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南传佛教

  • 静止的流水

    作者:阿姜 查(Ajhan Chan)

    切记!你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坐,而是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永远也找不到!
  •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第一部) Food for the Heart: The Collected Teachings of Ajahn Chah

    作者:阿姜查,譯/賴隆彥

    ■阿姜查最完整的語錄選集 ■華梵大學助理教授,香光尼眾佛學院講師 自鼐法師 專文推荐
  • 觉悟之道

    作者:那烂陀

    《觉悟之道:佛陀最直接的教导》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觉悟之道:佛陀最直接的教导》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觉悟之道:佛陀最直接的教导》是由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学大师那烂陀长老所著。长老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以其广博的佛学知识和高深的佛法修证而闻名于上座部佛教国家。《觉悟之道:佛陀最直接的教导》共分四十四章。以原始经典为基础,真实地介绍了佛陀的一生、结合现代科学和哲学,精辟地论述了上座部佛教的特色,系统地讲解了因果业报、六道轮回、涅盘及菩萨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更有作者自己修证后的真知灼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的必读书。
  • 佛陀的啟示

    作者:[锡兰]化普乐·罗睺罗 Walpola

  • 慈心禅

    作者:慈济瓦法师,Venerable Suji

    “慈心”与“堕入情网”很像,两者都是“心”的产物。 得慈心定就是“深深堕入情网”。 但慈心是无我、出世的爱,有别于世俗的贪爱和执着。 正如有人所言 --- 它像是堕入情网,不同之处在于它很平静。 我们如何分辨两者呢? 简单地说,就是有无了了分明的正知和正念现前。 慈心禪是一種培育愛心的方法,我們可藉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散發慈心,練習更珍愛自己,以及周遭的眾生。 慈心也猶如一股豐沛且源源不絕的活水,不斷為我們送上祝福,讓我們的心被慈悲、愛心、知足所填滿。 「慈心禪」在巴利文意指善念、慈愛、友善。佛陀曾說,慈心能夠讓我們的內心得到釋放。因此修習慈心禪,自然而然可幫助我們脫離憤怒、煩躁、惡念、嫉妒、敵意,而更趨向包容、友善、慈悲、喜悅、快樂。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跟隨作者所指導的禪修練習,打開心門,散發慈心給自己、親人、朋友,甚至是討厭的人,從中觀察自身的覺受,必可深刻體悟到,當我們願意以心懷慈悲來取代瞋恨、不安等負面情緒時,其所散發的力量,將足以擊退任何可怕心念的傷害。
  • 八正道

    作者:德宝法师

    《八正道》,斯里兰卡上座部长老德宝法师吁请现代人对自己的快乐负起责任,走向微笑解脱的佛陀,从实践佛陀的教法中,学习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德宝法师以他深厚的佛教学养和丰富的禅修实践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以及人们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其辩证精辟,见解独到。透过幽默风趣的口吻,作者不仅让读者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你如何在环境保护、人际交往、职业选择、观呼吸练习等方面运用八正道。尤其重要的是,作者融合了南传教理的诠释和现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 德宝法师总在书中告诉你,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无价的心灵快乐之钥。随手翻阅几页,当下观照自己,并且加以实践,你便给了自己最好的照顾和滋养。
  • 南传佛教史

    作者:净海

    编写《南传佛教史》,是我十年来要实现的心愿。不过这是一件不容易做的工作,因为南传佛教史所涉及的范围很广,须具备多种语文,非有鸿博的学识,不足胜任。我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是自感不足的;尤其是南传佛教各国佛教史,资料来源有限,或者暗昧不明,更增加很多困难。但因感于我国佛教徒,对于南传佛教教理的研究,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在实际的情况,认识较少,同时也缺乏专书文献的论著。所以十多年来,我一方面读书,忙于自己的功课一方面留心收集各种资料,断断续续的编写这本书,直至现在才完成。这是我个人尝试研究的一种心得,提供我国一般佛教徒参考,算不上是一本够学术水准的专著。如果有任何价值可言的话,应该归功于以前各国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 佛教发源于印度,后来向外国传播扩展,分两大主流: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细亚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谓南传佛教,是指后者这五个国家中,主要以盛行斯里兰卡大寺派为传承的上座部佛教而言。但是从历史上考察,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是出于上座部分别说系的铜牒部(印度佛教称传入斯里兰卡的佛教为铜牒部);以后又从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一些国家中。不过他们长久以来自称是正统的上座部佛教,这种推崇自的宗派,佛教史上不乏其例,也有它一定的意义。早期的南传佛教国家中,并不完全是纯粹流行上座部佛教,而是还有其他的部派这包括不同的小乘佛教部派、大乘佛教、密宗等。甚至还涉及婆罗门教(公元五世纪后叶形成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土著宗教,也在这些国家中交替兴衰存在过。 公元前247年顷,摩哂陀长老往斯里兰卡传教,佛教发展很迅速,经过二百年,以大寺为统一教团中心。至公元前29—17年,教团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这两派佛教形成对抗,历时有十世纪之久。大寺派坚持保守上座部佛教传统精神;而无畏山寺派采取开放的态度,与印度各派佛教进行交流,更容纳大乘佛教。至公元四世纪初,从无畏山寺派之中又再分裂一派为海部,自此三派鼎立,而无畏山寺派最盛,住五千僧,大寺派住三千僧。公元430年顷,觉音论师在斯里兰卡大寺注释三藏完成,奠定了大寺派复兴和教学的基础,影响深远,而形成日后及今日流传的南传佛教。 佛教传入东南亚,最早的说法,始于阿育王时派遣传教师须那与郁多罗二位长老往金地弘法。但金地方位不能确定,也未发现任何确证遗物,有人认为金地是泛指下缅甸以迄马来亚一带。据学者考证,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已向东南亚的印尼、马来亚、缅甸等地经商。至公元初,印度移民开始大规模涌入东南亚从事经商活动,同时带来了宗教文化,也因而便建立了一些印度化国家。宗教文化的传入,先是婆罗门教,其次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