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史

  • 中国通史要略

    作者:缪凤林

    《中国通史要略》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通史。《中国通史要略》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读本。《中国通史要略》以“是古”为标题,与顾颉刚之“疑古”、郭沫若之“释古”鼎足而三。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学术精品。
  • 大清棋局

    作者:刘澍

    ★罗澍伟(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金纲(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周少川(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 ★侯杰(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冬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思想史学者) 联袂推荐 ------------------------------------------------------------------------- 本书为中国首部90后历史学人独立撰写,并得到学界高度认可的清朝通史。 书中详尽记录了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体系从萌芽、构建到巅峰、衰落、崩溃的全过程。 书中有大量普通读者闻所未闻的正史记载,也有大量普通读者见所未见的传奇故事,事事有依据、有出处,所有叙述均以《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传教士记载、明清民间士大夫文集等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托。 本书以当年明月式风趣轻松的笔调来叙述史实,以黄仁宇式大历史观来做整体架构,以陈寅恪式博学严谨的考据来探明真相,是连接学术著作与通俗读物的桥梁。 ------------------------------------------------------------------------- 本书作者内心充满对历史真谛的渴望,对真相的探寻,对真知的求索,其中还不乏真情流露。他将官修的《清实录》、起居注、朱批谕旨,以及《朝鲜李朝实录里的中国史料》,还有中国文人编就的野史、笔记、文集、日记,外国人在华的游记等冶为一炉,向读者娓娓道来。他在追求宏大格局的同时,并未放弃很多细节的描摹,字里行间,浸透着年轻人对历史的观察和思酌。 ——侯杰
  • 古史考(全9卷)

    作者:

    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撰。原书二十五卷。约当宋元之际散佚。今有清人章宗源辑本一卷。 该书是作者为考订司马迁《史记》所载周秦以上史事之误而作,故名《古史考》。内容上主要是对《史记》所记先秦人名、史事中出现的谬误作了一些必要的纠正与阐释。成书后,时人司马彪认为谯氏的考订也“未尽善”。于是多据《汲冢纪年》里的记录,纠正了该书中已经存在的多达一百二十二条“不当”的说法。但司马氏作的考订今亦不传。
  •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作者:朱玉麒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 中国社会史

    作者: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内容简介:这部通史性的作品,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擘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为英、美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早已被译成各主要语种。《中国社会史》共十一卷,从远古一直写到毛泽东主席去世。它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允当、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大史学家应有的风采。
  • 一本书看懂中国史

    作者:马剑涛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一本书看懂中国史》从中国历史的起源开始,按历代帝王的先后顺序编排事件、故事,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属,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概貌:取材准确,裁剪精当。是一册理想的历史入门读物。错过的历史,错不过的文字。一书在手,中国历史了然于胸。 一个远离历史文明、头脑中失去这方面知识的人是贫穷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只有全面了解民族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创造明天。
  • 阅档读史

    作者:行龙,马维强,常利兵

    近十年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了数万件北方农村基层档案,本书以此为基础编纂而成。编者着眼于1940-1980年代的北方农村社会变迁,挑选典型史料,以图配文的形式,反映这一时期(史学界称之为"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细节。全书以时间为序,事件为类,取自基层农村的档案史料为主干,档案不足而需贯通者,补充以当时报载新闻或文件,并配以少量说明性文字。
  • 唐代藩镇研究

    作者:张国刚

    本书系张国刚先生的博士论文。 目 录 序言 1、引言——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 2、唐代藩镇形成的历史考察 3、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 4、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5、唐代藩镇的类型分析 6、唐代藩镇的动乱特点 7、唐代藩镇割据为什么长期存续 8、唐代藩镇宦官监军制度 9、唐代藩镇进奏院制度 10、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 11、唐代藩镇财政收入与分配 12、唐代藩镇进奉试析 附编 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定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 唐代藩镇动乱年表 跋语
  • 病痛时代

    作者:E.A.罗斯

    清末民初那段充满创伤的日子里,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的祖辈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动乱与变化?保持着怎样的文化传统和陈规陋习?都市、乡村及社会各阶层具体状况如何? 本书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独有的视角和眼光审视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并以生动的语言记录下他的观感和惊奇。本书保留了大量的老照片,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并不久远却满目沧桑的岁月。本书也许是不全面的,却是真实的。
  • 全球史下看中国

    作者:翁启宇

    ▲国内新锐历史学者首部力作 ▲天涯煮酒论史点击量高达两百多万 荣登全站头条和历史类年度点击榜首 ▲在这里,被分割的世界历史将被重新复原 这是一部记录遥远上古文明的历史著作,揭示着人类最根本的问题:生存与发展。 在物竞天择的上古时代,人类何以在万物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一步步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如何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当四大古国相继崛起,人类文明已到达顶峰还是刚刚起步?在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下,文明又将何去何从? 古人类的演化、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恢弘的历史画卷该从何看起?上古政权的更替,古人类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传播,上古匠人创造的奇迹……本书另辟蹊径,以时间为轴线,以平行叙述的方式,对世界史和中国史展开层层推演,爬梳历史的细节,理清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再现全球大视野下中华文明的走向,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思考人类文明走向。
  • 晚明民变

    作者:李文治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煤山自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轰然倒塌……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大明帝国其灭亡是有清晰脉络可循的:由底层民变而起,农民起义而兴,民族战争而终。李文治教授在《晚明民变》中力避前人隐讳,据实直陈,通过对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三股民变势力的分析,重点研究了民变的兴衰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并根据史料做出惊人假设:明朝有数次机会或可免于灭亡,如果明朝政府处置得当,今日中国会走向何方? 时代或许不同,但引发天下巨变的原因总是惊人地相似:贪污腐化,社会不公,民怨沸腾,正义不彰……一个繁盛王朝短时间内崩溃,必然有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原因和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或许正是《晚明民变》的价值所在。
  • 隋唐五代史讲义

    作者:邓广铭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隋唐是我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以致全面繁荣的重要时期,作者从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解剖隋唐五代兴亡之迹,分析其得失利弊,援证充分,原原本本,以宏观见微观,立论精当,要言不烦,是同类著作中的上乘之作。
  • 边疆的背影

    作者:袁剑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在20世纪中国学术和政治中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对于中国边疆研究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书从拉铁摩尔本人在中国的人生经历出发,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梳理20世纪初至今中国学界对于拉铁摩尔及其理论的接受过程,并通过对他在中国边疆地区(东北、蒙古、新疆等地)所进行的田野考察活动的细致梳理,对他与当时中国学界和政治界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拉铁摩尔在华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归纳与反思。本书力图以上述的相关梳理与分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边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祖国及其边疆地区提供一个历史的文本。 【拉铁摩尔】当一捆捆的羊毛从骆驼背上被卸下装上货车时,骆驼就在那里休息——马可•波罗时代与轮船时代在这里相会了。我决定我必须到商队出发的地方去,亲自看看那里的情况。 【拉铁摩尔】从太平洋到帕米尔高原,又从帕米尔高原南下,到达分隔中国与印度的高寒地带,在这个范围内所包括的是满洲、蒙古、新疆和西藏。这是亚洲中部的隔绝地域,世界上最神秘的边疆之一。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欧文通过他的想象力,结合实地观察,建立了一座历史理论的城堡。 【罗威廉(William T. Rowe)】 总体而言,欧文•拉铁摩尔的研究为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问题提供了一种独到见解。 【袁剑】 他是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孩子,一个曾经卯足了劲想要考牛津大学的懵懂少年,一个在商行工作中发现边疆与内亚魅力的青年人,一个与新婚妻子度过一整个“蜜月年”的丈夫,一个跟埃德加•斯诺、费正清等建立起终生友谊的学者,一个曾经拜访过延安的美国友人,一个首次将中国内陆边疆地区进行区域性划分的西方研究者,一个对政治不敏感却被委任为蒋介石政治顾问的老实人,一个被麦卡锡主义迫害而不得不远走他国的学问家,一个在耄耋之年应邀访华的老朋友,他是边疆与内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也是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方面的思想者,更是20世纪国际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之一,他就是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中文名为赖德懋、赖迪谟等)。
  • 不完全酷刑档案

    作者:董磊

    事实上,《不完全酷刑档案》这本书意在通过沉重的古代酷刑记录来反映古代司法的黑暗和法律的不完善,也通过酷刑记录缅怀其中一些历史上受刑而冤死的千古英雄,而更通过酷刑记录来折射现代法治比之古代黑暗司法的文明、进步。也许我们更应该深思,人类为何会留下这样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跟随着画面的颤动,一脚踏进百年之前,那是灵魂黑与白的世界。 文明伴随着血腥慢慢地成长,逝去的人已经不再,逝去的历史也已经远去,但是我们仍试图寻找文明在野蛮中孕育的轨迹。 把历史压缩成一个点,凝固,隐藏在片言只语里面,等待着有一天,人们能回答文段历史……
  • 哈佛中国史

    作者:(加)卜正民 等

    【丛书名称】 哈佛中国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全六卷) 【丛书简介】 “哈佛中国史”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自2009年2月出版第一卷以来至今全六卷已经出版完毕。本丛书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通史著作,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古代从秦至清的诸代王朝历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等,编排图文并茂,文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丛书主编为著名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分卷编写者都是海外知名汉学家,并在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出版本丛书能为国内历史学界提供一种全新的西方视角,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这部由卜正民主编的丛书是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又一力作,它让我们以不同的眼光思考中国。 ——乔纳森·米尔斯基(Jonathan Mirsky)《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作者:王建朗,黄克武

    晚近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包含着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因其与现实密切关联,而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自193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明确提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至今已近百年,其间有关研究成果数量丰硕,涉及的主题包括了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成绩斐然。19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过去深藏不露的档案文献的开放,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及学术潮流的衍变,随着学术交流的广泛进行和研究的深入及认知的变化,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尤其是促进海峡两岸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共同研究,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约请大陆及海峡对岸的台湾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同仁共同参与,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回应。其后,该项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其研究宗旨为: 1、以专题研究的框架,展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尤其着重展现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个案解读、历史诠释等方面的新进展与新趋向,注重其学术性与前沿性。 2、面向学界同行,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的新特点。同时,亦考虑到大学本科以上学生及社会大众读者的学习需要和阅读兴趣,力求有更广大的读者面。 3、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亦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4、各章节以专题和专论为中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感而发,内容详略得当,文字通畅可读,书后附参考文献和人名索引。 考虑到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特性,以及本研究计划的参加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机构,具有或同或异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我们不要求以同一视角和话语系统从事研究与写作,而是充分尊重作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学术见解与表述方式,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在自由讨论切磋的基础上,以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为本,既凸显学术共识,又保留表述差异,最终形成在中国近代史各个不同论述主题之下的异彩纷呈的学术研究精品。 参加本研究计划的学者共有57位,其中大陆学者34位、台湾学者21位、香港学者2位,每位学者就其所擅长之研究主题各撰写一章。北京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统筹主持研究计划,台北近代史研究所时任所长黄克武研究员在联络台湾学者参与研究并提出撰写意见方面贡献良多。王建朗、黄克武研究员慨允共同主编本书并为序。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完成出版,是两岸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良好开端,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未来两岸合作研究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两岸学者有更多的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立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主体性诠释,留下我们这一代学者的学术印迹!
  • 咆哮彭城

    作者:盧建榮

    第八、九世紀的大唐帝國,內外有藩鎮跋扈和吐蕃、南詔邊患。為解決邊患,調動三千名徐州軍至安南服役三年。但三年的約期沒有兌現,歸鄉之路遙遙無期。其中八百位戍守桂林的家眷獲知消息後,發動請人代寫家書,讓前線的丈夫不要傻等。這八百封信遂促成了士兵殺掉隊長、敵前逃亡、私自返鄉的大規模行動。他們回到徐州後與城內軍眷裡應外合,最後攻陷徐州並叛亂年餘,帝國幾乎束手無策。 這僅是近因,往前追溯,徐州和唐廷過去百餘年來都有深層的不穩定關係,包括政治、社會、經濟、財稅四大問題,在這百餘年中有四十年成功奪取自治權,七十年不斷抗爭而驅逐和殺害朝廷節度史七次。最後唐帝國要耗費二十幾萬的大軍才能平服這次叛亂,本書即為敘述並剖析這個故事的始末。共分內外兩篇,內篇主要在講不同的政治體制所予准北居民優劣不同的感受,是激起抗爭集體行動淵源所自。外篇著重在講抗爭集體行動背後其經濟的、以及社會的結構因素為何,以及如何匯聚而產生作用。 本書是作者寫唐史前五部曲的第二部,是一部地方史。地方之於中央,只是邊緣,地位不高。但新史學的知識論、歷史操作理念迥然有異於舊史學軌轍甚巨。新、舊史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舊史學作手永遠向權力靠攏;新史學作手則不然,執意要還活著之時屬弱勢者、屬失敗者以公道,要替這些被消音、抑且面目模糊之輩爭取應有的歷史地位。政治史主要在處理支配與順從的權力關係,但這個關係不只存在大內宮禁、或朝堂之上,也存在在地方,更存在日常生活領域的各種人際關係之中。權力的關係可以說無所不在。這些地方是政治史的不毛之地,值得開發。
  • 湘军集团与西北回民大起义之善后研究

    作者:赵维玺

    本书是在赵维玺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记述了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集团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后,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风化等方面,对当地的战后恢复与重建。作者花费几年时间于历史档案和私人文集、日记、年谱、函牍中搜集材料,并对当年的战场和回民移居地考察,不发空论。书中详细阐述了湘军集团在甘宁青地区实施的移民政策,如调控汉回等民族矛盾和伊斯兰新老教关系,析置和重组地方政权,修建道路交通和军事防御设施,陕甘分闱和修复书院祠庙,清丈田亩和推广桑棉,振兴盐茶和兴修水利,《救荒六十策》与恤婺、保节、禁烟等善后举措,全方位长时段展现了其善后全貌,并探究其成败得失,对了解湘军集团在西北的政治活动及其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处理过程的探析,为处理当代西北民族宗教问题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中国史纲

    作者:张荫麟

    20世纪上半叶著名史家张荫麟先生的代表作,完成于抗战前夕,1940年首次出版,后多次重印,它以洗练的文笔,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自商代到东汉的中国历史,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新版由作者得意门生徐规先生作了全面校正。
  •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作者:葛剑雄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史而弥新。 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