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冯天瑜

  • 新语探源

    作者:冯天瑜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为线索,对中西方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会贯通做了具体的阐释;后半部分着重剖析汉语、英语、日语之间的变化与互动,并从宏观上将三者之间的关联做出提炼的分析,并列举丰富的实例予以佐证。
  • 明清文化史札记

    作者:冯天瑜

    《明清文化史札记》是作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明清文化史的论文选编,涉及明清时期的政治、哲学、文学、史学、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既有对明清文化的定位及主要特点的总体把握,又以更多篇幅选择典型个案对明清文化展开深度发掘、精密考析,并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作了别开生面的评议。在细微处见宏大,于高远中藏细密,有益于读者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领略明清五百余年间文化的特点与走势,是一部富于创识的学术性很强而又明快畅达的文化史佳作。
  • 中华文化史

    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第3版)》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多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中华文化史(第3版)》既可作为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
  • 中国文化史

    作者:冯天瑜,杨华,任放

    中国文化史(彩图增订本),ISBN:9787040206319,作者:冯天瑜,杨华,任放 编著
  • “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封建"考论(修订版)》主要内容简介:“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制”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语言对译间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共产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信从单线直进史观,把以君主集权和地主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封建时代”,以与西欧中世纪对应,“封建”概念泛化,既与本义脱钩,也同对译之英文术语feudalism含义相左,且有悖于唯物史观创始人的封建原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五种社会形态”单线直进说框架内的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曾质疑泛化封建观,提出救“封建”概念误植的方案。《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封建"考论(修订版)》沿此轨迹,强调“名辨”的重要性,考论“封建”,并拟定“制名以指实’等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建议秦至清主要时段的社会形态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此两千余年简称“皇权时代”,以反映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本真面目,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准确的前史表述。
  • 中华文化史(上下)

    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上下第2版)讲述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 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形成的新名。 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会文化因缘,并提出一种改良设想的现代泛化封建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构筑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者对学术术语创制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