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抗战

  • 谋心

    作者:王萌

    在抗日战争期间,“宣抚工作”成为日本军政当局对沦陷区民众采取的“居高临下”的统治策略。“宣抚工作”,顾名思义,是将“宣传”与“安抚”结合的一种谋略性活动。“宣抚”的对象则是日军占领区内的民众。“宣抚工作”的目的,是获取日军占领地区的民心,在当地建立日本主导、傀儡政权协从的殖民统治体系。本书通过对大量公私文献的解读,为读者呈现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沦陷区“宣抚工作”的实相,并深刻剖析这一工作的侵略本质。

  • 劫后“天堂”

    作者:巫仁恕

    茶馆、菜馆、烟馆、旅馆,为何会在沦陷后的苏州愈加兴盛?这些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沦陷区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那动荡的八年?对伪政权统治沦陷区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本书对焦沦陷区城市中的普罗大众,揭示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

    【图书简介】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本书看点】

    1.城市史、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新近力作,少有的沦陷区城市生活史,为观察20世纪中国的沦陷区城市特征提供了一扇窗户。

    台湾著名明清史专家巫仁恕先生聚焦身处沦陷区百姓动荡的八年生活,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2.以小见大,视角独特,从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沦陷区百姓生存面貌。

    从社会文化史以及市民大众的角度出发,透视茶馆、酒菜馆、旅馆及烟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揭露沦陷区城市“畸形繁荣”的风貌,挑战长期以来读者对沦陷区城市的既定认识。

    3.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作者以大量的档案公文、新闻报道、地方文献、口述史料为基础,综合当地知识分子的私人日记,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4.一部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让我们看到抗战时期苏州城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 长城风云录从榆关事变到七七抗战 (平装)

    作者:余子道

    《长城风云录从榆关事变到七七抗战》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 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

    作者:张军,宋凯

    国民党军队有五大主力,是它敢于发动内战的主要资本。蒋介石将这 五大主力投放到他认为最关键的两个战场,在东北的是孙立人的新一军和 廖耀湘的新六军,在华东战场是杜聿明的新五军、胡链的整编第十一师和 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五大主力之中,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公认为主力 中的主力。 这五支军队,除了十八军成军于内战,其余哪一支不是在抗日火线中 呱呱坠地的?是他们以一场场的胜利,才让死硬的武士们领教了中国军人 的铁血精神! 纠纠王牌之师,他们怎么就不能保住蒋姓江山呢?将还是那些将,兵 还是那些兵,时间也不过相隔三两年,他们怎么就如此不堪一击,倾刻间 就灰飞烟灭了呢? 一切答案尽在《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新版)中。 《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新版)由张军,宋凯所著。
  • 截住狼

    作者:政夯

    《截住狼》内容简介:一张源于富士山的明信片,一个神秘的日籍寄信者,一个血性的中国驴友,一段关于希望与绝望的历史史痕——在深邃的山中,风起云涌的绝密对决重现眼前。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中国西南腹地战火凌虐,河南、湖南等战略要地相继沦丧。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日军丧心病狂地冲击战区要塞,迫使内陆战区节节败退;继衡阳陷落之后,日军驱动战争机器预抵桂林。就在日军将要贯通南亚战场的关键时刻,来至军统网络的绝密情报揭开了一个更大的阴谋。 一支由日本海军陆战队、日本关东军、日本本土武士集团组合而成的精锐旅团秘密在武汉集结,其指挥官菊地佳吾素称“九州之狼雾”。此狼雾部队经西南潜入山区,行动目标不仅是突袭芷江机场,且妄图逼近怀化,拉开战略纵深,直接打击战区大后方。为阻截狼雾部队,戴罪之身的端山虎独立团团长卢云众率部进驻日军必经要道,从而展开了惨烈的战术对弈……
  •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

    作者:火器堂堂主

    本书是一本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以及日本军队轻武器生产、装备、使用情况的专著。全书力图真实还原一部分那个大时代的军备环境,用丰富考究的史料对当时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来源与数量、兵工厂及其生产状况、部队装备使用状况进行了有根有据的表述,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武器装备历史。
  • 中国远征军

    作者:李立

    《口述历史辑要丛书•中国远征军:滇印缅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讲述了1942~1944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此战中,中国远征军反攻胜利,大放异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口述历史辑要丛书•中国远征军:滇印缅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口述者多为参战将士,他们的口述全面还原了中国远征军历史。
  • 我的戎马生涯

    作者:郑洞国

    本书是郑洞国同志晚年花费很大精力写就的一本回忆录,他详细回忆了从少年从军报国到投身人民革命行列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青年时代,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东征、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他率军在古北口一带与日军雨雪鏖战两个多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战役、归德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功勋卓著;尤其是在抗战后期,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远赴印缅指挥作战,重创日寇,重新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走过的曲折坎坷的一生,我们无不体会到这位爱国志士的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 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

    作者:闻黎明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004年总第二辑之一种,由张海鹏先生着意为序热心介绍。全书旨在考察抗战时期处于国共两大政党之间之第三种力量(或称中间势力)的存在状况,是以宽泛的视野、丰富的资料,对其社会基础、阶层构成、党派组织以及在当时形势下它的政治态度、立场倾向、策略主张、行为活动等作了一次全景式的问题论述。笔力所及,既是对以往研究的薄弱部分予以加强与深化,更是对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之所见,通览之下,能使人们对于那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及国共势力消长原因等会是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 百城沦陷

    作者:樊建川

    时间能洗尽铅华,凸显真相;时间能湮没细节,模糊记忆。那场战争给中国刻上耻辱的印记,今日我们一边执著于道歉和赔偿,一边不得不承认更丰富的历史信息尚待发掘和再认识。本书通过那场已经结束六十多年的战争中百城沦陷的真实图片,讲述当年山河变色的战争真相:北平、上海、南京、西湖、黄鹤楼、居庸关、娘子关、长江大桥、黄河渡口、五台山、石钟山……都被插上了异族的太阳旗,它们沦陷了。
  • 兴隆场

    作者:伊莎白,俞锡玑

    《兴隆场》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Brown)与中国合作者俞锡玑在四川重庆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以日记的形式,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秘密会社(哥老会)、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 八千男儿血

    作者:张晓然

  • 抗战现场

    作者:沈弘

    《抗战现场》是《伦敦新闻画报》1937年10月到1938年1月关于抗日战争图片和文字报道的合辑。在这段时间内,《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在中国华北、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在战场的第一线,采写、拍摄抗日战争的现场。出于西方记者的独特视角,他们所记录的抗战现场,有许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细节,例如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军官穿白衣从城头缒城而下的场面,上海遭空袭期间小贩卖“防毒口罩”的场面,八路军战士缴获敌人高射炮后的欣喜之情等;不少照片反映的史实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是一个鲜血记录下的抗战现场,本书汇集《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从1937年到1938年拍摄的所有抗战现场照片,这些照片采自抗战时期中国华北、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全都在战场的第一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令人鼓舞的抗战精神和不息的民族精神。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中)

    作者:万仁元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是为了适应中国近现代史和民国史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就馆藏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独立成帙的档案资料,如年谱、日记、未刊书稿。重要党政军会议记录和工作报告,调查统计资料等选辑而成的一套档案资料丛书。本《丛书》由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于1988年起,陆续编辑出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是本《丛书》的一种。全书分为七个部份{一]军委会委员长天水行营等机密作战日记:[二]第一第二战区机密作战日记污三]第三第四战区机密作战日记真:[四]第五战区机密作战日记:[五]第七第九战区机密作战日记[六]鲁苏、冀察战区机密作战日记[七]第十第十二战区机密作战日记。这些日记,主要记载了1939年1月至1945年12月国民党军对日作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军制造反共磨擦的作战情况,是研究国民党在武汉、广州沦陷后从片面抗战转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重要史料。
  • 血战滇缅印

    作者:方知今

    在《1942-1945血战滇缅印: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实》这部近40万字的作品中,作者以自己黄埔后裔的独特身份和便利,多次面聆远征军高级将领的回忆,采访有关人士和远征军将士的亲属子女,以真挚的情感,流畅的笔墨,生动再现了抗日战火里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上对日作战的感人场面,并在讴歌远征军官兵英勇事迹的同时,真实反映了国民党高级将领间无情的派系倾轧.中、美、英三国巨头基于不同利益的高层角斗,生动再现了60年前太平洋战场中南半岛那段悲怆而激昂的历史。
  • 去大后方

    作者:苏智良,苏智良,毛剑锋,蔡亮,蔡亮,毛剑

    今年系抗战胜利60周年,本书详细而生动地叙述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民族工业、高等院校、文化团体、难民大众等全国各界向内地大迁移的史实。本书作者与上海电视台同名15集纪录片《去大后方》摄制组一起,前往全国各地采访有关人士,并搜集了大量史料,对迁移途中的艰难困苦和顽强斗争作了充分的叙述,内容十分感人。以前出版有关抗战的论著中,虽对内迁有所涉及,但远远不如本书资料全面、翔实。本书对抗战史的研究以及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相当价值。作者文字生动、通俗,有较强可读性、书中插有50余幅历史照片。本书出版将与同名电视纪录片播放同步进行。
  • 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作者:杨天石,黄道炫 编

    《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是本计划的第三个专题。参加者有中国大陆的桑兵、高华、黄道炫、汪朝光、江沛、金以林及台湾的张建俅、洪秋芬,日本的土田哲夫、内田知行,伊香俊哉,美国的何福德、索非亚?李等,他们分别考察了战时中国的教育、社会动员、电影、民间交流、难民、保甲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社会史、文化史是近年来国际电学界的热门学科。
  • 我的河山:人物

    作者:陈钦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八年的抗日战争,大大小小上万次战斗,不知涌现了多少爱国将领。他们在那一时刻放下地位和政见,没有儿女情长,一心投入到前线战场中去。他们的作用也大不相同。有人打响了漂亮的伏击战,挽救了正面战场的颓势;有人指挥了数次大型会战,将一座大城市守得固若金汤;有人为了部下的性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但更多人将自己的尸骨埋在了青山绿水间。《我的河山·人物篇》将著名的将领云集在一起,书写了一篇中国近代历史的英雄谱。在他们身上,你能领悟到为什么他们能青史留名,为什么被后人永远纪念。这对于和平时期努力奋斗的人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