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乡土建筑

  • 乡愁

    作者:李玉祥

    李玉祥于2006年获得首届“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这本《乡愁》是不可多得的江浙皖赣乡土建筑的影像记录,记录了纯朴的村民面貌和乡土文化的仪式习俗,是一部值 得收藏的人文摄影作品。摄影师深入偏远而古老的乡村,赶在乡土文化的遗产被现代工业文明冲击前为它们留下档案。透过摄影师古典凝练的镜头,领略温柔的江南水乡、秀美的雁荡山麓、粉墙黛瓦的徽州… 本书集结了作者多年来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地拍摄的古村落照片,涵盖江南建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多个角度,用丰富的视觉资料展现中国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风貌。
  • 福建土楼

    作者:黄汉民

    全书以大量土楼建筑和聚落为实例,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卫系统、建筑技术、空间特色、楹联文化及其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福建土楼这一世界传统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作者现任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自1980年起一直进行福建土楼研究,作过深入的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为本书手绘了许多建筑结构图。本书是中外建筑师的收藏书,也是感兴趣的游客可信的参考书。
  • 乡土景观十讲

    作者:楼庆西

    所有这些呈现在打底、山林、祠堂、街巷、宅院里的景象,都是有形的,而且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使乡土环境更加多彩,更富有内蕴。它们和乡土建筑,和天地、山水、植物共同组成一种景观,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我们称之为“乡土文化景观”。
  • 郭洞村

    作者:楼庆西

    描述郭洞村的书院、文人建筑和宝泉岩等名胜古迹。书末的图版篇,则以总测绘图和居住、公共、庙宇、礼制、文化等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展示建筑的布局,结构和精美雕饰。2003年,郭洞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书带你走进这座宛如世外桃源的古村落,流连山水之间,感受生态与居住完美结合的乡土文化这魅力。
  • 楼下村

    作者:陈志华

    楼下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这一点在大宅的二楼和三楼包含便于妇女劳作的大空间可以得到印证,也是当地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特色。 本书正文共十一节。第一节记述调查者一天的调查过程和生活经历。第二节至第五节说明楼下村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状况、村落布局和村中主姓刘氏的来历。第六节至第八节分析大型住宅的形制和特点、前堂的装饰风格、注重人文传统的建筑装饰特色。第九节剖析楼下村妇女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第十节至第十一节记载了刘氏宗祠和村中各种小庙等公共建筑。 正文后的图版篇则以平面、立面、剖面等测绘图68张和拓片9张,全方位展示楼下村的地理环境以及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形制、布局、木构造型、装饰图案等。
  • 乡土游

    作者:成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在十数年的调查过程中,积累了多达两万张的乡土照片,这些照片是了解我国乡土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楼庆西教授从中精选出二百余张,并由成砚博士执笔文字,对乡土艺术中的山水、村口、住宅、庙堂、顽石、门窗、梁架、屋顶、工艺、生活十个部分进行了专业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描绘。楼庆西教授精于建筑摄影,成砚博士则以文笔优美著称。无论是读图还是读文,本书的阅读都将是一次享受艺术的过程。
  • 中国村居

    作者:李秋香

    本书包括:“山西有个郭峪村”、“玉华山下新叶村”、“客家建筑围龙屋”、“探访石桥村的方楼圆楼”、“十里铺窑洞民居”等内容。
  • 新叶村

    作者:陈志华,楼庆西等

  • 诸葛村

    作者:陈志华,楼庆西等

  • 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

    作者:李秋香 撰文/摄影

    《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从培田村落建筑入手,通过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居住建筑型制的变化,来探究一个封建宗法制社会下的村落建设发展的特点。中国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农业的历史,中国的农民至今还占着人口的绝大多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基础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农村里,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和少数在乡知识分子,一起创造 像海洋一般深厚瑰丽的乡土文化。庙堂文化、土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虽然给乡土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根扎在乡土文化里,比起庙堂文化、土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来,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土文化依赖土于土地,是一重地狱性文化,它他像庙堂文化、土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样有强烈的趋势同性,它千变万化,更丰富多彩。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至今还没有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着个民族。
  • 十里铺

    作者:李秋香

    本书文字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从历史与地理背景入手,讲述十里铺村从交通要道发展到驿站,驿站撤销后有流民定居而形成杂姓村落的过程。。第二章分析了窑洞形成的自然地理原因及各种类型,反映出其发展、演进的过程,指出十里铺村由于窑洞沿道沟两侧分布而形成的长条形的村落结构。第三章讲窑洞的构造和施工,挖窑过程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建成后要经常维修,并且分析了窑洞必不可少的火炕的建造过程。第四章讲述窑院中各个窑洞的分类和功能,并分析了取水的水井、排水的渗井、作为安全设施和门面装饰的门楼以及卫生设施等。第五章是公共建筑,分析十里铺的两座小庙、一座文昌阁及大车店等公共建筑。第二部分为散文化的采访记录,共有四篇文章,记述了在调查十里铺的过程中采访的剪纸能手文谷茸、绣花大娘朱秀珍的故事,并从调查过程中参加的一场婚礼和一场葬礼折射出黄土高原上的乡风民俗。
  • 蔚县古堡

    作者:罗德胤

  • 西南民居

    作者:吴正光,陈颖,赵逵,马薇,孙娜,罗德胤

    《中国民居五书》包括《北方民居》《浙江民居》《福建民居》《赣粤民居》以及《西南民居》,该套丛书历时2年编撰,图文并茂,汇集了学术界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最全面的民居建筑的科普读物。不但可以作为爱好者的启发之作,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 婺源

    作者:陈志华 李秋香

    《婺源:中华遗产·乡土建筑》内容简介:婺源县旧时属徽州六郡之一,明清时期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是理学之邦,又是重要的徽商老家:婺源乡土建筑的研究包含十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研究能使我们把眼光投射到一大片土地上,领悟村落在它们自己的环境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又为何要保持这片土地上共同的文化历史。 另外,《婺源:中华遗产·乡土建筑》在研究村落的同时,对婺源县级行政区域乡土建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第一次确认了县行政区域内所容纳的乡土建筑类型,为乡土建筑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 福建民居

    作者:李秋香,罗德胤,贺从容,陈志华

    第二阶段:到第八、九代以后,吴氏家族人口增多,子弟们经商有成,多数把钱带回老家兴建住宅,因为老家才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永久基业,当然也不乏炫耀张扬的成分。为改善拥挤的居住条件,住宅规模比早期明显增大,不再是简单的三开问或五开间,多是前后两进院落,左右带横屋。大型的可有四五进院,左右横屋各有两排,如双善堂一幢住宅占地6800平方米。另有吴日炎所建的一栋住宅,占地6900多平方米,被村人称为“大屋”。 土楼不再建造,而多采用四点金、前后两进式的建筑形式。但建筑的围护墙体仍采用夯土,建筑内部多用木构架、木板壁等材料。为了美观结实,不少住宅已开始部分使用青砖筑墙体,或卵石墙体,里面为木构架、木板壁。 建筑形制已逐渐丰富成熟。大型聚居式建筑有七八幢,如双善堂、上业屋、下业屋、溪垅屋等,属围龙屋式样;寨岭下、学堂下、横楼屋等均属方楼、圆楼形式。还有中轴对称的前堂后楼的“九厅十八井”式住宅。 第三阶段:清中叶至民国年问,大型住宅依旧以“九厅十八井”式大住宅为主,此外仅建有一栋围龙屋式住宅。 此时住宅已不再用夯土墙,而全部使用砖木结构,或石、砖、木结构。建筑质量及品位也越来越高,建筑上的装饰日渐繁复,雕梁画栋异常华丽,尤其是各种砖制门楼,砖雕、灰塑、彩饰格外华丽,多显示出商人趣味,而且规模很大。。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培田吴氏家族经商发财者较多,家族房派之间相互攀比,加之住宅多有房祠合一的形式,一幢住宅实际是一房人共同建造,共同居住,共同在此祭祖,因此只有规模较大的住宅,宽敞的庭院,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如继述堂大宅,建造时间达几十年,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如松堂、双灼堂、灼其堂、济美堂、敦朴堂等占地面积也在3000~5000平方米上下。 在靠近商业街或村落周边还出现了一些花园式小住宅,这大多是大宅的主人为清闲安逸而另辟的宅园。 目前,培田村保存较好的住宅有30余幢,其中明代始建的住宅约10幢,清代所建住宅约201幢。基本是大中型住宅。
  • 绘造老房子

    作者:毛葛

    《绘造老房子》就我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典型民居的建造和在那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以漫画小人盖房子的方式配以简练干净的文字解说,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我们独有的居住和建造方式,以及那里生动的生活和其中透出来的独特文化。
  • 梅县三村

    作者:陈志华,李秋香

    客家人的桃花源--九十八幢客家围龙屋完美呈现。 本书浓郁的乡土风味,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上。中国地域辽阔,北方气候干燥,南方则潮湿多雨,常见的胶订图书如果历经迁徙,容易因空气水分的变化导致松脱,不利久存。这本关注地域人情的书,居然连这方面问题都考虑周全了,特地在书脊上打了眼,读者可自行穿针引线,把它加固成一本线装书。这样处理开本较大又以图画居多的书,既科学,又别具韵味,值得藏书者把玩。 此书是作为《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一本,介绍的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客家文化的特征 “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种 “图版”。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朽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重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 本书第一篇“人文历史”,首先说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以祖堂为中心,建构严谨的大型集体住宅。接着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圆形围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风水意义和实用功能。接着比较早期。后期围龙屋的演进和变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个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态,转变成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的独立宅院,家族凝聚力减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功能更为舒适。另外还记录了围龙屋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 第三篇“图版”包括村落总图、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拓片五项内容,完整呈现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处的环境以及个别屋的不同特色,配合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更能一窥堂奥。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客家人传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艰毅不屈。梅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
  • 住宅

    作者:陈志华 李秋香撰文,李秋香主编

    乡土住宅永远是个诱人的话题。它千差万别,反应了人们所生活的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不仅如此,创造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家庭经历、财力学识,也影响着住宅的形制和建造。上册从厅堂、卧室、厨房、院落等细部来分析乡土住宅,并就一些特色村庄的特色住宅来具体进行阐述。下册则介绍了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河北、山西、陕西乡土建筑中的各类住宅。
  • 北方民居

    作者:李秋香,罗德胤,贾珺

    《中国民居五书》包括《北方民居》《浙江民居》《福建民居》《赣粤民居》以及《西南民居》,该套丛书历时2年编撰,图文并茂,汇集了学术界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最全面的民居建筑的科普读物。不但可以作为爱好者的启发之作,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作者:陈志华、李秋香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讲述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由陈志华,李秋香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