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律

  • 九人

    作者:(美) 杰弗里·图宾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 论剽窃

    作者:[美] 理查德·波斯纳

    文学、学术、音乐、艺术和电影创作中的剽窃是一个魅惑着西方文化景观的争端问题,在本书中,美国最富影响力和争议的法律学者之一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对剽窃问题做出了简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畅销小说作家J.K.罗琳和丹·布朗、知名历史学家多丽丝·凯尔斯·古德温和斯蒂芬·安布罗斯、哈佛法学教授劳伦斯·揣伯、查尔斯·奥格里崔、初出茅庐的小说家卡薇娅·维斯瓦纳坦:这些人都曾被指控过剽窃——对于智识财产的盗窃 ——由此激发出的种种专家意见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但是,到底什么是剽窃?这个内涵出名地含混的语词的含义,作为跨越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后果,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剽窃行为到底是愈演愈烈了,还是仅仅由于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容易发现了?现如今的表达性作品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自己对剽窃的理解?真的存在“隐藏的记忆”吗——一种对他人作品的无意识的、非故意的盗用?剽窃者的神秘动机和古怪借口是什么?剽窃这种“罪过”触发了哪些形式的惩罚和赦免?某些特定类型的剽窃可能有什么益处?本书对这些纠缠的问题多有讨论。 《论剽窃》激人思辨、富于洞见,论说异常清晰、直率,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分析性杰作,是“美国最伟大的二十位法律思想家之一”(《法律事务》)、一位以智识探险和勇于破除偶像著称的杰出法官的作品。 http://www.ideobook.com/669/posner-little-book-of-plagiarism/
  • 扫起落叶好过冬

    作者:林达

    这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觉到思想的力量。
  • 法律与文学

    作者:理查德.A.波斯纳

    目录 1导论 13第一章法律在文学中的反映 13理论思考 29从吐温到格雷斯汗的美国法律小说 51卡缨和斯汤达 63第二章.作为法律原型和文学类型的算机 64作为实践的复仇 78复仇文学 93《伊利亚特》和《哈姆莱特》 123第三章法律理论的对立 123从索福克勒斯到雪莱的法理学戏剧 162法律有性别吗? 169第四章文学法理学的局限 169卡夫卡 186狄更斯 191华莱土·斯蒂文斯 196第五章对法律不公正的文学控诉 196法律和愤懑 200文学和法律中的浪漫主义价值观 220《比利·巴德》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239文学与大屠杀 243第六章从两个法律视角看卡夫卡 Z44论政治性地阅读卡夫卡 253为古典自由主义辩护 270宗教大法官和其他社会理论家 277第七章解释合同、制定法和宪法 277理论化的解释 280法律能够在文学批评的学派里学到什么? 325连锁小说和翰墨 332作为翻译的解释 337第八章作为文学的司法意见 337含义、风格和修辞 374美学的完善同“纯粹的”与“不纯粹的”风格 393两种文化 第三编法律学术中的文学转变 405第九章法律学术中的教益学派 405对律师进行文学教育 443色情文学 460第十章真实的谎言?叙事体的法律学术 460法律叙事学运动 477司法传记 第四编 法律对文学的规制 507第十一章作者身份、创造力和法律 507什么是“作者” 509通过小说诽谤 518版权和创造力 540戏仿 550索引 578译后记
  • 法律与文学

    作者:苏力

    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这种关切表现为,首先,我试图从理论逻辑上阐明——而不是传统的“讽喻”或暗示或影射——这些问题对于今天中国法律与秩序之建构形成的相关性;其次,在这一努力中,我希望创造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作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的可能,以及更一般地——与我先前努力一致——创造在中国思考我们的、同时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的可能性。前者关注的是法律制度;而后者关注的是法律理论。
  • 木腿正义

    作者:冯象

    《木腿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以前的31篇文章,其中上编16篇谈法律,属于带有学术性的法律杂文;下编15篇谈文学,学术性较强,也包括一些访谈文章。法律与文学、法律与社会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法学与文学功底,结合法律和文学个案,立足社会现实,以其一贯犀利的笔锋为我们展示了法学、文学、法律与文学不一样的图景。一如作者此前的著作,书中同样配有30多幅西洋名画的插图,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 失控的陪审团

    作者:〔美〕约翰·格里森姆

    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一名死于肺癌的烟民遗孀状告派恩克斯烟草公司,要求获得高达数亿美元的巨额赔款。这一诉讼影响着烟草业的未来,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诉讼胜负取决于陪审团的裁决,双方费尽心机控制陪审团。一位名叫马莉的女郎主动与被告接触,提出以1千万美元的代价保证使陪审团作出对被告有利的裁决。之后,她却让陪审团作出了相反的裁决。她是何许人?她和烟草公司有何深仇大恨,定要报这一箭之仇?
  • 洞穴奇案

    作者:(美)萨伯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 批评官员的尺度

    作者:[美] 安东尼·刘易斯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 罪责

    作者:(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明镜周刊》畅销书榜No.1 他们都犯下了重罪,但都被无罪释放。 天地不仁! 德国最著名刑事律师亲身亲身经历的最经典案例 真实的生活比虚构的故事更残酷 --------------------- 我们理应聊聊胜诉的快感。但我们只是坐在掉色的木板凳上,一言不发。 女子砸死熟睡的丈夫,被判无罪;九个男人轮奸一名少女,没有一个背负刑责;女学生作伪证使一名男子入狱,几年后为他翻案;情侣淹死猥亵男,未受任何刑事处分,最终选择了自杀…… 刑罚有期限,正义未必能伸张,唯独罪责没有止境。
  • 无罪的罪人

    作者:斯科特.特罗

    权力、性、复仇、嫉妒,人类的各种欲望,成就着这个世界,也毁灭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关于欲望与挣扎、复仇与愧疚、贪腐与奋斗激烈缠斗的悬疑故事。漂亮的检察官卡洛琳被奸杀,她的同事拉斯迪受命调查此案,此后,拉斯迪的生活就成了一场噩梦。拉斯迪的妻子巴巴拉知道丈夫和卡洛琳曾有过一段婚外情,所以不时指责丈夫对这个案子陷得太深。拉斯迪发现卡洛琳经手的一份B类档案神秘失踪了,而这份档案涉及一位政府官员的行贿。不久,拉斯迪被指控是谋杀卡洛琳的凶手,因为在卡洛琳的公寓发现了一只有拉斯迪指纹的玻璃杯。拉斯迪知道,警察、检察官、法官、甚至辩护律师,没有人认为他会说真话。站在被告席上,他逐渐明白了,很多时候诉讼只是一连串的诡计与设计。人之所以犯错并不完全是人格瑕疵所造成,更多是关于欲望…… 这是一起让人百感交集的谋杀案,是一次揭穿人性真相的心灵洗礼,更是一场叩问公平正义的诉讼。美国司法内部的真相,资深检察官的受挫人生,杜罗以高屋建瓴之势和细腻之笔,写出了一部恢宏的悬疑经典。
  • 荣耀谱

    作者:猫某人

    在六年的专业素材积累后,在两届“文学之新”的工作经历后,在三年连续不断的写作技巧磨炼后,猫某人推出了这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荣耀谱》 律师?奋斗?还是一场犀利的语言大战? 答案尽在最世创造型标志性作者猫某人新作——《荣耀谱》; 本书选取了一个难得经历的叙事平台,和一群另类各异的角色,在密集曲折的情节推动中,将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力释放得淋漓尽致,将严肃的司法题材描写得感性动人,从始至终歌颂了荒诞热血、执著无畏的青春。 这是一个无法模仿与取代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你将为之激动不已的世界。
  • 法院

    作者:张小波

    《法院》主要内容简介:地方检察院已经向法院正式递呈了诉状——这个消息使我大大地吁了一口气,想这下不管怎样总能在圣诞节前有了方向了。按《刑诉法》的规定,自被告人接到起诉书副本后有至少七天时间可以用来准备答辩词和会见律师,而开庭呢,这七天之后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在P区看守所的提审室里,那个很有派儿的法官(不超过三十五岁)偕同女书记员吹开椅子上的灰尘,小心翼翼地坐下去。在对我进行了一番例行讯问后,法官用苍白的指尖挑了挑一缕滑落到前额的头发,懒洋洋地说道,国家公诉人已经按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也决定受理了:“由我具体承办你这一案件,有什么疑问吗?”这么说着,他旁边的姑娘相当利索地从一只仿鰐鱼皮旧公文包里掏出两张钉在一起的纸头向我递来。我忙不迭地从椅子上抬起屁股去接——它几乎是飘到我手里的。我想把它翻开,我要知道一下他们到底以什么罪名对我进行起诉的。由于过分激动,双手又被一只精致的德国产钢铐锁住,忙乎了不少时间我都没能把起诉书翻到第二张。“瞧你这抠抠嗦嗦的样子,”法官不怎么耐烦地制止我,“好了,先不要去弄那个,你听着,我宣读一下你应该享有的权利——”法官调整了自己的姿势,以诵读公文的语式(刻板而流利地)告诉我,可以请律师,有权要求合议庭成员回避。当然喽,你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人参与了审判事务会影响其公正后,这种权利才会得到保障。接下去,他就读了一下合议庭成员的名单,一位审判长(就是他自己),两名人民陪审员。我异常郑重地侧头想了一下,然后告诉法官,我和这份名单上几个人既不存在债务上的牵连也没发生过任何感情纠葛,一言以蔽之,我从前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三个名字,因而对于合议庭的组成我认为是适宜的,不持异议。
  • 罪行

    作者:(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很少有人在起床时就说:“嘿,我今天要犯罪。” 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犯下罪行。 德高望重的医生斧劈发妻,竟是出于对爱情的承诺; 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多年,却亲手将弟弟溺死浴缸; 男子光天化日下连抢银行,居然令参审员当庭泪下; …… 11桩骇人听闻的案例,11次出人意料的判决, 撼动你对人性、罪行、爱与罚的全部判断。 ☆ 梁文道、马家辉、止庵、吴念 真、何帆、 慕容雪村、马家辉、蔡骏、彭浩翔、 曾宝仪 拍案推荐。 ☆ 雄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2年 ☆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 ☆《慕尼黑晚报》年度文学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