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纳博科夫

  • 贵人 女人 小人

    作者:(美国)纳博科夫

    本书的原书名为《老K、杰克、王后》,指扑克牌中的K、J、Q,按习惯的游戏方式,K指贵人,Q指王后,J指小人。故事再简单不过了:是关于一家男子服装商店有钱而喜欢喧闹的店主的故事。粗鲁、自满、男人气十足的德瑞尔,令他那细腻而冷漠的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妻子玛萨厌恶。玛萨被他的钱所吸引,但十分反感他那没完没了忘乎所以的激情,于是把欲念转向丈夫的外甥,瘦弱、笨拙、近视的弗朗兹。刚到柏林不久,投靠舅舅的弗朗兹就在舅妈的床上回报了舅舅的恩赐。这本小说只隐约交待了一下历史背景: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其它种种完全可以撇开历史来读。
  • 致薇拉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绝望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开始是在1932年的柏林用俄语创作《绝望》,并于两年后在法国巴黎的一家俄罗斯流亡刊物上连载;1936年底,纳博科夫用英语重写了这部小说,使之成为他第一部出于“艺术目的”创作的英语小说。在这部小说中,纳博科夫对群氓社会的心理运行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纳博科夫看来,对同一性的疯狂追求是群氓社会中独特个体绝望的根源。
  • 纳博科夫的蝴蝶

    作者:[美]库尔特·约翰逊,[美]史蒂夫·科茨

    鳞翅目分类学是蝴蝶和蛾类研究的科学分支,该领域拥有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和传奇人物。然而对于鳞翅目分类学家,事实上甚至对于大多数昆虫学家而言,他们的名声仅在一个由科学家和收藏家们组成的充满激情的圈子里传播,极少为外界所知。 《纳博科夫的蝴蝶》为读者展现了文学家纳博科夫鲜为人知的侧面——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鳞翅目分类学家,一生投身于南美蓝灰蝶研究。本书全景回顾了纳博科夫所作的蓝灰蝶分类学研究,并通过大量详实的材料,以生动的笔法讲述了纳博科夫的“双L人生”(一个L代表文学[Literature],另一个L代表鳞翅目昆虫学[Lepidoptery])。 此外,为更加全面地展现纳博科夫的研究成果及其在蓝灰蝶分类学领域的深远影响,本书作者还细述了许多支继承納氏遗志的探险队,他们为验证、完善纳博科夫的蓝灰蝶研究,亲身前往拉美人迹罕至的丛林与高山进行科学探索。得益于纳博科夫以及后继者们的努力,人类对于蓝灰蝶的认识愈发清晰,蓝灰蝶分类体系愈发成熟。 至今,纳博科夫的博物学家的身份在国内很少被人提起,也鲜有人对此进行相关讨论。通过此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之关系,品读纳博科夫激荡不平凡的科学人生。
  • 洛丽塔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Ada or Ardor

    作者:Vladimir Nabokov

    Written in mischievous and magically flowing prose, this is Nabokov's 'other' great love story; with some of Lolita's perversity and much more playfulness. Romance follows Ada and Van from their first childhood meeting through eight years of rapture, in a book which is regarded by many to be Nabokov's richest and most ambitious.
  • 洛丽塔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微暗的火

    作者:纳博科夫

  • 防守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本书为纳博科夫第三本小说,讲述一个象棋天才由于长期沉溺于棋局而逐渐精神失常的故事。主人公卢仁小时候是个不引人注目、性格孤僻忧郁的孩子,对父母来说他就像一个谜,是同班同学嘲笑的对象。现实生活总是让他感到焦虑,于是他把象棋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避难所。事实证明,他是个象棋天才,并一跃成为象棋大师。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象棋棋局渐渐取代了他的现实生活。在一次比赛中,他精心设计的防守之策因为对手出其不意的着法而变得一文不值,这样的现实让他的精神世界最终崩溃。
  • 蘿莉塔

    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我是個怪物,但是我愛妳; 我可鄙、殘忍、一無是處,但是我愛妳,我愛妳…… 我的蘿莉塔。 「少女學」的代表之作,當代「蘿莉風潮」的開山始祖 從震驚世界的5國禁書,到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經典 全新中譯本 特別收錄:「《蘿莉塔》橫跨美國公路之旅地圖」 特別取得德國知名納博科夫學者授權,將書中男主角帶著孤女蘿莉塔長達27,000英里、橫跨48州的美國公路漂泊之旅的路線,繪製成地圖,不僅凸顯《蘿莉塔》作為「公路小說」先驅的重要地位,也讓讀者體驗納博科夫筆下一九四○年代的美國風情! 內容簡介 Lolita 【名詞】 指性早熟的年輕女孩。 【出處】 來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九五八年出版之小說《蘿莉塔》裡的同名角色。 --《牛津英語辭典》 「蘿莉塔,我生命的光芒、我胯下的烈火,我的罪,我的魂。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清晨時,她是蘿,平凡無奇的小蘿,四呎十吋高,只穿一隻襪子;身穿寬鬆長褲時,她是蘿拉;在學校她是朵莉;正式簽名時她是朵拉芮絲。 然而,在我懷抱裡,她永遠都是蘿莉塔。」 年屆四十的歐裔文學教授韓伯特,在美國小鎮邂逅了寡婦房東的十二歲女兒「蘿莉塔」,深深為少女那既孩子氣、又充滿妖異魅力的矛盾特質所著迷。於是他接近少女寂寞的寡母夏綠蒂、娶她為妻,理所當然成為了少女的繼父。 正當韓伯特為自己瘋狂的幻想與佔有慾感到罪惡,另一方面又處心積慮、自我欺騙地接近少女時,夏綠蒂偶然發現韓伯特的祕密日記,得知了丈夫的意圖,她在激烈爭執中衝出門外,卻意外車禍身亡。 於是,韓伯特帶著孤女蘿莉塔展開橫跨美國的漂泊之旅,而逐漸成長的蘿莉塔一方面在誘惑中採取主動,另一方面卻又暗自設法逃離繼父扭曲的掌控。這宿命中互相綑縛的兩人,便一路開向了萬劫不復的毀滅終點……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中, 在瑪莉蓮曼森的單曲〈心形眼鏡〉裡, 在躍動的日本動漫畫遊戲中,在迷幻的時尚伸展台上, 在德黑蘭的女子讀書俱樂部裡, 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見《蘿莉塔》。 這一次,讓我們重新閱讀它。 【《蘿莉塔》出版大事記】 1954 遭美國五大出版社拒絕出版,被迫轉往法國奧林匹亞出版社發行 1955 出版後,格雷安‧葛林讚揚為當年度最好的三本書之一,引起廣泛撻伐 1956 於英國、法國、阿根廷、紐西蘭、南非相繼遭禁 1958 在美國上市三週內,成為繼《飄》之後銷售最快的作品 1962 名導庫柏力克在嚴苛電影審查制度下,將其改拍成經典名片 1979 「蘿莉塔」風格服飾在日本蔚為風尚, 逐漸形成動漫畫界、同人界重要次文化 1998 高踞美國當代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四位經典之作 【書封設計理念】 自從決定出版《蘿莉塔》與《蘿拉的原型》這兩本主題息息相關的「納博科夫雙書」之後,我們就一直希望能為它們創造一個富隱喻意涵的全新面貌。從一開始,我們便打定主意跳脫長久以來,各國書封以各式各樣的「小女孩」呈現《蘿莉塔》的慣例。考慮到原作者畢生對於蝴蝶的研究與熱愛,深深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於是,我們將其未完成遺作《蘿拉的原型》定義為大師的「天才之蛹」,《蘿莉塔》則定義為大師筆下「最耀眼的蝴蝶」,決定了書封的主圖呈現,作者名稱則用近似「自然標本標籤」的灰色色塊鋪底,再以白色手寫體呈現。 整體用色上,我們力求「少女」神祕但禁忌的氣息,分別為兩書選了小女孩裙裝上的洋紅,以及蝶翼上一閃而逝的藍紫;封面折口上《蘿莉塔》壓了尼龍網襪一般的曖昧底紋,而《蘿拉的原型》則搭配透鏡般不斷膨脹、收縮的圖紋,表現文字盡頭無窮的詮釋與想像。 不知道乘坐在蝴蝶翅膀上離世的大師,如果看到這兩本書的封面,會不會願意眨眨他一貫狡獪機敏的眼?
  • 自由与反讽

    作者:李小均

    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ISBN:9787807421474,作者:李小均
  • 洛丽塔

    作者:[美]纳博科夫

    篇首有 一个题为 “纳博科夫与《洛丽 塔》”的介绍(未标写作者的名字及写作日期。无前言,无附录。340页。24.4 万字。
  • Lolita

    作者:Vladimir Nabokov

    Awe and exhiliration--along with heartbreak and mordant wit--abound in Lolita, Nabokov's most famous and controversial novel,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the aging Humbert Humbert's obsessive, devouring, and doomed passion for the nymphet Dolores Haze. Lolita is also the story of a hypercivilized European colliding with the cheerful barbarism of postwar America. Most of all, it is a meditation on love--love as outrage and hallucination, madness and transformation.
  • 塞·奈特的真实生活

    作者:纳博科夫

    20世纪的散文体大师之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1940年他移居美国,成为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其代表作《洛丽塔》《微暗的火》《塞·奈特的真实生活》进入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他曾在威斯利 、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教授文学。1961年,他侨居瑞士的蒙特鲁斯。1977年在那儿去世。
  • 看,那些小丑!

    作者:[美] 纳博科夫

    “振作些!”她喝道,“看那些小丑!” “什么小丑?在哪儿?” “噢,到处都是。就在你身边。草木是小丑,文字是小丑。场景、数字都是小丑。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一玩笑、形象一就有了一个三料小丑。来吧!玩吧!虚构世界!虚构现实!” 我真的这样做了。天哪,我真就这样做了。为了纪念最初的那些白日梦,我虚构了这位姑婆,而现如今,她正沿着记忆前廊的大理石台阶,颤颤巍巍地走来,侧着身子,侧着身子,可怜的跛脚夫人,用那黑色手杖的橡皮顶端触着每一级台阶的边缘。
  • 斩首之邀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斩首之邀》是纳博科夫反乌托邦的小说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辛辛纳特斯因为与周围庸俗的人们很不一样,所以被认定有罪而判处死刑。在监狱里等待行刑日期最后确定的过程中,他一边忍受着死之将至的痛苦煎熬,一边又身不由己地沦为一场滑稽闹剧的主角。监狱长、囚友、看守、行刑者、亲人、爱人,似真却假,囚室、要塞、行刑广场竟是演出的道具,死亡迟迟不至,希望若有似无。小说中魔幻的光怪陆离且滑稽可笑的场面让人目不暇接。它展示了非理性世界的幻象,讽喻了极权统治的卡夫卡式黑色滑稽悲剧。
  • 黑暗中的笑声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小说仿效二三十年代电影中盛行的那种廉价三角恋爱故事,一开始就以电影为题,引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男主角欧比纳斯对影院引座员玛戈一见钟情,“着了魔似的爱看电影”的玛戈一心梦想当影星,当她确信他属于能为她“登上舞台和银幕提供条件”的阶层时,便决定与他来往。欧比纳斯为招待明星而举办的宴会,则为玛戈与昔日情人雷克斯重逢创造了机会,由此构成三角关系,直到小说以悲剧结束。
  • The Annotated Lolita

    作者:Vladimir Nabokov,Alf

    When "Lolita"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5 it created a sensation and established Nabokov 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prose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annotated edition, a revised and considerably expanded version of the 1970 edition, does full justice to the textual riches of "Lolita", illuminating the elaborate verbal textures and showing how they contribute to the novel's overall meaning. Alfred Appel, Jr. also provides fresh observations on the novel's artifice, games and verbal patternings and a delightful biographical vignette of Nabokov. The annotations themselves were prepared in consultation with Nabokov while newly identified allusions were confirmed by him during the final years of his life.
  • 洛丽塔

    作者:[美] 纳波科夫

    本书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 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之名。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本书是作者第一本用英文写作的小说,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写了几本书,由于心脏病不治而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中曾经在爱情上迷失过一次。书中既有俄国贵族的贫困流浪生活,又有对同父异母哥哥的真诚回忆,各处片段在路上不断回响,以华丽简净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