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學

  • Obedience to Authority

    作者:Stanley Milgram

    The Milgram experiment was a series of seminal social psychology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Yale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Stanley Milgram, which measured the willingness of study participants to obey an authority figure who instructed them to perform acts that conflicted with their personal conscience. Milgram first described his research in 1963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and later discussed his findings in greater depth in his 1974 book,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The experiments began in July 1961,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tart of the trial of Nazi war criminal Adolf Eichmann in Jerusalem. Milgram devised the experiment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Could it be that Eichmann and his million accomplices in the Holocaust were just following orders? Could we call them all accomplices?"
  • 天使走過人間

    作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 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他多年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經驗,以及《論生死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等相繼推出的著作,協助許多瀕死病患安詳的面對死亡,更撫慰無數臨終病患親屬的心,幫助他們克服失去摯愛的傷痛,晚年更致力於愛滋病感染兒的關懷與照料。這本書就是她在生命的餘暉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如今,面對自己的死亡,七十一歲的她,娓娓道來自己的一生,並闡述了她心中不變的真理──死亡並不存在。生命給人生最大的啟示,是提醒我們:珍惜「生命」當下的美好,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愛」。 本書共分為四部分,分別紀錄她少年、壯年、中年及老年的多采人生。閱讀她獨特、堅韌、充滿爭議但又充滿啟發的生命故事,就像經歷一場豐富的心靈之旅。 侯文詠強力推薦:《天使走過人間》是作者在晚年中風後,對於生命餘燼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每每掩卷,被她的奉獻、無法摧折的生命力與持續散發的光與熱所撼動,無法自己。 王念慈強力推薦:多年來我從事臨終關懷的宣導、在愛滋病房做義工,每每面對「死亡」時,仍不免經驗強大的悲慟挫折,和對生命不解的困惑。讀她的回憶錄,我再度充滿了最初的熱情、找回了繼續下去的力量。
  • 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

    作者:約翰.布雷

    作者簡介  約翰.布雷蕭,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出身於酗酒的家庭,神學院畢業後進入修會,立志傳教,卻因毒癮被強制送入戒毒中心,現為心理輔導及著名的公共電視製作主持人,他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講述家庭理論並以自身的經驗印證人會受傷亦會康復的信念。 家庭素質的重要  這本書談的是家庭-我們一生的起點和最深的夢鄉。  出人意外地,這書既不溫馨也不甜美,卻充滿了真實的痛楚,作者寫盡了家庭帶給人們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邀請讀者用真實的勇氣去閱讀,以便發現自己身上可能攜有的傷痕和偏差的來源,去蕪存菁找回健康的自我。  書中嚴正的指出父母可能給孩子的傷害,卻無意對父母的善意親心作任何的指控與批判,因為他們已經窮半生精力,給了孩子在他們所知範圍內最好的對待,而父母也曾經是家庭中的孩子,許多不妥當做法也只是家庭系統當中本能的代代相傳而已,傷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經受傷的孩子,在看清整個家庭系統的來龍去脈之後,會使我們對曾度過辛苦童年的父母,增諒解和親近。  在我們本土化的工作中,更見到許多屬於中國社會中獨特現象而於家中引發的特殊主題,例如:四十年前因戰亂而引起的家庭分離;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分別給男孩和女孩帶來的不同壓力;養女,指腹為婚及童養媳制度,曾經給我們上一代帶來怎樣的苦難而間接影響到我們這一代的成長。  這許許多多的經驗使我相信:家庭真的會傷人,而人的康復也絕非不可能,當見到一個人由來自出身家庭的羞恥感而逐漸走向自尊和自愛時;當我見到一個幼時曾被打得遍體鱗傷,而現在長為一位慈愛的父母親時,我相信人具有強韌的生命力,才使我們這些從事心理復健工作的人沈醉其中,樂此不疲。
  • 愛的藝術

    作者:佛洛姆

    「愛」--是天性,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需要給予愛和接受愛。惟有通過彼此的愛和諒解,人類才能緊緊結合在一起,以渡過目前世界性的危機。
  • 达蜜经济学

    作者:Tyler Cowen

    這是個「達蜜」(.me)的時代。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氛圍裡,每個人都是媒體,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發出聲音,但是接下來呢? 我們花許多時間上網,這許多時間,我們在幹什麼?在撲浪、臉書貼文、打簡訊、玩Google?這一切代表什麼意義? 作者身為一個經濟學家,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的格主,還是個「資訊大胃王」,熱愛文學、音樂美術、美食等等。他想探討的是: ◎傳統經濟學是研究人對於客觀環境的反應,也就是人的行為; ◎再深入一些的行為經濟學,加入心理學的因素,探討誘因、動機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作者再加入「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的因素:每個人的神經組織結構都不一樣,這是唯一能夠確立每個人「主體性」的元素;神經組織結構體現在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上,尤其是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包括網路的資訊、音樂、文字、繪畫、與人互動)。 人們在腦內編排資訊(mental ordering)的方式,會塑造出不同的品味、美學觀、對事物的認知,接著是行為。因此,他針對人們運用網路和接觸文化的模式,做了一番人類學式的觀察: ◎現代人熱中於「編排資訊」:在iPod上編輯歌曲或專輯、在網路洪流中搜尋整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1章) ◎人們喜歡文化小品(文化的片段化)勝過文化鉅作:例如Twitter的推文、手機簡訊、Youtube上的歌曲、iPod……現代文化越來越以「小品」、小片段的形式出現,而被人們所擁有。(第3,4章) ◎自閉症者在認知方面的優勢(擅長於編排資訊),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第2章) ◎佛教vs.數位生活(第5章) ◎編排資訊的結果,「故事」就出來了;人人都喜歡有趣的故事,而故事需要編排、削減資訊;媒體更喜歡有故事的事件……(第6章) ◎福爾摩斯、赫曼赫塞、亞當斯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第7章) ◎一個人的美學觀念是如何產生的?跟我們的神經組織有關嗎?你喜歡的音樂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第8章) 作者特別舉自閉症為例,雖然這些人通常被認為「與人互動有障礙」,但是他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具有某些長處(例如專注力強、常專精於某個領域),使得從歷史上到現在,許多自閉症者也非常成功。作者以自閉症者做為對照組,來探討人類的心智如何處理資訊。所以作者說,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描繪當代文化的行為經濟學,或是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 他的結論是: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或是專精於某個領域,這就是「達蜜世代」的競爭優勢。向內看(從網路、從我們的心智),現代文化越來越豐富,我們比過去更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來達到最深層的滿足,從而對周遭事物做出貢獻。人們使用文化的方式,將會創造出自己的經濟未來,走出自己的路。
  • 24個比利

    作者:丹尼爾‧凱斯

    「本書敘述的是一則真實的故事。威廉. 密里根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一九七七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涉及連續強暴案的嫌疑犯比利‧密里根遭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事實上,在他內部(包含比利在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性別方面也都各不相同。這些不可思議的人格,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貫性的意識被剝奪、數度企圖自殺、精神被迫壓抑的比利,是如何處在此一混亂的人格分裂狀態中的呢?面對此一事實,法官要如何做出抉擇……? ◆佳評如潮: 威廉. 密里根是一位令人頭痛的人物。他可能是個精明的騙子,騙倒了社會大眾、犯下強姦重罪卻安然無事;否則他就真的是一位多重人格失序的人,但不論是哪一種人,這都是不幸…… ------------------------1981年俄州《戴頓日報》 無論如何,其中還有一些未解開的疑點:威廉. 密里根是如何學習到由湯姆「其中的一個人格」所展現的霍迪尼似的逃脫技巧?他對那些被強暴者聲稱的《游擊隊》和《殺手》指的究竟是什麼?醫師們認為,威廉. 密里根或許還有未經揭露的其他人格-----其中的一些人或許犯過一些未被發現的罪行。 ---------------------------------1981年《新聞週刊》
  • 愛與意志

    作者:ROLLO MAY

  • 心靈地圖

    作者: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

    派克博士在本書中娓娓道來生命的本質,唯有靠「愛」與「紀律」,藉由真愛的動力、擴充滋養自我與他人的視野,達至心靈的成長。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要能安然走完人生中美好卻又艱辛的長路,最大的挑戰在於它需要不斷的修訂;然而修訂的工作往往艱苦,令人卻步。
  • 怀旧制造厂

    作者:杜威·德拉埃斯马

    《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聚焦人类的晚年记忆。作为对人类记忆颇有造诣的心理学史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在书中探讨关于回忆的不可靠性和人类对遗忘的恐惧感,关于人们对一个从来只存在于回忆之中的世界的向往和思念;同时他也讲述人们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能体会到一种未曾预料到的喜悦:所谓的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正是这种心理效应影响的缘故,人们到了晚年会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关于不断变老的大脑的真实故事,并告诉读者,我们应当珍惜那种缅怀式的恋旧,珍惜往事不可捉摸的本质和鲜明的回忆所带来的慰藉。
  • 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作者:霍西玛

    本书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变态行为的概括性介绍;第二部分对各种常见的变态行为进行了具体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第十章心理与几何健康的关系;第四部分为第十九章精神健康及与之有关的社会政策和法律.
  • 天才儿童的悲剧

    作者:爱丽丝·米勒

    《天才儿童的悲剧》作为一部经典儿童教育心理学著作,探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童年有伤痛记忆的人,靠着麻木自己,适应了甚至是最难以描述的残酷经历,而这种童年的残酷经历对于成人人格心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 比利戰爭

    作者:丹尼爾・凱斯

    本書敘述的是一則真實故事,也是"24個比利"的續篇。1977年,威廉‧密里根(比利)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然而,1979年,他卻被判定轉往專收精神異常罪犯的州立利瑪醫院,人稱地獄醫院。在那裡,精神醫師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者,甚至對他施以電擊,同時強迫他服用治療精神分裂者的鎮靜劑,阻礙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該如何為自己奮鬥?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時才能重獲自由? 【得獎/特色】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特別推薦。 ★本書是《24個比利》的續篇,終於在廣大讀者殷切的期盼之下,於1994年出版,書中的主角比利,聯合內心的多重人格,一同在地獄般的利瑪醫院為尋求尊嚴而奮鬥。情節出乎意料,許多《24個比利》中無法明示的事,將在《比利戰爭》中一一披露。
  • 当心!你的记忆会犯罪

    作者: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凯瑟琳·克禅

    这是一部由记忆研究专家写下的讨论记忆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同时也是一份心理咨询的风险报告书,书中记录的一个个令人心惊肉跳的记忆悲剧,读来仿佛白日噩梦。 全书虽然通过众多令人痛心的事实,来质疑、批判了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记忆恢复疗法的缺陷,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作者指出.人的记忆实际上是特别不可靠的,记忆就像一个单纯的小孩,出奇地容易受骗,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就会导致令人匪夷所思的悲剧。 当然,中国的情况虽不.至于如书中描述的那般不堪、可怕.但心理咨询业方兴未艾.受利益驱动.其中不免泥沙俱下.本书的出版正是一个及时的警告。
  • 人格心理学(第八版)(万千心理)

    作者:Jerry M. Burger

    国内最畅销的人格心理学全新改版升级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潜心翻译之作! ★ 看6大理论流派如何解读人类的人格! ★ 探26个研究主题如何科学剖析人格的众多侧面! ★ 测13个科学的人格测验,发现你未曾了解的自己!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从这本书开始! Jerry M. Burger的《人格心理学》(第四版)自2000年由“万千心理”出版以来,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紧跟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万千心理”又分别于2008年、2010年及时引进了本书的第六版和第七版。本次隆重推出本书的第八版,以慰读者渴求新知之心,以馈读者支持关爱之情。
  • 你可以看透任何人

    作者:大卫·J.李柏曼

    你曾经希望自己能够弄清某个人到底在想什么吗?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你可以看透任何人:5分钟内搞定对方》介绍了一个以心理学为基础的、非常先进的系统。这个系统完美、实用并且便于使用,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利用它对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作出快速的判断。知道自己是否被利用、被欺骗或是被操纵,可以让你在情感上、金钱上和身体上免受不必要的痛苦。也许在读完这《你可以看透任何人:5分钟内搞定对方》并执行它的策略后,你会对人的天性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也因此,你会更加了解自己,这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更健康的人,并能享受到更丰富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 孩子的歷史

    作者: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

    許多人認為,一部自傳的成功條件就在於童年的回憶,因為童年的描述總是能滿足我們對生命中形塑個人性格與命運的某一階段的好奇。 然而,這種對童年的幻想卻是最近才有的現象,在中古時代,甚至在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作品中,幾乎沒有兒童的蹤影,兒童至多只是成人世界中的邊緣角色。 因此,長期以來,兒童史家相當稀少,到了一九五O年代,兒童史的領域還被描述成「完全的處女地」。直到一九六O年代阿里葉(Philippe Aries)的名著《童年的世紀》問世,才點燃了一連串歷史論戰,也讓史學家開始墾殖這塊處女地。 本書從阿里葉的作品開始談起,分成三部分:首先,思考中古社會如何看待童年,從中古時代初期到現代的童年觀念之轉捩點何在,以及長久以來人們的論戰主題為何。其次,追溯過去兒童成長的過程,重點在兒童與家庭以及同僚之間的關係,這會帶我們進入一長串主題中,從殺嬰、棄嬰到遊戲與民間故事。最後,則是要思考大環境中兒童的各個面向,包括工作、健康與教育。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會知道,過去的兒童曾經擁有我們現代人無法想像的童年。 作者簡介 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 英國諾丁罕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資深講師,研究領域為經濟史與社會史。
  •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作者:岳曉東

    ◎ 心理學普及讀物,結合歷史學與心理學 ◎ 20多位歷史名人,如希特勒、李世民、袁世凱等,剖析歷史 ◎ 以心理分析的角度,揭示其性格、心理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給予讀者人生啟示 本書特點: ‧ 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觀念新穎獨到 ‧ 選取的人物對歷史甚有影響,分析具科學根據,可作為典型人格的經典個案 ‧ 歷史敘述準確嚴謹,心理學名詞明白易懂,配以表格和圖表,便於理解 ‧ 作者為人類學與心理學博士,對歷史及心理學均有研究
  • 漫畫榮格

    作者:阪本未明

    一個童年時害怕黑夜而在長大之前一直和父親睡在一起的怯弱的小孩,如何悠遊在深層心理學裡而成為二十世紀偉大的思想家?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他的一生多采多姿,以研究潛意識及神學而聞名。他的身體內一直駐居著二號人格,不停對他耳語,無數的年輕女性和他發生感情糾葛,對其學說產生無比的影響力。 榮格將人類的性格分成八類,瑪麗蓮夢露、黛安娜王妃可列為外向情感型,畫家梵谷為內向感覺型,美國總統柯林頓便屬外向思想型。你想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嗎?本書藉著一個個華麗深邃的畫面,將帶領你進入榮格曼妙詭秘的心靈底處。
  • 超能力自我训练法

    作者:本山博

    本書把數千年前所承傳的瑜珈密法,以淺顯通俗文字解說超能力的發覺、獲得以及每階段的過程,所以只要依照本書的說明忠實地練習,則不論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超能力。本書解說簡明、易懂易行。同時亦盼讀者都能具備正常的超能力,以便對家庭、社會的調和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