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史

  • 罪惟录(套装共8册)

    作者:查继佐

    《罪惟录》(八册),原名《明书》,为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作者查继佐,字伊璜,明亡后改名左尹,字非人,浙江海宁人,崇祯六年举人。查继佐于崇祯十七年始修明史,易稿数十次,历二十九年方成。《罪惟录》的史料,有作者亲历者,有耳闻于当事人者,亦有采自庄廷鑨《明书》以及明纂国史和实录者。于史迹人物,亦有品评臧否,可谓存心之作。 该书写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祸。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1931年,张宗祥借得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重新厘定共一百零二卷。 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将《罪惟录》点校排印出版,在四部丛刊影印本的基础上又补校了一些内容,并对原书的个别错简进行了修正。本次出版,以本社原有排印本影印,并修正若干文字错漏。
  • 正德十六年

    作者:田澍

    《正德十六年:“大礼议”与嘉隆万改革》对“大礼议”与明王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改革进行了重点考察。自序和总论部分对选题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和嘉隆万改革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说明。主要内容有:武宗因暴亡绝嗣所引发的政治巨变,政治巨变中崛起的新势力代表张璁和失势的旧势力代表杨廷和,作为改革序幕的”大礼议”,明代改革的黄金时期嘉靖前期革新的主要内容,嘉靖革新视野下的张居正等。通过以上几个关键点的论述,能够比较理性地把握明代改革的特点和轨迹。
  • 明杂史十六种(全十二册)

    作者:

    杂史以记载掌故性见闻为主,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也许不完全可信,但其忌讳较少,往往能补正史之缺失,历来为研史者所看重。本书选取十六种明代杂史,又多刊刻或抄写于明代,可供明史研究者参考、研读。
  • 大明天子与大明帝国

    作者:赵世瑜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年届不惑的朱元璋终于踌躇满志地坐在了帝榻之上,但他肯定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们竟是如此地有负祖望,一代不如一代。本书以明朝帝王为引线,通过天子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来揭示明朝各个时期社会的演变。从朱元璋立国,到“靖难之役”和“英宗北狩”的悲剧性事件,再到明武宗、神宗、光宗的纵情声色,直至崇祯皇帝登场后明朝降下帷幕。君权与阁权玉石俱焚,而宦官却不知不觉地超越了相权和皇权。这样,明朝的决策机器便几乎停止不转,明代的政治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
  • 南明史

    作者:南炳文

    《明清史学术文库:南明史》是明清史学术文库之一。《明清史学术文库:南明史》原为作者与汤纲先生合撰的《明史》(下)的一部分,《明清史学术文库:南明史》共五章节,内容包括初期南明史、浙东、福建政权,农民军开始拥明抗清、永历政权的建立、南明时期的终结、南明时期的对外关系等。
  • 停云献疑录

    作者:谢正光

    作者对明清之际历史尤其是南明历史造诣甚深,其中关于明遗民之著述享有盛誉。本书是作者的批评文字,多是评论当代学人著作的文章,包括钱钟书、冯其庸、范文澜、孙康宜等,其中对钱锺书提出的钱谦益降清后奉佛是内心有愧,非真心信佛的看法,作者认为并不周全,因为钱谦益出生于奉佛世家,他入清前即奉佛。而其批评时政的文字,往往于偈佛护法发微。其余谈赵翼的诗坛地位,倪云林画作《霜柯竹石图》的新赝旧伪,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宣南诗社及吴梅村事迹考,以及论木陈和尚《北游集》、山东莱阳姜氏行谊等。作者学识渊博,内容丰富,有很高学术价值。作者书斋名“停云阁”,因而以此为名。
  • 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

    作者:赵现海

    赵现海等编著的《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提出“中国边疆假说”理论,指出边疆作为文明交流的中介,具有与中心地带同等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应纠正以往仅仅将边疆视为附属地带或单纯破坏者的观念,改而通过边疆看历史,即“边疆主体”观念。中国北部边疆处于中原王朝、北方民族长期争夺之地,关系南北政权兴衰之根本,可称为“核心边疆”。《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在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借鉴了区域社会史研究观念,提出“长城制度史”研究模式,从地理与制度两个层面,首次从整体上对长城军事制度进行了系统考察;讨论了处于核心边疆的明代九边军镇建立、发展过程,长城建筑与防御模式的兴起与变化,及其与明朝政权兴亡、东北亚地缘格局变化的关系;得出了“得核心边疆者得天下,失核心边疆者失天下”的结论,从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给出了整体性的诠释;并从世界史的视野出发,检讨了明代九边长城军镇防御模式对于近世中国疆域界定与近代化进程的整体影响。
  • 百年明史论著目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编

    一、本目录收录1900年至2005年国内(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公开正式发表的明史论文和著作之中文目录(以及个别发表于国内书刊的西文目录)。除了对本室上世纪70年代所编《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1900年-1978年)进行增补和重新分类外,本书重点是力求全面收集1979年至2005年的明史论著条目,以充分反映当前明史研究新趋势、新特点、新水平。 二、论文目录分总论、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社会、民族、思想文化与教育、中外关系、宗教与信仰、科技、地理与环境、文学艺术、文献与档案文书、文物考古、人物、研究综述与资讯、书评等工8大类。各大类下设子目。子目下,根据主题词或核心内容作适当归类,再按论著发表年代排序。核心内容或主题词相同者,原则上不予分散。如论明代君主专制之文,均归入政治。通论中;张居正改革,归入政治。制度中;“一条鞭法”、盐茶马政,归入经济.财政与赋役类。有些篇目涉及多方面内容,横跨几个类别,一是归入主题词在先的类别,二是根据内容分放两个类目,查阅时两者互见。如商人见于社会.社会分层与社会群体,有些则见于经济.商业。郑成功与海外关系,归入中外关系类,其他论郑氏集团活动者都归入政治.南明类。 三、书目除专著、译著外,凡现代人校订、注释、标点的有关明代史籍,以及明史论文集,均收录;影印者,则不收。近百年中,重印并经过校订、标点、注释的文章.,亦做史料收录,影印者不录。著作按年代排序。
  • 宫内、朝廷与边疆

    作者:齐畅

    《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在对明代宦官群体的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性的宦官进行个案分析。利用明代宦官墓志、碑刻等民间田野史料与官私文本的比对,视线从以往聚焦于个别宦官的政治阴谋,转向普通宦官的个人生命历程,可以发现我们以社会史史料为线索构建的宦官形象与以往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刘氏兄弟、钱氏兄弟、高凤、麦福、陈矩等宦官个案,考察了明代少数民族宦官的行迹及其在明初国家边略中的角色、明代宦官的家族面貌、嘉靖朝宦官的政治处境与生态,以及宦官与所谓清流朝臣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反思以往对明末所谓“东林”、“阉党”的简单划分。宦官以与朝臣不同的途径踏入明帝国的政治舞台,在明代国家内廷、朝野乃至边疆占据重要角色,并且承担其整个家族的崛起与显赫,然而也正因宦官身份使靠其起家的家族将其从家族的历史记忆中被有意无意的抹去。
  • 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

    作者:雷炳炎

    本书以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为中心,叙述了明代宗室分封的由来、亲郡王府的规制、有明一代宗室分封的规模,介绍了明代宗室事务管理的相关机构,并涉及宗藩地位变化及其与各种宗藩问题的关系、宗藩政策调整与改革等等;对明代宗藩犯罪的种种表现作了翔实的分析、论述;考察了明王朝对罪宗的科刑与处置情况;探讨了明代宗藩犯罪的历史根源;对明代宗藩犯罪的人员构成和地理分布等亦作了适当的分析,讨论了宗藩犯罪对明代政治、经济和...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作者:郭红,靳润成

    本卷依据《明史》、《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首次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军管型政区”——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第一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一一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两京十三省”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出明代的都司卫所除“总方面之兵”外,也兼有行政区划的意义,尤其是实土、准实土都司卫所是极具特色的非正式政区,成为明代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主要因素。 第三编考证明代宣德以后为加强对地方尤其是部分省份边界地带的控制而设置的总督巡抚制,揭示其置废析并的变迁过程,论述明代后期总督巡抚由临时设置变为长期设置并有固定的管辖区域,既治军又理民,虽然终明一代未成为正式政区,但实际起着行政区划的作用。 本卷附有多幅地图,展示了不同类型政区在不同阶段的设置与边界变化,更直观地表现出明代政区的特点与变迁趋势。
  • 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

    作者:张文德

    本书以明与帖木儿朝往来的汉文史料为基础,首次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明实录》中所记帖木儿朝的史料,并利用明与帖木儿帝国来往使节留下的记载,以及相关的外文资料,以勘对照,同时梳理明嘉靖至清乾隆时期汉文中有关帖木儿朝史地诸著作间的源流传承关系。此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其次,通过对帖木儿朝与明之间的来往使臣、贡赐贸易、礼仪制度、语言沟通以及明朝对帖木儿朝的外交政策的历史考察,展现明与帖木儿朝交往的历史情景,探讨双方往来的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第三,对《明史·西域传》中有关帖木儿朝的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考证,为进一步研究明与帖木儿朝关系打下基础。
  • 明朝的痛

    作者:罗石贤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抨击和嘲笑的朝代,几乎一切腐败的因素都在明朝集中显现出来。 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的王朝,一个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和近代科学的古老文明,为什么会在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遭到灭顶的打击和可悲的倒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目光短浅的小农治国思想,正是这种政治退步的根源。明朝的痛,痛在毁灭人才:从朱元璋立国后诛杀大批功臣,到崇祯年间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将多不得善终。人才的奴化,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凋敝,以至于“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至死都没有看清,因为它有“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习惯,它在紧紧抓住眼前的时候,却早已失去了整个世界。 明朝有多痛?这个三百年煌煌王朝至死都没有看清……
  • 罪惟录(全三册)

    作者:查继佐

    罪惟录(全三册),ISBN:9787501331659,作者:(清)查继佐
  • 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

    作者:鄭永常

    本書是有關明代中越關係的專題研究;從明太祖的不征政策,到明成祖的郡縣其地,然後是明宣宗的棄守安南,到明世宗時又改安南國王為安南都統使等歷史事件,都顯示了中國與越南在歷史上的特殊關係。 本書主要是利用中越兩國的古籍史料進行研究,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及其來龍去脈。這些研究有助於更清楚了解安南(越南)自五代脫離中國獨立後如何應付來自中國的壓力與干涉,並就王朝中國那股揮不去的安南情結和怎樣面對及接受安南獨立的事實進行條分縷析,是書的出版將提高中國學者在這領 域的研究水平。
  • 中国历史:明史

    作者:傅衣凌,杨国桢,陈支平

    明朝是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它跨越了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整整300多年。它一方面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经济发展也超过了宋元时代的最高水平并从中酝酿着新旧交替的冲动;另一方面伴随明朝的由盛而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天崩地解的征兆,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由此进入了晚期发展阶段。 本书以政治史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力图体现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的特色,同时着力于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民俗、中外关系等方面的阐述,以求揭示社会变迁的脉络,展现当时社会整体的风貌。本书的写作,尽可能地吸收、消化中外学界明史研究的成果;作者努力将毕生对明史的见解系统化并贯穿在动态的历史叙述之中。
  •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

    作者:左东岭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篇,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 海禁抑商与嘉靖"倭乱"

    作者:王慕民

    海禁抑商与嘉靖"倭乱":明代浙江私人海外贸易的兴衰,ISBN:9787502779566,作者:王慕民 著
  • 孟森讲明史

    作者:孟森

    《孟森讲明史》讲述了:秦始皇时代,多数儒家经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传播。博士伏生将《尚书》藏在墙壁间,秦汉之际的战乱过后大部分已经遗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为基础,终身传授《尚书》。在他九十余岁时,汉文帝派晁错去他家学习。此时伏生已口齿不清,由他女儿转述才大致完成传授。尽管由于双方所操方言的差异,导致晁错的一些误解,但基本内容还是得以流传。“薪尽火传”,靠的是火种不灭。中华文明能够长盛不衰,并发扬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