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宋代

  • 宋代外交史

    作者:陶晋生

    10至13世纪,辽、金、蒙古相继兴起并入侵中原,与宋形成势力均衡的局面,外交遂成为两宋维系政权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两宋与周边政权举行过无数次谈判,订立了许多条约,使节交聘之多,外交往来之频繁,历史罕见。《宋代外交史》全面梳理了两宋对辽、金、蒙古开展外交的历史,详细叙述了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等重要条约订立的博弈过程,细致展示了两宋弹性运用“和、战、守”三策,与强大外敌达成和平相处状态的生存智慧,以及联金灭辽、联蒙灭金导致覆亡的历史悲剧。

    有别于“屈辱求和”的悲情化历史解读,陶晋生以卓越的史识、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宋代的对外交往关系,提出宋与辽、金、蒙古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颠覆性的观点。以前被视为城下之盟的《澶渊誓书》,在陶晋生看来,是宋朝统治者出于务实和理性的考虑,以弹性外交与强敌达成的适度的“包容之道”。

    宋代的外交承继唐五代以来的制度而又有许多新的创举。作者花费较多笔墨介绍了宋代外交的各种细节,如外交机构的设立、外交礼仪与使节交聘的规范、宋辽互贺新年和皇帝生日的流程、宋辽处理划界等外交纠纷的经过。客观、生动的叙述改变了我们对宋代外交“屈辱求和”的刻板印象,从而对两宋与其他政权的互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交成败影响政权存亡。宋辽达成的“澶渊模式”维持了长达120年的和平,宋代的两次外交失误——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则直接导致了北宋和南宋的覆亡。宋代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人反思。

  • 宋代文学思想史

    作者:张毅

    《宋代文学思想史(修订本)》不仅要研究个人的文学思想,而且要研究文学思想潮流。有时候,一种文学思想倾向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一个时期文学的发展。这在历史上是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来的。建安时期以文学抒泄个人情怀,追求风骨,成为一时风尚;梁、陈的宫体诗风;时代诗坛的复古风尚,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热,都是人所共知的例子。在这些形成一时风尚的创作倾向背后,是什么样的共同的文学思想支配着,正是文学思想史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文学思想不仅要研究左右一代的文学思想潮流,而且还要研究不同文学派流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在文学发展的初期,文学思想的发展趋向较为单一,而越到后来,便越向多元发展,在同一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里,产生着不同派流的文学思想。
  • 宋代社会生活研究

    作者:汪圣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系统研究宋代社会生活各个侧面的成果。研究的重点在下列四方面:一是对精神文化生活,如宋人公私观,佛教、道教对礼法的渗透,僧人中忠于国家观念的流行及南宋时期的观音崇拜。二是对官员、宗室这两个特殊群体生活状况的考察,以及对宋代特有的妇女享受俸禄这一社会现象的考察。三是对社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的分析,包括对医官系统的存在状况及对瘟疫的防范,对童子举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其中还有对《神童诗》作者的考察。四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某些侧面的考察,包括官府经商、财政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设施,物价变化,伪钞、有价证券、金银钱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目录 《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出版缘起 前言 宋儒的公私观 宋朝礼与佛教 宋朝礼与道教 僧人抗金事迹与僧人的忠孝观 南宋王朝与观音崇拜 宋朝宗室制度研究 宋代祠禄制度研究 宋朝文官俸禄与差遣 宋代官员俸禄和其他颁给分项考析 宋朝卖官鬻爵辨析 宋代女性享受俸禄研究 宋朝医官与防范瘟疫 宋代火政研究 宋代种花、赏花、簪花与鲜花生意 宋代的童子举及《神童诗》 南宋学生参政析论 宋代滑稽戏与钧容直 墨与宋代社会生活 宋代官府的回易 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的递铺 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 宋王朝的物价管理 宋代货币与社会生活 后记
  • 三经新义辑考彙评

    作者:程元敏

    本书是程元敏所新辑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礼义》,并汇集诸家评语。《三经新义》是宋代著名学术公案,可惜早已亡佚,现得细致辑佚与周密考辨,允为研究宋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緙織風華

    作者:童文娥 主編

    此書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中英文對照。 目次: 序 圖版目次 展覽概述 圖版說明(分“栩栩如生”、“吉慶瑞相”兩部分) 附錄:實體顯微鏡拍攝圖版舉例 專論:緙織風華——宋代緙絲的成就與表現 圖錄刊布全部展品圖版,圖版目次如下: 宋 沈子蕃 緙絲花鳥 軸 95.7 ×38 宋 緙絲荷花 軸 91.5 ×62.8 宋 緙絲芙蓉雙雁 軸 64.4 ×70.2 宋 緙絲蓉塘戲鷺 軸 123.5 ×48.9 宋 朱克柔 緙絲鶺鴒(鏤繪集錦冊2) 冊 27.4 ×19.8 宋 緙絲八哥桃花(鏤繪集錦冊3) 冊 25 ×27.8 宋 緙絲菊花(鏤繪集錦冊4) 冊 28.1 ×21.9 宋 朱克柔 緙絲鶺鴒紅蓼(鏤繪集錦冊6) 冊 29.7 ×24.8 宋 緙絲山果寒禽(鏤繪集錦冊7) 冊 29.4 ×23.7 宋 緙絲花鳥(鏤繪集錦冊8) 冊 25 ×24.1 宋 緙絲鴨(鏤繪集錦冊9) 冊 21.4 ×35.9 宋 緙絲翠羽秋荷(宋元集繪冊 1) 冊 24.7 ×25.4 宋 緙絲歲朝花鳥 軸 166.5 ×71.5 宋 緙絲富貴長春 軸 87.5 ×39 宋 緙絲和鳴鸞鳳圖 軸 148 ×48.5 宋 緙絲喜報生孫圖 軸 113.2 ×68.1 宋 緙絲文石錦雞 軸 160.2 ×100.9 宋 緙絲萱蓉芝秀圖 軸 70.6 ×48.9 宋 緙絲紫芝仙壽圖 軸 94 ×60.3 宋 緙絲孔雀 軸 106.7 ×64.7 宋 緙絲花間行龍 冊 22.5 ×31.3 宋 緙絲仙山樓閣(鏤繪集錦冊5) 冊 25.5 ×40.8 宋 緙絲芝蘭獻瑞圖(宋元名繪冊 1) 冊 27.1 ×33 以下為展覽相關文字: 《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特展》,展期:2009/04/01 ~ 2009/06/25,地址: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陳列室: 208,216。 緙絲是一項歷史悠久,織法特殊的絲織工藝,與一般通經通緯的織造方式不同,它是以簡單的平紋木機,采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緙”字之義,在梁顧野王所撰《玉篇》(書成於543年)中稱為“織緯”,也就是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 緙絲的製作原理極其簡單,但過程卻十分繁複。首先,需將經線固定在木織機上,其次,將畫稿粉本放在均勻平整的經面下,再用毛筆把紋樣描繪在經面上,依照畫稿所需調配各式色線,將色線分別裝進梭槽中,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來回穿梭於圖形的經線之間,完成後將毛頭修剪乾淨,即為緙絲成品。為了將畫稿如實呈現在織面上,緙絲的織造技法有“結”、“摜”、“勾”、“戧”、“搭梭”、“繞”、“子母經”、“絞花線”等數十種之多,依畫稿圖案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細微處用針穿綴,有時還須以筆點染、補色,緙織出各式優美作品,創造緙絲工藝的非凡成就。 臺北故宮博物院緙絲作品收藏多且具獨特性,尤以宋代緙絲最具代表性,題材以花鳥為主,不論構圖、設色、表現手法,均與宋代繪畫中的寫生小品有異曲同工之妙。過去緙絲鮮少展出,今特辟專室,以宋代緙絲單獨作為展覽主題,呈現我國緙絲藝術的卓越造詣。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女士序: 我國絲織工藝源遠流長,品目眾多,有錦、綾、羅、綢、緞、絹、紬等,織造技術與用途更不勝枚舉,其中以緙絲和刺繡藝術最受重視,在宋朝這兩種工藝與繪畫、書法結合,從裝飾與實用工藝品演變為藝術品,在廳堂陳列,供人欣賞。世人對刺繡技術知之甚詳,但緙絲技術,因近世已失傳,所知有限,各大博物館收藏更稀有。本院典藏文物主要來自歷代宮廷舊藏,除書畫、器物、善本與檔案圖籍以外,緙繡收藏約有三百餘組件,又以緙絲作品最具獨特性,圖案精美,技術精湛,是歷代傳世的精品。 由於緙絲鮮少展出,本次特闢專室,展出宋代緙絲作品。宋代緙絲以摹織書畫作品為主,其中尤以花鳥作品為代表,不論是栩栩如生的寫生花鳥,或是寓意吉慶祥瑞的作品,都能捕捉花鳥的特徵和神態,這些作品構圖與繪畫、書法,極富觀賞價值。 為了呈現緙絲技藝精微之處,本院策展同仁特別利用「實體顯微鏡」的照相技術,仔細拍攝每件作品經、緯色線的結構與組織,並製作成透明片,讓觀眾清楚地看到經、緯色線交織的實況,觀者當能領略宋代緙絲藝術家細膩精湛的技藝,以及他獨特的視覺美感。 相關圖片可參見: http://tieba.baidu.com/f?kz=572624926。
  • 宋元学案补遗(全十册)

    作者:[清]王梓材 冯云濠 编撰,沈芝盈 梁

    《宋元学案补遗》为清代学者王梓材、冯云濠所编,专为补《宋元学案》而作。书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凡正文100卷,附考3卷,序录1卷。其体例与《宋元学案》完全相同,卷目与之一一对应,学术和资料价值也与之完全相当,而其篇幅约为《宋元学案》的2倍。 中华书局整理本是自该书问世以来的首个整理排印本,有校勘记,有索引,使用方便。全套10册,其中第10册专为索引册,附多种检字法。 《宋元学案》是一部学术名著,由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初创体例并属草,但并未完成。其子黄百家继为之,也未完成。至乾隆初年,全祖望又为补修,虽大体已具,但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全祖望去世,全书也未最终完稿。其后王梓材、冯云濠辗转得到《宋元学案》手稿,接续整理,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编成并刻板。王、冯二人在整理此书过程中又掌握到大量材料,由于无法纳入正编中,乃不得不有《补遗》之作。由于《宋元学案补遗》在编纂时利用了大量传世珍本和地方稀见文献,今天看来其资料价值甚至超过了《宋元学案》,是研究这一时期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必备书。因此,只有把《宋元学案》和《宋元学案补遗》合观,才能成为完璧,才能了解宋元时期学术界的全貌。 《宋元学案》和《宋元学案补遗》缕述北宋、南宋、金代、元代400多年间的学术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之著述,提炼其学术要旨,揭示其师承渊源,备举前人之评述案断,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极具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尤其是《补遗》,搜罗人物更多,取材范围更广,组织编排更细密,案语评价更谨严。
  • 邵雍全集

    作者:邵雍

    邵雍是南宋以来象数易学之宗主和理学诗派的鼻祖。《全书》不仅收入目前所见的邵雍全部著作,而且还把历代以来(包括海外)研究、议论邵雍的重要著述,作为附录收入,便于研究者使用。
  • 苏轼年谱(上中下)

    作者:孔凡礼

    《苏轼年谱》自1998年2月出版后,深受学界关注,并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3年重印,作者撰写了“重印后记”,将其最新补正文字付于全书之末。此次重印,重新设计了封面。 现在市面能够买到的是2013年3月第3次印刷版本。
  • 宋代军政研究

    作者:陈峰

    本书通过讨论宋朝“崇文抑武”治国思想与方略的形成,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宋代军功集团在政治上的消亡及其影响,宋朝武将的基本情况等多方面,再现了宋朝时期军政体系,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南宋馆阁录续录

    作者:〔宋〕陈骙,〔宋〕佚名 撰,张富祥

    南宋馆阁录及其续编南宋馆阁续录,原名中兴馆阁录及中兴馆阁续录,清修四库全书由永乐大典辑出时改易今名。是书为宋人所编各种专门性史料工具书的一种,它所载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南宋馆阁制度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对於我们今天研究宋代的史官制度与历史文献,以及考求宋朝典故与宋人。 《续录》,未知何人所撰,前者起建炎元年,迄康熙四年,后者起淳熙五年,迄咸淳五年,分沿革、省舍、储藏、修纂、撰述、故实、官联、廪禄、职掌等九类,详细记载了南宋秘书省及有关修史机构的诸项制度,对研究南宋的文物和典制很有价值。
  • 宋朝汴河船

    作者:陈守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幅精品,属一级国宝,图画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将《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馆的主要元素之一。 历代对宋代画家张择端的评价大多停留在“美术、人文”方面,赞颂他对北宋京都繁华景象及风土人情等等所作的大量描绘。而《宋朝汴河船》作者根据张择端提供的资料,运用百幅精美灵动的原创彩色船模图像,辅以简练的文字叙述和说明,图文并茂地解述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对古代造船史研究的作用,进而又为广大读者认识航运业对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影响,提供了贴近历史原貌的生动视读与启示。《宋朝汴河船》是艺术性创作,是行家的珍藏品,图文并茂,匿文共赏,极具欣赏及收藏价值,适合《清明上河图》爱好者们共同来研究、解读,使我们对北宋时期的汴河船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 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

    作者:张十庆

    宋元时期,中国江南佛教惮寺发展至鼎盛,并传播至周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五山十刹系指当时寺格最高的五大刹和十次大刹。五山十刹图是入宋日僧所作的南宋禅寺大刹的实录,是有关江南寺院建筑最翔实、完整的重要文献资料,其绘卷被指定为日本国宝。但在我国,以五山十刹为代表的宋元禅寺建筑几乎已不复存在,对其面貌、形制等知之甚少。本书系作者在日留学期间收集部分版本的五山十刹图基础上,经数年整理、研究、分析、查考资料后编撰而成。书中探讨分析了五山十刹图的性质、意义、源流、谱系、年代、形式以及与江南寺院的关系,并分伽蓝配置、寺院建筑、家具法器、仪式作法和杂录五部分,对五山十刹图的内容逐一作了介绍。本书对认识、研究我国南宋禅寺建筑及宗教、文化、艺术、旅游和家具设计等均有重要价值,可供相关各界人士及文史爱好者阅读。
  • 中国宋代家具

    作者:邵晓峰

    简介: 《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是目前国内第一次对宋代家具进行的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图像、文献史料与实物资料的总结、归纳,并以图、史、物互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宋代家具世界,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书中分析了宋代家具的发展源泉与社会背景,根据卧具、坐具、承具、庋具、屏具、架具六大分类在整体上进行了剖析。在个案研究中,以画中家具为代表选取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文人家具、《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家具、宋代绘画中的佛教家具、《宋代帝后像》中的皇室家具、宣化辽墓壁画中的家具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均是前人未曾深入涉及的重要内容,对它们的分析与探讨为宋代家具研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其间的一些设问与论证也将研究进展到新的层面,改写了家具史和绘画史中的某些内容。书中探析了宋代家具材料的运用状况与特征。论述了宋代家具在框架结构、收分与侧脚、束腰造型、椅子搭脑、栌斗形式与等级性、理性美、多样性方面与宋代建筑的密切联系。在分析宋代家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过程中提出宋代家具不但体现了起居方式的巨大转变,是当时社会习俗的重要载体,而且反映了宋代生活与设计的密切关系。而且从理念与风格、造型与结构、装饰等方面揭示了作为明式家具之源的宋代家具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宋代家具对现当代家具设计艺术的深刻启示。 序: 南京林业大学邵晓峰副教授所著的《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历时5载艰辛即将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邀我作序,我愉快地接受。因为这部30余万字1600余幅图片(含彩图110余幅)的学术专著,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是填补中国宋代家具研究国内空白的好书,得到了中国博士后基金的资助。 任何时代的造物活动都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百工”技艺,最大也是用途最广的莫过于木工,所以木匠被称为“大匠”。虽说在席地而坐的时代就有不少种类的木器,但到高坐家具的产生时期,家具体系才算完成。不仅促成了起居方式的重大转变,在文化生活的氛围中和社会各层的习俗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问题的阐明,都在邵晓峰新著《中国宋代家具》中得到论述。这既是一部研究家具的专著,又是阐述生活方式的论说。它虽然只写了一个宋代,实际上是上下关联,深刻说明了中国家具史的重大转折,即由席地而坐向高坐家具的过渡。他将宋代家具分作卧具(床、榻)、坐具(椅、凳、墩)、承具(桌、案、几)、庋具(箱盒、橱柜)、屏具(屏风)、架具(灯架、巾架、盆架、衣架、镜架、鼓架等)六大方面。表明在起居生活的诸方面已很周到、齐全。有些家具虽在宋代之前已经出现,但随着高坐家具的流行,其形制也必然有所改变。如果单纯从设计或制作的角度看,可以现代“人机工程学”和“工艺学”进行考量。但此书的显明之处是联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礼仪等,阐述了相当丰厚的一个文化层面,这些都表现在若干个案的研究中。 就我所知,此书是对宋代家具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一部著作,在此之前尚未见有如此全面者。邵晓峰以大量的图物互证、史论结合,既将家具本身理出一个设计的体系,又阐明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由此所揭示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宋代家具本身,对设计艺术理论、工艺美术史乃至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研究等,必然会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三届召集人 张道一教授
  • 宋代《香譜》之研究

    作者:劉靜敏

    宋代《香譜》之研究,ISBN:9789575497408,作者:劉靜敏
  • 宋代思想史论

    作者:田浩

    自80年代以来,杜维明在中国尽力提倡儒家尤其是正统儒家的思想。狄百瑞教授也与中国国际儒联的学者共同协作,召集了一系列会议,探讨孔子、孟子、朱熹与当代问题比如人权的相关性。数十年来,杜维明和狄百瑞教授在阐扬正统儒家的真理及持久价值的美国学者中一直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论著以为中国读者所知,本卷中亦收入他们的论文。 本书汇集英语学者致力于揭示宋代儒学思想家和他们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文化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大部分论文。大部分作者坚持对朱熹的更为正面的论述,也有部分作者则力图消解程朱正统的中心地位。两者都在尽力促进人们对宋代历史语境和普遍问题的把握。
  • 宋代家庭研究

    作者:邢铁

    《宋代家庭研究》由三个专题组成:上篇讨论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宋型家庭”的概念,分析了理学兴起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家庭地位。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有田产的主户、靠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家客户,以及城镇中的坊郭工商户。其中重点研究了佃家客户的经济生活,并指出租牛而耕是宋代租佃关系扩大的重要标志,宋代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介入租佃关系,成了束缚佃农客户的又一条绳索。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包括有亲生儿子的家庭、需要女儿传宗接代的家庭继承方式,以及立嗣和遗嘱继承方式,指出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保证家庭门户的付承而设计的。这个专题的考察迫追溯到了唐代,也勾勒出了整个中国古代家产继承方式的框架。
  • 宋登科记考(上下)

    作者:傅璇琮,龚延明,祖慧

    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唐代文学专家傅璇琮先生撰写有《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曾提到:“如果效徐松之书的体例,编撰一部《宋登科记考》,材料一定会更丰富。但搜辑和排比的工夫一定会更繁重。”这个创意在九十年代变为现实。1992年,时任中华书局总编的傅先生向我建议:能否仿清徐松唐、五代《登科记考》体例,编撰一部《宋登科记考》。我当时正好已完成《宋代官制辞典》书稿,准备照计划撰写 《宋代官制史》,考虑到宋代科举制度属于栓选制范围,两者并不矛盾,遂欣然同意。继而,傅漩琼先生又建议我向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申报课题。于是,我和本所的年轻教师祖慧联手,向古委会申报了《宋登科记考》项目,并于1993年3月被批准,获得了宝贵的经费资助。此后,傅漩琼先生与我共同商量编纂体例,共同议定全书编撰的思路。工作的基地则放在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由我与祖慧负责具体的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十分支持本课题的研究,主动承担了书稿的出版工作,并将其作为重点选题向上级申报。2003年,该书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图书。 2000年1月,由傅漩琼先生起草,我与傅先生合撰并共同署名的(((宋登科记考>札记))(刊《新宋学》第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月12月版),即特为提及:"20世纪后半期,海内外学人对宋代科举制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宋代科举制的研究有个根本的缺陷,就是还没有像清人徐松所编的《登科记考》那样全面记载唐代科举发展基本情况的史料书。因此,我们立志于此,想仿照徐松之书,作一部有宋一代三百余年的科举编年史。”从现已完成的情况来看,这部《宋登科记考》虽大体仿徐松《登科记考》体例,但亦有不少新的改进,读者检阅此书,必有此感。应该说,这不仅对宋代,对整体研究中国科举史、文化史、政治史,亦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当然,也正因此,其工作量甚为繁重,难度也较大。如,两宋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除了南宋绍兴十八年、宝枯四年两榜保存了完整的登科录,以及太祖开宝六年,由于((太平治迹统类》保存了完整的一榜进士登科名录外,其余115榜登科录和完整的进士名录都未能保留下来。即使上述三榜留下了完整的进士名录,同时登科的诸科人也未能留下记载。要从宋代浩瀚的文献和宋元以下方志中去寻觅两宋十余万登科人的名录,无异于披沙淘金。可以想见,这是何等繁重而艰辛的工作,是我们原未想到的。 十多年来,我与祖慧一面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一面则日以继夜地去做《宋登科记考》课题。在查阅一本本古籍、摘抄一张张卡片的枯燥工作中,我们追赶着时钟的脚步、追赶着日月的飞转,既没有什么休息日,也没有什么娱乐,心中只有一个追求:披荆斩棘,一定要拿下《宋登科记考》课题,完成宋代科举研究最基础的工作! 众所周知,在高校工作,尤其是在浙江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特别大,每年业绩点的考核与职称评审与聘岗、定级挂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我们面对的十分严峻的现实。可是,由于投入本课题已占去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撰写论著,连累及之,我们的业绩点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收入少了。更严重的是,年青教师评职称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往后推。马克思讲过,从事科学研究就像站在地狱的门口。为了学术,为了科学,我们甘愿承受牺牲,我们无怨无悔,继续执着于我们的学术事业。 工作是很艰辛的,二十余万张卡片整理、合并、考订、写出每个登科人的小传,再输入电脑、排出第一版近600万字书稿,然后再进行一校、二校、三校,都是按榜次进行校对;第四校,通过设计新的输录程序,将按榜次编排的次序打乱,全部按登科人姓氏笔划排列,再打出样稿,进行四校。四校目的是将大量同姓名人进行鉴别、合并或册除。四校结束,原来600多万字压缩成500多万字的书稿。最后,又重新按榜次排列,打出校稿,进行第五校,也就是通稿。五、六百万字的书稿,我们每校一次,就得花上半年的时间,光用在校对书稿上的时间就将近三年。这期间,有时为了寻找一本书、一条资料,得花上半天、一天的时间。对此,我们常用“不厌其烦见精神,日积月累奏奇功”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日,500万余字的《宋登科记考》终于问世,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劳动者丰收的喜悦。我们为社会贡献了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成果。 值《宋登科记考》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曾经先后参加过前期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同志:浙大魏得良教授、尤钟麟副馆员、研究生(现任丽水市委办公室主任)周劲松、宁波大学图书馆李英,以及原杭州大学历史系部分本科生。本书主编傅漩琼先生除了参与策划本书编纂宗旨、整体构思外,还抽阅样稿,协商讨论。没有他的指点和帮助,也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同时,我们特别感谢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安平秋教授对本课题的支持与关心。 最后,我们还要深深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宗文先生。此书经傅漩琼先生介绍,与徐宗文先生联系,徐先生热心扶持学术研究,经与出版社领导共同商议,即慨然接纳了本书在该社出版。本书责任编辑吴葆勤博士以深湛的学养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审读、校订书稿,为本书添色不少。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龚延明 2005.8.16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 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

    作者:方燕

    妇女史和巫术史是近年来史学研究中颇为活跃的两大领域。本书以宋代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巫文化视野下加以检视,从女性对巫术所持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女性婚育中的巫术意识与行为、巫术活动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观、妇科疾病的巫术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力图通过巫术这面古老的、神奇的文化魔镜反观女性自身,进而揭示巫术与宋代女性人生和宋代社会的关系状况。
  •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作者:沈冬梅

    本书对宋代茶艺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