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文学

  • 在约定的场所

    作者:(日) 村上春树

    本书是《地下》的续集,亦为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实录。继采访东京沙林毒气事件被害者之后,作者又于1997年对多名奥姆真理教原信徒进行采访,了解邪教组织的内部情况和信徒的精神世界,提出疗救的主张。 绝大部分篇幅是原邪教成员口述的邪教黑幕,与《地下》同样详细逼真,触目惊心。 寻求疗愈的他们为何制造了“地铁沙林”这一毫无救赎可言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他们为何难以在现世中正常生活?他们追求的梦想国到底在哪里? 直面奥姆信徒进行的彻底访谈,和河合隼雄先生之间的不设防对话实录,揭示现代社会包裹下的内心阴暗的一面。
  • 逃离奥斯维辛

    作者:(英)鲁道夫·弗尔巴,Rudolf Vr

    17岁的犹太少年鲁道夫·弗尔巴几度反抗,但最终被送进奥维辛集中营(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杀人工厂)。在集中营21个月,他目睹了176万人被屠杀,自己也十几次面临死亡威胁。但他凭着勇气、运气、智慧与品德,不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而且进入了数十万囚犯中的上流社会,甚至还和集中营里的一个美丽姑娘谈了半年美妙的恋爱。当得知还将有近百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骗到奥斯维辛屠杀时,他下决心逃出去告诉全世界真相。结果他真的成功了,他拯救了60万犹太人。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当代世界文坛最不可忽视的作家 ★入围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决选 ★曾获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 ★当代罕见的纪实文学经典,人类史上最浩大的科技悲剧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经历过这种事,我们如何相爱?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 安妮日记

    作者:(德)安妮·弗兰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小巧的篇幅容纳了文明的博大,精致的文字表达出了智慧的深沉。本书为丛书之一。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十五岁时在法西斯集中营悄然死去。本书是她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写下的日记。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开始,一直记到1944年8月1日,是纳粹罪行的真实记录,是对人性、和平和安宁的激情呼唤。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它们题材各异,体裁不限,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无所不包,随笔、散文、游记、自传、小说、论著应有尽有。一册小书,凝聚人类智慧,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我们和世界沟通心扉。本书为丛书之一。
  • 皇帝

    作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本书发表于1978年,记录了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统治的兴亡经过,揭示了这个非洲“雄狮之王”如何从卫国英雄逐渐转变成独裁帝王乃至被叛军驱逐下台的过程。 本书出版后,很快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1983年,《皇帝》被评为当年最佳图书。1987年英国伦敦皇家剧院把《皇帝》改编成话剧,搬上英国舞台,受到欢迎。1989年该剧又被搬上波兰话剧舞台,在波兰上演多次。 波兰传奇——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1932-2007) 1957年于日本转道北京,任特派记者。从此开始了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足迹遍及五洲四洋一百余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亲临火线,发回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 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拘关押。作为作家,获五十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候选人,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一生堪称传奇,他身兼记者、诗人、摄影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其身前身后都为他的祖国波兰留下了丰富的财产,被祖国人民誉为“世纪记者”。 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1892-1975) 1930年政变当国,加冕称帝,统治埃塞俄比亚长达四十五年之久。掌国期间,他积极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奴隶制,带领埃塞俄比亚走出贫穷落后,迈入现代国家体系。二战期间,他更带领军队全力抗击意大利侵略,收复失国,保障埃塞俄比亚独立主权,被人民尊为“埃塞俄比亚之父”,享有“非洲雄狮”的盛誉。 然而统治后期,海尔•塞拉西日益腐败专权,独裁统治愈演愈烈。为保障自己的皇权地位,他无视国内经济恶化,贫富差距日渐严重。七十年代国内大饥荒,饿殍遍地,海尔•塞拉西及其贵族集团依然纵欲享乐。直至全国范围的干旱出现,穷饿的百姓在愤怒中奋起反抗,各地纷纷涌现起义军,皇帝军队也频频倒戈。 海尔•塞拉西最终在兵变政权中丧失皇权,叛军领袖门格图斯执掌新政权。1975年8月27日,临时军政府宣布海尔•塞拉西当天因病逝世,但有传言称其被反对者门格图斯用枕头闷死。至此,这位“末代皇帝”黯然谢幕,雄狮帝国颓然倾覆。
  • 亚细亚的孤儿

    作者:吴浊流

  • 生命如歌

    作者:[美] 特雷西·基德尔

    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 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 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 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 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 地下

    作者:[日]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 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连休的“山谷”。也许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由你无法请假休息。 这样,你在平日那个时刻睁开眼睛,洗脸,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车站,像往常那样钻进拥挤的地铁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无从区别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个化装男子将用研磨机磨尖的伞杆尖头捅进装有奇妙液体的塑料袋之前……
  • 巨流河

    作者:齐邦媛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