邪恶的鸦片战争。这艘船的乘客可谓形形色色:有印度水手、偷渡客、苦力、以及被押运的犯人。 在这样一个充满动乱和恐惧的殖民年代,命运把本地印度人和西方殖民者搅和到了一起:破产的王公尼尔,他温文尔雅,是当地最为亲英的贵族人士,却不幸被鸦片商人陷害而沦为囚徒;失贞的寡妇迪提,新婚之夜被丈夫的家人强奸,却在丈夫逝去后的火葬陪葬时被救,那个他有着黝黑大地般宽广而结实的怀抱,从此让她温暖;船上的大副扎卡尔,是个黑白混血儿,母亲是黑人奴隶,这让他身份可疑,时刻有遭到危险的可能;而他恋上的法国孤女,是田野调查学者、植物学家的后人,被暴发户收养,最终只能逃婚,以偷渡客身份登上朱鹭号。当所有这些人全都失去了家园的照拂,开始相互视为患难的兄弟,一个原本不能想象的家庭就此在颠簸的大洋上诞生,超越人与人之间的敌意、种族的差异以及隔膜的代沟。 如同史诗般宏大的冒险小说,足迹遍及恒河岸边茂盛繁密的罂粟花田、波涛怒吼的莫测海洋以及广东人头攒动的后街小巷,但它更是一副芸芸众生的全景图,把每一个流落异乡者栩栩如生地缩写在这东方殖民地的风景画中。 作者无愧为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耐心缜密,如同蜘蛛结网般细细描摹各条人物线索,天衣无缝地将他们编织到同一条命运之轮上。爱情、阴谋、罪行、无知、贫穷、堙没的理想、无畏的勇气,人类的情感亦汹涌如同莫测的大洋。而作者以其人类学家的知识背景,真实而生动地还原了鸦片战争的大环境与小细节。
  • 继承失落的人

    作者:[印度]基兰·德赛

    我来自远方,不存到达的希望 从不曾拥有,却总在失去 ---------------- 荣获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 美国国家书评奖 / 《出版家周刊》“年度十大小说” 基兰•德赛是一个好作家,我崇拜她!—— 帕慕克 创作7年,从1500页压缩到300页;被译成40多种文字 ------------------ 事情发生在一个迷雾浓得滴水的下午。 印度边陲,喜马拉雅山山脚。一座破败的大宅里,住着法官、他的孙女和一个厨子。有一天,一群打扮得像游击队员的男孩气势汹汹地闯入了宅子,扫荡一番后扬长而去。事后,另两个人都不敢看老法官,因为那就相当于在盯着他的耻辱看。一个骄傲男人的沦落是可怕的,他很可能会杀掉目击者。 事情并没有闹得沸沸扬扬。但不安与失落,兀自钻出破败的大宅,搅得人心惶惶。
  • 崩溃

    作者:齐诺瓦·阿切比

    《崩溃》是齐诺瓦•阿切比的代表作,1959年发表后立即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至今,《崩溃》在全世界的销售已超过1100万册,被翻译为50余种语言。小说讲述了一名非洲部落英雄的故事以及英国殖民者入侵博族人的生活实况,被称为非洲英语小说中的杰作,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信奉传统的英雄形象——主人公伊博人量个很有毅力充满智慧的人,终其一生致力于克服软弱的父亲在他心里下的阴影,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同乡邻里之间赢得了极高的声望,一度被读者奉为类似希腊悲剧中的失败的英雄。文中充满了悲天怜人的人道主义关怀,社会苦难、传统的人文主义、社会凝聚力与作者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构成了珠联璧合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