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葛亮

  • 瓦猫

    作者:葛亮

    【编辑推荐】

    ●《瓦猫》是一本有关手艺人的小说,然而又不全是。他们经手而成的物件,是曾在这世界过往的zui好宣示。他们的命运,交织与成全于历史;他们的尊严、执着与信仰,如棱镜,折射这世上大多数的我们;他们是这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目在杂志刊发后 ,即跻身“收获文学榜”“十月小说榜”等各大文学榜单,并被《新华文摘》等刊物纷纷转载。其中《书匠》更入选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热议。

    ●华美精装,专色印刷,特邀知名设计师设计,封面插画由九岁艺术神童绘制。封面用纸采用米白稻香,典雅素朴,二封为宫墙红,庄重浓烈,内文60g瑞典轻型纸,随身携带不负重。

    【内容简介】

    《瓦猫》一书事关手艺,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三个匠种,空间跨越三城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从江南、岭南再至⻄南,时间跨度则从当代溯至⻄南联大时期,呈现出多元的叙事⻛格和气象。此次以“匠人”为故事之引,葛亮寻找的仍是人的尊严、执着与信仰,时代开阖变迁之际,人的遭遇与变革,一鳞一焰,是为匠传。

    ●瓦猫,是庇佑匠人的神兽,看得见莽莽过去,亦守望着无尽未来。

  • 小山河

    作者:葛亮

    《小山河》是两届“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得主葛亮的首部散文集。 朱天心、严歌苓、王德威、阎连科、苏童、骆以军、蔡崇达等海内外文学名家联袂推荐。 从南京到香港,以文字记录这些年“我城”与“他城”间的游走变换。香港意象与金陵风物兼具,各自精彩。书中颇有情趣地描绘了香港生活的点滴:太平山、港大、荷里活、太平清醮、避风塘炒蟹……从细微处展现这座中快节奏城市的另一面。书中亦书写作者对原乡南京的怀念,虽离故土心不离,追思先人,冷暖入心,情怀不解。也谈阅读写作,娓娓道来,人文掌故中风雅尽显。 《小山河》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中的慢生活,如作者所说“无论时代怎么惊涛骇浪,人的小日子,还是一样要过。”慢生活代表着专注、平和,与世界惺惺相惜。本书共有四章,分为人世、人间、行间、光景。这些认认真真对人和生活的记录,都源自对生活的尊重。
  • 北鳶

    作者:葛亮

    當代最具大師潛力、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葛亮 首次追溯祖輩身世,敘寫家族故事 七年一劍,工筆再現民國「清明上河圖」 睽違已久的大時代,自由、智性、不拘一格! 兩岸三地,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作家一致肯定:王安憶、王德威、李歐梵、邱立本、紀大偉、施叔青、格 非、陳芳明、蔡素芬、駱以軍、韓麗珠、聶華苓、嚴歌苓 站在江邊,他們看著船舶過往,傾聽遠處傳來有些鬆懈的汽笛聲。略渾濁的江水,忽而激盪,將一葉漂浮的舢板拋起,又落下。這時,太陽已經悄然西沉。天際有一重火熱的餘暉,幾乎燒灼了他們的眼睛。然而,終於還是黯淡下去,被雲靄一點點地吞噬,斂入暮色。 暮色中,他們望見了一只風箏,飄在對岸某幢建築的上空,孤零零的。飛得並不穩,在肅殺的秋風裏頭,忽上忽下,有一個瞬間,幾乎要跌落。他們摒息看著,看了許久,直到這只風箏遠遠飄起,越來越高,漸消弭於他們的視線。 ──《北鳶》 小說開端於上世紀二○年代,以主人公盧文笙的成長起筆,襄城商賈世家盧氏與沒落的士紳家族馮家的聯姻為主線,書寫中國最為豐盛起伏的斷代。 笙哥兒自幼酷愛的風箏,猶如命運引線:直魯聯軍煊赫未幾,淡出歷史;華北入寇,梨園名角命若琴弦,文化菁英風骨激揚。經歷多舛人生,文笙終與馮家三小姐仁楨相遇相知,緣定於亂世。政客、軍閥、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群落交織,在葛亮筆下復活再現,靈動勾勒出一幅民國社會的生態圖景。渾然磅礴,細緻入微,筆觸起落之間無不映照大時代的風雲翻湧。 《北鳶》是葛亮繼《朱雀》之後,書寫近現代歷史、家國興衰「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說題為《北鳶》,出自曹寅《廢藝齋集稿》中《南鷂北鳶考工志》一冊。曹公之明達,在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之道。字裡行間,坐言起行。雖是殘本,散佚有時,終得見天日。管窺之下,是久藏的民間真精神。 名家推薦: 《北鳶》令我驚豔。許久沒讀到這麼精彩的小說了。葛亮所寫的那個時代,正是我生活過的。我幼年就生活在軍閥、梨園之中。葛亮如此年輕,竟寫出那個時代的小說,可想像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時間。感謝這部作品將我帶回我最懷念的歲月。 ──聶華苓(知名作家) 《北鳶》寫民國的風雅和動蕩,細膩典雅,收放有致,恰如貫穿全作的風箏意象。比起《朱雀》,新作仍然充滿傳奇色彩,但抒情意境大爲提升。此書帶有深刻的家族情懷,更是令我感動!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精妙的語言,獨特的意象,罕見的想像力,構成葛亮小說藝術的魅力。《北鳶》的問世再次證明,葛亮是當今華語文學最具才華和令人期待的作家之一。 ──嚴歌苓(知名作家)
  • 德律风

    作者:葛亮

    《德律风》主要内容简介:站在边缘谛听城市的声响。德赛都(Michelde Certuau)在《The Practice of EverydayLife》的开篇写道:“献给普通人,献给行走 于街巷的平凡英雄、无所不在的角色。”这本书中久违的人与事,面目清晰如昨,温度依旧。根植于民间的文字,亦勾勒了书写者的成长轨迹,岛与城池,家与异乡,有说不尽的故事,岛屿的宿命,是城市的,也是个人的,有着一样的脉搏,在时代漩涡中同声共气,冷暖自知。所谓命运的轮廓,更多的不是弧线,而是棱角。其间的快与痛,锋利入情入心,关于城市的还有历史。数年间的承载,纸上或许不堪其重。心底终是轻盈,因为尘埃落定。
  • 謎鴉

    作者:葛亮

    內容簡介 《謎鴉》一書收錄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首獎得主葛亮包括獲獎作品〈謎鴉〉在內的七篇小說,每一單篇看似獨立,卻又隱約相關。一家名為「物質生活」的影音店,串連起故事的細節,小說中的人物進出其中,呼吸相應。 生活時時被殘酷的現實所洞穿,露出脆弱的本質。這樣的故事,剔除了傳奇的色彩,其實經常在你我的周圍上演。它的表皮,是司空見慣的元素與景致,溫暖人心。然而,卻有個隱忍的內核,這是謎底的所在。 命運之於故事的主角,或許是個謎團,但生活的細節卻又牽引著主人翁的腳步,走向有似命定的結局。當生命的底色逐漸顯露,零落的圖像逐漸拼湊出事件的本質,擾人的困惑不再,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連串的無奈以及面對生活的質問……
  • 相忘江湖的魚

    作者:葛亮

    德賽都(Michel de Certeau)在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的開篇寫道:「獻給普通人,獻給行走於街巷的平凡英雄,無所不在的角色。」 這本小說也是關於那些最切實的、時常為人所疏忽的情感。他們都是親近的人,曾在身旁一一走過,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他們又都是極其普通的,有時因為過於普通走向了邊緣,卻也是不期然的結果。他們的事情,在他們自己人生中即便是極壯闊的,也是大時代裏的一波微瀾,這都是必然。寫下他們,為的是不忘記。記憶若是苦楚了,還可以相忘於江湖,維以不永傷。
  • 戲年

    作者:葛亮

    70後當代最具大師潛力的年輕小說家,兩岸三地獲獎無數 2008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香港紅樓夢獎初審評委,2011香港書展講座受邀作家,太舅公是陳獨秀,叔公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祖父葛康俞為前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此去經年,往復不止 世態炎涼,實在都是在生活的細節處。書生們總是很傻很天真。太美好的東西,是不可靠的。要想成事,還是得靠心明眼亮的身邊人。他們說出粗糙的真理來,並不顯得突兀。這些真理即使以喜劇的腔調表達,內質仍有些殘酷,殘酷得令觀者對目下的生活感到失望。然而,大團圓的結局卻教人安慰。因為這圓滿是經歷了磨礪與考驗的,有人負責戲,有人負責現實。人生才由此而清晰妥帖,真實有溫度。
  • 戏年

    作者:葛亮

    书稿为作者中篇作品集。 人生如戏,戏若人生。此去经年,往复不止。 大多数人,抱着清醒游离戏噱的心来过生活,把激荡闳阔留给艺术。希望两者间有分明的壁垒,然而终于还是理想。譬若文字,总带着经验的轨迹。它们多半关乎人事,或许大开大阖,或许只是一波微澜。但总是留下烙印,或深或浅,忽明忽暗。提醒的,是你的蒙昧与成长,你曾经的得到与失去。 笔录成书,是一种胶着﹐也算是对于记忆的信心。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会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
  • 谜鸦

    作者:葛亮

    葛亮小说大奖成名作,中国大陆首次发行。 《谜鸦》写一对新世代的男女因为饲养一只乌鸦而陷入一连串的离奇遭遇,葛亮以流利世故的语气描绘都会生活,对一切见怪不怪,终究不能参透命运的神秘操作。这是一则都市怪谈,有谜样的宿命作祟,也有来自都会精神症候群的虚耗,颇能让我们想起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魔道》一类作品。2005年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 —————————————— 相关评论: 葛亮是当代华语文学最被看好的作家之一。他出身南京﹐目前定居香港,却首先在台湾成名,以《谜鸦》赢得台湾文学界的大奖。这样的创作背景很可以说明新世代文学生态的改变。 《谜鸦》写一对新世代的男女因为饲养一只乌鸦而陷入一连串的离奇遭遇,葛亮以流利世故的语气描绘都会生活,对一切见怪不怪,终究不能参透命运的神秘操作。这是一则都市怪谈,有谜样的宿命作祟,也有来自都会精神症候群的虚耗,颇能让我们想起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魔道》一类作品。 同《谜鸦》收入同一小说集(《谜鸦》)的作品,如《37楼的爱情遗事》、《私人岛屿》、《无岸之河》等或写露水因缘、或写浮生琐事,就算是光天化日,总是隐约有些不祥的骚动。而那「隐忍的内核」成为叙事的黑洞,不断诱惑作者与读者追踪其中的秘密而不可得。 《谜鸦》代表葛亮现阶段的写作风貌,一方面对都会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充满好奇,一方面对现实人生作出有情观察,而他的姿态始终练达又不失诚恳。 ——王德威(旅美文学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 展开《谜鸦》诸篇,我们读来每每眼睛一亮。葛亮擅长在氤氲迷离中营造抒情,在萧瑟的氛围里产制高潮。《谜鸦》在台湾出版,我相信可为此刻浑沌的文坛注入一股清流。葛亮的抒情让他惜字如金,要求读者自行构想。这种慧巧,总之不会让人读其书而不费力气。葛亮也爱布迷阵,我们得智取才能见其小说的真章,从而体会故事的来龙去脉。写作有年,葛亮早已养成「拦腰起述」(in medias res)的手法,经常无厘头就把读者往故事中推,希望他们自行揣摩,然后从「中」顾后瞻前,自行拼图,整齐故事。这种荷马式的史诗章法----讽刺的是----葛亮很少拿来处理家国之变或万里征行。他反而取为儿女私情之用,铺陈的是家事或个人琐事。 生命无常,人性矛盾,葛亮体之甚深。书题篇《谜鸦》是葛亮的得奖力作,我颇同意施叔青的见解,小说在俏皮的文字中开展,演示人类自以为沉稳的世间「亚迭」(atē)。后一名词是我自己添上,出自希腊,指悲剧中常见的摧毁力量。不论理性与否,冥冥中就是有一股和人作对的自然灵异,我们力难抵挡。《谜鸦》一篇,葛亮由希屈考克开场,继而转入爱伦坡式的心灵魅魈,企图所在,正是生命的脆弱与理性的毫无理性。小说寓大义于微言,寄讽谏于幽默。葛亮得奖,实至名归。 像《谜鸦》谋篇之密与布局之奇,《谜鸦》中颇不乏见。《37楼的爱情遗事》写女偿父债的故事,看来也有如自希腊悲剧迢递衍成。太阳底下,父债女还并非新鲜,葛亮创意与讽喻兼具的是所偿之「债」居然是「债主的男嗣」。女角必需私通债主后代,产下一子,才能了还父亲在破四旧的时代误杀对方之子的「旧债」。小说从此也带出家庭因罪愆而衍生的隔代「亚迭」,令人颇兴阿加敏侬(Agamemnon)老矣之叹!《谜鸦》之中,《37楼的爱情遗事》是唯一涉及文革的小说。这场世变,或许因为年轻,葛亮写来已云淡风清,但他糅合时局与传统的「债」与「偿」的观念,落笔不俗。一九七六年迄今,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一夕数变,葛亮所写则一反「传统」。他既不臧否人事,也不故作控诉之状,但荒谬惊怵中字字血泪,文革小说史上可谓前所未见。 《谜鸦》诸作,写来确也有点学院派小说的味道,但比起一九六○年代在台湾崛起的学院作家,葛亮绝对有异。他有实验倾向,不过时常呵护读者,务使「实验」的重量不致于难以负荷。葛亮年轻,创作前景却不可小觑。他总是近树浓墨,远山淡笔,希望在轻盈的字句中微其言,大其义。信不信由你:「淡笔浓情」这个矛盾语正是《谜鸦》全书最大的特色。不论中港台,我看「学院作家」后继有人,而《谜鸦》一书正是中文世界新派学院小说最佳也是最近的代表,值得你我细品慢嚼。 ——李奭学(台湾文学批评家,中央研究院教授)
  • 繪色

    作者:葛亮

    小說頻頻獲獎的葛亮,在這本書裡,以影評與有關電影的散文,和讀者見面。電影是葛亮在小說之外的另一至愛。本書所談影片範圍廣泛:有香港片、內地片、台灣片、日韓片,也有歐美的老電影和近年上映的片子。 從影片內容談到男女主角,從文化背景談到導演手法,作者都用一種清新的、很有生氣的筆觸來敘述或評論。他敏感有致的觀察和山色的文字功力,在書內表現得淋漓盡致。尤為精彩的是他對光影中的童年、少年與青年生活的追憶與思索,讀後令人感懷。 在我念中學的時候,讓我開蒙的還不是文學,而是一份叫《中國學生周報》上的影評。我心儀的那些影評人當時大概都不到三十歲。 從影評到歐洲(其實還有日本、印度和美國)「藝術片」,是我成長期朝聖之路。 每一代人都需要當代人寫的好影評,但寫影評的藝術已很少人能掌握。葛亮年輕,對電影執著,文字的文學感強,這本集子對香港影評界和他本人,或許都是一個飛揚。 ——陳冠中
  • 绘色

    作者:葛亮

    小说家葛亮的“电影中国”, 一代人的温暖回眸。 童年,少年,青年。光影流动之处,勾勒出清晰的心灵成长轨迹。可说是一部文字版的《天堂电影院》。 以小说频获大奖的葛亮,与你分享那些关于电影的好故事。夜色中的露天影院,《少林寺》热映万人空巷,“时尚硬汉”高仓健,《庐山恋》与“中国第一吻”;“好莱坞”扑面而来,《魂断蓝桥》到《廊桥遗梦》,永远的嘉宝,两个老影迷的隔世情缘;《三十九级台阶》,废弃工厂区•地下影片观摩会,“物质生活”音像店的秘密之旅。 陈冠中,张颐武,贾樟柯……热爱电影的人们 联袂力荐。
  • 浣熊

    作者:葛亮

    少年时的锋利﹐尘埃落定。阅历人生﹐体味文字的温度与厚度。香港故事。 张爱玲一本《传奇》﹐是写给上海人看的香港故事。葛亮的《浣熊》﹐带了异乡的体温﹐是写给所有人的香港。 这城市的繁华﹐转过身去﹐仍然有许多的故事﹐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等待你去触摸。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 ﹐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山下德辅道上电车盘桓﹐仍然也听得见一些市声。 ——葛亮 有评论称这是葛亮“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每一颗饱受煎熬的心灵,都是一头暴躁咆哮的猛虎。而聪明成熟的体制懂得怎样麻醉猛虎,研磨它的剑齿、修剪它的利爪、甚至摘除它的荷尔蒙腺体。时代的“进步”似乎就汇集于这种手术的冷静与不动声色。然而,再娴熟的手术也会发生意外,这部作品致力展现的即是一例。 ——2012年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授奖辞
  • 朱雀

    作者:葛亮

    「這時候,他隱隱已有感覺。 在這城市的盛大氣象裡,存有一種沒落而綿延的東西。 這東西的灰黯與悠長漸漸伸出了觸角,沿著城池的最邊緣的角落,靜靜地生長,繁衍。 或許,是見不到光的,並非因為懼怕。而是,為了保持安穩的局面。 因為,一旦與光狹路相逢, 這觸鬚便會熱烈地生長,變得崢嶸與凶猛。」――《朱雀》 六朝古都。新與舊,接納與抗拒。在時代的關隘。他是個局外人。只因為有了她,無窮盡的陌生打開了缺口。她背負家族的宿命,默然成長。他們的身後,是人性的版圖。觸動間彼此溫暖與傷害。時間鋪墊了溫床,它們滋生交錯,漸成體系。凝聚為城市的聲音。 【名家推薦】 ◎王德威 「徘徊在南京的史話和神話之間,《朱雀》展現的氣派,為葛亮同輩作家少見。 摩挲著千百年來的南京記憶,《朱雀》雖以政治動亂為經、三代女性的歷練為緯,著眼這座城市的神祕淵源和歷史滄桑,然而它更是一本年輕之書,放大野心要為南京「過去」與「現在」造像的葛亮,有意還原記憶之下的青春底色,要凸顯每個時代的南京兒女如何憑著熱情浪漫,直面歷史橫逆,甚至死而後已。 在野心與悵惘、巧合與錯失層層積澱下,《朱雀》裡的種種因緣奇遇紛紛歸位,成爲南京歷史輪廻的有機部分。葛亮對故事情節刻意求工,加倍坐實了在神祕的歷史律動前,個人意志的微不足道。但宿命傳奇只是《朱雀》的一部分。葛亮同時反其道而行,深入南京日常生活的肌理,對尋常百姓家的集體經驗作出了有情觀察。 面對南京的歷史創傷,葛亮更有興趣的應該是召喚一種叫做「南京」的狀態或心態;南京於他與其説是懷舊,不如説是近於耽美的嚮往。更進一步的說,是一種「癮」,而且這癮可能是有毒的。《朱雀》裡的南京於是突出了另一種空間的輻輳力量――南京的「癮」是會蔓延的。 朱雀之城無論如何保守,畢竟進入了新的世紀,所謂歷史長河到此漫漶出去,成爲一種穿梭空間、湮沒邊界的體會。如此,葛亮將六朝風月與後現代、後社會主義的浮華躁動並列一處,或糅合、擦撞種種人事巧合就顯得事出有因。南京的「謎底」深邃不可測,這是葛亮的用心所在了。」
  • 七声

    作者:葛亮

    南京、香港、藏地、北美,一时一地,足迹即为心迹。 目光所及,那些久违的人与事。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 城市里万声迭转,《七声》穿析群嚣,放声因惯习而为人所忽略的音响。 主人公毛果的成长,贯穿世间故事。祖父母相互照扶的和鸣弦曲、童年玩伴“洪才”的家庭旧事、民间艺人“泥人尹”的跌宕绝唱、木工师傅“于叔叔”的悲喜人生、餐馆弱智女侍“阿霞”身置社会底层的悲哀、女性友人“安”因过度自我所产生的悲剧,偷渡工人“阿德”身不由己的命运,极尽大半生为自己洗刷文革时期罪名、却因好赌而终招凄凉晚景的“老陶”,身处偏远、为爱与信念坚守的藏女英珠,在家变苦痛中迷惘与解脱的华裔青年威廉。 他们都是你我身边的凡常人物,其声虽细隐,却与大时代的跫音同奏,一则则人生故事交迭出流动于坊市的主旋律,造就环境的调式。
  • 朱雀

    作者:葛亮

    《朱雀》主要内容简介:六朝烟水,盛世流离。他来自异邦,因为她,无尽的陌生打开了缺口。她游走民间,背负家族宿命,默然成长。他们的身后,是人性的地图,触碰间彼此温暖与伤害。滋生交错,丰盛为城市的声音。 故事发生在千禧年之交,苏格兰华裔青年许廷迈回到父亲的家乡南京留学,在秦淮河畔邂逅了神秘女子程囡,由此引生了三个世代的传奇。故事回到一九二三年,女孩叶毓芝随着父亲来到南京继承祖业。一九三六年,亭亭玉立的毓芝与日本人芥川热恋,在战争前夕生下一个女婴。毓芝在南京大屠杀中惨死,她的女儿辗转由妓女程云和收养,取名程忆楚。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忆楚已经是大学生,爱上马来西亚侨生陆一纬。然而好事多磨,一纬被划为右派,发送北大荒。“文化大革命”爆发,程家无从幸免,云和自杀,忆楚下嫁给强暴她的一个工人。“文革”结束,忆楚守了寡,旧情人陆一纬却又不期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