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绘画史

  • 画家之书

    作者:卡勒尔·凡·曼德尔 (Karel van

    《画家之书》作者是荷兰的瓦萨里——艺术史之父。该书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十五、十六世纪荷兰和德国最重要画家的生平和作品。《画家之书》其中包括凡艾克、波许、丢勒、布鲁赫尔和克拉纳赫等人。《画家之书》是西方绘画史中的经典文献。 《画家之书》在几个世纪中已被重印和翻译了无数次,直至今曰,研究者们依然经常拿它作参考。然而,卡勒尔·凡·曼德尔在中国的美术研究中却鲜为人知,远不如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那样让人耳熟能详,究其原因不外乎传译的阙如。《画家之书》中文版的出版无疑将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为国人研究欧洲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缘起、成形、特征及影响贡献更为丰满的佐证。
  • 绘画与表演

    作者:[美]梅维恒

    至少从8世纪的敦煌时期起,“变文”的图画讲唱在中国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民间的传统,然而在中国的史书中关于“变文”的表演只有一些令人失望的、模糊不清的记载。《绘画与表演》面临的是一大堆变文与变的图卷有关的问题:变文是为在看图讲唱时作提示用的吗?为什么那份卷画仅仅只有韵文部分?讲唱这些变文的表演者是谁?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本书于是采取了一种大胆的研究策略去打破这种僵局。为了填补上有关中国的看图讲唱的一大段知识空白,梅维恒博士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伊朗、土耳其、意大利、德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中与此类似的文学形式中寻找信息。结果出人意料地令人满意……
  • 移动的桃花源

    作者:石守谦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 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之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固然与欧洲势力试图掌控世界版图有关,但在那之前,中国、日本、韩国所在的这个区域之中,却也确实存在过一些文化共相。这些文化共相在某些有利之情境下,得以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而为不同地区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们之间促生出某种“同体感”。 这种心中可感的形象,即本文所称之“文化意象”,虽然并非全部具体可触,但仍然提供了一种大致的轮廓,足以在各地流动之过程中扮演一种指导性的角色;而此种大致之轮廓却也同时因其并不完全具体,不至于束缚人的反应,因而亦保留了各种在地诠释所需的必要空间。 ——石守谦
  • 中國繪畫史

    作者:CAHILL, JAMES高居翰

    《中國繪畫史》一書英文、法文及德文版於1960年首度由瑞士著名美術書籍出版家史基拉(Albert Skira)出版以來曾多次再版,極受好評。作者融合了德國藝術史和漢學法學方法,以各斷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為中心,討論及分析繪畫風格如何銜接與轉變,兼論畫家創作時代的社會背景及文化型態。以實在的例子、具體的詞彙、漸進的敘述、專業的語法,使讀者不覺障礙,順利地與作者一同進入歷史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