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遗产

  • 废墟上的未来

    作者:[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作者林恩•梅斯克尔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策展人,康奈尔大学A.D.怀特特聘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作为一名资深考古学家,她曾在世界各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合作,收集到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接触到许多其他学者接触不到的档案与信息,并基于此,展开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研究。

    ★ 本书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历史,追溯了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时期,直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又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1976年《世界遗产名录》设立、1992年世界遗产中心成立的一系列理念与实践上的变化演进。本书详细考察了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论及许多著名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旗舰项目埃及—苏丹努比亚、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工作,又如较晚近的围绕马里廷巴克图、叙利亚帕尔米拉的争议。

    ★ 本书以世界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呈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主义理念与和平梦想在人们头脑中的起起伏伏,引读者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并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反复无常的全球使命,这是极具原创性且适时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本书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不断变化的考古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对国际历史和当今世界更广泛的遗产保护政治的重新解读。对研究国际主义历史、当代全球政治以及世界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保罗•贝茨,牛津大学

    这部适时且重要的作品综合了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及遗产……作者真诚而发人深省的论述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力和利益,同时强调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行动……强烈推荐。—— 《选择》

    梅斯克尔呈现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改革提供了论据。—— 《纽约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其备受瞩目的世界遗产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在该机构的实践中,这一使命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

    本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综合考古学、政治学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及长期人类学探索,考察了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尤其聚焦于文化遗产。书中论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机构全球遗产保护使命的成就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本书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单霁翔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揭示并解读了如下视点:我国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态势,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协调发展观,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有机更新”观,城市建设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思考。
  • 文化遗产报告

    作者:顾军,苑利

    本书从文化遗产保护史、组织建构、法律建设以及成功经验等多个角度,对意、法、英、美、日、韩等遗产保护先进国、联合国教科文及相关国际组织近百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进行了翔实解读。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了解国际社会在保护有形、无形及自然遗产过程中所秉持的最新理念、原则及做法,对于指导今天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使我们不走或少走弯路,甚至实现跨越式突破,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作者:苑利,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国内第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为终极目标的学术专著,也是供大专院校及相关人士学习与参考的教科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定义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分类、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与原则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不同功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开发与经营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自第八章始,作者分别从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仪式、节日以及文化空间等八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畴、普查申报要点以及开发等角度,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

    作者:冯骥才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收入了冯骥才近期和近些年来各种体载的对文化遗产及文化问题的讲演、论文、随笔、考察报告、杂文、言论等等,分为五编:论抢救与保护、论文化困境、论城市文明、论民间审美、论田野经验;洋洋数十万言。从分编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內容非常广博,系统地、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代文化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全面的阐释,许多篇什是新作、近作、力作,并在社会上引起过巨大的反响,在政府决策、政策制定、文化自觉、文化工程、文化行动、全民文化生活、学术发展等方面引发了系列的变革、变化和转型,在当代文化界、学术界、思想界独具影响,独有魅力,独树一帜。事实上这部文集也回答了关心冯骥才文学创作的读者,关于他的写作重心转向的原因、意义和目的。
  • 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

    作者:邵甬

    《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内容简介:法国的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是欧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代表,其特点在于不断寻求“平衡”,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和空间的平衡,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平衡;而其所采取的也是一种综合的,对不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不利于保护的现象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 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

    作者:郑培凯

    本书是一部文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在正本清源,搞清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为什么要发展,怎么保护,怎么发展,当前政策在执行上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纠正与改善。   首先,辑录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基本文献,并对文献宗旨做了深入探讨。   其次,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的昆曲与古琴为例,组织了实际参与传承的艺人,对现状做了内部评估与反省。   第三部分,是研究者对现状的观察与省思,特别是纳入宏观文化传统的观照。   最后部分是附录,胪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及2003年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衔项目介绍、2005年公布项目中的蒙古长调及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介绍,以及中国在2006年公布的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 再造历史街区

    作者:[日]小林正美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作者: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 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

    作者:约翰·亨利·梅里曼

    《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汇集了“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国际会议上,美国、土耳其、英国等国专家学者的论文。这些文章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观点,对人类文明进程中“帝国主义”掠夺文物的“不文明”行为,以及要求返还埃尔金大理石雕等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详实、理性的剖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作者:王景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名城保护规划实例、简介与分析。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成体系的文化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在许多领域都反映出历史的传统。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广阔的疆域内,保存了许多历史城市,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些遗产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 提篮桥

    作者:张艳华

    《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这样的书名,只有在熟知上海的人心中才会引起强烈的反差,“提篮桥”在相当长的年代里是上海监狱的代名词,这一次却和“诺亚方舟”并列。沿东大名路过外白渡桥就是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与上海新景观标志的陆家嘴建筑群隔江相望,却实实在在是繁华侧边陈旧的一隅。这里的“陈旧”“具有一种特殊的尺度,这种尺度是现代城市所缺乏的……而历史覆盖了一系列可憎或快乐的事件,无论如何,这些动人的故事使我们今天的观者动容。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Lan Maor在前言中引用了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谁拯救了一个以色列人的灵魂,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他说:“那么,虹口以及上海其他地区的居民便相当于拯救了2万多个世界!”“……虹口,将永远是我们心中温暖的地方。” 提篮桥保护规划项目入围了2006年以色列Dan David遗产保护奖。“对提篮桥地区而言,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城市记忆,即在这样一个摩天楼林立的大都市里还有这样一个默默存在的角落,它曾经支撑着数万人的生存信念……” 拂去历史的尘封,张艳华博士不加任何渲染地细细铺陈着这个地区的陈年往事:“今天在德国、奥地利、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许多人心目中,‘Hongkew Ghetto’(虹口犹太人居住区)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到著名的犹太人网站‘黄包车夫’进行浏览,你会震惊的发现当年幸存下来的犹太人今天虽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是就是依靠着‘Hongkew Ghetto’这个主题,仍然保持着最亲密的联系……”。 来上海避难的3万犹太难民中,除数千人后来去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有2.5万人留在中国上海,这一个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上海是除以色列本土外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美国前财政部长、现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布鲁门塞尔,13岁时逃难到上海;92岁高龄故地重游,在曾经居住过的虹口区舟山路59号、曾经做礼拜的西摩会堂、曾经就读的小学旧址,他久久徘徊,他说:没有提篮桥,就没有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后裔。 摩西会堂,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留言,以政府名义感谢“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 以色列摄影记者迪文历经数年,从路基、石阶、墙壁、洗衣板中收购了85块犹太人的墓碑,并邀请国际优秀设计师进行上海犹太人纪念地的概念设计…… 这本书以今昔对比的图片告诉人们:便利店装潢面砖和广告牌下面是昔日小维也纳咖啡馆的旧貌,违章搭建和杂乱的屋顶平台,曾是著名的露天聚会场“莫斯考特屋顶花园”……它还告诉人们:未来的提篮桥将保存它最宝贵的历史价值,它将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真实地记录着二战中同为战火罹难的土地却成为另一个民族的“诺亚方舟”,告诉世人: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友谊怎样温暖了千万个处于绝境的犹太人……这些史料的汇集并不仅是对地方史志的补缺,更是这些“历史遗产保护区”活着的灵魂。
  • 护城纪实

    作者:阮仪三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他专业之外的一部著作,更是他专业之内一部罕见的作品,本书着力表述自己对当代重大文化问题的思考与立场,以及为这写思想付出的一切。因此说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大作品,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良心录。 目 录: 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录(代序) 项羽焚咸阳和保护历史城镇 轰炸科隆大教堂和华沙城的重建 朱启钤和梁思成对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初创 北京古城的建设性破坏 刀下留城救平遥 要续弦不要断弦的常熟 古代水防工程的范例寿县 洛阳隋唐古城遗址的保护之战 安阳古城的破膛开肚和遵义老街的拆除 抢救昆明文明街 福州“三坊七巷”的厄运与转机 丽江申报世界遗产的小插曲 保护周庄古镇的实际经历 黎里古镇的闭门羹 陈墓变成了锦溪 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曲折故事 南浔古镇的是是非非 西塘风波 周庄开公路始末 绍兴名城风貌的消失和历史街区的保护 推土机前救古宅 清河坊街的失误 徐州的汉街和户部出老街的拆除 南京路的特色不能丢 重振老外滩的雄风 变味的老城隍庙和即将淹没的乔家路 上海嘉定西大街的拆保斗争 苏州城墙的拆毁和古胥门的保护 54个街坊的划定和平江历史保护区 苏州干将路的开通和传统风貌的继承 九华山风景区规划的风风雨雨
  •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作者: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第2版)》作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或整合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城市,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新区开发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熟视无睹;旧城更新中,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简而言之,今天的中国城市面临着整体危机: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作者:彭林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由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全校通选课(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材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玉器、建筑等诸多领域,力图将考古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的高头讲章,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把专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共识,以充当考古学家、文物研究专家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对文物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文化中国”的含义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

    作者:[美] 安东尼·滕

    作者进行的是专业视角的“公共话语”表述,主要涉及对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的叙述,尤其是20世纪现代观念主导下的城市再造历史反思,认为20世纪是对历史名都进行大规模“破坏”的世纪,其中罗马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最值得强调和总结。也就是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现代化,甚至现代城市保护运动,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在破坏这些历史城市的历史资源,而城市的更新实在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所谓成功的发达国家,也没有“成功”的经验。 全书分“保护伦理的觉醒”、“城市中保护的文化”和“保护伦理的扩展”三个部分,分别从现代都市保护理念产生的历史、现状分析和成功个案分析等角度,对22座世界著名历史城市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