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犹太

  • 被隔绝的女孩

    作者:[荷] 巴尔特·范埃斯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大陆大肆追捕犹太人,因荷兰当局的大力配合,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地的犹太人家庭时刻笼罩在巨大的危险和恐惧之中。为了躲避追捕,犹太女孩小利恩被父母交付给地下抵抗组织中的寄宿家庭保护,历经多次躲避和逃亡,目睹无数同胞遇害,她最终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作者范埃斯的祖父母一家是保护小利恩最久的家庭,然而,由于战后的一场争执,双方再也没有联系。

    战争时期和战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犹太女孩视角里的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通过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并深入调查荷兰的抵抗运动,范埃斯讲述了一段荷兰版《辛德勒的名单》般的真实故事。

  • 知识是甜蜜的

    作者:贺雄飞

    《知识是甜蜜的:千年不衰的犹太家教智慧》通过对犹太文化精神和犹太世界观的剖析,系统阐述了犹太英雄、犹太风趣、犹太成功黄金律、犹太人的生命教育、犹太人的美德教育、犹太人的健康教育、犹太人的处世教育、犹太人的享乐教育,犹太人的婚姻观、犹太人的金钱教育和犹太人的公民教育,堪称千年不衰的家教智慧,让人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洞悉犹太人成功的真谛。 对于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信仰,每一个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树立一种理想主义人格,让他们成为学者、法官、律师和医生,从而修复残缺的世界。 作者认为,犹太人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学习是上帝赋予人的权利和义务,犹太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和自我教育·真正的知识是甜蜜的,并且是一种智慧,学习必须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知识不一定就能找到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从小就树立一种理想主义人格,学习的本质是挖掘人的思孝潜能,学会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质疑和批判能力;教育的社会目标是倡导和推动人类的学术和思想自由。
  • 假面舞会

    作者:(美)迪瓦达·索罗斯

    1944年,德国人的坦克碾过匈牙利的街道,几百万犹太人陷入绝境。 大儿子保罗被征为炮灰,小儿子乔治无处可避,妻子忧心忡忡近乎崩溃,岳母执意不肯出门躲藏,而我必须找到地狱的出口,领着家人和朋友活下去。在长达十个月的暗无天日的日子里,要有尊严地活下去,需要的不只是勇气…… 作为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犹太幸存者故事之一,《假面舞会》以平实幽默的笔触实再现了集中营外犹太人的生活境遇,记录了他们在悲剧和苦难面前不可磨灭的丰富智慧和坚韧精神,令无数读者深深动容。 《假面舞会》作者迪瓦达·索罗斯,著名律师、世界语爱好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父亲,著有《现代鲁宾逊》、《假面舞会》等。
  • 迷途指津

    作者:摩西·迈蒙尼德

    “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总序 译者序 第一篇 给约瑟夫拉比的信 绪论 本书导读 导语 第二篇 第三篇
  • 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

    作者:迈克尔· 伯恩斯

    1894年,犹太裔法国陆军上尉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被指控出卖法国陆军情报给德国,军事法庭裁定其叛国罪名成立,判以终身苦役并流放外岛。事后虽经证实纯属诬告,军事法庭却因德雷福斯的犹太人身份而拒绝改判,引起左拉等知识分子和群众的抗议,并演变成为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运动。这就是法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事件”。书中大量饮用当时的文件、档案、书信与报纸,让读者重回历史现场,近距离感受19世纪末法国的社会思潮。
  • 塔木德四讲

    作者:(法)勒维纳斯

    《巴比伦塔木德》还原了《圣经》记载中简化了的残酷,勒维纳斯在阐释《索他》篇时,深入地探讨了作为犹太思想意识在历史长河中“所包含的所有的顾虑和歉疚”。其中有“人道危机”——日月大地为之蒙羞;信仰危机——“应许之地不是许可之地”;民族优越性授权的危机——“求助于出自以色列精神优越性的权利是不妥当的”。诚然,即使是以去那里建立天国的名义,侵占一块土地总是像背负十字架一样沉重。
  • 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

    作者:王健

    《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以上海犹太人的社会发展历程为基本主线,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和分析,相当全面地反映了来自不同国家源于同一民族的犹太人在异国他乡的上海,从物质到精神,从衣食住行、社会组织到宗教风俗等各方面生活真情实景,铭刻着犹太人的民族传统、宗教习惯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犹太民族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在对犹太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进步,并独具特色。
  • 犹太人在天津

    作者:宋安娜,Anna Song

    Anna Song (宋安娜) 将本书分为四章,如下: 1.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Tianjin. 第一章 天津的犹太社区 (解放北路五大道南京路等都有犹太人资助建造的著名建筑) 2. The Jewish Life in Tianjin. 第二章 犹太人生活在天津 3. Tianjin, Hometown Forever. 第三章 天津,永远的家乡! 4. Jewish Cultural Remains Coexist with the City. 第四章 与天津共同成长的犹太文化 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注解,非常深入详尽的描述了天津犹太人的生活,其中很多资料不仅来自已经公开的中国国内文献记录而且还有很多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 当初与在哈尔滨和上海的犹太移民社区一样,在天津的犹太移民社区活动非常活跃,开学校建医院,建特色酒吧夜总会,还有犹太会堂。 ========================================= 本书记叙了天津自19世纪60年代就有犹太人居住,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及“二战”期间,犹太人又有集中的流入。在天津的犹太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社区,经济、宗教、教育、文化等生活形态完备,保持着完整的民族生活方式。 本书为汉英对照版。
  •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作者:Oz, Amos

    Love and darkness are just two of the powerful forces that run through Amos Oz's extraordinary, moving story. He takes us on a seductive journey through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long Jerusalem's war-torn streets in the 1940s and '50s, and into the infernal marriage of two kind, well-meaning people: his fussy, logical father, and his dreamy, romantic mother. Caught between them is one small boy with the weight of generations on his shoulders. And at the tragic heart of the story is the suicide of his mother, when Amos was twelve-and-a-half years old. Oz's story dives into 120 year of family history and paradox, the saga of a Jewish love-hate affair with Europe that sweeps from Vilna and Odessa, via Poland and Prague, to Israel. Farce and heartbreak, history and humanity make up this magical portrait of the artist who saw the birth of a nation, and came through its turbulent life as well as his own. This is a memoir like no other, and one that cries out to be read and wept over. (20041021)
  • 塔木德大全集

    作者:

    《塔木德大全集(珍藏版)》所讲述的塔木德是犹太民族中商界精英引领风骚的根源所在。是“世界第一商人”当之无愧的致富秘笈,它凝聚了上千年来2000余名犹太学者对本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指明灯。从生到死。从零开始到亿万富翁,从经营到变革,犹太人从未停止过对它的阅读和膜拜。 为什么犹太人可凭一己之智慧就把全世界的钱都赚到自己的口袋里?为什么他们面对疯狂的杀戮仍然精神不死?为什么在世界群雄争先崛起之时,他们的“世界第一商人”的黄金椅仍然毫不动摇?今天,《塔木德》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再只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更被世人看做智慧与金钱合一的象征。经商与为人合一的象征。
  • 韦伯作品集XI:古犹太教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古犹太教》是《宗教社会学论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研究古犹太教都是从宗教学的角度,以文献考证来看待古犹太民族与现代基督教的关系,而韦伯则用社会学的方法重新梳理史料,把古犹太教放在西方和近东整个文化发展交汇点上审视这一宗教历史的内在理路,从而揭示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对立宗教文明盘根错节的难解因由。
  • 塔木德

    作者:塔尔莱特·赫里姆

    《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处世圣经》大约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流传。特别是犹太人,几乎每人都有一本。从生到死一直研读,迄今为止内容仍在不断增加。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塔木德》,他们在遭受杀戮与迫害之时,唯有《塔木德》是他们不灭的灵魂。《塔木德》是犹太人生命的一部分。与其说犹太人用生命保护了他们的法典,使它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倒不如说《塔木德》给犹太人指明了方向。使他们能够战胜厄运,得以生存发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犹太人把《塔木德》视为最可贵的圣物。把它当作生活的慰藉和心灵的避难所。犹太人在颠沛流离的历史中,总结出了一整套伟大的商业法则,是我们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处世圣经》挖掘辉煌的希伯莱文化遗产,诠释睿智的《塔木德》圣典精华,遵循历史的轨迹,将犹太民族悠久的经商传统与处世之道奉献给读者。
  • 犹太教

    作者:(美)撒母耳·S.科亨

    本书作者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从犹太人的现实生活出发,详细论述了犹 太教的产生、历史和意义,犹太教的律法、制度、组织、礼拜、礼仪、祷告、 捐赠、饮食法、习俗、公义思想、道德观念、伦理规范等,以及践行犹太教的 三重方法;作者在论述犹太教的过程中,还提出了现代人面临的种种宗教问 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同时,作出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有针 对性的回答,从而论证了,犹太教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提出了一种一神 教的思想,而更在于它对犹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规范和对犹太人生活之道的确 定,因而是一种“因行称义”的宗教。
  • 犹太哲人与启蒙

    作者:刘小枫 主编

    本文集收入施特劳斯在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文章,文本均依据Heinrich Meier所编《施特劳斯著作集》(尤其卷二第二部分),但凡有英译者则多参照英译,并悉数采纳英译注释(凡文前有“题解”者,均编译自英译本注释)。 我们不会觉得,一个中国人如果成为一个哲人会有什么身份问题,但一个犹太人如果要成为哲人就会有问题,因为,犹太人与犹太教徒是一回事,而哲学与宗教有天然的对抗性。对犹太学人来说,既是犹太人又是哲人一直都是一个生存性的悖论。解决这一悖论端赖于犹太教与哲学是否可能融合无间。对于施特劳斯这个犹太人来说,这一问题无疑是切身的。在早年的学术报告“柯亨与迈蒙尼德”(见本书)中,施特劳斯说过,一个犹太人如果研习哲学,无异于在接受启蒙;由于犹太人信奉的宗教与哲学天然带有的启蒙性质无法通融,一个犹太人没可能同时是个理性主义者和犹太教徒。犹太教是一种民族一国家性宗教,而非普适性的宗教(比如佛教),哲学与任何宗教都有冲突,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冲突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犹太教哲人还在思考这一冲突,这对我们思考中国儒教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有什么启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学人已经受过了相当彻底的现代启蒙洗礼,对我们来说,启蒙哲学与儒教传统是否可能通融,恐怕同样是内在的生存性问题。 编者说明(刘小枫) 二十年代 1 答法兰克福小组的原则之言(1923 卢白羽 张缨 译) 2 评“犹太复国主义和反闪族主义”讨论(1923 张缨 译) 3 诺焘的犹太复国主义(1923 张缨 译) 4 拉伽德评传(1924 张缨译) 5 犹太复国主义与正统(1924 卢白羽 译) 6 犹太复国主义之源(1924 卢白羽 译) 7 评温伯格的批评(1925 张缨译) 8 武装的教会(1925 张缨译) 9 评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1928 王今一 译 李致远 校)补一段题解 10 论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形态(1929 卢白羽 译) 11 罗森茨威格与犹太教学术研究院(1929 张缨 译) 三十年代 12 柯亨与迈蒙尼德(1931李秋零 译) 13 简评迈蒙尼德和阿尔法拉比的政治学(1936 程志敏 译) 14 神意学说在迈蒙尼德作品中的位置(1937 张缨 译) 15 阿布拉瓦内的哲学趋向和政治教诲(1937 余慧元 译 李致远 校) 16 评阿布拉瓦内对王政的批判(1937 卢白羽 译) 四十年代 17 就犹太人问题对轴心国的再教育(1943 何祥迪 译) 五十年代 18 序胡锡克《哲学论著集》(1952张缨 译) 19 论《创世记》的解释(1957 张缨 译) 20 致编者的信:以色列国家(1957 张缨 译) 21 弗洛伊德论摩西与一神教(1958 李致远 译) 22 一段未宣读的开场白(1959 张缨 译) 六十年代 23 追忆阿容松点滴(1961 张缨 译) 24 为什么我们仍然是犹太人(1962李春长 译) 附录 克雷默 / 斯忒恩 湃恩斯谈施特劳斯与《迷途指津》的英译(刘妮 译 张缨 校)
  • 犹太哲学史(上、下卷)

    作者:傅有德等

    《犹太哲学史(套装上下卷)》作为国内第一部犹太哲学通史,涵盖了希伯来《圣经》、《塔木德》中的哲学思想和各个时代的众多犹太哲学体系。作者探讨了犹太哲学的定义、特征及其根源,阐述了各个哲学家的上帝观,神与世界、人的关系,灵魂观,神的预知与决定,神命论,神义论,神性律法与伦理,以及其他一般哲学与宗教学的问题和理论。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斐洛、萨阿底、哈列维、迈蒙尼德、本格森、克莱斯卡、科恩、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莱维纳斯等众多犹太哲学家的风格各异的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 觅人的上帝

    作者:(美) 亚伯拉罕·海舍尔,郭鹏,吴正选

    在基督教和基督教神学中,人对上帝的追求是单向的,上帝依靠人的悔罪和皈依而拯救人,但不主动屈尊而需求人。在犹太教传统中,上帝与人的盟约有双向性:上帝允诺赐给以色列人“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使之子孙繁多,还为他们颁布了神圣的“律法”,反过来,以色列人必须服从上帝,并永远遵循上帝的教诲行事。这样的盟约是上帝和以色列人双方的,而不是单向性的;上帝有责任信守诺言而永不放弃其“选民”,而以色列人则必须永远奉行神圣的律法。圣经犹太教中的这一传统在现代犹太哲学中仍然清晰可见,而且在某些哲学家那里得以发扬光大。罗森茨维格这位维特根斯坦式的哲学天才指出:上帝、世界和人是通过“创造”、“神启”和“救赎”关联在一定关系中的,世界通过创造与上帝相联系,上帝通过神启和人相联系,世界通过救赎和人相联系。在这三重关系构成的“救赎之星”之中,“上帝”、“人”以及“世界”都是平等的范畴,人的救赎(以及世界的存在)固然需要上帝,然而也反过来需要人(和世界)来实现和表现自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马丁•布伯那里,上帝是绝对的“永恒的你”。 然而,正如孔子所谓“我欲人,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一样,布伯的上帝也不是遥不可即的。人与上帝相遇而达成一种真正的“我-你关系”,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融合,不必等到人死而复活后上升到天国,而是现实生活中既可遇,又可求、可得的事情。海舍尔在他的《人是谁》和《觅人的上帝》中更是把上帝与人的这种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而最终的意义则在于上帝。因此,人需要并且追寻上帝。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上帝也需要人。“《圣经》所描绘的全部人类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上帝在寻找人。”(第274页)上帝之所以需要人,是因为他需要人来实现他的目的,他需要人的肉体和灵魂,需要人去实现正义、和平、爱和美;而这也是他与人订立契约的缘故。上帝是活生生的在者,他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虔敬的人当与上帝同行。人是被他者所需要的存在。当人被人所需要时,他总有一种快意和幸福感,而当他意识到他也被上帝这一无与伦比的存在所需要时,他该是多么地幸福、荣耀和神圣啊! 另外一本很好的哲学书是美国的亚伯拉罕·海舍尔写的《觅人的上帝》,关于犹太教的哲学。“灵魂渴望对它自己的判断做出判别,渴望超过确定和有限的樊篱去寻找意义——总而言之,灵魂对升到它自身的智慧之上的渴望——是宗教信仰之根。”海舍尔提供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宗教哲学。就像威廉·盖斯的触类旁通,他们的疆域灵动宽广。
  • 犹太人的智慧

    作者:陈冠任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中,是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一切的不幸迫使着犹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去获取一口果腹的饭、一丝遮体的衣。犹太人智慧的诞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诞生的,但是犹太人的智慧无所不在,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文学、艺术等等,一切的人类历史都印有犹太人的足迹。
  • 犹太人思考术

    作者:尼尔顿·邦德

    《犹太人思考术》介绍了:这是一本讨论如何解决问题的书,里面既有一种对人生精明而敏锐的观察,又是犹太人在历史上生存下来的重要总结。犹太人的这种思考术既非一种生活手段,也非一种知识系统,它只是问题的累积,当积累达到“临界质量“时,引发人们对所谓的“不可能”进行一种理智、有趣的探讨。 它是一个转折点,当你本已万念俱灰时,你会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在这个点上重拾生机。 它是一种特异功能,能让你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旋乾转坤,战胜对手。 它能让你跳出传统思考的局限,进行自我调整,成为一位奇智百出的生活智者。
  • 犹太家教智慧

    作者:赛妮亚

    犹太民族是一个视教育如敬神的民族,拉比和教师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这也就是这个民族历经浩劫而不灭的真谛之一。《犹太家教智慧》力争用通俗幽默的写作风格,描写出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成功黄金律、生命教育、美德教育、健康教育、处世教育、享乐教育、婚姻观、金钱教育和公民教育。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仿佛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它们之中蕴含的最可贵的东西,是那种对于人类灵魂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正是犹太人的世界观,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础,也正是犹太人超凡的教育智慧,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世界级大师。
  • 犹太民族复兴之路

    作者:潘光 余建华 王健 著

    全书共分前言和四编十五章,书后还列有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此书的一条主线就是犹太民族复兴,而非犹太国家的重建。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确实是犹太民族复兴历程中的划时代事件,然而却不能涵盖犹太民族复兴的整个历程。因此,此书总括了犹太民族从古到今复兴的全过程,不仅使该书更具独特的学术价值,而且还能为我们振兴中华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作者在前言中还探讨了犹太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认为其主要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民族凝聚力,而这么强的凝聚力则依赖于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社团结构这三大支柱,即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网络。这一源于三大支柱的坚强凝聚力不仅使得犹太文明历尽无数外来文化的挑战和冲击,甚至面对敌对力量的压迫和摧残仍能保持其主体精神一脉相承,并在包融、吸收、筛选、改造诸多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且在以色列建国后继续发挥巨大作用,使以色列得以保持国内的团结一致,并获得了全世界犹太人的竭力支持,在半个多世纪里重新崛起,成为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高度发达的世界强国。同时,作者在研究民族复兴的内因——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着力分析了犹太民族。 复兴历程中的种种外因——反犹主义、列强争斗和国际环境的变迁。作者在前言中还特别指出,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民族在复兴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发生碰撞乃至损及其他民族利益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犹太民族在这方面更具有突出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其一,它是一个没有国土家园的复兴运动,必然要获得土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它所要获取的土地上的居民大多是非犹太人;其二,它长期处在反犹运动和其他敌对势力的包围摧残之下,因而对自身的安全具有超乎寻常的敏感意识,常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去打击对自身的威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阿犹民族和阿以国家间的血腥冲突。 第一编: 不解之缘。下分第1~4章: 第一章: 特选子民和应许之地。论述了从亚伯拉罕到摩西早期犹太民族形成的过程,古代希伯来国家的荣辱兴衰,异族统治与早期犹太人三次大离散和宗教复国思潮的兴起及其思想基础。 第二章: 从拯救、同化和复国。论述了中世纪欧洲的反犹浪潮和弥赛亚闹剧及其在此背景下犹太宗教复国思想的嬗变,欧洲犹太人解放浪潮和同化迷梦的破灭过程以及政治锡安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三章: 回归的始端。论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锡安主义运动的勃兴和全球性发展历程。 第四章: 各取所需。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关系,着重探讨了现代阿犹冲突的起源和贝尔福宣言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 第二编: 争夺圣地。下分第5~7章: 第五章: 英国统治下的犹太“民族家园”。论述了犹太移民涌入巴勒斯坦的几次阿利亚运动以及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家园”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章: 阿犹冲突逐步升级和英国政策的调整。论述了阿拉伯人态度的转变和早期阿犹之间的摩擦,丘吉尔白皮书的出笼和英国政策所做的相应“微调”,探讨了阿犹冲突激化的原因和由此导致的英国政策摇摆,分析了1936~1939年阿拉伯人大起义和英国首次提出分治方案的历史背景。 第七章: 大国角逐和战争阴影中的巴勒斯坦。论述了二战期间巴勒斯坦作为欧洲“侧翼”所引发的大国争夺,战时英犹关系的演变和伊舒夫的发展。 第三编: 梦想成真。下分第8~10章: 第八章: 纳粹大屠杀和锡安主义再掀高潮。论述了二战期间纳粹的反犹暴行及其由此而引发的锡安主义运动新高潮,非犹太世界对犹太人的同情和支援。 第九章: 巴勒斯坦争端激化和联合国的介入。论述了英犹抗争升级并逐渐演变为全面冲突,并最终导致英国撤离,联合国介入着手处理巴勒斯坦问题的过程。 第十章: 以色列国的建立。分析了美国支犹排英政策形成的根源和苏联转而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背景,论述了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和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的过程。 第四编: 再度崛起。下分第11~15章: 第十一章: 从战争走向和平: 以阿关系的演变。论述了四次中东战争和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艰难历程,探讨分析了以色列的安全政策和国防体制。 第十二章: 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论述了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多党体制以及政治发展历程。 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与文化教育。着重探讨分析了诸如人口变化、人口结构、东西方犹太人差异、少数民族以及宗教在国家中的地位等社会问题,介绍了以色列的教育发展目标、历程和特点,论述了以色列文化发展的特征、成果和趋向。 第十四章: 沙漠中的经济奇迹。论述了以色列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介绍了其独特的经济组织形式,如犹太工总、基布兹和莫沙夫等,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以色列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十五章: 世界舞台上的以色列。论述了以色列与美国、前苏联(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欧盟及第三世界的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章中作者还专门列出一节,论述了中犹传统友谊与中以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