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萨特

  • 导读萨特《存在与虚无》

    作者:[英] 塞巴斯蒂安·加德纳

    《存在与虚无》是让-保罗•萨特最负盛名的作品,任何想要进入萨特思想迷宫的人都绕不开这部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经典。塞巴斯蒂安•加德纳的这本导读书系统地探讨了《存在与虚无》中的基本论题,并在现当代哲学的思想史语境中把握该书的脉络与地位,为职业学者乃至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往萨特思想的捷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作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

  • 存在与虚无

    作者:萨特 (Sartre J.P.)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
  • 自我的超越性

    作者:[法] 让·保尔·萨特

    《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最早的著作。此前出版的仅有的两部作品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哲学研究。其一是1927年发表的有关狄骥(Duguit)法律现实理论的文章,另一篇则是在1931年发表在《公牛》杂志上的《真理的传说》,萨特在这篇文章中以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萨特以这部著作开始了通向《存在与虚无》的探索。此外,萨特的生平纪事也可肯定它与萨特当时的哲学关注是一致的。可以说,萨特那时的所有著述,如果不是同时的,至少也是同时构思的。《自我的超越性》写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萨特在柏林为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而写的。1935年间,他还写了《想象》和《想象物》(分别在1936年和1940年发表),后来在1937年和1938年间完成1934年就构思的《心理》。后来他又从《心理》分离出另一部著作《情绪现象学理论初探》,于1939年发表。最后要提到随后在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他在《存在与虚无》中坚持《自我的超越性》的结论,又完善、深化了它所欠缺的对唯我主义的批判。   对这部年轻时代的作品,萨特只在一点上有所否定,而这一点在作品中几乎没有展开:即触及精神分析的内容。他对过去的观念进行彻底清算——即否定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理解的观念,并不再坚持过去对这个领域的偏见。   但是,意识结构理论本身,以及作为超越心理对象的自我的根本观念始终没有变。   西蒙娜·德·波伏瓦对此有过明确的评论,尽管略嫌简短,这里不妨提上一句。她说“《自我的超越性》用胡塞尔的观点——而又对立于胡塞尔后来理论——描述了‘我’与意识的关系。在意识与心理之间,萨特坚持了他一直坚持的区分。当意识是直接的和对自我的明确在场时,心理就是对象的总体,这些对象只有通过反思活动才能被把握,它们就像知觉的对象那样只凭借侧面(Profils)表现:比如仇恨是超越物,人们就通过体验(Erlebniss)领会,其存在是或然的。我的‘自我’本身是一种世界的存在,他人的‘自我’也完全一样。因此,萨特建立了他的最古老、也最执着的信仰:存在一种非反思意识的自主性。拉罗什福科和法国心理学传统所说的自我的关系会败坏我们最自发的运动,它只在某些特别的境况中出现。对萨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为他人并以同样的对象方式使为‘我’存在的心理、自我脱离唯我主义。消除唯我主义,就能够避免唯心主义,萨特在结构中坚持他论证的实践贡献(道德和政治上)。”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自我”是意识的“居士”。还有一些哲学家把“自我”在“存在”内部的形式在场确认为统一的空洞原则。另一些——多为心理学家——则想在我们心理生活的每一时刻把“自我”的物质在场发现为欲望和行为的中心。在此,我要指出“自我”既不是形式地、也非物质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在世界中,是外在的;它是世界的一种存在,就像他人的“自我”一样。
  • 萨特评传

    作者:杨昌龙

  • 萨特和波伏瓦的共同道路

    作者:(美)阿·马德森(Axel Madson

    根据美国纽约出版社1980年版译出。本书描述了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和波伏瓦的相识、相恋、生活及成就。
  • 萨特自述

    作者:[法]让-保尔·萨特

    本书的第一部分《萨特自述》是同名电影的声迹的完整文本,是较为难得的资料。导演是亚历山大·阿斯特拉克和米歇尔·孔达,参加拍摄的有西蒙娜·德·波伏瓦,雅克-劳伦特·博斯特,安德烈·戈兹,让·普隆。 目录 萨特自述/1 哲学访谈录/97 写作的目的/163 思想纪游/193 保尔·尼赞/229 活着的梅洛-庞蒂/283
  • 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二卷)

    作者:高宣扬 主编

    《法兰西思想评论》是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所主编的《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发表国内外研究法国思想文化(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及政治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每年以年鉴的形式,依据不同研究专题出版一卷。 《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二卷,是以纪念法国著名思想家阿隆和萨特诞辰一百周年为主题,收集了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于2005年6月举办的“哲学与政治·纪念阿隆和萨特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由与会的中、法、德、英等国学者专家发表的发言稿和学术论文,以中、法、德、英多种文字出版。此外,书中还选编阿隆与萨特本人的重要论文及各国学术界对他们的研究论文多篇,希望借此隆重纪念这两位具有国际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并进一步推动中法两国的思想文化交流。
  • 萨特与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英双语版)

    作者:迈尔森

    《萨特与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英双语版)》是萨特为反驳种种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撰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哲学论著。在此文中,萨特一方面反驳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对存在主义的责难,另一方面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是先有存在,而后才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处在不断地生成之中的。人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形成自己的本质,人永远处在不断地选择之中。
  • 萨特论艺术

    作者:田忠锋

    《萨特论艺术》为《艺术的背后》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萨特的生平及艺术观。以往的艺术教育大多以一种艺术史的方式去理解文化,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以一种文化史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即我们应该打开或重建艺术背后的那部尘卦已久的历史。
  • 认识萨特

    作者:(法)加涅宾(Gaguebin,L.)

  • 萨特思想小品

    作者:[法] 萨特

    萨特的著述数以千万言计,这本文集只是从中采撷若干朵色彩各异的红黄紫白。我们尽可能广泛地涉猎萨特的各种作品,精心挑选那些最能体现其思想风貌的材料。但愿读者能够借这一小束鲜花,微缩景观似地窥见萨特缤纷世界的全貌。
  • 萨特论艺术

    作者:(法)萨特

    本书讨论了四位艺术家——两位画家、一位画家兼雕塑家和一位雕塑家兼画家。因为每一位艺术家身上体现出许多矛盾和不可思议的情况,所以他们向萨特提出了挑战并给他提供机会阐明他的艺术理论。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必须通过欺诈手段才能得以自我证明。贾科梅蒂迷恋于他在这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因而要去发现如何描绘这虚无世界。
  • 萨特其人及其“人学”

    作者:黄颂杰,吴晓明等

  • 萨特哲学论文集

    作者:让-保罗・萨特

    本书选录的是萨特的各个时期富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其中《影象论》(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情绪理论纲要》(1936)等著作,反映了萨特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企图寻找一条从事情本身出发的对意识与存在、意识与自我关系的新的解释,并为后来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的完成做了理论的准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是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作的一篇著名讲演,提出并论证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作者:Jean Paul Sartre

    It was to correct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his thought that Sartre accepted an invitation to speak on October 29, 1945, at the Club Maintenant in Paris. The unstated objective of his lecture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was to expound his philosophy as a form of "existentialism," a term much bandied about at the time. Sartre asserted that existentialism was essentially a doctrine for philosophers, though, ironically, he was about to make it accessible to a general audience. The published text of his lecture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bibles of existentialism and made Sartre an international celebrity.The idea of freedom occupies the center of Sartre's doctrine. Man, born into an empty, godless universe, is nothing to begin with. He creates his essence--his self, his being--through the choices he freely makes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Were it not for the contingency of his death, he would never end. Choosing to be this or that is to affirm the value of what we choose. In choosing, therefore, we commit not only ourselves but all of mankind.This edition of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1996 French edition, which includes Arlette Elkaim-Sartre's introduction and a QandA with Sartre about his lecture. Paired with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is another seminal Sartre text, his commentary on Camus's "The Stranger." In her foreword, intended for an American audience, acclaimed Sartre biographer Annie Cohen-Solal offers an assessment of both works.
  • 存在和自由的重负

    作者:杜小真

    《存在和自由的重负》分四章,内容包括:萨特生平、著作和学术活动,萨特哲学思想的渊源与发展——《存在与虚无》之前,《存在与虚无》的前奏:《自我的超越性》,《存在与虚无》的主要内容。
  • 萨特引论

    作者:杜小真

    萨特引论,ISBN:9787100051224,作者:杜小真 著
  • 自我的超越性

    作者:(法) 萨特

    《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最早的著作。此前出版的仅有的两部作品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哲学研究。其一是1927年发表的有关狄骥(Duguit)法律现实理论的文章,另一篇则是在1931年发表在《公牛》杂志上的《真理的传说》,萨特在这篇文章中以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萨特以这部著作开始了通向《存在与虚无》的探索。此外,萨特的生平纪事也可肯定它与萨特当时的哲学关注是一致的。可以说,萨特那时的所有著述,如果不是同时的,至少也是同时构思的。《自我的超越性》写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萨特在柏林为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而写的。1935年间,他还写了《想象》和《想象物》(分别在1936年和1940年发表),后来在1937年和1938年间完成1934年就构思的《心理》。后来他又从《心理》分离出另一部著作《情绪现象学理论初探》,于1939年发表。最后要提到随后在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他在《存在与虚无》中坚持《自我的超越性》的结论,又完善、深化了它所欠缺的对唯我主义的批判。 对这部年轻时代的作品,萨特只在一点上有所否定,而这一点在作品中几乎没有展开:即触及精神分析的内容。他对过去的观念进行彻底清算——即否定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理解的观念,并不再坚持过去对这个领域的偏见。 但是,意识结构理论本身,以及作为超越心理对象的自我的根本观念始终没有变。 西蒙娜·德·波伏瓦对此有过明确的评论,尽管略嫌简短,这里不妨提上一句。她说“《自我的超越性》用胡塞尔的观点——而又对立于胡塞尔后来理论——描述了‘我’与意识的关系。在意识与心理之间,萨特坚持了他一直坚持的区分。当意识是直接的和对自我的明确在场时,心理就是对象的总体,这些对象只有通过反思活动才能被把握,它们就像知觉的对象那样只凭借侧面(Profils)表现:比如仇恨是超越物,人们就通过体验(Erlebniss)领会,其存在是或然的。我的‘自我’本身是一种世界的存在,他人的‘自我’也完全一样。因此,萨特建立了他的最古老、也最执着的信仰:存在一种非反思意识的自主性。拉罗什福科和法国心理学传统所说的自我的关系会败坏我们最自发的运动,它只在某些特别的境况中出现。对萨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为他人并以同样的对象方式使为‘我’存在的心理、自我脱离唯我主义。消除唯我主义,就能够避免唯心主义,萨特在结构中坚持他论证的实践贡献(道德和政治上)。”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自我”是意识的“居士”。还有一些哲学家把“自我”在“存在”内部的形式在场确认为统一的空洞原则。另一些——多为心理学家——则想在我们心理生活的每一时刻把“自我”的物质在场发现为欲望和行为的中心。在此,我要指出“自我”既不是形式地、也非物质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在世界中,是外在的;它是世界的一种存在,就像他人的“自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