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波伏瓦

  • 形影不离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小说手稿首度面世。

    一部曾被萨特“判死刑”的小说,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友谊。

    波伏瓦养女作序导读,附波伏瓦珍贵照片、手稿、信件。

    ——————

    九岁那年,希尔维初次遇见与她同岁的女孩安德 蕾 。她从未见过如此酷的女孩。与乖顺的“好学生”希尔维不同,安德蕾聪慧却叛逆,对一切若即若离。她经历过可怕的烧伤,身上带着火的印记。为了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她不惜用斧头砍伤自己。

    她们变得形影不离。这感情炽烈、深入灵魂。从一起违抗学校秩序开始,循规蹈矩的希尔维一步步走向自由;生而不羁的安德蕾,却在家庭和礼法的约束下, 步步挣扎,逐渐成为困兽。

    ——————

    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扎扎去世后至少30年里,波伏瓦都觉得她的自由是用扎扎的生命换来的。——《波伏瓦传》

    我们一起与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厌恶的命运抗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相信她的死就是我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价。——波伏瓦 《端方淑女》

    ——————

    《形影不离》收录于磨铁经典第一辑“发光的女性”。本辑所选5部作品(《小妇人》《简爱》《一间自己的房间》《形影不离》)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呈现出一条关于女性自我发现、丰富和创造的历史脉络。

  • 战斗的海狸

    作者:(法)达妮埃尔·萨乐娜芙

    “战斗的海狸”:1939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张小照片背面的写下的这几个字就像一个许诺,描绘了她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同样一丝不苟的人生规划。 战后、冷战时期、反殖民时期的政治冲突把她推向激进,思想中几乎没有怀疑、宽容和妥协的余地。她作品的大获成功、《第二性》在并非全是女性的读者那里引起的全球性反响,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之后《回忆录》让这一形象更加鲜明。一个被她塑造、由她掌控、清晰明确的形象。有时候缺少一个狂热的、被生活的热忱和虚无的恐惧所困扰的女人内心的种种矛盾。 描绘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形象,同时也意味着在讲述20世纪,这个“极端的世纪”。一个彻底对抗的世界,法国知识分子在其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伟大的良知”,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有时到了盲目的境地。种种伟大意识形态的破灭、欧洲霸权的终结、全球化都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重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火热的作品,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把对绝对的热衷让位于一种对她曾经直面的大问题没有给出答案的相对主义,我们是否该因此而沾沾自喜?
  • 萨特和波伏瓦的共同道路

    作者:(美)阿·马德森(Axel Madson

    根据美国纽约出版社1980年版译出。本书描述了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和波伏瓦的相识、相恋、生活及成就。
  • 名士风流

    作者:(法)波伏瓦

    本书展现了二次大战后法国知识界彷徨歧路,求索奋进的一群众生相。
  • 波伏瓦

    作者:萨莉・J・肖尔茨

  • 模糊性的道德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本书收录两篇随笔,是波伏瓦存在主义理论入门之作。《模糊性的道德》阐述了存在的双重性,并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作了深刻的思考。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下,波伏瓦开始研读黑格尔、克尔恺郭尔、康德等哲学先驱的著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提出了“存在的模糊性”的观念。她主张承担自身的存在,争取自由,让我们的存在处于向无限性开放的有限性中。正像那个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不管结果怎样,做你该做的事。”《皮洛士和齐纳斯》一文讨论人类行动的尺度、行动的目的和价值。
  • 第二性——女人

    作者:[法] 西蒙·波娃

    第一部形成期--第二部處境--第三部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Cover. Translation of: Le deuxieme sexe.
  • 名士风流

    作者:西蒙娜 德 波伏瓦

    本书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继《第二性》之后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命运的辉煌巨著,作者以遒劲有力的笔触,深刻展现了二次大战后法国知识界彷徨歧路、求索奋进的众生相。这里有历经磨难而坚守生活信念的作家,有鄙视功名而始终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专家,有锐意进取而终于落拓的哲学家……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深刻动人地描写了他们的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使本书成为观照那一时代知识分子心态与命运的一面镜子。
  • 第二性

    作者: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

    本書主要分為二卷,在第一卷,主要是從宏觀面來討論婦女的處境、權力及地位的變化,以女性群體的角度去討論婦女問題。作者先討論生物學、精神分析學、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對女人的看法,從而解釋所謂「真正的女性」這個概念如何形成。文中揭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還以斯湯達和D.H勞倫斯等五位作家為例,說明西方文學對婦女的態度。 在第二卷中,主要從微觀面的研究描述了各個年齡階段、各種類型女性的生理、心理以及處境的變化。 作者沿著從童年到老年這條生命的發展軌跡,以各類婦女(女性同性戀者、妓女、戀愛中的女人或情婦、修女、獨立的女人或職業婦女)為對象,大膽的探討了女性的個體發展史。 「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這是波娃在這本書中的一句名言;他告訴女人:原來女人是可以有選擇的;而選擇必須建立在深刻的自覺、足夠的勇氣、以及自信與努力之上。
  • 知性与叛逆:追求自由的波伏瓦

    作者:李亚凡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波伏瓦回忆录》。 波伏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终身知己。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那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荡气回肠,而他们各自与其他异性和同性间的性生活既遭非议,又引人关注。 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瓦的一生活得充实而真切。其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瓦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 女宾

    作者:(法)波伏瓦

    <女宾》是波伏瓦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不仅写了自己,而且还有她的终生伴侣萨特,以及他们的朋友奥尔嘉。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评论,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优雅的弗朗索瓦丝,年轻刻薄的格扎维挨尔,以及爱着这两个女人的皮埃尔,试图在三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三重奏,“三个竭尽全力彼此相爱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三重奏却演变为“三角恋爱”,嫉妒丛生,处处隐藏着猜忌与荒唐。维护格扎维埃尔却又饱受其折磨的弗朗索瓦丝,终于做出了决定。
  • 名士风流 I

    作者:(法)波伏瓦(BeauvoirS. D.

    《名士风流1》有纪实的影子,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 女客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 长征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长征》是半个世纪前在法国轰动一时、跨时代的权威读物:它几乎讨论了关于中国的一切;它颠覆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舆论,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是研究新中国的必读书之一。 《长征》是时代的忠实记录:“将来,人们可能会对《长征》提出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明天就会过时……但中国现在发生的故事太激动人心了,各个阶段都值得记录下来。” 《长征》涵盖中国百科,其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建筑、工农业生产、家庭、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它有自己的气候、植物群和习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要试着去破解。”
  • 名士风流(全二册)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这是西方女权运动领袖、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继《第二性》之后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命运的辉煌巨著。它以遒劲有力的笔触,深刻地展现了二次大战后法国知识界彷徨歧路、求索奋进的一群众生相:这里有历经磨难而坚守生活信念的作家;有鄙视功名而始终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专家;有锐意进取而终于落拓的哲学家;有渴望与人发生肉体关系而后性感全面复苏的女歌手……作者以哲学家的冷峻、女作家的柔情,深刻动人地描写了他们的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使这部小说成为观照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 寄语海狸

    作者:(法)萨特

    恰如萨特本人所说,书信是他“直接的生活实录”,是他“生活的一种见证”。这些写给其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及几个好友的信,真实且不加掩饰地记述了作者当时的日常生活和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展示了他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婚恋观和哲学世界观。 虽说书信不是小说,萨特的书信却常常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他周围的诸色人等在其笔下亦如文学典型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这所有的人物中,形象最饱满,色彩最丰富,思想最充实的,无疑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萨特本人。读者从这些秉笔直书的书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萨特如何度过他的每一天,乃至每一个小时,了解到他如何积累生活,如何读书、写作,如何面对世界的动荡和巨变。对那些有兴趣探究特其人、其思想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且无法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 波伏瓦与双性气质

    作者:(英)玛丽亚姆・弗雷泽

    本书在近来后结构主义和同性恋争论的语境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份和主观性的新概念。作者指出,分析、甚至“解构”身份和自我的各种努力仍然有赖于西方关于身份的一些核心技术,如个性、有界性、自主、自我实现和叙述等等。正是通过对自我的各种创作方式和被归于波伏瓦的性别气质的探讨,本书的分析才具有了超出波伏瓦个体的普遍意义。本书对所有关心自我、身份、性别气质和欲望问题的人来说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而对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将主要采用德勒兹(Deleuze)对福柯的分析(1988年)。德勒兹声称,福柯的著作改变了“思考的含义”(德勒兹,1988年,p120);福柯则宣称,“本世纪将被认为是德勒兹的”(福柯,1977年,p165),这进一步加强了这两位思想之间概念上的联系。罗西·布雷多蒂(Rosi Braidotti)指出:“哲学因福柯—德勒兹的联系而成为创造性、积极性和批判性的工作”(布雷多蒂,1991年,p67),如果不联系德勒兹,福柯的著作就绝对是不完整的,因为德勒兹“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追随福柯,并且以多种方式继续进行远远超出其创始者目标的福柯式事业”(布雷多蒂,1991年,p66)。本书肯定了布雷多蒂的主张;我将会表明,虽然福柯的著作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自我技术分析,但他自己的自我概念,即一种自我美学,却最终不足以说明本书所提出的“双性气质”。
  • 不与心爱者结婚-萨特与波伏瓦的爱情札记

    作者:汪洖

    萨特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波伏瓦也是享有世界盛名的最权威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当代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其代表作《第二性》被誉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萨特与波伏瓦的关系也是前无古人的,独创的,完全不受世俗和传统观念束缚,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类关系的最高境界:他们亲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没有结婚,相伴一生,却又各自享有自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该书从萨特、波伏瓦两人的思想成就,两人之间奇崛的关系,及他们两人分别与别的异性的关系出发,对人类两性关系及这种关系的各种可能性作深入探溯及思考,深入人物的灵魂世界。 本书适合文学爱好者,文科大学生,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探讨了萨特与波伏瓦这对情侣的情感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生命状态。作者以跨文体、思辨性的随笔形式,融写实、想象、故事、书信、日记、议论、抒情于一体,从萨特、波伏瓦两人的思想成就,两人之间奇崛的关系,及他们两人分别与别的异性的关系出发,深入人物的灵魂世界,对人类两性关系及这种关系的各种可能性作深入探溯及思考,同时也对当代人的情感婚姻中敏感的、深层的问题,有着得体、到位而富有启发性的探索。 作为名人,作为哲学家、思想家、作家,他们的情感故事也只能是特例,他们的情爱模式在世俗生活中没有可复制性,世俗的人没有消受这种爱的能力与心力。但是,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反观我们自身,更好地打量自己: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两性,关于自由,关于忠诚,关于永恒的人类关系……
  • 波伏瓦美国纪行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1947年 1月,被《纽约客》誉为“最美丽的存在主义者”的波伏瓦拿着灵魂伴侣萨特的介绍倍抵达美国,展开为期四个月的旅行。 1948年,她在法国出版日记体游记《波伏瓦美国纪行》,起初并不受关注。如今这。本书已经绽放光芒,被视为游记中的扛鼎之作。波优瓦游遍了美国的城市与乡间,沉浸在美国文化、习俗、人物与风景中。这是一本心灵游记,作者着力于观察美国的人文精神.对美国心灵的分析一针见血。这次美国之旅,更使她结识美国作家艾格林.从此背着萨特展开一段十多年的越洋爱情。
  • 波伏瓦回忆录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岁月的力量》(1960)、《第三卷:事物的力量》(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