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信仰

  • 林巧稚

    作者:张清平

    林巧雅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这部文学传记以林巧雅的医学生涯为经,以她的成长背景为纬,真实地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博爱的人文精神,以及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在对协和医院历史的梳理和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挖掘上的精雕细刻,使人们得以走进和了解这位“东方圣母”式的女性。...
  • 冈底斯遗书

    作者:陈庆港

    那是一次逼近天堂,逼近死亡的旅程。那次旅程,让我懂得死亡不是终极,今生今世只是你的一部分。明白生命是个奇迹,它与万物相连,没有独立的存活,一切都与天有关、与地有关、与山有关、与水有关、与云有关、与风有关、与雨有关、与草有关、与树有关、与羊有关、与狼有关……与善有关、与恶有关……与你有关、与我有关……明白每个生命都是另一个生命的神灵…… 《冈底斯遗书》是陈庆港首部小说作品,这部作品的渊源来自于他本人去西藏阿里的一次旅行。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曾征集组建一支八人的“敢死队”,远赴当时交通还很不方便的阿里采风,一路上险情不断。突然有一天,他接到拉萨的一个电话,说有一无名死尸身上留有一张纸条,上面有自己的名字。 主人公突然想起当初的八人“敢死队”,死者会不会是其中的一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大量对西藏风情的描述,以及对人性的探问,都值得读者回味与思考。
  • 约翰·牛顿自传

    作者:约翰·牛顿

    《约翰•牛顿自传》是一本信体自传,为我们了解作者传奇般的一生提供了详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第一部分,约翰•牛顿用14封信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早年航海生涯的种种痛苦,从事贩卖奴隶贸易的遭遇,以及后来生命中奇妙的转变。 第二部分,收录了作者追忆、悼念亡妻的诗文,文中流露的挚爱深情令人潸然,而他们从信仰而来的平静安然,又给人极大的鼓励。 第三部分,收录了关于生命成长、罪以及悔改的感悟文章。这些文章帮助过很多人,使他们的生命发生改变,建立正确的信仰基础。
  • 隐士

    作者:[美] 法朗士

    隐士,顾名思义:隐者,藏也:士者,知识人也。 可是,知识人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作者法朗士通过梳理隐士的传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镜框中封存的一幅幅隐士的精神画像。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本质上是充满欲望的,且欲壑难填;当人试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时,就必然要面对孤独。隐士就是一种承受孤独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我,寻找原初。 在与孤独结伴的途中,隐士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朝圣之路:他们有的躲到杳无人迹的沙漠,有的走进修道院,有的步入苦修会,也有的跑到瓦尔登湖(梭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隐士生活似乎并非总如他们期望的那般安静,他们中有人在经历了一段隐士生活后又重回尘世,有人则时而隐修,时而回到尘世,也有人因隐修生活总被来访的客人打扰而不得不一再更换地点……本书为我们细致地描述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想象的隐士生活。 无论何种隐士,他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智慧的言辞、无声的沉默、斐然的修为,在经过岁月的百般的锤炼后,终成了时间里的金,深夜里的光。
  • 大河之源

    作者:帕特里夏·圣约翰(Patricia St

    “等着瞧!我一定要学坏给你们看!”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很不幸,弗朗西斯也开始这样想了,因为他遇上了一大堆麻烦事。他不但这样想了,当“他们”要砸拉姆家外面的电话亭时,他还帮忙了。 而他寄住在河边农场的那段时间里,弗朗西斯找到了清洁和爱的水源头。他的心被这爱清洁了,他那些麻烦事也开始有了变化。
  • 超越信仰

    作者:V.S.Naipaul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享譽國際的作品: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等四國見聞錄。 在印尼,奈波爾發現村野中人,他們在回教和科技的影響下,喪失了自己的歷史。在伊朗,他發現一種宗教專制,這種制度對人民的迫害和沙皇殊無二致。奈波爾在伊朗還遇見一些人,這些人對宰制他們日常生活每個層面的宗教規定已厭煩透頂。巴基斯坦──在悲劇性地實現回教再創的幻想之後──繼承了不共戴天之仇,繼承了皇宮,也繼承了古老的殘暴;接著齊亞總統又用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億美元製造宗教恐怖。在馬來西亞,「回教青年組織」依舊存在,甚至蒸蒸日上,人們不論在身心或地理環境上,都希望擺脫天人交戰,並努力實現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從精神虛無中活出真正的信仰。 本書所談的是當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皈依回教的影響,書中人物眾多,情節動人,全用奈波爾自己的方式呈現。回教是阿拉伯宗教,回教對皈依信徒有阿拉伯式的要求,因此所涉及的層面不單只是私人的信仰問題,還包括阿拉伯回教對皈依國家的歷史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皈依的回教徒(不是阿拉伯人的回教徒)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 灵魂的高度

    作者:宁子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只有过“第一状态”(现实状态)和“第二状态”(理想状态)的文艺。而“第三状态”(神圣状态)的文艺却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但在西方文学艺术中,最能触动人类心魄并使我们对之产生崇敬之意的东西却常见于“第三状态”的文学艺术中。我们相信“第三状态”的文艺也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精神之地。这地在21世纪应该进入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视野。 读宁子的文字,最喜欢的是那一份内在的宁静和从容。宁子说,上帝的法则是从容而优美的。我相信,从容本身就是优美的。从容中有一种神性。在这个集子里,宁子还谈到了爱、分享、沉默、幸福等等。在她的笔下,福音是美的,信仰是有诗意的。我仿佛听到,上帝在她的宁静的心上演奏着从容的乐曲。 ——周国平
  • 爱的简约

    作者: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灵修笔记(中英文对照)——《爱的简约》分喜乐、分享、信心、爱、祷告、使命六个主题,与你一起分享特蕾莎嬷嬷的爱人之道和快乐之道。 仿佛圣爱的化身,穷人的守护天使 ——特蕾莎修女圣爱灵修箴言录 童年时的特蕾莎修女曾问父亲:“世上有没有可以医治贫困的药?”父亲爱莫能助的表情深印在特蕾莎幼小的心灵中。特蕾莎修女奉献自己成为了一名修女,后来跨越修道院的高墙,以加尔各答贫民为起点,展开了她伟大的救助贫困的工作。
  • 无语问上帝

    作者:(美)杨腓力

    我们的生命中是不是有很大的失望,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过?我们的人生中是不是遇到很多难以解释的磨难和困苦,挑战着我们的信仰? 现实生活和信仰盼望之间似乎总存在一条鸿沟,叫我们心生怀疑,大声发问: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了吗?上帝隐藏了吗? 杨腓力以其独特的视角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从旧约到新约,从亚伯拉罕到约伯,从耶稣到保罗,他发现:要了解上帝的作为,先要了解创世以来,上帝与人之间发生过的种种爱恨纠葛,才能明白为什么今天我们处于一个看不见上帝,却要凭着信心来经历上帝的年代。信心即是相信即使在黑暗低潮中,上帝的爱依然存在。上帝需要人类给他的,不是对他彻头彻尾的分析,而是单单的爱。
  • 送你一首渡河的歌

    作者:洪啟嵩

    《心經》,雖然只有短短二百六十個字,但是飽含著究竟的生命智慧。不同時代的人,面對著不同的變化、混亂、苦難,都能從《心經》裡找到解脫與平靜。這是《心經》超越宗教與地域,而廣為各方人所誦讀的原因。《送你一首渡河的歌》,是洪啟嵩從前所未見的角度來詮釋、解讀的《心經》。洪啟嵩在佛法上有多年修證,有許多著作,已為大家所熟知。 但是《送你一首渡河的歌》,卻是以他獨特的繪畫,結合他散文風格的文字,獻給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的心靈之歌。在如此急速變化、混亂的年代裡,一個人可以如何活出「自在」,使自己的心沒有疑惑?遠離執著、迷惘與煩惱,安住心之寂靜喜悅,不會受到內外環境的制約,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者?《心經》正是最深秘的智慧甘露。 洪啟嵩的畫風不拘一格,線條自在流暢,氣韻生動,前作《愛情的22個關鍵詞》裡,部分畫作就是巧用了化妝品的素材畫成,別出心裁。而他在《送你一首渡河的歌》裡,更希望用一種全新的藝術風貎,重新詮釋《心經》的意境。洪啟嵩在畫紙上的那一抹,究竟是河流、還是人的胴體?那是沒有既定的答案,如果我們把心放鬆,把眼睛整個放鬆,它就會像明鏡一樣,照見生命的實相,讓我們成為觀自在者。書中的畫作,宛如生命之河沿途的風景,只要敞開心扉用眼觀、用心領受,你可以悟出生命觀自在的智慧。 本書所附的心經英譯版本,是由洪啟嵩所翻譯。
  • 心灵爱语

    作者:卢云

    《心灵爱语》是卢云的“秘密日记”,写于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当时,他突然失去了自尊、被爱的感觉以及生活工作的动力,甚至失去了刘神的盼望。他虽然经历了极大的煎熬和绝望,却仍然能够坚持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每一天的“死荫幽谷”,感悟均来自他与帮助者之间的对话。
  • 追寻与回归

    作者:基甸

    《追寻与回归》是资深网络作家基甸的一个博客文集。正像书名所指的那样,这是一本关于追寻与回归的书。人的一生似乎就是追寻的一生,追寻着那个能安顿自己身心的精神家园。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没有找到。有的人好像已经找到了,最终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得着满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书中你能看到怀揣乡愁的落寞,也能发现身心得到安顿后的平安与喜乐。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 歌手

    作者:齐宏伟

    主要内容: 《歌手》广泛描写了北京、上海、南京、海南、温州、烟台乃至贵州凯里、四川汶川等各地的中国家庭教会事工,刻画了一大批慕道友、初信者、全职工人和牧者及挂名基督徒和异端邪教者的种种面貌和心态,力图在音乐、绘画、诗歌、爱情等各领域见证《圣经》真理,如高手弈棋,布局大开大阖,几涵盖当代中国基督徒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阿信称赞本书如中国基督徒生活之“清明上河图”。 阅读对象: 1、适合非信徒阅读,可看到一个人如何从不信到信的全过程,从基督教文化理念和基督徒的生命见证两方面看到基督教的美与真。 2、适合基督徒阅读,可欣赏到上帝在神州大地的奇妙作为,也反省有形教会和人性中的幽暗,见识挚爱和恩典如何充满人间。 3、适合爱好当代文学的读者读,看看本书是否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为当代文学补上了灵性,为文字肉身补上了天道,为艺术搭建了天梯。 4、适合有困惑和迷惘并愿意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广大读者读,本书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脚下的泥泞而忘记了头顶的灿烂星空。
  • 一生的呼召

    作者:葛尼斯

    回应那至高者对你的呼召
  • 不要惧怕

    作者:约安·克里斯托福·阿诺德

    【内容简介】 人人害怕遭遇意外事件、恐怖攻击;害怕疾病与死亡;害怕孤独与悲伤…… 本书不但讲述了多位平凡的男女老少如何得到力量克服深层恐惧的经历,更穿插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克尔凯郭尔等人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本书将帮助读者产生坚定的信念:即使身处焦虑时代,亦能将生命发挥到极致,安然面对人生各样危机与挑战! 目 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根基 第二章 恐惧 第三章 绝望 第四章 丧子 第五章 尊重 第六章 童心 第七章 期待 第八章 预备 第九章 意外 第十章 弃医 第十一章 天佑 第十二章 苦难 第十三章 信仰 第十四章 勇气 第十五章 医治 第十六章 关怀 第十七章 死亡 第十八章 哀悼 第十九章 复活 作者后记 编者后记
  • 相信

    作者:[英] 苏·斯通

    《相信:幸福源于最简单的信仰》介绍了作者亲身故事以及她得到的启发。在15年前,苏•斯通迎来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时光,苦心经营的公司破产,相爱10年的丈夫不堪压力选择逃避,从小到大生活的老房子也迫不得已出售。不过,这些不幸的往事不是苏•斯通希望大家关注的,《相信:幸福源于最简单的信仰》的真正重点是:她在潜意识思想以及情感三个方面,领悟到了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从命运手中扳回一局,获得幸福快乐内心宁静和富足生活。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相信!相信是一种力量,当你相信自己美丽、富有、强大、幸福……便真的可能拥有。 苏•斯通为我们完美验证了相信的力量:她看中一所大房子,于是经常像回家一样去看那所房子,想象给房子换上漂亮的地板窗帘栅栏……一年后,她带着孩子们搬了进去。 她最中意蓝色宝马敞篷车,于是想象开着它带着孩子们兜风,翻山越岭,来去自由……一年后,拉风的宝马车也成为她的家庭一员。 她希望在5月31日卖掉公司,于是写下目标,并想象完美结束最后一笔业务,和家人朋友一起共饮香槟……三个月后,签订出售合同时发现正是5月31日。 《相信:幸福源于最简单的信仰》教你如何让自己拥有相信的力量?对产生在大脑中的思想进行过滤,消除所有消极思想,替换成积极思想。想象自己像丢垃圾一样把负面想法扔掉,然后立刻在脑海中画满幸福画面。
  •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作者:林语堂

    本书主要记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生平及信仰之旅,是解读林语堂的珍贵资料。正文部分是林语堂多年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述其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和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对往圣先哲言论的探讨等。附录部分包括“林语堂自传”和“八十自叙”,主要记述了林语堂的生平经历,信笔挥洒,豁达、从容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 西藏一年

    作者:书云

    “神秘”仍是这片雪域圣地的标签,多数人对西藏的认识仍停留于对“香格里拉”的幻想。 作者满怀对高原的痴迷与眷念,多次亲身入藏,以深沉关切的心灵,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记录他们在春夏秋冬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感人至深。 行止作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八位真实人物的真实生活与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描绘,让雪域的圣洁与美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真实的西藏在转经筒的无声旋转中,在飘荡于千年圣地的嘹亮歌声中缓缓展开……
  • “蝙蝠”文库系列丛书(4种)

    作者:

    本书是《蝙蝠文库·自由选择丛书》之分册。本书遵循“经典文本,轻松阅读”的宗旨,选择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师作品。采用汉语翻译界的经典名译,遍求灵性高人配画设计,做出一套大众普及版本的汉译世界名著,构筑轻松愉快的经典阅读空间。本书所选内容均为久经历史考验所沉淀下来的经典名作,是世所公认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 希望本书成为普通读者和人文经典之间的一座桥梁,使更多的人品尝到读经典的愉快,也使更多的人文大师成为普通读者的心灵朋友。
  • 狱中书简

    作者:(德)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本书是朋霍费尔思考与追求的人生当中留下的最后一部名著。作者不仅面对绞刑架,而且背负十字架;不仅身陷单人囚室,而且置身世俗世界。他对人的生存和本质等问题所作的超乎监狱围墙的思考,决定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监狱文学”或“死囚文学”,它不仅仅是“监狱文学”,也可以说是“监狱哲学”或“监狱神学 ”。 “这是一位卓越的德国神学家最后的遗著,他正视了在20世纪成为一名基督徒的难题,并且在纳粹手中成了一名烈士。” 在备受折磨和凌辱的牢狱生活中,朋霍费尔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并无比平静地面对死神的到来。他的文字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因为他的心灵也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