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本土心理学

  •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作者:翟学伟

    “关系”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个中国概念,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关于这个概念,有许多学科的介入和讨论,但其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等均显得扑朔迷离,抑或众说纷纭,更多的情况则是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本书将“苯系”作为认识和探讨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最核心要素,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学科属性、时空维度、生活內涵及人生意义等分别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内容涉及“关系”的文化预设、社会构成,网络运作、行动策略及其自身的动力学等问题;此外,还对它的延展性逻辑,比如大公平观、权威传递、虚幻欲望表达、文化认同危机等,给予了较深入的研讨,希冀能在学理上为读者展示一个完整、清晰且变动的中国人社会生活之画卷。
  •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

    作者:黄囇莉

    面对本土心理学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矛盾和困惑时,本书采取了不同途径去尝试达到现代与传统、本土与西方、表面现象与深层意义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平衡,代表了本土心理学第三代的发展。
  • 华人本土心理学(下)

    作者: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

    《华人本土心理学(下册)》的目的即是分就这三方面有系统地报导、分析与讨论长期研究工作的结果。在台湾、香港及大陆三地,华人本土化心理学的推动与研究已有大约三十年的历史,在方法改进、理论建构、及实征研究三方面皆有相当的成就。全书共有二十六章,组成九编,第一至五编为上册,第六至九编为下册。《华人本土心理学(下册)》为下册。
  • 华人本土心理学(上)

    作者: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 主编

    在台灣、香港及大陸三地,華人本土化心理學的推動與研究已有大約三十年的歷史,在方法改進、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三方面皆有相當的成就。本書的目的即是分就這三方面有系統地報導、分析與討論長期研究工作的結果。全書共有二十六章,組成九編,第一至五編為上冊,第六至九編為下冊。 第一篇談的是本土化心理學的基本性質、意義及發展。 第二篇討論本土化心理學的方法論、研究策略、及研究方法。 第三篇闡述本土化心理學的三個理論:劉劭的人格理論、華人的社會取向論、及華人的關係主義論。 第四篇分析家族主義、泛家族主義、及家人關係(如親子關係與婚姻關係)。 第五篇探討臉面觀、道德觀、正義觀、及公私觀。 第六篇論說人情與關係、和諧與衝突、及緣觀與忍觀。 第七篇綜論價值觀、成就動機、及心理變遷。 第八篇評析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與忠誠,及華人的工作動機與分配正義。 最後一篇則談本土化心理療法與華人宗教經驗。本書可以作為心理學研究者的參考書,及「華人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及其他類似課程(供研究生與大學高年級學生修習)的教科書。用作課本時,教課者可依學分數目與學生程度,從本書中選擇適當章節組成教材。書中各章皆由長期從事華人本土化心理學研究的學者所撰寫。 第一章本土化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杨国枢 一、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本土(化)心理学 二、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种学科 三、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方法论 四、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种学术运动 五、结语 第二编本土化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心理学本土化的方法论基础黄光国 一、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 二、建构实在论 三、心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四、心理学本土化的方法论争议 五、结语: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十字路第三章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策略杨中芳 一、本章论述的脉络 二、本土化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 三、本土化心理学研究的思考策略 四、怎样在“文化/社会/历史”脉络中看个体之具体行动 五、本土心理研究的一套策略 六、总结第四章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杨中芳 一、本章论述的脉络 二、对研究方法的基本信念 三、本土化心理研究方法总览 四、如何具体进行本土化研究 五、总结 第三编本土化心理学的理论 第五章刘劭的人格理论及其诠释杨国枢 一、刘劭之人格理论的内涵 二、刘劭之人格理论的诠释 三、结语第六章华人社会取向的理论分析杨国枢 一、人与环境的基本互动方式 二、中国人社会取向的特征 三、中国人社会取向之来由的假说 四、结语第七章华人关系主义的理论建构黄光国 一、引言 二、关系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三、“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 四、儒家文化的分析 五、关系中的人们 六、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模式 七、结论:解决问题的效力 第四编家族取向与家人关系 第八章家族主义与泛家族主义杨国枢、叶明华 一、中国人之家族主义的意义与概念分析 二、中国人之家族主义的测量研究 三、家族化历程——从家族主义到泛家族主义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第九章孝道的心理与行为叶光辉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在华人家庭的重要性 三、孝道之社会态度的研究 四、孝道之认知结构(发展)研究 五、亲子冲突来源与子女消解模式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第十章婚姻关系及其调适利翠珊 一、婚姻关系的研究背景 二、理解华人婚姻关系的概念架构 三、华人的婚姻关系与调适 四、华人婚姻研究策略与方法的检讨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第五编脸面观、道德观及公私观念 第十一章华人社会中的脸面观黄光国 一、引论 二、戏剧理论 三、华人“脸面”观的文化根源 四、儒家思想的深层结构 五、孝道与无条件的积极义务 六、儒家文化中的社会观:心理社会图 七、儒家文化中的自我观 八、东西文化的对比 九、华人社会中的脸面观 十、面子性格与印象整饰 十一、面子与社会互动 十二、结论 第十二章华人的道德观与正义观黄光国 一、引言 二、道德发展的阶段:强加式客位研究取向 三、道德思虑的向度:共有式客位研究取向 四、本土文化的考量:强加式与共有式客位研究取向的批判 五、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与正义: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 六、结论第十三章人己群己关系与公私观念李美枝 一、社会认同模式与社会凝聚模式的群体观 二、中国传统的人己观与公私观 三、台湾本土的重要群际事件 四、人己关系与团体类别化的实证研究 五、分类意识与现代社群主义 六、结论
  • 如何理解中国人

    作者:杨中芳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1991年至今,有关本土心理学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论,要如何在自身的文化/社会/历史脉络中,来理解中国人的心理活动及现象。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我、情感以及道德发展等,有一个较全面及贴切的认识和理解。
  • 中国人的自我

    作者:杨国枢

    在两岸三地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人文学者率先开始讨论自我的课题,但社会科学对自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心理学对自我的探讨更是走过了从移植西方理论到开创本土化研究的曲折过程。不同于西方文化,华人的价值体系并不强调个人去控制环境、表现自我,或实践潜能,而强调人境融合、自我克制及顾全大局,因此,“自我”的研究必须回归到文化的脉络之中,始能发掘对理解华人的自我有意义、有启示的研究旨趣。本书为解析华人自我的第一本心理学文集,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中,三篇从事华人自我的回顾性与概念性分析,四篇厘清华人自我的类别与成分,四篇探讨华人对其自我的综合与分项评价。由此观之,本书的论说内容涵盖了华人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范围,提供了有关华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识。我们希望它能有效呈现过去十七年来有关自我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以使读者适当了解本土化的华人自我研究所探讨的课题、所采用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以及所创发的概念与理论。我们也希望对华人自我有研究兴趣的读者,能参考我们以往的经验,在自己的研究中从事更好的实证分析,发展更好的理论系统。
  • 如何研究中国人

    作者:杨中芳

    《如何研究中国人: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1986-1991年所写的有关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论文。这些论文过去散见于两岸三地的期刊,作者系统地将其加以整理,借以阐明她对本土化的构想。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 (1)对什么是心理学的本土化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本土化的解说; (2)对当前各中国社会中心理学研究的批评与建议; (3)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之评价及展望。
  •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

    作者:杨国枢

    1978年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再度直接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中国人的观念冲突外化为文化虚无主义、复古式的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在不同的阶段各领风骚。而这些思潮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然而,在种种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议论中,有一种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即海外和港台地区的华裔或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看法。  这种视角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原因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分析中国人和中国问题的独特切入点,与纯粹的西方学者相比,他们与中国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情感纽带,因此他们既置身事外又身在其中,别有深意。其二是台湾和香港地区又是东亚现代化奇迹的创造者。它们的成功丰富着现代化的模式,在丈化上和民族心理上更具意义。
  • 中国人的心理

    作者:杨国枢

    本书是中国学者近年来以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人的心理进行探讨和分析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国人特有而重要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本书文章涉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孝道、人情、关系、缘分、面子、报恩、送礼行为、计策行为、民间信仰及对心理卫生的观念等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全面探讨了处于现代化转型期中的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变化。这是一本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本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