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盧建榮

  • 亡國之禍盡在司法!

    作者:盧建榮,張友驊

    余英時這個美國人如何借擁兩大報傳媒的護持,而兩大報的後台老闆就是蔣二世,建立起空前的學閥帝國,對島內文化精英指指點點,欲知詳情,請讀本書。 余英時如何投效新主子李登輝,如何下海伴舞當起大官,如何借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大賺黑心錢等等內幕,請詳見本書。
  • 余英時先生與我的一段公案及其後果

    作者:盧建榮

    狂賀第五期榮登金石堂暢銷冠軍! 威嚴台灣時期(蔣經國當政之時)海內外共仰的余英時大師,一旦揭開其風華絕代的外表,所呈現的內裡一樣精采非凡: 一、 取國民黨校園特務大檔頭的女兒為妻。 二、 攀附海外院士頭頭為其博士生並獲或學位,最後榮膺「少年院士」紀錄保持人。 三、 夤緣美國漢學界皇帝,並附和其中國觀,故爾得入哈佛教書。 四、 颱風天翻越管制中的北宜公路趕著去給獨裁者蔣經國摸頭。 五、 凡有反對他的人就師法獨裁者伎倆令彼輩前赴他駐錫的福華飯店受他招安。 六、 表面自由主義,骨子裡徹頭徹尾專制、獨裁、警備總部那一套。 七、 破壞國家掄才制度,紊亂學術社群人倫秩序。 余大師擇徒不精、課徒不嚴還是小事。台灣文科的有心人士皆知奔赴余門乃現代登龍術,凡入其門者等於買了院士俱樂部的入門券,就等著當院士。余英時對摧毀台灣垂直社會流動,與有大功焉。君不見已有王汎森、黃進興當了院士,之後排班候選院士者計有陳弱水、林富士,以及李建民。上述諸人中,有林、李牽涉這次「抄襲李敖著作」案,有王、黃因處理該抄襲案而陷身包庇抄襲者的清議圍剿聲浪中。本刊本期更揭發盧建榮打一開始抓抄打假的標準原是余大師辛苦樹立的標準,特此註明出處。全世界華人正瞪著雙眼瞧余大師是否說一套做一套。 本刊主張「兩廢兩反」: 一、廢除假公濟私的評鑒制 二、廢除封建世襲的雜誌分級制 三、反對雙重標準的秘密審查制 四、反對黑箱作業的頒獎制
  • 唐宋變革說及其宰制論述的猖獗

    作者:盧建榮主編

    歷史研究的重心是搜尋人類社會變遷的形形色色。八、九十年前,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替國人代言近代的形成可追溯到宋代。這是日後史學社群家喻戶曉的「唐宋變革」說所自來。此說的學術資源來自唯物史觀。這是此說的西方源頭。就在內藤仗恃唯物史觀炮製出征服人心的近代源於宋代說時,西方學界即已揚棄唯物史觀了。此後西方史界歷經社會史、文化史等兩波的大變故。這些史學三變都不為作為西方學術文化尾閭的日本、中國所察覺,猶自堅信照說早應淘汰的內藤假說。對中文讀者而言,尚有一事不得不知;內藤氏不純然是一位學者,他對鼓動之後「大東亞共榮圈」思想與有力焉。可惜欠缺歷史記憶的國人早就忘了內藤有這一段不堪的過去,還對他學說頂禮謨拜有加。這已超出本刊範圍,且回到學術基本面。 學術是-日新月異的文化工程,但內藤說一直風靡到今,這說明了中國史學界對學術情報掌握失靈得可以。思潮變動不已、治史裝備不斷更新,以及新學術資源的供給源源不斷,都不足改變學界的沈沈暮氣。這是何等可怕的事!本誌深覺,萬事莫如將唐宋變革說掃入歷史灰燼為急,是以有此專號。期盼學術新生代不再受過時說法荼毒。 本專輯由五篇論著組成。最先一篇針對造成人們不思不想、且習慣性接受的禍源:一本來自京都大學的上課筆記,予以全面性撻伐。在此,讀者會看到,表面上看來有系統將戰前內藤說移植到中文世界的文本、其本身製作的品質管制有多粗糙。首先,文本作者昧於內藤遵循馬克思唯物史觀思維軌轍,早已被後馬克思諸學派予以修正、或被擱置。其次,對於自家學派、或對手學派的後繼健者提出稍微修正的說法,奈何文本作者因孤陋寡聞形同置之不理,第三,中文世界兩岸有非常多史家提出內藤說的反論、或為文揭示有不利於內藤說的證據,這位文本作者全都置之不理。第四,國際史壇對於歷史變遷原理的掌握益加精緻和精進,早已揚棄直線史觀的單向度思維不說,還指出歷史在前進中含有倒退、以及迴環往復的現象,這些都改變不了一顆深閉固拒的心靈。其實可能更糟的是抓取情報的嚴重失能。文本作者不具英文外語能力,故爾向世界敞開的那一扇窗早就關閉緊緊的。更可悲的是,台灣史界中不乏有英文能力高強之士,但這些人卻習於擔任文本作者的共犯,他們也同樣昧於國際史壇的動向。(按:真不知他們辛苦學習英文,所為何來了)第五,該文本文脈所呈現的千瘡百孔,在探照燈式論文照射之下無所遁形。倘就文談文,這本上課筆記文本也是不及格,遑論還有以上四點涉及文本作者的精神狀態是不健全的,是在恍神狀態中的。 本專輯第二篇是唐代醫療史。它是史學界頭一遭由病患的觀點來切實檢測那時代的醫療設施其效益之高,並不如政府和醫者所說之甚。因此從而得證過去對唐代醫療的圖景無疑是被誇大了。來自醫者或政府的材料鋪天蓋地只在宣傳技術如何高超,體制設施如何完備。後代讀者從來未聞唐代病患的看法,他們理論上是醫療設施及其文化的受益者,但他們卻是現場缺席者,故爾聽不到病患的聲息,何來供研究者正確評估一時代的科技水準呢?這是中國醫療史上的方法革命、和觀念革命!把杜正勝醫療史團隊長期忽略病患觀點的寫法給一筆勾消了。在此,新文化史的新裝備其先進性格可說一覽無遺。 有許多跡象指出,唐代醫療設施效益是不彰的。這就可讓我們推知,宋代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既是如此,何唐宋變遷之有? 接下來一篇談的是宋代救災文化。該文作者想方設法要由災民觀來檢測救災行動及其所依據的防災體制其真正效益。此文有三點值得重視。首先,所有救災手段源自前代經驗。其次,有證據顯示,許多官員從嚴核發被災救濟金,只為了防範假申請案。第三,有一官員不依制從權救災,此一方式固可比法定辦法救更多人,但不是多數官員敢如此便宜行事。在此事被神話化為美談背後,暴露的是救災站設在縣城的辦法,只會讓偏遠鄉鎮災民享受不到官方的照護。這是既有救災體制失靈的所在,卻只有等待勇於任事官員才有得解救。但這類官員在官僚體系中乃極少數。此外,該文對於官府在救災業務上層層弊端一一予以指陳,等如間接暴露災民的感受。這點極值注意。 從救災手段的依舊,以及救災體制有失靈、不周到之處,我們看不出宋代在救災文化上有何異乎唐代之處? 第四篇在講傳統史官對於一般平庸帝王傳記的拙於寫作。來自中國帝王臉譜系譜偏重創業帝王和末代皇帝這兩種案例。對於這兩類帝王之外的其他帝王,他們就陷入寫作窘境。唐中宗李顯不好女色、不殘害大臣,也沒有重大事功。是一種乏善、亦乏惡可寫的一位帝王。史官既無力從事一位真實人生的書寫,策略上不免傾向負面形象的營造。因此,唐中宗傳記文本充斥的是負面形象,反而在真實人生作為方面,只會被人挑對他不利的事件來記載。 其次,打造李顯形象的材料早在唐代一些小說文本中就已具足,方便後於唐代的史家來取用。這表示這些史家都閱讀過這些小說文本。亦即,唐亡之後,那批寫李顯傳記文本的史家全是閱讀過小說中敘及李顯生平的讀者。按說,這些史家的讀後感未必見得與那些小說作者的想法一致。那何以小說作者對李顯的印象會如何高度一致地出現在史著文本上面呢?那是因為小說的作者群與史著文本的作者群是同一批人,以致在論世看人、以及價值觀上,顯得是同一文化圈中人。這多少顛覆了法國閱讀史大師羅歇.恰提埃(Roger Cartier)對人類閱讀行為的一種重要看法,即「閱讀是一種創作。」、「閱讀是讀者對文本的挪用。」這類說法。至少,本案例的讀者群-即史著文本作者-是不挪用讀本意涵的。 在此,我們看到由唐入宋,史家的帝王書寫文化是同一套東西。 本專輯的第五篇也在處理唐宋歷史書寫文化,所不同地,這次唐宋史家的書寫對象是唐代法律史。該文作者發現,法律現實面不免有黑暗的地方,可作者舉證的兩位史家都對唐代法律只著眼於光明面的書寫。亦即,兩個史著文本都在建構光明的唐代法律史,文本作者有意引領讀者在認知唐代法律運作上是用刑唯輕、以及司法獨立的文化。作者雖未處理到宋代,但有幾處舉證宋代史著文本作比較,結果宋人所認知的唐代法律文化也是用刑唯輕、司法獨立這類理想性格濃烈的文化。宋代部分雖然作者只是順筆為之,但不無預示宋代情況類同唐代情況。 這一篇文章從法律文化的視角,又揭示唐宋有沿續的一面,儘管這只是其中一個側面。 如此一來,從醫療設施條件及其背後的文化、救災文化、歷史書寫文化、一直到法律文化,在在指明唐宋是相因襲的。而邱姓留學生七○年代的留日筆記所販售的唐宋變革貨色,從思維、蒐集情報、史學更新設備講來,無不流露粗糙和固步自封的行為傾向,就文談文也是失敗之作,遑論能撐起他所欲傳播的唐宋變革之說了。 本刊不是在說唐宋之間沒有變革,而是在說史家要是採用多維向度思維、以及正視歷史的複雜性格,就不會對唐宋的歷史流變,說只有變革、而且大大變革這一種現象而已。再強調一次,唐宋是否有變,本刊並無預設立場,只是在呼籲,歷史研究要回歸學術基本面:要創新,不要人云亦云。但要創新,就要更新裝備,要切實掌握情資,以及思維要周延。二○年代的內藤氏在極其簡陋、貧乏的思想資源情況下大膽提出唐宋變革說,情有可原。在歷經社會史、文化史的兩波新史學革命之後,還有人滿心歡喜地贊成內藤氏,那學術的日新又新、以及精益求精的旨趣安在?悲夫!
  • 飛燕驚龍記

    作者:盧建榮

    一群為維護家計,幸福的河北人力抗帝國軍隊;相對地,帝國文學殿堂中人諸如韓愈、劉禹錫、杜牧等人,搶在帝國軍之前大肆展演其文化帝國主義。然而,一百年過去了,無論是帝國鐵騎、還是以韓愈為首的文化帝國主義者,都無法瓦解河北人抵抗帝國的意志。本書視這群被消音的河北人「沒有歷史的人」。 河北人百年來面對帝國的文攻和武嚇,是怎麼挺過來的? 正是說故事高手盧建榮教授要我們解答的。
  •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四十年

    作者:盧建榮

    自由主義是任何強權或政治暴力的眼中釘,是必欲撲殺的首要對象。余英時冒充自由主義的符號,卻暗中與獨裁者勾搭,為主子的文化認同提供意識型態的理論養分。 以「海外胡適」自居,並以一身繫中華文化存續的余英時,四十年住錫福華寺,大吹其會通中西文化的法螺,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多流於皮相,且屬於高山滾鼓的性質。 余英時大搞其學術世襲制的同時,他自己攘切了台灣自由運動(1978-1988)的成果而不臉紅,他的大弟子「小余」更在2010年宣稱當年他亦參予有功。台灣自由運動的果實全遭這對自由主義贗品的師徒給收割了。
  • 咆哮彭城

    作者:盧建榮

    第八、九世紀的大唐帝國,內外有藩鎮跋扈和吐蕃、南詔邊患。為解決邊患,調動三千名徐州軍至安南服役三年。但三年的約期沒有兌現,歸鄉之路遙遙無期。其中八百位戍守桂林的家眷獲知消息後,發動請人代寫家書,讓前線的丈夫不要傻等。這八百封信遂促成了士兵殺掉隊長、敵前逃亡、私自返鄉的大規模行動。他們回到徐州後與城內軍眷裡應外合,最後攻陷徐州並叛亂年餘,帝國幾乎束手無策。 這僅是近因,往前追溯,徐州和唐廷過去百餘年來都有深層的不穩定關係,包括政治、社會、經濟、財稅四大問題,在這百餘年中有四十年成功奪取自治權,七十年不斷抗爭而驅逐和殺害朝廷節度史七次。最後唐帝國要耗費二十幾萬的大軍才能平服這次叛亂,本書即為敘述並剖析這個故事的始末。共分內外兩篇,內篇主要在講不同的政治體制所予准北居民優劣不同的感受,是激起抗爭集體行動淵源所自。外篇著重在講抗爭集體行動背後其經濟的、以及社會的結構因素為何,以及如何匯聚而產生作用。 本書是作者寫唐史前五部曲的第二部,是一部地方史。地方之於中央,只是邊緣,地位不高。但新史學的知識論、歷史操作理念迥然有異於舊史學軌轍甚巨。新、舊史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舊史學作手永遠向權力靠攏;新史學作手則不然,執意要還活著之時屬弱勢者、屬失敗者以公道,要替這些被消音、抑且面目模糊之輩爭取應有的歷史地位。政治史主要在處理支配與順從的權力關係,但這個關係不只存在大內宮禁、或朝堂之上,也存在在地方,更存在日常生活領域的各種人際關係之中。權力的關係可以說無所不在。這些地方是政治史的不毛之地,值得開發。
  •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

    作者:盧建榮

    透過盧建榮教授這一本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讀者可以了解五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中國士人階級所共享的死亡文化,其中就以墓誌為例,墓誌是唐宋文人高度競逐其文學成就的主題,其中有我們不知的文學運動、宗教信仰的衝突與社會變遷,隱而不顯於高懸靈堂的輓聯之上,而是從墓穴中出土的墓誌銘中,一一地吐露。能夠特別洞察到墓誌銘的價值是本書非常卓越的貢獻,並且從其中抽絲剝繭地分析士人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透過花大錢甚至舉債遷墳邙山的社會集體行動,以期死後家族親屬可以地下重聚。合葬或獨葬與傳統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從第三章到第五章,死後相約泉下、遺囑和飾終之典以及佛教死後信仰的影響,即使處於一千年後的現代華人社會,還是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影響,即使以非常不同的表達,訴說著非常接近的心態結構。 盧的北魏唐宋文化史,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與法國史學家PhilippeAries的死亡史研究相提並論的一本巨著,他們都企圖透過死亡這個向度來說明某一個階層或者一個社會的集體心態,以及從死亡相關文類中,如何再現社會的身份與階層差異,以及士大夫看待自我的方式。在Aries的研究中,他區分了四到五個時期,每個時期與其他時期有延續也有差異,在盧著,雖然只是討論一個長時段的結構,但是卻相對地強調法國社會學理論家布迪爾(PierreBourdieu)的概念場域、慣習、自主性等,藉此說明為何墓誌中的死亡觀念和社會實做得以不變六個世紀,我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嘗試和強烈的企圖心,透過新的區分原則和史學關懷,有別於朝代的或者西方漢學家的幾個歷史分期,同時打造中國死亡研究的社會史和文化史。 如余英時、蒲慕州等人都曾經關注中國人的生死這個主題。恰好組成一個連結和比較的歷史進程,余英時先生的東漢生死觀,討論了大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和道家的太平經和太上感應論等概念,如何結構著東漢時期的生死事務,儒道思想對於生死概念的影響,不論是衝突或者融合,儼然就是一個思想的上層結構,籠攝著我們思考的邊界;蒲慕州鬼魅神魔或墓葬與生死等書,銜接著唐宋以後,愈加發達的佛教與佛教世俗化之後與民間信仰及道教的融合,諸如冥報、地獄和功過格等,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甚至現在我們都沒有脫離活在這數個死亡意象構成的生活世界。 死亡、儀式與宗教的長時段特質,使得這本北魏唐宋死亡史訴說的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過去,或者一個隱然消失的老故事,或歷史陳蹟,而是一個現在的過去(past of present)。 -蕭旭智
  • 咆哮彭城

    作者:卢建荣

    公元8、9世纪的大唐帝国,内有藩镇跋扈,外有吐蕃、南诏边患。为处理南诏边患,唐廷调动三千名徐州军至安南服役三年。但三年后,约期没有兑现,军士归乡之路遥遥无期。其中八百名戍守桂林的家眷获知消息后,请人代写家书,让前线的丈夫回家。这引起信件促成了士兵杀掉队长、逃亡返乡的行动。他们回到徐州后与城内军眷里应外合攻陷徐州并叛乱数年,这是近因。往前追溯,徐州和唐廷过去百余年来都有深层的不稳定关系,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财税四大问题,其中有40年成功夺取地方自治权,另有70年不断抗争中,曾经7次驱逐和杀害朝廷节度史。最后唐帝国动用二十多万大军才平服这次叛乱。 本书分内外两篇叙述并剖析了这个故事的始末。内篇主要讲不同的治理模式给予准北居民的优劣感受,是激起抗争的内在动因;外篇着重讲抗争行动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如何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