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身份

  • 刻板印象

    作者:[美] 克劳德·M.斯蒂尔

    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

    ◎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推荐书单

    ☆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致推荐

    ☆ 美国常春藤盟校必读书目,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

    ☆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先驱力作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克里斯多夫•艾斯格鲁伯;多元智能之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霍华德•加德纳 盛赞推荐

    ◎ 内容简介

    《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包括选修非裔美国人政治学课的白人学生成绩每况愈下,以及主修工程学的女学生为了是否参加以男性为主的专业会议而犹豫不决,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

    还好,它并非不可战胜。本书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小的标签如何发挥了强大的力量,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

  • 符号自我

    作者:(美)威利

    在《符号自我》这部卓越且鼓舞人心的书中,作者诺伯特·威利就自我 的性质及时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阐释。 威利将皮尔斯与米德的思想整合为一体,并指出:自我具有“三边对话 ”关系的性质。其中,当下我(主我)向未来我(你)谈论着过去我(客我)。《 符号自我》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在自我与民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的关 系。接下来,威利从美国历史中追溯了这种关系。最后,为了能够在不消解 自我的情况下使自我去中心化,威利在界定经典实用主义的范畴的同时,将 我们引向了新实用主义。 《符号自我》将对身份政治的阐释与诸如阶层、性别、种族、宗教及性 取向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引起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学评论、思想史 、美国历史、符号学、哲学及语言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极大的兴趣。
  • 身份经济学

    作者:George Akerlof,Rache

    当你每天行走在办公室与家庭之间,穿梭于人头攒动的地铁和商场里,当你和朋友谈笑风生,当你和曾经的对手狭路相逢,你是否仔细想过你的行为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同样都是你,在不同场合却有不同行为。当你作为企业管理人,是否经常为如何激励员工高效地工作而发愁;当你作为学校校长,是否为如何组织教学、管理学校秩序、提高学生成绩而焦虑;当你作为军队高级将领,是否为培育士兵对军队和国家的忠诚而费尽心机。不管你是个人、企业管理人、校长还是军队将领,你都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影响着你的行为和决策,从而也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和情感后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及马里兰大学教授克兰顿,超越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动机,从身份经济学的视角,为你揭示身份及其相关的社会规范究竟如何影响作为个人的你在工作、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决策及其后果;而当你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不管是企业、学校还是军队,身份及其规范又是如何为你所用,在无需更多经济激励的情况下,来有效地达到组织设定的目标。 在两位作者的笔下,人不再是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经济人,而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将这样的身份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就能使我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将它和政策分析、商业策略研究相结合,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测公共政策以及商业实践带来的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学与身份;工作和学习;性别与种族;展望未来。 中图分类法:经济社会学;上架建议:经济读物;中图分类码:F069.9
  • 身份认同的困境

    作者:(法) 格罗塞

    《身份认同的困境》内容简介:我是何人?我们又是谁?谁来定义“我们”呢?我们认定“他们”是什么人?界定“他们”的基础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无论是在社会、机构和组织中、还是在跨国空间内。在此意义上,“欧洲”这个不明确的概念构成了一个绝好的身份认同之因素相互交织的例子。 经历部分由个人记忆决定,但更主要的是由家庭、学校和媒体传递所谓的“集体记忆”所决定,这些传递的影响铸就了各种身份。身份概念影响到人类群体构思和组织其未来的方式,即对政治事务的组织。在当前身份问题日渐凸显之际,对此进行思考显得尤为可贵。 随着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移民潮的发展,身份认同问题越来越困扰社会、国家、民族、社群和个人,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身份认同的困境》基于欧洲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而出现的种种疑惑,从政治身份、个人身份、集体身份、欧洲身份及价值观身份等方面来探讨身份的多样性和认同的变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些趋势,加深对欧美社会和舆情的了解。
  • 身份与暴力

    作者:[印]阿马蒂亚·森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 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一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一一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一一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责的,只有宗教身份这种单一划分的观念。 在这本新作中,森指出,与过去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冲突与暴力都受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影响。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根据宗教立场(或者“文化”或“文明”)来划分世界,而忽略人们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诸如阶级、性别、职业、语言、文学、科学、音乐、道德或政治立场,并且否定了合理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一旦根据这种观点来界定不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类就被严重地压缩并置于“小盒”之中。 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整个中东”或“西方思想”。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恐怖主义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森证明,尽管最近世界陷入了战争循环,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理念,这个世界也同样能够稳定地迈向和平。
  • 身份

    作者:米兰·昆德拉

    《身份》内容简介:最细腻真挚的文字,最鲜明震撼的观念,让您深切体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身份》,是米兰•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出版。米兰•昆德拉对作品的翻译一向慎重,他严格要求翻译其作品的人要以他直接撰写的或亲手校订的法文本为准。这位由旅居而定居而入籍法国的捷克作家早已经视法语为他的第二母语。上海译文版的“昆德拉”全部从法文重新翻译,都源自法国著名的伽里玛出版社。
  • 身份

    作者:[捷克] 米兰·昆德拉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