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以色列

  • 地窖里的耳环

    作者:[以]Rachel Bernheim-F

    通过本书,我们仿佛能够亲眼看见集中营里的电网、毒气室和焚尸炉,亲耳聆听丧失亲人的犹太人绝望的哀号,亲身感受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愤。本书由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特别授权,是全球的第12种文字译本,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 犹太国

    作者:(奥)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

    本书研究了当代犹太民族的历史,包括犹太人问题、犹太公司、地方团体、犹太人协会与犹太国家等6章,并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等。
  • 耶路撒冷:伊斯兰激进派与西方影响下的圣城未来

    作者:(以) 戈尔德

    本书作者是以色列政府的高级官员,本书一本从以色列的立场全方位阐述耶路撒冷问题的专著,作者强调,耶路撒冷是古代以色列的遗产,与现代以色列的诞生有着密切关系。本书还梳理了美国布什、奥巴马政府对中东和耶路撒冷的政策。本书的观点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立场,但是它对于我们分析耶路撒冷问题、看清以色列的立场提供了重要依据。
  • 以色列的诞生 希望 1

    作者: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 以色列的诞生 荣耀 2

    作者:赫尔曼·沃克

    新版序言 事实上,《以色列的诞生:荣耀》是我最先打算写的历史小说,以在圣地重生的犹太国初始阶段为内容。如果把以色列的生存奋争当作一场戏剧,那么我认为,一九七三年的赎罪日战争可以算是这场戏剧的浓缩版:在最神圣的日子里两条战线上遭受突袭,超级大国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给予了令人生畏的支持,以色列在兵力和武器均与对方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到最后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突破了阿拉伯国家的包围圈,由此走向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的道路。 战场上的殊死搏斗,外交上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我的规划和设计。我把这些告诉了我的一位以色列老朋友,他是一位已退役的少将,战场经验丰富,与华盛顿方面的关系也非常好。他听我讲完后,沉闷地善意劝解:“别想着用一次战争就讲清楚这件事,这是一个百年故事。” 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说得对。我不得不再写一部与这本小说同等篇幅的小说,来为赎罪日这场“戏剧”布置舞台,这就是之前写过的《以色列的诞生:希望》。 现在已不存在的苏联对犹太国是很敌视的,尤其是一九六七年“六日战争”之后,如果不去考量这个因素,是很难理解以色列的成长史的,甚至对现在,二〇〇二年三月我描述的暴力活动,也很难理解。如果不是苏联在联合国里不依不饶、吵闹着要废除甚至扭转那次震惊世界的胜利结局,中东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局面,这个地区也许早就和平了。 《以色列的诞生:荣耀》的前一百页详细阐述了当时所发生的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联合国拟定了一份决议,呼吁各方“从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上撤军”。美国和以色列表示同意。柯西金却非要塞进去两个他认为是无所谓的字:“所有”,即“从战争期间所有占领的领土上撤军”。林登·约翰逊和阿列克谢·柯西金在这“两个无所谓的字”上的死不相让体现出当时的问题所在。那“两个无所谓的字”在当年的报纸杂志上可是很流行的话题,也是这本书前一百页的高潮所在。在苏联不遗余力的支持下,阿拉伯国家壮起了胆子,要继续打下去,仍想着要消灭以色列。结束战争的停火协议还在签订期间,“埃拉特”号驱逐舰就被击沉了,这是《以色列的诞生:荣耀》开篇讲的一场战斗。从这场战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想要消灭以色列的决心。 赎罪日战争的吸引人之处,我承认,首先是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和各方权力中心如莫斯科、开罗、耶路撒冷和华盛顿之间的激烈角逐。其次,我得说,要算埃及领导人——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了。他有可能算是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阿拉伯人了,先是精明机智地策划并指挥这次战争,然后又出行耶路撒冷,同以色列讲和。果尔达·梅厄在被问及关于这位战争英雄的印象时,她很热切地说:“萨达特!竟有这个勇气。”埃及方面至今还在庆祝萨达特发动战争的那一天,把一些大桥、大街和纪念碑命名为“十月六日”。 这部作品大部分的调查研究工作都是在以色列完成的,在那些年月里,我被问过无数次:“你打算怎么来结束这个故事?”在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部作品时看不到结局,二〇〇二年的今天也不会看到多少。虚幻的“奥斯陆和平进程”落空了。“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国际事务风云变幻,以色列仍要苦于应付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防御警戒远方来的导弹威胁。不过,全世界人民对于以色列长期抗争的认知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改变中,我看到了双方皆存的希望;至于荣耀,以色列的历史已经证明,用战场荣耀来换取真正的和平,以色列是何等愿意,一如它和安瓦尔·萨达特所做过的那样。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和《以色列的诞生:荣耀》两书中所涉及的军事与外交争斗都是按照真实史实来写的,是以进行了多年艰巨调查而得来的史料为基础的。小说中也有虚构的人物参与到实际的历史事件中,但在每本书后面的“历史注解”中都清楚地指出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一位在调查史料方面帮过我很大忙的以色列老人看了小说前面几章后大嚷:“你没打算把它写成一部军队故事,是不是?写了太多其他的东西,而不是军队!”的确是这样。但是,在那段日子里,以色列的生与死可不仅仅取决于军队,外交也起了巨大的作用。读者们要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书中除了四个虚构的主角外,那些以色列的政治人物、外交人员、中校及中校军衔以上的军人,都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过的人。
  • 摩西!摩西!

    作者:沈恒

    《摩西!摩西!:犹太民族四千年史诗式小说》是一部全景式描写犹太人历史的纪传体小说,这是第一部,主要从希伯来民族的起源开始,写到士师时代,以亚伯拉罕、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等犹太民族英雄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情感、遭遇、经历等,来讲述犹太人的历史。 在日益开放的今天,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成为我们中国人现时代的“大趋势”。犹太人遍布世界,而以犹太文化为源头的基督教则是一把打开西方文化之门的钥匙。因此,如何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犹太民族,就成为中国读者的普遍心声。 作者以中国读者的视角进行写作,将外国的历史故事和中国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拉近了西方文化与中国读者的距离,极具亲和力和可读性。 本系列图书曾以《犹太人历史——旷世漂泊》为名在天涯社区网站连载,是一种揭密犹太人历史(三千年漂泊的故事)、文化(团结、向心力)、心理(坚定、团结、勇敢)、意识(做人原则、做事方式、经商谋略等)的作品。 《摩西!摩西!:犹太民族四千年史诗式小说》作者研究犹太历史长达16年,呕心沥血写出这一部清晰、连贯、有趣的中国版犹太人历史长卷——从犹太人古老的族长写到士师时代(第一部)。
  • 列国志以色列

    作者:雷钰^黄民兴^等

    本书是一部较全面地介绍以色列的作品。与国内以往有关以色列的著作相比,该书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以色列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此外还涉及其科技、文化、军事、外交和中法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全书内容完整、丰富,贴近现实。
  • 圣书与圣民

    作者:游斌

    从整体而言,圣经就是一个历史命题。通过在心灵层面对这个历史命题的接受或采纳,人们成为“以色列入”。但人们之所以接受这个历史命题,并不在于它可以被历史地证明为客观或真实。一个外在的客观事件无须人们信心的投入。信仰者与圣经历史叙事的联系,不是与所谓历史真实的联系。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圣经的历史叙事只是或然为真,有可能被证明是虚假。圣经历史叙事的精髓所在,恰是一个故事,一个用历史讲述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意义系统。它需要读者在它面前进行抉择,是否愿意通过信心将自己交托给这个故事,是否愿意委身于这个故事,是否愿意在生活中为它留出一个异乎寻常的位置。在这个故事的面前,不是人们去审判它是否真实,而是在聆听、接受中等待被改变。
  • MOSSAD摩萨德秘史

    作者:兰博

    摩萨德成立于1951年,是以色列负责情报搜集、政治行动和反恐怖的情报机构,素有以色列的中央情报局之称,其地位比美国中央情报局还高。局长由总理任命,不必经议会批准,并直接属总理领导。 摩萨德是以色列情报机构的精华,在世界各国谍报机构中,它的人数最少,作风最精干,办事最狠毒,特别是它的行动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但却使舆论界缄口不言它的存在,只有时过境迁之后,才会有捕风捉影式的报道,给人们留下一些
  • 亲历历史

    作者:[以色列] 哈依姆·赫尔佐克

    赫尔佐克,两任以色列总统(1983—1993),写出一部激动人心的自传,亦是一部20世纪某些重大事件扣人心弦的个人和政治证明。 《出版商周刊》 赫尔佐克以这部流畅、优美并极富人性的回忆录,邀请我们分享他非同寻常的历史。这是一本关于当代生活重要时期的优秀读物。 乔治·舒尔茨 哈伊姆·赫尔佐克总统确实可谓——如希伯莱成语所说——safra ve"saifa,“一位学者和一位武士”。他是使以色列举国团结一致的力量并果断地对日常事务中的重大问题表达清晰的立场,从而赋予总统职务独一无二的品质。他是一位丰富了总统职务内涵的领袖,一位以色列人民理所当然引以自豪的总统。 西蒙·佩雷斯 赫尔佐克是懦夫世界中的一位勇敢政治家。以色列在战争中诞生,其政治精英有时很像武士。但以色列始终需要这样的领导——眼界超越 当前的安全与领土利益,或战争与和平。赫尔佐克总统……填补了这一需要。 《时代》
  • 一本书看透以色列

    作者:风唤雀翎

    《一本书看透以色列》内容简介:风唤雀翎,草根历史研究者,与“专家”、“教授”坚决划清界限。真名打死他也不说,年龄老大不小了,性别男。北京人。人生阅历丰富:上过大学,当过小贩,开过饭馆,卖过保险。难能可贵的是,在做这些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不看书不开张”的原则,以致自家生意只赔不赚。 他最终找到了“作家”这样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风唤雀翎的粉丝自称“风范”。风唤雀翎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给风范们带来乐趣,接受风范们的崇拜。
  • 犹太人告白世界

    作者:徐新 宋立宏/编译

    本书由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文化研究专家、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新教授等编译,辑录了世界犹太史中塑造犹太民族性格的22篇经典演讲辞。收集在这本演讲集中的讲演辞应该说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完全可以被视为犹太思想的代表。从时间跨度上讲,集子涵盖了3000多年的历史。从演讲人的组成看,包括了社会各个方面,有历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学者、文学家等。这些演讲大多出现在犹太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刻,反映了犹太人在历史重要关头的所思所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犹太民族在历史重要的关头的道德洞见,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道德力量和 感染力。 前言 您现在正在打开的是犹太人经典演讲辞,一本具体体现犹太民族伟大思想的文集。 在过去的20个年头,由于犹太文化研究活动在我围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已有数百种反映犹太民族和文化的书籍陆续面世,介绍和评价犹太人及其文化思想的文章则更是不计其数。应该说,这些书籍和文章的出皈和发表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的了解,促进了犹太文化研究在我围的开展。我国学术界和读书界对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的大致了解均得益于此。 然而,犹太民族的思想和道德洞见到底是什么?它们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规范(或者说影响)犹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尽管人们可以写文章论述犹太人的思想和道德洞见,但这样做往往只能提供抽象的概念,读者在没有具体触及的情况下往往难得要领。在犹太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具体了解犹太人的思想、犹太人的精神、犹太人的信念、犹太人的追求,不仅是摆在犹太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感兴趣群体的一项迫切要求。 作为中国一名犹太文化研究者,本人一直对阅读犹太人的演讲辞情有独钟,除了喜欢体验演讲辞流露出的真切情感,更主要的是演讲辞往往是犹太人思想的最直接反映,因此,素来把对演讲辞的阅读看成是具体了解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之一,为具体体察犹太人的思想和传统对犹太民族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 为此,我们编译了这部演讲集。我们认为出版这样的集子有助于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直接接触犹太人思想、了解犹太人精神的方式和途径。收集在这本演讲集中的讲演辞应该说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完全可以被视为犹太思想的代表。从时间跨度上讲,集子涵盖了3000多年的历史。从演讲人的组成看,包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历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学者、文学家等。这些演讲(特别是那些在20世纪发表的部分) 大多出现在犹太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刻,反映了犹太人在历史重要关头的所思所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犹太民族在历史重要关头的道德洞见,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道德力量和感染力。 收集在本卷中的演讲辞的篇幅尽管只有22篇,但篇篇算得上是经典。 3000多年前犹太民族的领袖和立法者摩西的《告别辞》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最早的演讲辞之一。作为犹太民族领袖的摩西曾大无畏地在权力(埃及法老)面前高喊:“让我的人民走!(Let my people go!)”这位带领犹太人离开遭奴役之地的领袖在临终前向自己的人民发表了充满真情的告别辞,要求犹太人要世世代代坚守自己的信仰,遵守上帝的律法。摩西的这一临终前的肺腑之言成为犹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公元70年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的《劝降》演说可谓十分独特。已经投降了罗马人的约瑟夫斯竭力劝说犹太起义领导人约翰放弃抵抗。在劝降演说中,他恳求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希望他们向罗马人投降,以保全生命。他例举犹太人的王约雅斤自愿在耶路撒冷陷落前离开,情愿和他的亲属一起坐牢,也不愿把这圣地交给敌人,不愿看到熊熊火焰在圣殿升起,试图说服起义将领。约瑟夫斯的这一做法究竟是背叛犹太民族,还是在暗中为了犹太民族的长存,历史学家一直争讼不休。但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武装反抗的最终结果是圣殿的毁灭和犹太民族的集体流亡。需要指出的是,约瑟夫斯不是历史上惟一劝降的犹太人。站在城墙外,约瑟夫斯让人想起先知耶利米,后者曾在600年前同样恳请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向入侵者投降。 《马塞达殉难演说》是公元73年起义领导人埃拉扎·本·耶尔在决定集体殉难前对坚守马塞达要塞的官兵和家人发表的演讲。面对罗马的暴政,埃拉扎·本·耶尔喊出了“宁死不做奴隶”的口号,约千名犹太人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决定集体殉难。这篇浩气长存的演说体现了犹太人舍身取义的精神境界,也集中展示了犹太人热爱自由的民族品格。 《宽容法令》是18世纪著名拉比以西结·兰道针对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颁布对犹太人实行宽容法后发表的布道演讲。他在欧洲犹太人即将获得解放的历史时刻强调信仰对于犹太人留存的重要性,号召受到统治者宽容的犹太人“应在上帝的名下前行,沿着阿尔法西、迈蒙尼德、亚设和《托萨福》的作者走过的路前行”,“去寻找身体和心灵的自由”。 《论犹太人在议院中的代表权》则是19世纪的犹太血统政治家、时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累利在英国议院辩论中发表的即席演讲。当时辩论的主题是:是否应该修改誓词中的基督教内容,以便当选议员的犹太人能够宣誓进入议院。面对英围的最高立法权力机构,迪斯累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明这一辩论的实质和真理的原则,并以无畏的气概在由基督信徒组成的议会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人们对犹太人古老信仰抱有偏见的根源是产生于封建时期的罪恶诽谤,是建立在对历史、地理和神学可恶曲解基础上的罪恶诽谤”,表明自己坚决捍卫犹太人成为议员权利的决心。 1898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是现代犹太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犹太民族在政治上的觉醒。然而,当时的世界,包括许多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无真切的了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先驱、“现代以色列之父”西奥多.赫茨尔通过《在第一届犹太复围主义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向全世界宣告:犹太复国主义事实上是“一场道德、正义、人道的运动”,这一运动希望实现的最初目标之一,就是把犹太人问题转变为一个“锡安”问题,即恢复建立一个犹太人家园的问题。他强调,“任何协议必须建立在权利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犹太人曾经有过的宽容和“保护”,可以由赐予者的意志而随时随地被撤销。为了将大会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赫茨尔在演讲结束时向与会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衷心希望我们的大会多一些诚挚,多一些高尚!希望它能够成为不幸者快乐的源泉!希望它不会给任何人以损害!希望它是全体犹太人的荣耀!希望它配得上我们那虽然遥远、却无比辉煌的永恒过去!”在这篇演讲中,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先驱的崇高内心世界。 《根深蒂固偏见的大暴露》是美国犹太政治活动家费雷克斯·弗兰克福特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对1930年发表的帕斯菲尔德白皮书(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进行的强有力的公开批驳。演讲中,弗兰克福特以毫不妥协的语言提出:“帕斯菲尔德白皮书作为巴勒斯坦行政管理的基础必须清除!帕斯菲尔德白皮书作为英国政府的权威立场必须铲除。绝对不允许用软化和导致混乱的语言对它进行辩解!”反映出美国犹太人对在英国委任统治下建立一个犹太人家园积极支持的态度。 《面对世界的公断》是时任美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主席埃巴·希勒尔· 希尔沃在1947年4月28日联合围大会召开的关于巴勒斯坦托管地前途的第一次会议上代表犹太人所作的一次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他从历史和道德两个层面叙述了在巴勒斯坦尽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必要性,并以全世界犹太人的名义,提出了犹太民族在自己的故土上重建一个犹太人国家的要求。 在陈述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法律依据、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他向联合国这样描述了犹太民族:“我们是一个古老民族,尽管在所走过的漫漫长路中几经理想破灭的打击,但我们犹太民族从未沮丧过。我们犹太民族从未失去对主权和伟大道德原则最终胜利的信心。在整个犹太民族寄居异乡、承受巨大苦痛的岁月里,我们始终对真理的最终胜利持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若非如此,我们不会获得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要求致力于世界正义和和平的联合围能够承担自己所肩负的义务,通过对一个犹太人家园建立的支持提高联合国自身的道德威信和声望。 1948年5月,由犹太代办处、犹太全国委员会,以及其他党派、团体成员组成的全国行政委员会决定接受联合国大会1947年11月29日通过的在巴勒 斯坦进行分治的决议,成立以色列国。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大卫·本一古里安在委任统治国英军撤离的当天,代表犹太民族宣读了宣告以色列国诞生的《独立宣言》。在宣言中,本一古里安以毫不含糊的坚定气概向全世界宣布: “犹太民族具有在自己的国土上恢复自己国家的权利。”“像所有其他民族一样,在自己的主权国家里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犹太民族的天然权利。” 宣言中,本一古里安对建立起来的国家的基本政策、对外方针和未来希望作了基本的勾勒并庄严宣布:“以色列国将按照以色列先知所憧憬的自由、正义与和平原则作为立国基础,将保证今体公民,不分宗教、信仰、种族和性别享有最充分的社会和政治平等权。”反映了犹太民族追求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光荣传统。 《现代以色列——人类精神的一次伟大求索》是犹太史学家、外交家、政治家阿巴·埃班1955年应美国圣母大学之邀访问时所作的演讲。这是一篇洋溢着犹太民族先知精神的著名演讲辞。埃班在论及成立仅7年的以色列国的历史意义时,要求人们“应该从人类历史的最高维度看待以色列的再生” 。在他的眼中,以色列是一个经济、军事潜力有限,但文化、宗教、思想与科学追求无限的国家。他指出:“如果现代以色列包含了任何伟大之处,那一定是在精神领域内。”正冈如此,他把以色列的崛起视为人类精神的一大胜利、国际正义的一大胜利,是为国际社会的良知卸下沉重负担,是在人类精神的交响曲中增添了新声。熟悉犹太思想的人可以从这一演讲中感受到犹太先知思想对这位学者兼政治家的影响,以及以色列的建立对于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 《犹太知识分子和美国的犹太认同》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与其他犹太学者的一次辩论式对话,对话的主题是关于犹太民族的认同。罗斯认为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独特意识(即认为美国犹太人与众不同,因而在行动上也应当有所不同,他们应当在职业、科学、学术、政府管理和道德追求方面达到一个更加令人瞩目的高度)构成了许多美围犹太人的全部犹太认同,并有助于解释他们在经济社会领域内的成功。罗斯还宣称,美国犹太人正通过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追求更大的成就而努力证明这种“优越”感。这一次对话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犹太知识分子相互交流的一个缩影。 撒母耳·约瑟·阿格农是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位用希伯来语创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以色列文学家。他的《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晚宴上的演说》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犹太民族传统,认为自己是犹太教传统造就出来的人。阅读该演讲辞,一个深受犹太教传统影响的虔诚犹太人跃然纸上,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对现代犹太人人文精神的巨大影响。 《在联合国讨论“六日战争”大会上的发言》是阿巴·埃班另一著名演讲。那是一个非常时刻,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令世人瞠目结舌的6天时间内以完胜的方式结束阿以间的第三次战争,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发起了对以色列的猛烈攻击,试图迫使其完全撤回到战前的边界。身为以色列外长的埃班代表以色列在大会上发言。他在演讲中对战争的爆发原因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论述。整个讲演被认为是严酷事实和真实情感的结合。更为精彩的是,在所有其他发言都集中在冲突和对抗内容时,他在演讲中为全世界描述了一个实现和平后中东的前景,而这样的描述只有先知曾经憧憬过: 在和平环境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贯穿北部从海法到贝鲁特和大马士革,东部从阿曼到阿曼以远,南部直到开罗的交通线。这些受阻交通大动脉的开通将对这一地区的生活、思想和贸易产生超出任何可能想象到的促进。穿越南部内盖夫,介于尼罗河谷和肥沃新月地带之间的交通完全可以在不需要改变任何政治管辖权条件下得到恢复。现在通常被描绘成阿拉伯地区的那只“楔子”将会成为一座桥梁,眼下海上出口被切断的约旦王国可以在以色列沿岸自由地进出口它的货物。在红海,合作行动有助于加快位于埃拉特和 亚喀巴港口的发展,这将使以色列和约旦能保持与新兴的东非及发展中亚洲的联系。 横亘三大洲的中东完全能够成为一个繁忙的航空枢纽,可它现在却由于联合抵制和必须迂回绕道受到阻碍。现在会突然中断的电台、电信和邮政通讯完全可以使这个分裂的地区联成一体。倘若目前的障碍能够得以清除,那么,有着历史遗迹和美丽风景的中东就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和朝觐者。穿越国家边境的资源——死海的矿藏和内盖夫一阿拉瓦的磷酸盐——将在相互交换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开发。在农业和工业发展方面的经济合作可以采用诸如欧洲共同体式的超国家合作。联合国可以在中东建立一个类似于正在欧洲、拉丁美洲和远东工作的经济委员会。只要地区和谐能够实现,各种专业机构便可以提高对这一地区健康和教育发展支持的力度。荒漠的开发、海水的淡化,以及对热带疾病的征服是全地区共同利益之所在,是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志趣之所在。 边境两边的以色列年轻人和阿拉伯年轻人可以在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里携手相互学习。以往的偏见可以被新的理解和尊重所取代,在知识领域将出现互惠互利的对话。在这样一个中东,军事预算将会自动地保持在一种无须强制的平衡水平上。用于安全上的大量资金就可能转而投向各种发展计划和工程项目。 因此,只要充分尊重地区的多样性,一种以前从不为人所知或从未听说过的全新历史将在东地中海地区掀开。将会第一次出现没有一个地中海民族处于被征服地位的历史,所有民族都将享有主权自由。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这一自由为开创性的发展服务。通向这一目标的道路只有一条。这是一条相互承认、直接接触、真正合作的道路,一条和平共处的道路。正如以色列古代先知所预言的那样,这样的道路将一直通向耶路撒冷。 《在联合国对锡安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回答》是以色列政治家、外交家哈伊姆·赫尔佐克回敬现代反犹主义的一篇重要演讲。1975年11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72对35的票数(另有32票弃权)通过了第3379号决议。这份议案号召所有围家将锡安主义看成一种种族主义而加以反对。尽管这份决议不具有约束力,但是它的影响超出了象征性的范踌,因为所有犹太人都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赫尔佐克在大会辩论时曾指出:这个被议案指责是种族主义的民族事实上是一个造就了给世界带来崇高预言的先知的民族,它鼓舞了联合国的建立者,并装点了联合国大厦入口:“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对即将表决的那份充满反犹主义色彩的议案,他说:“对于我们犹太人民来说,建立在仇恨、谎言和自大基础上的这份议案,缺乏任何道德或法律的价值。对于我们犹太人民来说,这份决议不过是一张纸,因此我们应该这样对待它。”说完这些话,赫尔佐克就把决议撕成两半,离开了讲坛。17年后,这份受到赫尔佐克严厉斥责并被他撕成两半的决议终于被联合国通过的一份新决议废除,赫尔佐克演讲的正义性得到了凸现。 《宣判前的陈述》是前苏联犹太活动家纳坦·夏隆斯基一系列演讲中最为精彩的一篇。夏隆斯基是一位在前苏联出生的犹太人,由于公开表达希望移届以色列的愿望,坚持不懈为争取获得离开前苏联的签证进行抗争,被前苏联当局视为持不同政见者和犹太活动分子受到迫害,1977年被当局逮捕并受到审判。夏隆斯基在对其宣判前的最后陈述中表明:“犹太民族一一我自己的民族一一被迫散居在世界各地已经两千年了,似乎已丧失了一切回归的希望。即便如此,他们每年仍固执地,以明显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地互相叮嘱:明年在耶路撒冷见!今天,在我距离我的梦想、我的人民和我的阿维塔(他妻子的名字)比以往更遥远的时刻,在面对摆在我面前监禁和集中营艰难岁月的时刻,我仍然要对我的妻子和我的人民说:明年在耶路撒冷见!” 夏隆斯基的这一演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犹太民族面对权力的不屈精神,代表犹太人的勇气和决心,成为前苏联犹太复兴运动的象征,并在相当长一 段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犹太人在逾越节家宴上诵读的材料之一。 《向权力说真话》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198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利·威塞尔在应邀前往白宫接受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会金质成就奖章时发表的演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出于冷战时期的政治和战略考虑,计划在访问联邦德国期间造访葬有47名希特勒前党卫队员的比特堡军事公墓,接受奖章的威塞尔在演讲中对刚刚为其颁奖的里根总统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的这一做法在受奖活动中是极为罕见和不寻常的。而且在这之前,许多犹太领导人恳请威塞尔不要和里根总统正面冲突,但一个将其生命致力于“向权力说真话”的人,威塞尔拒绝沉默,他对里根总统这样宣称:“根据我们古代的传统,我说的是犹太传统,它要求我们‘对权力讲真话’。”威塞尔在正面要求里根总统放弃计划中的访问后,以直言不讳的言辞对美国总统进言说:“ 这不是政治问题,而是善与恶的问题,我们永远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其向权力说真话的气概受到全世界的称颂。 威塞尔的另一篇演讲《60年来的见证》是应联合国大会邀请发表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到来之际,联合国大会于2∞5年1月24日为纪念二战中被法西斯德国屠杀者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这是联合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威塞尔以其固有的风格和直率告诫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一定要记住二战时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世界在大屠杀期间和随后表现出的可耻的冷漠。同时,他袒露心扉地告诉世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倡导希望,而非绝望;倡导大度,而非仇恨和苦痛;倡导感恩,而非暴力。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决不能把漠不关心当做一种选择。漠不关心只会帮助侵略者,而从不帮助受害者。” 人们常说犹太民族是一个追求信仰和精神生活的民族,是一个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营建”的民族。阅读本书收集的演讲辞,读者不难发现:尽管所有这些演讲都是针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场合有感而发,属于一种即兴口头表达,但它们无一例外都反映和代表了犹太人善于对涉及的问题进行道德思考和在道德层面上作出评判的传统。无论是3000多年前犹太民族的领袖和立法者摩西的告别演说,大约2000年前第一次犹太战争起义领导人埃拉扎·本.耶尔在决定集体殉难前对坚守马塞达要塞的官兵和家人发表的演讲,18世纪的著名拉比以西结·兰道的布道,19世纪犹太政治家本杰明·迪斯累利在英国议会的辩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先驱、“现代以色列之父”西奥多·赫茨尔在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上的演讲,还是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大卫· 本一古里安代表犹太民族在宣布现代以色列国成立大会上宣读的《独立宣言》,犹太史学家、外交家、政治家阿巴·埃班在美国圣母大学和联合围的演讲,以色列政治家、外交家哈伊姆·赫尔佐克在联合国就许多国家将犹太复围主义污蔑为种族主义发表的演讲,前苏联犹太人夏隆斯基在对其宣判前所作的最后陈述,奥斯维辛的幸存者、198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利.威塞尔面对美围总统和联合国的讲话,都是如此。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这些讲演辞向我们表明,在政治评判甚嚣尘上的20 世纪,犹太人一直没有忘记对事件作出道德评判,一再呼吁人们不要忘记作为人类社会存在根基的道德。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曾经这样评价犹太民族的贡献:“犹太民族给人类的启示就是:信仰和道德洞见完全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他的这一评价也许是我们洞察犹太民族思想的一个Hj发点。 阅读这些演讲辞,读者会感受到,它们不仅仅是犹太思想自然、亲切、真实的一种流露和表达,而且是犹太思想对犹太人“一以贯之”影响的一种缩影。透过这一影响,我们在体察犹太人的理想、犹太人的精神、犹太人的信念、犹太人的追求的同时,具体把握犹太人的理想、犹太人的精神、犹太人的信念、犹太人的追求。 人们常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表达从事外来文化研究者在介绍外来文化时的良苦用心和真切想法。应该说,这也正是我们选译和编撰这 一演讲集的初衷和出发点。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对这些演说的阅读和学习,在把握犹太人思想的同时,有所借鉴,以丰富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使我们在面临各种复杂事件时坚守人类应有的道德准则,在走向世界时的步伐更加坚定和豪迈。 需要说明的是,编译犹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讲演文本的最初动机是在本人撰写《犹太文化史》时,“为了让读者有机会直接接触犹太人的思想和做出自己的判断”。当时只选译了8篇,计划以附录的形式附着在《犹太文化史》一书中。后来有关编辑在编辑时认为,《犹太文化史》本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如再加附录部分有可能会使得书的篇幅过大,故只好割爱。后老友贺雄飞先生阅读了那些已经翻译出的演讲辞觉得闲置不用未免太可惜,建议单出,于是又选译了近十篇,方有今天的规模。 本演讲集中的所有演讲辞均依照英文译出,而英语文本主要参阅了 由 steve Israel and Seth Forman编撰、Iason Aronson Inc.公司于1994年出版的Great Jewish speeches Throughout Histiry一书中提供的文本,我们在此对该书的编者和出版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参加翻译的人员中,除了宋立宏博士和孔德芳外,其他译者均为本人的研究生,对他们的参与表示感谢。 需要感谢的还有斯格堡基金会(The Skii-ball FoLmdatioil)以及该基金会主席马丁·布莱克曼先生(MartinBlackman)。斯格堡基金会为了支持我们的犹太文化研究,专门在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设寺了“斯格堡中国翻译基金”(The skirhau sincTranslation Fund),使我们的这一酎译项目( 以及其他若干项目)得以进行。 对于贺雄飞先生和出版社同仁的努力,我们也同样表示诚挚的谢意。 徐新 2005年10月 识千舍防结网新轩 目录 犹太民族思想的伟大体现(代前言) 告别辞 劝降 马塞达殉难演说 宽容法令 论犹太人在议院中的代表权 在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上的演讲 根深蒂固偏见的大暴露 我的世界观 面对世界的公断 独立宣言 现代以色列——人类精神的一次伟大求索 原子时代的发展及其本质 犹太知识分子和美国的犹太认同 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晚宴上的演说 在联合国讨论“六日战争”大会上的发言 在联合国对锡安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回答 战争或和平,将由人民来评说 宣判前的陈述 向权力说真话 战争,还是和平 我们两个梦想 60年来的见证
  • 大卫之星

    作者:阎京生,袁名忠

    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号宣布建国,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即对其宣战。至1982年阿以之间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不仅改变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客观的立场,从纯历史和军事的角度,根据丰富的史料,对以色列建国历程及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独立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进行了系统的讲述和生动具体的刻画。 《大卫之星(以色列建国及其经典战役)》分别从以色列的建国及1948年独立战争谈起,详述这个新兴国家的诞生历程,并回顾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军戈兰高地之防御作战》及《以军渡河反击战》经典战役的过程及精彩片段,揭示以、埃两军在这回合里种种鲜为人知的精彩较量及战略战术上的得失。 《大卫之星(以色列建国及其经典战役)》由阎京生、袁名忠著。
  • 走近以色列

    作者:赵长天

    《走近以色列》内容简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说,居然会成为整个西方文化的源头。如此独特的现象,使你无法不对以色列的历史加以特别的关注。它仿佛真是上帝在地球上设立的一个“特区”所选择的一个典型。我没想到,会有机会,走进以色列。
  • 以色列现代史

    作者:(英)诺亚·卢卡斯

    ”这本《以色列现代史》的特点是材料丰富,史论结合,学术性很强。特别是对以色列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各个政治派别和政党的沿革,书中的叙述十分详尽。这大概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所掌握的资料有关。另外,尽管作者是一个西方人,但他对阿拉伯-以色列冲突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公正的,叙述也是比较客观的。” --------------------肖宪,序言
  • 上帝,你挨过饿吗?

    作者:(以色列)约瑟夫・鲍

    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一个令人为之心头一热的场面:两个犹太人在普拉索集中营秘密地举行了婚礼。一个藏在集中营屋顶里的银勺被做成了他们彼此交换的结婚戒指,集中营里的铺位成了他们的婚床。这两个人就是约瑟夫・鲍和丽贝卡・鲍。丽贝卡曾经是集中营司令官阿曼・歌德――那个性虐待狂的指甲美容师,而约瑟夫是一位极为出色的绘画艺术家。 该书是作者对充满恐怖时代的回忆。无论是讲述法西斯对克拉科夫的轰炸,还是在残酷的集中营里无情的饥饿,作者在写作时对大屠杀的叙述自始至终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作为第 69084号犯人,他引导读者游历了普拉索。再现了集中营。同时再现了一个犯人的体验,他既跌入了情网,同时又目睹了自己的父亲在那里被处死的场面。作为辛德勤名单上的男犯第247号,他讲述了自己在辛德勒工厂里幸存下来的经过和在战后与妻子难忘的重逢。 全书包括作者所作的六十多幅插图,包括他画的克拉科夫犹太人聚居区和普拉索集中营的地图(这些图是他当年作为一个囚犯时画的),以及一幅奥斯卡・辛德勒的肖像。读者会在扉页上看到一份复制的作者母亲特基拉・鲍的身份证。丽贝卡・鲍把她丈夫的名字填写在辛德勒名单上,这样他被从格罗斯――罗森挽救出去,而她自己却被送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战后他俩重逢,并且移居到以色列。约瑟夫・鲍成了一个艺术家、作家和以色列的第一个画动画片的人、他的作品在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展出,1998年他被提名授予以色列国家奖。
  • 今日以色列

    作者:杨曼苏 编

    以色列,地处民族、能源、宗教相对集中的地区,动一牵百。在那里,矛盾错综复杂,它也经常在许多热点问题上发挥作用,所以以色列一直是世界各大媒介关注的焦点,这促使人们更想进一步走近它、了解它。而本书所能做的,就是帮助你去揭开覆盖在它身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 My Promised Land

    作者:Ari Shavit

    A groundbreaking, ambitious, and authoritative examination of Israel b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lumnists writing about the Middle East today My Promised Land tells the story of Israel as it has never been told before. Facing unprecedent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Israel today is at a moment of existential crisis. Through revealing stories of significant events and of ordinary individuals—pioneers, immigrants, entrepreneurs, scientists, army generals, peaceniks, settlers, and Palestinians—Israeli journalist Ari Shavit illuminates many of the pivotal moments of the Zionist century that led Israel to where it is today. We meet the youth group leader who recognized the potential of Masada as a powerful symbol for Zionism; the young farmer who bought an orange grove from his Arab neighbor in the 1920s, and with the Jaffa orange helped to create a booming economy in Palestine; the engineer who was instrumental in developing Israel’s nuclear program; the religious Zionists who started the settler movement. Over an illustrious career that has spanned almost thirty years, Shavit has had rare access to people from across the Israeli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pectrum, and in this ambitious work he tells a riveting story that is both deeply human and of profound historical dimension. As it examines the complex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Israeli condition, My Promised Land asks difficult but important questions: Why did Israel come to be? How did it come to be? And can Israel survive? Culminating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issues and threats that Israel is currently facing,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My Promised Land uses the defining events of the past to shed new light on the present. The result is a landmark portrait of a small, vibrant country living on the edge, whose identity and presence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oday’s global political landscape.
  • 以色列的先知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英】威廉•R•史密斯

  • 犹太复国主义史

    作者:沃尔特.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