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饮食

  • 民国吃家

    作者:二毛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诗人+厨师二毛,讲述“一个时代的吃相”。 野夫、孔二狗、刘春、封新城、李健、张元、牟森诚意推荐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 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作者将传奇般的古法技艺拂去尘埃,诗化翻炒出几近失传的美味,飘香出最入味的民国风情。 《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 二毛的美食随笔,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因此迥异于一般的外道中人。从《妈妈的柴火灶》到《民国吃家》,就仿佛他已经从江湖菜跃进到了公馆菜,变换的已经不仅仅是菜谱,也不是添油加醋之类的技法;而是在深入历史的堂奥,在盘飧薄酒的一脉余香中,辨寻历史新的解读门径。 一个时代远逝了,酒阑灯炧之后,衣香鬓影化为遍地烟尘。而就在这样弥漫的俗尘之中,我们这些怀旧的饕餮之徒们,犹能在这个早已推杯换盏的世界,嗅到那些残醉余芳…… ——野夫
  • 做饭

    作者:汪曾祺

    ◆大师的吃货哲学 ◆最完整收录汪曾祺先生谈吃的散文集,首次录入汪曾祺的画作、书法作品。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唯一一位衔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散文大师。字里行间充满了“生之喜悦”。 ◆汪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贾平凹 ◆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内容简介—— 汪曾祺是一位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化之间的距离拉得最近的人,他自称喜欢逛菜市场:“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本书是最全的一本汪曾祺谈吃的美文集,收入的汪曾祺书画和汪曾祺细腻冲淡的美文相得益彰,借汪曾祺美文以成美书,以飨读者。
  • 随园食单

    作者:(清)袁枚

    《随园食单》主要是介绍汀浙一带富有特色的饮食的制作方法,因此它是一本地域性的“江浙食单”。但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海鲜、特牲、羽族、水族、素菜、点心、茶酒等等十四单,当时江浙人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饮食几乎网罗殆尽。每一单罗列的品种也十分可观,例如《特牲单》就介绍了三十馀种菜肴,涉及到猪、牛、羊、鹿、獐、果子狸等牲畜与动物的许多烹饪方法;《点心单》介绍了面、饼、饺、馄饨、合子、馒头、面茶、粽子、汤团、糕、豆粥等五十馀种点心的做法。它集中了江浙厨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烹饪经验,弥足珍贵。
  • 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了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但更多的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 宋朝人的吃喝

    作者:汪曾祺

    《宋朝人的吃喝》收录的文章共分为四卷,分别是:谈自己、谈吃食、谈历史和谈师友。汪曾祺是美食家,且能烧一手好菜,当年的文人去汪家作客,是非常希望汪老头能亲手掌勺的———能吃上汪曾祺烧的菜做的汤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 所以,对于“吃”这件事,汪曾祺自有他独到见解的一面。
  • 菜蔬小语

    作者:胡弦/文 钟茗/图

    作者生于乡村,对蔬菜相当熟悉。又有多年地理游历和在城市生活近二十年的经历,经常出入百姓厨房和大小菜馆,对蔬菜从种植到品味都相当熟悉。同时,作者还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诗人、散文家。本书从私人角度,把常见蔬菜和菜品以轻松、诙谐的笔法,无拘无束地娓娓道来,引领读者阅菜的同时品味生活,在亲情、趣味、生活感悟、文化传承和淡淡的诗意间穿行。 白菜的歌声 辣椒红艳艳 萝卜带来的都是好心情 大蒜的江湖 葱葱岁月 不撤姜食 苦瓜人生 软硬兼施吃蚕豆 青豆热爱走群众路线 夜雨剪春韭 椿芽香 土豆的土与洋 毛冬瓜 秋槐满地花 黄瓜的政治学分析 穿过洋葱的层层鳞瓣 菠菜的命相 南瓜的追求 葫芦仁,葫芦肉 丝瓜是菜也是药 西红柿今昔 莴苣清凉 照完相,吃茄子 雨后木耳 茭白之美 悟道的苤菈 榆钱片片春无限 胡萝卜的雅吃与俗吃 四季豆的深情和坏脾气
  • 简·奥斯汀食谱

    作者:科斯汀·奥尔森

    《简·奥斯汀食谱》讲述了让我最终也开始爱上烹饪的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友情的力量。在大学里的时候,学校并不负责提供假日里的饮食,而如果假期只有一星期左右的话,我还特意跑回家去一趟,路费实在有些贵。我的父母为我支付学费已经很辛苦,而要想让学校全包食宿的话费用非常贵。于是,我没有请求父母为我支付假日里的饮食费用,而是选择晚上玩扑克,把本钱留出来,然后用赢来的钱去买第二天的食物。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去便利店里买些最便宜的即食食品,可渐渐地难免吃腻。因此,下一个假期开始时,我买了一把木匙、一个碗和一本食谱。
  • 窮中談吃

    作者:舒國治

    「台灣最美的吃,是窮中吃!」 舒國治繼《台北小吃札記》後,又一本令你垂涎的書。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八、川菜客飯 九、大腸麵線 十、便當 被譽為「小吃教主」、卻自謙是「繞遠路達人」的作家舒國治,家中沒有冰箱、冷氣、電視,完全稱得上「檢樸過日子」的楷模。他的新書《窮中談吃──台灣五十年吃飯之見聞》,說的是五十年來窮困中的吃所令人回憶無窮、詠嘆不盡的種種美好滋味。 從蛋炒飯到蔥油餅,從魯肉飯到餃子,從牛肉麵到回鍋肉,在書裡俱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若說「窮中談吃」,甚至窮中還吃得好、吃得深有格調,舒國治最有資格! 本書為作者近五年論吃文章之結集。最早有到一九九二年〈吃麵攤〉與一九九九年〈餃子〉者。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台灣吃飯吃麵之種種所見所思。 作者特別注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目,以至〈四菜一湯〉、〈讚泡菜〉、〈讚蘿蔔〉、〈菜碼之美〉、〈讚炒飯〉等文題,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這諸多題意,恰好圍繞在一「窮」字上,故題書名為《窮中談吃》。 目錄 粗疏談吃 窮中計吃 愈是窮地吃得愈好 四十年前台北吃景 國人傳統上沒有「吃館子」習尚 談小吃 消失的菜館 簡吃之厚蘊與奢吃之陋炫 住在何地來吃 吃飯與人格 好吃的東西 稀飯佐物 在外國菜裡吃不到的起碼東西 外食之重要 遇上便吃 詠米飯 讚炒飯 餃子 自助餐 便當最惠台灣 菜碼之美 說素菜 讚蘿蔔 零碎 餡料 Pizza的覆料 水牛的奶 不可輕易舉薦餐館 不吃的東西 不易好吃之物 豆腐最難 麵包 什麼配什麼 口味之選認 紐奧良之例 食物的酸香氣 應吃皮殼 應吃渣滓 應吃酸澀 吃麵攤 麵與油餅 在城市中野餐 只宜單吃的飯 滷肉飯 鰻魚飯 雞肉飯 四菜一湯何難也 台灣的牛肉麵之時代與來歷 今昔對待食物之不同 牛肉麵愈賣愈便宜 今日對芫荽的態度不同了 臭豆腐旁的泡菜 早餐店之新變化 陽春麵中所丟菜葉之文明 漢堡 讚泡菜 只售一味的店 土雞與世外桃源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 红袍蝎子糖

    作者:李碧华

    《红袍蝎子糖》讲述人生所追求不外“自由”与“快乐”,作风低调,活得逍遥。懒笼、蝎子糖、龙莲配、小释迦、牛黄丸、蚂蚁汁、蜘蛛腿、驴钱片、茴香饺、富贵蛋、荔枝酒、大红袍、半空儿、活珠子、二手饭、明日菜、神仙粥、乌血子、白猪仔、小团圆等等食品,你有兴趣认识吗?无论写什么题材,李碧华都是一贯的幽默、潇洒又尖刻泼辣。所以同是谈美食,在别处你看到的是色香味俱全,典故生动渊源流长;李碧华的饮食档案,却是从“食”引发出去,各生各态无所不及,随心中是否有深意,就待你去品味了。
  • 四方食事

    作者:汪曾祺

    《四方食事:饮食篇》作者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苦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 面包人生

    作者:[英] 彼得•梅尔 [法] 热拉尔•奥

    面包爱好者们注意了! 在彼得•梅尔关于普罗旺的第一本名作中,他向我们介绍了卡瓦永镇上的一家面包店。在那里,面包的烘焙与鉴赏“被奉为神圣,简直就像个小小的宗教。”这家店的名字是:“奥泽家”(Chez Auzet)。 如今,到这家普罗旺斯最富盛名的面包店逛过几百次之后,梅尔与“奥泽家”的店主热拉尔•奥泽携手合作,要把顶尖的面包制作技艺介绍给我们。 梅尔会把我们带进烘焙室,见证一块面包的诞生。我们将看到大师们施展手段——拍、揉、压、捏、拧,把面团塑造成梯子面包(fougasse)、法式中棍(batard)和圆面包(boule)。 然后奥泽将向我们详细介绍十六种不同面包的制作方法(配有漂亮的插图),从经典的法式长棍,到加进熏肉、杏仁、榛子、大蒜、青橄榄、黑橄榄等配料制成的面包。制作窍门大批涌现,业内秘诀一一揭开,而与此同时梅尔还会为我们讲述奥泽家四代面包师的有趣历史。 现在,有了这本引人入胜的指南,您在身边的厨房里就能够拥有普罗旺斯最为久远、也最令人垂涎的那一种乐趣。读一读,烤一烤,尽情享受吧。 每一块面包都是手工成形(faconnage a la main)。这个过程在旁观者眼中可谓妙不可言。事先称量过的面团(每个法式长棍250克,大约半磅多一点点)被面包师一个个拿在手里,拍、揉、压、捏、拧,直到它们具备了你能在面包架上认出来的熟悉形状——只不过还没有你所熟悉的色泽。这就像是快速雕刻。给每一块面包成形只需不到三十秒时间;等你把这个过程看了十几遍,你肯定会信誓旦旦地说这一块面包和那一块根本没什么差别。当然了,差别肯定会有:面团上有细微的差异,有人所留下的印记;正是这些东西把手工制作与机器产品区分了开来。 到了面包诞生的下一个阶段,差别就比较容易分辨了。在这个阶段面包师会给面团添加装饰。以经典的法式长棍为例,你会在面包上表面看到一条条斜纹。在奥泽面包店,这些斜纹是手工做出来的。它们最初的形状是一个个在面包上迅速切出的小口子。我本以为,切这些口子必须借助某种专业人士才会用的特制工具(比如“面包师好帮手”什么的)。后来我说想见识见识,才发现这家伙原来是从罐头上剪下来的一小片铁皮,使用多年之后变得亮闪闪的,十分锐利。 才几分钟功夫,二十个面团就变成了二十根法式长棍。每块面包加好斜纹后就给放在一块洒了面粉的长布上,布面叠起的褶皱可以将它们彼此分开。等一炉的量做好,再用一块长木板把它们溜进烤炉里。 等到第一批法式长棍小分队从烤炉里出来,时间约摸是凌晨四点半。面包色泽金黄,有几根在两端的颜色略深一些。面包上的切口在烘烤之下变宽、变平,最终成形的样子就像是用手指平放在面包皮上压出的印痕。 热拉尔从这炉法式长棍中拿起一个放在鼻端,那神情像极了审视瓶塞的斟酒侍者。接着他把面包翻了个身,在其平整的底部轻敲了两三下,发出的声音就像是闷闷的鼓声。“这是检验面包的一个办法,”他说。“面包烤的对不对头你能听得出来。” 他把面包递给我,我这个新手也试敲了一记。由于面团已经在热气的烘烤下延展开来,法式长棍掂在手里轻飘飘的,甚至有空洞而非密实的感觉。我捏了它一下:硬实,却又带着弹性。我又闻了闻。呣……这气味让我心生遐想:不知道面包师早饭吃什么?我盼着早点开饭。 1.把面粉和盐一起筛入立式搅拌机(装好面粉搅拌勾)的搅拌碗中。把酵母撒上去,再将黄油放进面粉中间,以中速至低速搅拌,慢慢加入奶粉和糖。再将水缓缓加入,搅拌约5至10分钟,直至面团脱离搅拌碗壁。 2.将面团从搅拌碗中取出,在台面上放置10分钟。再将面团放回搅拌碗中,调整搅拌机使搅拌勾扎入面团中部。以中速搅拌15到20分钟,直至面团变软变韧,或可以通过“窗玻璃”测试(见45页)。 3.将面团从搅拌碗中取出放到台面上,用手大致拢成球形。把两手的大拇指全部捺进面团中部,直至指尖相触,再像打开书本一样从内向外把面团拉伸开来,使其成椭圆形。将面团旋转90度,以上述方法再拉伸一次,使其成圆饼状。把面团移入一个大搅拌碗中,盖上塑料膜或湿的厨用毛巾,在室温下无风处放置约45分钟,直至面团体积发起一倍。 4.小心地把面团从碗中取出,置于一干净表面。将面团切成两块(每块重约1磅),按照第一次醒发之前的手法把它们再次做成扁圆形。在厨房中找一块吹不到风的台面,铺上洒有面粉的厨用毛巾。把面团放在厨用毛巾上,覆以塑料布,或是另一块厨用毛巾(得稍有点潮湿),以防面团上结起硬皮。让面团在室温下发酵20至25分钟,直至体积发起一倍。
  • 爱恋葡萄酒

    作者:林莹、毛永年

    本书是国际著名餐饮礼仪大师毛永年、林莹夫妇的代表作,融汇了作者十余载的国内外品酒经验与读者共享,通过有趣可读的短篇故事来给您讲述葡萄酒的常识。葡萄酒是生活的伴侣,适量饮用对身边非常有益。 全书图文并茂,资料齐全,是一部与众不同的“葡萄酒知识速成读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红酒、白酒、香槟酒、雪莉酒、波特酒、利口酒、马特拉酒、玫瑰红酒……,酒的王国,为何唯独葡萄酒能脱颖而出,大受青睐?本书从葡萄的采摘、发酵、酿制、营养,到葡萄酒的酒杯、酒瓶、价位、品饮,再到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中国等国葡萄酒的等级、品味与特色,无不精心讲述,匠心独具。结尾部分还特别收录有与葡萄酒相关的中英译名对照。 本书系台湾知名餐饮专家毛氏夫妇多年发酵、精心酿造的“好酒”。图文并茂,资料齐全,堪称“葡萄酒百科全书”。 葡萄美酒,乐以忘忧;此书在手,无复他求。
  • 加一片柠檬

    作者:李碧华

    书摘 给拉面加一片柠檬 入场前在铜锣湾一逛,台湾小食店很多。吃“棺材板”好,还是“福州 鱼丸”呢?终于选了后者。 鱼丸是包裹了肉碎做馅的,还有贡丸、鲨鱼皮、卤肉、A菜和卤水小吃 可挑拣。羹面上桌,味重,仍狂加他们自家制的沙茶辣椒酱,还说:“若有 一片柠檬就更好了。” 为什么想起?因早前我们在一家食店吃云南酸辣牛肉米线,很普通,并 且一点也不“云南”,因为正宗的过桥米线,是好汤加上一层油,佐料另上 ,“过一过桥”,再去掉汤面的油才吃的。以“姿势”见著。 但这家,每客米线都加一片柠檬。 因为这片柠檬,它仿佛高贵了一点。 记得日本有一家拉面店,也是奶白色猪骨浓汤底,拉面的材料铺陈好, 再加几片柑橘和柠檬,面上有青有黄,颜色鲜妍,好像化了妆,并不浓艳, 却芳香怡人,引起食欲。这店号以“柠檬拉面”作招徕,客似云来,还可以 上电视。卖的是一点心思,同行马上醒觉。 我是一个柠檬迷。人家用鲜花香薰,但我比较喜欢柚子、柠檬、柑橘等 的果香。 青柠味道更芳香、更酸,我选青柠矿泉水。后来知道,这柠檬的兄弟 Lime,原来唤“宜母子”,本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十三世纪才传入法国和 意大利。新鲜的宜母子,坚实倔强,发出炯炯青光,如黑夜中一只绿眼睛。 如果那么轻易便可以添点颜色添点味道,还添点身价,但愿你我沉闷刻 板的生活中,也加一片柠檬,令一切改观——柠檬就在身畔,蓦然回首处。 暖昧的“叔嫂醋鱼” “夫妇善哉”其实是加上糯米糕的红豆甜汤,在大阪法善寺横丁,人龙 不绝。正如中国川菜有“夫妻肺片”,不过是贫寒夫妻,把牛杂碎(吃不起 牛肉,也不是肺)以葱蒜辣椒煮好上桌,成了名菜。也许原名是“废片”。 “东坡肉”、“宋嫂鱼羹”、“左宗棠鸡”、“肥彭蛋挞”、“特首包 ”、“学友面”……若非个人口味独特,便是中间有个故事。慈禧落难,但 凡她老人家吃过的民间粗食,如窝窝头之类,后来亦成为宫廷美点。 在杭州,吃过不少好东西,有一道,不如上述的夫妻恩爱或名人效应。 有些食肆称“西湖醋鱼”,传说中是“叔嫂醋鱼”——我觉得这菜很“嗳昧 ”。 杭州人口中的典故,是贪官垂涎一妇人美色,设计把她丈夫害死。小叔 子发奋走仕途,做大官,誓要为兄报仇。上京前,嫂嫂为他做了糖醋鱼,吃 好上路。后来,叔中状元,嫂沦为女仆,为了试探他良心,在盛宴中混入厨 房,重做这糖醋鱼,看他反应。记不记得当年誓言。 小叔子衣锦荣归故 ……
  • 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

    作者:(美)苏珊・罗德里格・亨特

    1908年的秋天,一群穷困潦倒的作家和画家,栖身在巴黎一座叫洗衣船舶的摇摇欲坠的公寓楼里。这群自命为文艺先锋的人搞了一次聚餐,菜肴包括巴伦西亚风味海鲜饭、果馅蛋挞和50瓶西班牙红葡萄酒。将近过去一个世纪的今天,这个聚会已经成了“迷惘的一代”在文化史上不可省略的篇章。这次宴会的东道主是毕加索,这个宴会也成为《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所描述的一系列宴会的开幕式。这本书,第一次从食谱的角度切入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社交圈,让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对着一道道美味的法式大餐,现身说法,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断代史。而本书应和了如今阅读的几个流行风尚――美食、旅游、先锋艺术、法国文化和10年为一代的文化批判。 这本书从1900年谈到1930年,在这20世纪的头30年里,中产阶级兴起,女性得到了选举权,飞机发明了,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动画片和电影明星被公众所津津乐道,T型汽车在流水线上生产,有五分之一的15岁以下儿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与此同时,海明威和约翰・多斯・帕索斯从一战的战壕中活下来后,开始在巴黎思考美国的浮浅。这本书走进这一代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艺术家的沙龙飨宴,从食谱中找寻他们的艺术轨迹。作者在描写每一席迸发着艺术灵感的聚饮欢宴后将宴会食谱一一列举,包括海明威在圣路易岛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鲁德・斯坦客厅里的午后茶会、詹姆斯・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约会的冷盘晚点以及让传奇舞者伊莎多拉・邓肯不醉不休的香槟,这二十多种食谱都有详细的原料和做法说明,使今天的人仍可从中找寻这些美食的精神源头。 作者苏珊・罗德里格・亨特从回忆录、文学作品和《巴黎徒步旅游指南》中寻找这些失传的饮馔食谱,“意图是与大家分享对一个特殊时代的迷恋”。书名来自海明威的一句话:“如果天赐幸运让你在巴黎度过了青春时光,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你到哪儿,巴黎将永远与你相伴,因为巴黎是一席浮动的豪宴。”
  • 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
  • 中国吃

    作者:唐鲁孙

    《唐鲁孙系列:中国吃》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 食相报告

    作者:沈宏非

    本书主要内容讲有:我们是害虫、比粽子还冤、食有食相、黄瓜记、吃自己、带回家喂狗、娱乐串串烧、原来真的有扬州炒饭、你现在有几个嘴、食以解忧、审判臭豆腐、侠好不好吃、你看你看月亮的饼、皮壳、像甲鱼一样疯狂、虾之大者、寻羊、吃豆腐、三陪、悲情大萝卜、肉香蕉、花吃、我怕点莱 不吃、马尿、你干杯,我随意、考土豆、粥饭和、话火锅、我们爱这条例、吃河豚、鸡鸡复鸡鸡、拉灯谈吃、小心肝、饥之甚为饿、凤爪你个虾饺、中国杂碎等等。
  • 肚大能容

    作者:逯耀东

    《肚大能容》是逯耀东两三年中发表于报端的饮食文章的集结,大多为探访饮食的随笔。“烟雨江南”、“钱宾四先生与苏州”等篇,虽不是饮食的文章,但为探访饮食过程中写下的,也可以对饮食的探访提供一个背景的了解。
  • 唐鲁孙谈吃

    作者:唐鲁孙

    “华人谈吃第一人”饮食笔记。  鲁孙赋性开朗,虚哀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尤其是这份成就,出于退休的余年,文名成于古稀以后,可谓异数,鲁孙亦足以自豪了。——高阳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逯耀东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作者不但嗜吃会吃,也能吃,无论是大餐厅的华筵残炙,或是夜市路旁摊的小吃,他都能品其精华食其精髓。本书所撰除了内地各省佳肴,更有台湾本土的风味,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传统的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 灶下书

    作者:阿子

    《灶下书》是本书作者在《深圳商报》写了快两年的专栏的栏目名称,书稿里主要是这个专栏的内容,还加入了其他专栏。本书分为厨房篇:理论与工具准备、粮食篇、蔬菜篇、副食品篇、实践编、札记篇等部分。有厨房里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工具,也有厨房里的各式食材,还有一部分是厨房周边的杂记。食材部分按照季节排列当季食物,体现出岁食录的想法。集吃与做与一体,交织诸多历史八卦,也照应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