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圆明园

  •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作者:(清)唐岱,(清)沈源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主要内容: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约5200亩(约3500,0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六个皇帝在150年的时间里不断经营修缮完成。基鼎盛时期是康、雍、乾三朝。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景观,也都是在这一时期所完成的。 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无比杰作,在中国造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造园艺术曾经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它曾经作为人类文化艺术之瑰宝,存在了100多年。 为了更广泛地介绍圆明园当年的盛况,此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为圆明园的保护、宣传和研究提供了历史艺术鉴赏的参考。
  •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

    作者:郭黛姮,贺艳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主要内容:圆明园作为帝王园居住理政的场所,它设置了专有的设计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为“样式房”,其负责者被称为“样式房掌案”。身为皇家第一园的特殊地位,使得与圆明园有关的记录从此丰富起来。根据已知档案来看,圆明园的建设几乎年年都有而且改建频繁,情由各异。但是留在奏案和活计档册中的文字记载,对于园林空间形象的表述并不是很完整。按比例绘制的样式房图纸作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实录,记录下了大量文献缺载的营建信息,并已多次由考古挖掘证明具有很高的真实度.为我们了解圆?园的真实空间形象提供了准确依据。圆明园的个体建筑不但出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形式,而且各个景区的建筑群设计立意非凡,有的体现着儒家伦理型文化特点,有的表现出平等简素的审美理想,有的具有世外桃源的生活情趣,有的富有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
  • 远逝的辉煌

    作者:郭黛姮 编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内容源自中国建筑史领域知名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妲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所做的关于圆明园建筑、山形、水系特色及变迁史的研究,并结合圆明园的保护问题,探讨了历史园林保护的理念,是圆明园研究领域既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意义的学术专著。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内容突破以往对圆明园的研究单纯从历史、技术或艺术角度的局限,运用“总体史”的史学研究方法,以新的视角探讨了历史园林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有所创见地、更全面地揭示了圆明园的辉煌成就,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成就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作者通过查阅、分析圆明园现存建筑图样(中国古代唯一保存下来的图样性档案,俗称“样式雷”)、清代旨谕档、奏折、做法清册、销算黄册、工程备要等文献档案,考察了圆明园考古遗迹,对圆明园建筑进行了广泛、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圆明园的山水环境演变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对比,对圆明园建设的历史背景、各类建筑的个性以及圆明园所反映的清代中后期中国建筑的发展状况等有诸多新的发现。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不仅披露了原始图档,且在对相关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档案和考古实迹复原了部分被毁建筑的形象,绘出了平、立、剖面图,以使读者不但能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而且能够更方便地解读古代工匠的建筑语言,真切地了解这座历史园林的原貌。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适合建筑园林、文物保护、文史研究等专业人员,亦可供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爱好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 圆明园(全五册)

    作者:中国圆明园学会

    《圆明园(共5册)》学刊久已脱销,许多读者要求重印,中国圆明园学会决定借圆明园建园三百周年之际,重新刊印,以飧读者。此次出版,力求保持刊物的原貌,除盒套为重新装帧外之,对每集内容未作改动,皆维持原样。再版学刊将于九月中旬和读者见面,届时请关注学会网站的即时消息。 1980年8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纪念圆明园罹劫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在会上谴责了帝国主义者焚毁圆明园的罪行,同时对长期以来圆明园遗址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深表忧虑。会后以宋庆龄、沈雁冰、习仲勋为首的1583人签名,发表了保护、整修和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同时成立了“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备委员会”。并由中国圆明园学会主办《圆明园(共5册)》学刊,以便推进对圆明园的学术研究。学刊于1981年11月创刊,到1992年5月,共出版了五集,登载了近百篇有关研究圆明园研究的文章,作者从历史、建筑、园林、文物保护等不同学科对圆明园本体和遗址的保护、整修、利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
  • 乾隆御品圆明园

    作者:郭黛姮

    历史上的圆明园有着一百多处园林景观,从使用功能来看,不仅有临朝理政的仪典性殿宇、日常生活的寝居建筑,还有表示孝悌精神的礼制建筑,书院、书楼、戏台等文化建筑,寺院、庙宇一类的宗教建筑,供帝王考察农情的观稼、验农建筑以及大量的景观建筑,不仅功能性、实用性建筑的数量很大,而且为满足帝王们审美的需求性的建筑类型也很齐全。皇家园林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不过是帝后起居生活、游乐玩赏的场所。然而圆明园不仅仅有着多姿多彩的建筑、山水、花木供帝王后妃们享用,还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帝王审美理想的物化表达,这里不仅有帝后生活的篇章,还反映着帝王治国的理想和方略。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圆明园便是用园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 这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圆明园研究》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所采用的圆明园复原图,也是由课题组的成员辅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完成的。
  • 圆明园原貌图

    作者:金勋

    《圆明园原貌图》参照金勋1924年绘制的《圆明、长春、万春三园总平面图》而作。金勋原图是圆明园被毁后第一张全面展现圆明三园盛世景观的大型复原图。金勋的祖辈曾参与圆明园、长春园营造工程,他早年曾进入被焚毁的圆明三园内实地考察过,图中所反映的内容根据他所掌握的许多第一手材料而绘制,犹显珍贵。
  • 枫丹白露城堡

    作者:[法] 萨菲佑

    从巴黎市区驱车不消一个时辰便来到枫丹白露城堡,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处所是法国历史上多位君王避暑消夏的行宫,其中包括拿破仑三世(1852-1870),而其皇后欧仁妮对此地尤为喜爱。 欧仁妮皇后作为1860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支持者,收到法军进贡的从圆明园抢掠来的无以计数的珍宝。英军则将掠获物献给维多利亚女王。 这些珍宝首先在杜伊勒利宫展出(该王宫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中毁于大火)。1863年,皇后决定将所有物品移放至枫丹白露城堡一侧的底层。 这个小博物馆仅由四间厅室组成,展品还包括了暹罗(泰国)使团的礼物,绝对值得一游。 当年从中国抢夺来进献给欧仁妮皇后的珍宝被杂乱无章地随意堆放和展出,不禁让人对这些军人的审美品位产生怀疑,他们似乎只会挑那些庞大惊人的物品。事实上,军人的眼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品位,人们并不懂欣赏真正的中国艺术品之美。例如,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中国国画都被付之一炬,一幅未留。
  • 昔日的夏宫圆明园

    作者:刘阳

    全书收录大量第一次公开的珍贵照片及资料,四十景为法国收藏的原版。长春园、绮春园均有详细介绍并配有彩色复原图。是目前国内能买到的最便宜的法国原版四十景图。此书是斑马工作室为悼念圆明园罹难145周年出的系列从书的第一本。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建造规模最大、内部装潢最精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社会宫廷造园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圆明园在中国清代历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治功能,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也记录了世界历史上最野蛮的一刻。
  • 1860

    作者:(法)伯纳・布立赛

    1860年10月7日和8日,素有“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之美誉的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18日,额尔金特使下令英军焚烧圆明园。一个世纪后的2000年,法国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先生站到了圆明园遗址上。“作为一个法国人,我感到十分哀伤和内疚。站在遗址上,我还能想象出圆明园当年的盛世景象。”回国后,布立赛发现很难找到专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英文和法文书籍,他萌生了为这段历史著书立说的念头。一部首次从法国学者的角度全面正视和反思这一历史事件的著作正式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也成为中法文化年文化互动的最重要的一笔。
  • 残园惊梦

    作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秦风老照片馆

    《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内容简介: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拍摄了一组共十二帧照片,成为迄今所见圆明园最早的影像记录。1933年,这十二帧玻璃底片经中国学者滕固从德国引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建筑残迹》一书。图书出版后,滕固便把玻璃底片还给了德国的收藏者。此后的七十多年里,这批玻璃底片就再也没有面世过。因为二战期间德国本土遭受了盟军的地毯式轰炸,人们对这批底片是否存留,极不乐观。2010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批保存完好的圆明园底片为台湾的著名老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所获得。《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在完整、高清呈现这批照片的同时,并邀请王军、徐家宁两位专家结合这十二帧图片,对圆明园存废的历史做了精彩诠释与解读。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汪荣祖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从三个方面对圆明园进行了研究。首先,重现了圆明园的布局,呈现圆明园建筑的外观和内涵,阐述圆明园在美学设计和布局上的意义。其次,考察了从雍正至咸丰五位清帝在圆明园的日常及政治活动,探讨了圆明园的组织和功能。最后,检讨圆明园的兴衰,详细讲述了圆明园被焚毁、劫掠以及逐渐破落、荒废的过程。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汪荣祖

    这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英语撰写的全面研究圆明园的历史巨著,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一起去探索“万园之园”的奇与美,感受园林盛衰背后的历史沧桑,并被全美研究图书馆权威期刊《选择》(Choice)评选为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List of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s)。 该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圆明园建筑的外观与内涵、兴衰全过程及其作为五位清帝居处时园中各方面的人文活动,既从宏观上呈现圆明园布局、扩建、焚毁、修复的漫长变迁,亦于细节处勾勒园林建筑、生活起居与日常运作的点滴,回溯“万园之园”曾经的苦难与辉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对于那段屈辱历史的研究与反思。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的冲天大火永无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唤起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愫,由此而生的伤悼、自省、图强等话题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让我们随汪荣祖先生的如椽大笔,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谁收藏了圆明园

    作者:刘阳

    ★ 海内外第一部圆明园流散文物图录! ★ 一代皇家御园身在何处,700余件奇珍异宝重现真容! ★ 150余年的建造经营,150余年的流离失所,一本书,一段历史,共同感受一代御园的兴衰荣辱。 ★ 700余幅高清彩色图片精彩呈现,辅以稀见珍贵老照片和详尽的文字记述,一个个流转于海内外的圆明园文物尽收眼底,真实可触。 ★ 铜版彩印精装书,了解圆明园的典藏之作。 ★ 随书附赠彩色高清版《圆明园盛时鸟瞰复原图》及精美书签。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建造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首次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引领读者体验一代皇家御园曾经令世界惊叹的辉煌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