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学理论

  • 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

    作者:包伟民 编选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无论是那些历经周折、迷途知返者,还是那些得到过高人指点、不费吹灰之力即大踏步登堂入室者,都非常清楚找到门径的重要性。这个门径就是读经典文献,读最少但确实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文献。 帮助读者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阅读量、最可靠的方式,准确地掌握学科最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我们选编这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的宗旨。 本书选录了编选者认为能够最为典型反映史学的演变与进步的文章,即历史学领域的“基础文献”。所选篇目的第二至第五篇,属于传统史学的范畴。第六至第八篇则反映了近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基本轨迹。第九至第十二篇是中国近代史学的代表作。20世纪中期史学经典著作则选取了新史学流派(第十三至十五篇)和新文化史(第十六篇)的论著。最后的三篇文章是从史料解读层面考虑的。 全书选目虽是编选者的个性之举,但斟琢取舍之间,作者倡导的正是本书首篇中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思想史的写法

    作者:葛兆光

    本书原系《中国思想史》“导论”,内容为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三节,以单行本问世,题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 历史学家的技艺

    作者:马克·布洛克

    《历史学家的技艺(第2版)》(作者马克·布洛克)台湾和大陆分别在1989年和1992年推出中文本,在中国史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1993年,法国出版了由布洛克的长子根据奇迹般新发现的原稿重新整理的文本,对吕西安·费弗尔在整理中所做的许多改写、移动、删削和增补等,一一做了订正,使该书面貌有非常大的改观。作为史学大师治史经验的结晶,《历史学家的技艺(第2版)》从历史审美的角度提出,为历史研究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提醒世人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注重求真的同时,也要悉心保存历史的诗意;在对历史进行体悟的同时,要善于从历史遗迹找寻历史的脉络,注重培养历史学家的反思能力,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力求通古今之变,提升历史研究的境界。
  • 文化记忆

    作者:(德) 扬·阿斯曼(Jan Assman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本书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并为作者赢得“德国历史学家奖”这一德国历史学界最高的荣誉。 《文化记忆》无疑应当被列入今年面世的思想最丰富的著作,作者的见解让读者耳目一新。——库尔特·罗伊曼,《法兰克福汇报》 这是一本立论不落俗套、论述层层深入、结论让人深思的必读书。——克里斯蒂安·迈尔 扬·阿斯曼跨越其专业埃及学的界限,对古代文化进行了纲要性的解读。不仅如此,书中深邃的剖析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对我们正确理解当下自身的处境将大有裨益。——阿尔贝特·冯·西恩丁格,《南德意志报》 本书深刻阐述了记忆、身份和文化延续性之间的关系。阿斯曼认为,传统应当被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正典和经典的确立是传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戈尔丁·琼克,《元神》
  • 蒙文通学记

    作者:蒙默

    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人。近代中国的杰出学者。其师承经学大师廖平和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一生在先秦史、宋史、民族史、古代学术思想史、道教史、史学史等众多领域都获有杰出成就和精湛造诣。本书辑入其挚友和学生汤用彤、钱穆、杨向奎、萧■父等二十多位学者的文章,从各自的视角描述和评介了蒙文通上下古今、风趣横生的硕学风度、综达经史百家的学术造诣、不断深入探索的治学精神。书前冠有蒙文通论学杂语,乃其毕生治学精诣所在。增订本仍由蒙默教授主编,增补旧文与新作,新辑补治学杂语数十条和著作目录系年,内容更为丰富。
  • 史通

    作者:[唐]刘知幾 撰 [清]浦起龙通释,吕思

    《史通》是我国唐代史学家、思想家刘知几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共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史通》一经成书就颇受人们的关注,历代注家连绵不绝,以清代浦起龙的《史通通释》最为流传。故这次重印,我们也将浦起龙的“通释”按内容排在相应的每一段本文的后面,以方便阅读。此外书中还收入了当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关于《史通》的评论。可谓一册在手,尽可见中国史学理论之脉络。
  • 语言和历史描写

    作者:汉斯·凯尔纳

    《语言和历史描写:曲解故事》一书是对西方传统史学的颠覆性作品之一。该书系统论述了语言结构对历史学的影响,阐述了转义、叙事、讽喻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作者看来,历史资料不是存在于历史档案库之中,而是存在于话语和修辞当中,因而并不存在着一个“故事”等待着人们去讲述。历史学家的职责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述说这一故事,相反,“曲解故事”成了一种解读历史和构造历史的方法。
  • “感觉主义”的谱系

    作者:杨念群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 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 文史通义校注

    作者:(清)章学诚

    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想挽救当时的学风。他在《上辛楣宫詹钱大昕》的信里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越。”他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
  • 在美国发现历史

    作者:王希,姚平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出国浪潮中,本书的作者们背负着理想、期待,以及改变命运的渴望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为了生存、尊严和追寻真理而挥洒血汗。当他们以“成功者”和“过来人”的目光审视那段苦乐参半、异彩纷呈的人生历程时,他们渴望讲述,渴望为往昔留一点纪念,给后来者一点启迪。 他们创造历史、他们撰写历史。三十一位历史学者用浸透人生感悟的史笔,记录了自己在美国求学与工作的经历、对美国理想与现实的解读,书写了一份因真实而精彩的历史实录。 每个历史研究者都面对着“两个历史”:一个是他所研究的过去的历史,是他所希望重构和解释的对象;另一个是他所属于的学术史,他所作的历史重构和解释不可避免的是这个还在持续着的历史的一部分。一个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应该对这两个历史都作出贡献。 ——巫鸿 我意识到自己具有的多重身份,我既是“里面的人”——在中国长大,又是站在外面往里看的人——我的困惑和问题意识,和我在西方的生活有直接关系;我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又是历史的研究者。多重身份有时会造成不同身份之间的“紧张”,但也有助于超越单一身份可能带来的局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叶维丽 (这些作者)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充满了鲜为人知的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光荣、博弈与创造的故事。本书的许多篇章是他们作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历史学人对人生经历的社会学式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生故事不但激人意气,而且耐人寻味。 ——王希、姚平
  • 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

    1988年,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在法国文化电台接待了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同他进行了五次对话。本书全文收录了这五次对话,并将其再现于当时的知识和政治背景中。这些对话既表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也反映出他们对相互差异的清醒认识。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就他们各自的学科及其社会作用展开了较量。 2002年初,布尔迪厄突然去世。法国文化电台重播了这五期节目,以示缅怀。
  • 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

    作者:[意] 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

    古代并非只有一种历史,人类自由的心灵创造出许多种类型。谁想要知道如今称之为历史学的是关于什么,就必须理解这个类型的多样性和它们的起源。 在本书中,意大利史学家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告诉了我们,希腊史学、希伯来史学与波斯史学之渊源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腊史学伟大的修昔底德传统和希罗多德传统的兴衰与希伯来史学在《马加比书》出现之后消失的原因,以及希罗多德传统、古文物学者到现代社会学的传承和这个统绪与源自于修昔底德传统的古典—现代史学的对立、融合;作者还指出,罗马人接纳了希腊史学,并创造了民族历史的书写形式,这种接纳从此决定了欧洲史学的未来:欧洲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古典特性即来源于此;最后,作者叙述了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斯首创的基督教会史学,它受到希腊史学多方面的影响,却又有超验的意义,以使徒传承和教义正统为支柱,创造了关于神圣制度与普世教会的历史,其对历史进程赋予意义的天命观,在18、19世纪开始渗透进现代历史的书写,促成了历史哲学的出现,而随着现代的兴起,又因基督教与人间事务的深刻纠葛,使得教会历史存在的权利被广泛地质疑。 历史学将走向何方?作者问道,历史学与社会学还会继续分离吗?教会历史在现代世界的命运将会如何?现代历史哲学与现代史学最终是否能协调一致?一切疑问的解答与对未来的预言依然有待我们再一次回到一切历史的开端之处。
  •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作者:张广达

    近二十年来,作者近距离观察与接触西方学术,日益体会到历史知识学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学术的参照系。本书著重考察西方汉学、东方学的成就以及在此影响下发生的学术转型,进而由此引发的文史研究的新气象。为了使论述不流于泛泛而谈,所以着重取在史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历史学家为个案,分析个人的治史风格,同时也探索个人风格得以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生态,此点正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国家的具体语境不同、每位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不同,而在诸多不同中,又存在着一些可资互相参照的共同点,那就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科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正是从这一层面而言,作者从学术史的角度零星写就了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意在为今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前言 学术史 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 王国维在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中的贡献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 沙畹——“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 学人 试论俄国东方学家瓦•弗•巴托尔德对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书 向达先生文史研究的贡献 魏特夫与艾博华教授 师恩难忘——缅怀邓师恭三先生 悼克里姆凯特教授 书序 关于唐史研究趋向的几点浅见——《二十世纪唐研究》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书评 近年西方学者对中国中世纪世家大族的研究 美国讨论施坚雅的区域系统观的几篇评论 苏联出版的几部民族史著作 评卜德《中国的思想、社会与科学——近代之前中国的科学与技术的思维背景与社会背景》 评沟口雄三、汪德迈合编《儒教与亚洲社会》 评麦大维《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评Allsen《蒙古帝国主义:1251—1259年蒙哥大汗对中国、俄国和伊斯兰地区的政策》 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编号敦煌汉文写卷目录》第4卷 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收藏敦煌藏文写卷注记目录》 自述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 Logics of History

    作者:William H. Sewell Jr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have been exchanging ideas for a long time, they have never developed a proper dialogue about social theory. William H. Sewell Jr. observes that on questions of theory th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mostly one way: from social science to history. Logics of History argues that both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something crucial to offer each other. While historians do not think of themselves as theorists, they know something social scientists do not: how to think about the temporalities of socia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treatments of temporality are usually clumsy, their theoretical sophistication and penchant for structural accounts of social life could offer much to historians. Renowned for his work at the crossroads of histor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anthropology, Sewell argues that only by combining a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ime with a concern for larger theoretical questions can a satisfying social theory emerge. In Logics of History, he reveals the shape such an engagement could take, some of the topics it could illuminate, and how it might affect both sides of the disciplinary divide.
  • 史学导论

    作者:约翰·托什 (John Tosh)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我们该如何构建关于过去的知识?”“过去留存至今的资料是否可靠?”“当前历史学家的关注点在哪里?”这是每个关注历史和历史学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论题复杂,有时甚至显得矛盾,但约翰·托什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证明他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导师。他客观公正的观察和妙笔生花的文采,使这些论题得到明晰和全面的阐释,使读强烈意识到我们的历史知识在多大程度上是受资料特性和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制约的。无论专业的历史学者还是以阅读为乐的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得到乐趣与启迪。 本书每章附有内容概括,并在页边对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和概念进行了注释。同时还有一些图解性的资料贯穿全书,而在每章结尾处提供的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少便利。本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广泛欢迎,多次修订,此次出版的是第四版的中译本。
  • 法国史学革命

    作者:彼得·伯克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批评史,考察了这一史学研究群体自《年鉴》杂志1929年创建之日起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年鉴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史学革新运动。在所谓“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年鉴群体将传统的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相结合,把治史领地扩展到了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开创了一系列的新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历史、比较史,历史心理学、地理史、长时段史、系列史、历史人类学等等。 彼得·伯克区分了年鉴学派的发展过程中的三代学人。第一代包括创建者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他们与传统史学体系开战,创建了《年鉴》杂志,鼓励跨学科合作。第二代由布罗代尔主导,他已经被誉为同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第三代包括杜比、勒高夫、勒华拉杜里等当代著名史学家。伯克的分析丝丝入扣,简明扼要,年鉴运动的关键经典与支脉源流均一览无遗。
  • 小历史与大历史

    作者:赵世瑜

    这里的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这里的所谓大历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 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对大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就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本书是历史田野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社会发展史研究的理论专著。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对大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本书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就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作者:[德]雅斯贝斯

  •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作者:李剑鸣

    本书取材自李剑鸣教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为初学者简要梳理史学方法论,并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
  • 论历史

    作者:[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布罗代尔有关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即Ecrits sur l'Histoire (1969)和Ecrits sur l'Histoire II (1990),此次移译为中文的是其中第一部,也是布罗代尔治史思想的最精华部分。 《论历史》是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有关历史学本性的思考的总结,这本文集凝结了他多年治史经验的思想精华。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也是布罗代尔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一是历史的时间。二是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对话。三是历史写作与现实的关系。 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学家应该穿透政治事件的历史表层,揭示那些隐蔽在下面的、影响集体存在的力量。他把历史的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进而表述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思想深刻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