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书信

  • 听傅雷谈艺术

    作者:傅雷

    《听傅雷谈艺术》主要内容:在这里,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涵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来。这里不仅包含了《傅雷家书》最重要的文字,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 Letters Along the Way

    作者:Carson, D. A.; Woodb

    For anyone who likes to read other people's mail, here is an intriguing batch of letters from a "senior saint to a junior saint." The new believer will find invaluable help in taking those early steps of faith. Others will find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on topics such as apologetics, science and faith, inerrancy, heart versus head faith, prayer, the changing face of evangelicalism, and trends emerging in American culture--all from a unique personal perspective. "The personal letter, when rendered with spiritual insight and graceful economy, can provide a remarkably personal and practical theological aide-memoire. And Drs. Carson and Woodbridge, a.k.a. 'Dr. Woodson, ' have provided such to young Mr. Timothy Journeyman--and all who are fortunate ought to possess Letters Along the Way. Terrific " --Dr. R. Kent Hughes, Pastor, College Church, Wheaton, IL.
  • 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

    作者:米卡尔·维尔特 ;卡特琳·希姆莱

    《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第一次将希姆莱人生中最重要的19年间与妻子玛佳的来往书信公诸于世,同时根据来往书信的顺序,穿插着史料,严谨叙述了同时期德国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和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发展演变历程。本书由两部分构成,海因里希与玛佳莉特书信往来,及帝国盛衰覆灭记史料叙叙事。
  •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

    作者:[日]千叶明

    本书是作者在东京大学讲学内容的基础上,又总结了在日中翻译学院里两个学期的授课经验写作而成。书中结合中国名人名家所撰写的传统书信范文实例,按照请托、感谢、馈赠、邀约、请求、婉辞、致歉、问候、祝贺和吊唁等主题分类介绍书信鉴赏与写作的专门知识和技巧,可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读写传统书信的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献的学习、研究有重要意义。
  • 书信选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涉及作家的创作、文艺观,政治思想和个人经历的重大事件,对全面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有重要作用。
  • 秋水轩尺牍

    作者:(清)许葭村著,萧屏东校注

  • 陈垣来往书信集

    作者:陈垣,陈智超

  • 兰姆书信精粹

    作者:查理·兰姆

    正如云雀的歌声那样随意自然,兰姆的书信已经超出了书信体的那种主要的自发性的价值。从作家头脑的构思到书写到纸上的文字,书信形成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潘克托兰泉流。兰姆的书信内容丰富,本书选编的是他与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当时文坛上的主要人物的信件。信中有他对自身悲惨家庭遭遇的深沉低诉,有对所到之处种种人情世故、时代风貌的幽默讲述,当然更多的是他对当时许多重要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品评。兰姆的书信如同他的散文一样,风格独特,回味悠长,是书信中的经典。
  • 旅行人信札

    作者:陈嘉映

    这些是1981年旅行时寄给北京亲友的信。我哥哥嘉曜极喜欢这些信,说要发表。他不是出版家,说说罢了。1993年回国,住在嘉曜留给我的房子里,收拾房间时发现了这些旧信,用心捆扎在一个盒子里。有朋友读了些片断,愿帮我出版,于是我请妹输入电脑,作了些修整,删除了纯属家务事的部分,给了这位朋友。不知怎么就搁下了。此后几年,有朋友约稿时,曾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裁下来充数。
  •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

    作者:李敖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ISBN:9787505716377,作者:李敖著
  • 论俄国革命 书信集

    作者:[德] 罗莎·卢森堡

    本书是著名的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卢森堡的《论十月革命》及近 200封书信的合集,体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宏伟的战略思想和博大的人文关怀。
  • 共悟人间

    作者:刘再复 刘剑梅

    对爱的领悟 ──读《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 丁国强 刘再复与女儿刘剑梅的书信既富有性情又不乏深邃的思考。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审美关系,不同于“老子训儿子”那种统治模式。刘再复在序言《女儿·女性·女神》中将这种情结表述得很清楚。《红楼梦》以来,“女儿世界”便是对抗世俗的一股脆弱的力量,她们以不染尘埃的纯净和柔美与肮脏的“泥世界”划清了界限。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女儿世界”是自在的,也是永恒的,男人世界的功名争斗与她们无关。刘再复和刘剑梅用“赤子之心”来观照女人的天性,这显然是一种审美视角。在《共悟人间》这本书中,父亲和女儿的形象与传统权力结构的定位大不相同。他们用个人化的方式来交流,父亲是个人化的父亲,女儿是个人化的女儿,我们几乎看不到代沟的痕迹。思想者的心灵空间本来就是不能用代际关系来划分的。《傅雷家书》中的父亲是一个教师加长者的形象,虽然十分亲切,非常动情,但是,父亲讲述的道理是不容动摇的。而《共悟人间》中的父亲则是一场对话的普通参与者,父亲没有掌握额外的话语权。刘再复在与女儿对话时,特别注意把握这种界限,不把话语权力的触角延伸到“你自己的世界”。耐人寻味的是,父亲在这里是不坚定的,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迷惘和哀愁。他已经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心灵知己,原原本本地交出了自己的思想实底。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儿子往往是父亲的复制品,而女儿这一角色却没有如此沉重的文化负载。已成为文学博士的刘剑梅在学术和思想上并没有吃父亲的老本。刘再复也希望女儿有别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刘再复十分推崇《红楼梦》的世界,这是一个审美的、形而上的世界,更接近于人的本真状态。刘再复的这种唯美主义情绪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只有结合刘再复个人的经历和人格背景来考察,我们才能够理解这种偏执。出于对名利生活的厌恶,刘再复选择了寂寞和孤独,也由此获得了审美自由。将真理融化于日常生活当中,用一种亲切的口吻来与之接触,轻松而且自然。这显然是一种大境界。在《共悟人间》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这场精神对话的当事人都在竭力脱离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的控制,他们强调用一种齐物之心来确立心灵的平等,用一种平常心来体味人生。由于没有概念的干扰和外在目的的介入,父女俩的“闲谈”渗透着悟性和灵气。没有刻意的标榜,也没有牵强的解释,更没有无聊的应和,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交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当下这个数字化时代,刘氏父女的书信往来可以算是一个特例。用家书这一传统的文本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解。我们的心灵被许多异物包裹着,腐蚀着,要想剔除这些毒素,必须付出真爱和关怀,刘再复称之为“刻骨铭心的大体验”。一个冷漠的人是没有什么学问而言的。刘再复说:“所谓学问,也可以说是对爱的大困境的领悟”。没有真切的感悟,光靠玩弄一些新名词来唬人,那种理论家迟早会被人们所抛弃的。现在是一个人精儿扎堆的时代,不仅在官场、商海,就是在学界,也有许多机灵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投机取巧,用挖空心思的“小聪明”来兑换蝇头小利。这些人忙活了一通,到头来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把自己放逐到了生命的负面。 刘再复说:“聪明过头,就会抛弃心灵”。这一警言不能不听
  • 湘行集

    作者:沈从文

  • 三叶集

    作者:宗白华

    簡介: 本書為宗白華、田漢、郭沫若三人青年時代的通訊集,1920年出版時,被比作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用三葉矗生的植物作為集名來象徵三人的友情。其中大體以歌德為中心,此外也有論詩歌、近代劇、婚姻問題、戀愛問題還有宇宙觀和人生觀等問題的討論,三位學人憑著尺素書,精神往來,契然無間,所表現的文字,都是披肝瀝膽,態度嚴肅而真切。
  • 济慈书信选

    作者:约翰·济慈

    济慈书信选,ISBN:9787530635957,作者:(英)约翰·济慈著;王昕若译
  • 札记与书信

    作者:契诃夫

    《插图本百年契诃夫:札记与书信》收入了契诃夫的札记和书信两部分的作品。书后附有《感悟契诃夫》。
  • 胡适书信集(上中下)

    作者:

    有关本书编辑体例,简述如下:   (一)本集只收胡适本人的书信,共1644通,(包括信函、电报和明信片)最早的,起于1907年,最晚的是1962年。内中部分书信系首次刊出。   (二)所收书信均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凡有年月而无日,或年月可考而无日可考的,编在各该月之末;凡年份可考而月日无可考的,编在各该年之末。对于年、月、日尚不明确的信函均在信后注明“暂系于此”,以待确证。有些署阴历月日的信函,则在括号内注明公历日期。有些信原无具体日期,经编者考证其日期后,则用(  )注明。   (三)所选书信后面的附件或剪报,均系原信所有,故一并收入。   (四)书信内外文词汇的中译注于原文之后,以[  ]号标明;外文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择要酌译。   (五)书信中原有错字、别字、衍文和佚文的校勘,以[  ]号标明,均加在正文之内。原稿无法辨识的字以口示之。
  • 烟雨故园路

    作者:荷尔德林

    本书辑录了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66封书信,这些书信分别出自其生活的不同时期,但自成一体,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位伟大诗人的复杂情感与丰富思想。他在日常生活事件的叙述中所呈现出的特殊思维方式,可以看作是其伟大诗作中所散发睿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书信的平易与笔调的流畅更为我们直接进入诗人内心深处提供了一扇方便之门。
  • Here and Now

    作者:Paul Auster,J. M. Co

    The high-spirite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Paul Auster and Nobel laureate J. M. Coetzee Although Paul Auster and J. M. Coetzee had been reading each other’s books for years, the two writers did not meet until February 2008. Not long after, Auster received a letter from Coetzee, suggesting they begin exchanging letters on a regular basis and, “God willing, strike sparks off each other.” Here and Now is the result of that proposal: the epistolary dialogue between two great writers who became great friends. Over three years their letters touched on nearly every subject, from sports to fatherhood, film festivals to incest, philosophy to politic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art, death, family, marriage, friendship, and love. Their correspondence offers an intimate and often amusing portrait of these two men as they explor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ere and now and is a reflection of two sharp intellects whose pleasure in each other’s friendship is apparent on every page.
  • 故人书简

    作者:黄裳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黄裳先生的有关名人书信的散文集,集中收录了作者与我国近现代名人书信往来的原文及相关的回忆和解释的文章。文笔自然流畅,回忆情节娓娓道来,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