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游记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作者:埃里克·韦纳

    《纽约时报》畅销书 Borders原声奖图书 Barnes & Noble发现新人奖图书 BookSense 杰出图书 一个美国记者, 手持幸福指南针, 游走世界十国, 从地理到心理, 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也许一路曲折,但很高兴你没有迷路。 这本书是旅行手册吗?没错,但又不全是。纵观这趟历时一年的探索之路,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思想的游行手册。我游历世界,希望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个时代的一些迫切问题:幸福生活需要哪些必要因素?为什么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幸福?地理如何造就我们?飞机为什么不能供应像样点的午餐? 这本书是新闻报道吗?并不全然。可以说它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变体。像我这样的驻外记者,喜欢出访一些不幸的国度(如伊拉克、阿富汗),采访那里不幸的民众(如难民、战争孤儿)。但有时,这些故事也会让人心情低落。因此,在这本书中,我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寻找的是世界上不曾为人发现的幸福国度,那些正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国家。 这本书是励志书籍吗?算是吧,但它并非庸俗的读物,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只需翻翻书页答案便唾手可得。这本书能带给你全新的阅读体验,你也许会反复咀嚼某些语句,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往往有大智慧闪现。 说到地方,这也正是此书的中心:地方、地点、地理,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定义我们。我相信,换一个地方,也就换了一种人生。 我建议,将这本书作为你们幸福旅途的第一站。请系好安全带,一伺发令枪的轻烟冒出,便马上加入寻访幸福的旅行吧。也许路途会有颠簸,食物会不合胃口,但我保证,沿途风景一定壮丽,你必定不虚此行。 ——埃里克•韦纳
  • 托斯卡纳的甜美生活

    作者:[美]弗朗西丝·梅耶斯

    生活不断赐予你许许多多的机会,而你惟一需要做的只是其中一个。 在第一本书《托斯卡纳艳阳下》,弗朗西丝·梅耶斯因不幸的婚姻逃到意大利的托斯卡纳,用所有的钱买下一座老别墅——巴摩梭罗,并在彷徨中重获生活自信心。 本书一经面世,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该报称:由于这本书,全世界都知道了托斯卡纳这个小镇。为此梅耶斯趁势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在托斯卡纳,她的新生活开始了,并慢慢找回了久违的欢乐,重新感受到了友谊、信任以及生活本身的快乐,还有爱情。 本书影响重大,同名影片已在全世界发行。
  • 河童旅行素描本

    作者:[日] 妹尾河童

    内容有《制造伪钞》、《试吃》、《用眼睛吃东西》、《自家做荞麦面》、《投桃报李的尴尬》、《收藏癖》、《“病态”?》等游记作品。
  • 诺阿诺阿

    作者:[法] 高更

    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大师级的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凡•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先是毅然放弃收入丰厚的股票经纪人工作,专心画画,最后更是弃绝整个文明社会,只身隐遁到塔希提岛,铸就了彻底脱去文明的外衣,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自然的高更传说。塔希提岛就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的灵魂归宿。《诺阿诺阿》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书写的散记,被认为是高更晚年的艺术文化宣言。 《诺阿诺阿》好像是高更唯一不用绘画来表达的一段幸福时光。阴影与阳光,地狱与天堂,高更总是更接近前者,也许因此,本书写的既明快又粗糙,使我们深深感动。然而,长久流传的版本却是画家的朋友诗人夏尔•莫里斯大肆修改过的。直到一九八七年,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和卢浮宫博物馆图画室收藏的高更原始插图,法国出版了《诺阿诺阿》手稿影印本,才恢复了本来面目——这时距离高更逝世已八十四年。 本书是国内首次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的,更是收入了高更所有的原始插图以及高更本人全部的文稿手迹,全彩印刷,以期为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伟大的艺术家高更绘画与创作的真相。
  • 失落的大陆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本书描述是布莱森在英国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后,一种奇怪的冲动突然牢牢地攥住了他,他决定回到那块青春时的土地,重新认识他的祖国——美国。布莱森画出一条绝妙的环形路线,足以带他走遍这块奇异而又广大的半是异乡的土地。四十八个州中,除了十个南边的州,布莱森游览了其余的三十八个州,驱车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八英里。其中,他看到了许多想看的,也看到了许多不想看的:长得看不到尽头的州际公路,令人蠢蠢欲动的大城市,被地图遗忘的破落小镇;各种稀奇古怪的博物馆,塞满旅行车的国家公园,让人瞠目结舌的大峡谷,一条可穿越树的路,还有诸多被商业化了的名人故居…… 在夹杂着陌生、矛盾、无聊和惊喜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原以为早已失落的大陆,也在打开心门之后看到了最真实的美国。
  • 爱尔兰日记

    作者:(德)海因里希·伯尔

    《爱尔兰日记》是伯尔最负盛名的作品,至今全球销量已达二百万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伯尔多次游历爱尔兰,本书是此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动人的爱尔兰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和相,感人至深,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世界散文宝库中一颗明亮的珍珠。
  • 在漫长的旅途中

    作者: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 日本国宝 极地摄影家 星野道夫最后遗作 单独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所拍摄所写下的冰河挤压滚落至海中的声音;长期在海湾中冒着酷寒与浪涛,划着小独木舟来回巡弋所捕捉到的座头鲸深潜前扬起尾鳍的画面;一个人横跨阿拉斯加的四季,在各地扎营所记录下的驯鹿…… 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长期只身行旅于酷寒的极北大地,对于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同时也以无尽的温柔笔触,诉说重新省思所谓“丰富人生”与“幸福”定义的静谧话语。 透过书中真切质朴与撼动心灵的叙事构图,读者可以跟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迹,沿着一幅幅的照片,将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极北大地,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作者:(英)奈保尔

    1988年,奈保尔第三度周游印度,这次的主题是从他特里尼达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验证对照已是单一实体的印度。近距离观察之后,他所看见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种姓、阶级的拼图。对奈保尔而言,这多样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与前两次游历印度相比较,他的看法又如何呢?最显著的,也许就是奈保尔更加接近或者说成为了一个印度人,也就能更准确地向我们描述印度。
  • Eat, Pray, Love

    作者:Elizabeth Gilbert

    A celebrated writer's irresistible, candid, and eloquent account of her pursuit of worldly pleasure, spiritual devotion, and what she really wanted out of life. Around the time Elizabeth Gilbert turned thirty, she went through an early-onslaught midlife crisis. She had everything an educated, ambitious American woman was supposed to want — a husband, a house, a successful career. But instead of feeling happy and fulfilled, she was consumed with panic, grief, and confusion. She went through a divorce, a crushing depression, another failed love, and th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she ever thought she was supposed to be. To recover from all this, Gilbert took a radical step. In order to give herself the time and space to find out who she really was and what she really wanted, she got rid of her belongings, quit her job, and undertook a yearlong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 all alone. Eat, Pray, Love is the absorbing chronicle of that year. Her aim was to visit three places where she could examine one aspect of her own nature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culture that has traditionally done that one thing very well. In Rome, she studied the art of pleasure, learning to speak Italian and gaining the twenty-three happiest pounds of her life. India was for the art of devotion, and with the help of a native guru and a surprisingly wise cowboy from Texas, she embarked on four uninterrupted months of spiritual exploration. In Bali, she studied the art of balance between worldly enjoyment and divine transcendence. She became the pupil of an elderly medicine man and also fell in love the best way — unexpectedly. An intensely articulate and moving memoir of self-discovery, Eat, Pray, Love is about what can happen when you claim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own contentment and stop trying to live in imitation of society’s ideals. It is certain to touch anyone who has ever woken up to the unrelenting need for change. 這本觸動人心、文字優雅的自傳,受到讀者和書評家公認的喜愛,目前開始佔據紐約時報非文學排行榜,短期內看來還不會輕易的離開! 作者伊莉莎白,在書中描述,在一個令人神傷的離職之後,她做出這重大的決定,暫時放下在美國成功的所有一切--出走,包括事業、房子,通通放下,她有更重大的任務想要完成,那就是找出她人生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又心靈渴望的意義對她而言,又會是什麼。 她決定走出家園,花一年的時間,到三個不同的國度,去探索三種不同的文化。她到了義大利,接受悠閒生活和美食的文化洗禮,她自我解嘲地說:「我剛來的時候,心情緊崩,身體又太瘦。」結果不一會兒,義大利的一切,讓他不僅在心理獲得解脫,連對腰圍都有所貢獻。 接著,她到了印度,尋求更深入地心靈充實,去接受奉獻、犧牲的精神,藉由冥想、瑜珈術等來平靜她內心深處的雜念。 最後,選擇到峇里島落腳,到這個人間天堂學習「平衡」,及如何沉澱,做為這趟身心靈的復甦覺醒之旅的終點。 透過伊莉莎白豐富又幽默的筆觸,陪著她一起走過三個歷史文化之旅,跟著她一起體驗心情的轉折,與她一起享受上帝造物的精巧。 這本書已經翻譯成二十多國語言,被紐約時報選為2006年最值得注目的書籍之一,同時被娛樂雜誌選為2006年最佳非文學書籍前十名。各界佳評如潮水湧來,本書官方網站:http://www.elizabethgilbert.com/eatpraylove.htm
  • 流浪者旅店

    作者:[荷兰] 塞斯·诺特博姆

    “旅行是不断地和他人交错,而你又总是孤身一人。这就是矛盾之所在:你在世界上旅行,而世界却在他人掌握之中。” 威尼斯、慕尼黑、阿伦岛、撒哈拉沙漠……一次又一次抵达和离开,荷兰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旅行家、“现代乡村说书人”诺特博恩环游世界、寻找自我之作。
  • 印度:受伤的文明

    作者:(英)奈保尔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奈保尔的困境是印度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本书颇为激越,但也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不无及。
  • 忧郁的热带

    作者:[法] 列维-斯特劳斯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 远方的鼓声

    作者:[日] 村上春树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 的里雅斯特

    作者:[英] 简·莫里斯

    的里雅斯特(Trieste),意大利一座海港小城。在历史长河中,它曾经悄无声息,一度繁荣而后又趋于平静。 意大利人、德国人、斯拉夫人都曾在的里亚斯特这一“无名之地”留下残酷的战争烙印与丰厚的文化遗迹。 “的里雅斯特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子民多哲思,这里的落日闪耀着金色的余晖,这里教堂的钟声也庄严肃穆。”马塞尔•普鲁斯特如是说。 乔伊斯曾在此辛酸度日,潦倒中写就《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日后他追忆道:“的里雅斯特,吞噬了我的肝脏。”;弗洛伊德在此地的生物实验室解剖鳗鱼数百条,实验虽然失败,却激发了他对“阉割情结”的兴趣;不幸的温克尔曼游至此城,几天后离奇被杀,但其中原委至今仍属迷案……的里雅斯特就这样与各式迁客骚人结缘,其中故事引人入胜。 《的里雅斯特》一书是简•莫里斯的巅峰之作。简•莫里斯重新发现并书写了的里亚斯特,她的文字不疾不徐,倏尔远逝,令这座意大利海港小城的沧桑底蕴跃然纸上,犹如一部优美的传奇。读者不妨借由本书深入到的里雅斯特的历史与文化中去漫游一番。
  • 带一本书去巴黎

    作者:林达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 人在故乡为异客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少小离家老大回”。大胡子比尔·布莱森年轻时离开故乡美国,漂到英伦三岛,做编辑写书成家生子,乐不思蜀。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又举家迁回美国,却发现时移世易,保留在他年轻记忆中的美国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他虽人到中年,眼光仍如稚子一般天真烂漫。在他眼里的美利坚故土,处处皆新奇,事事皆文章。于是,我们能见识到邮局、五金店、汽车旅馆、免下车露天电影院、车牌标语、公路边的蹩脚展览、餐车店、新英格兰地区的特殊口音和方言,还有超大型室内购物中心。填字游戏、垃圾食品、秋日登高、租车、看棒球赛、看电视看电影、买房置业、就餐、喝咖啡、厨房秘籍、汽车杯托这些美国生活中不为我们中国读者常见的点点滴滴在布莱森的笔下一点也不琐碎枯燥,他的文字总是有种让读者身临其境的魔力。待你阅读完后掩卷回想,一幅美国普通人生活的长卷便在你的脑海里慢慢展开。 这七十篇精彩短文的合集涵盖了比尔与美国重逢后五味杂陈的心情,以及他力图重新认识美国的“歇斯底里”的过程。最吸引读者的仍然是他的招牌俏皮文字,冷不丁地在结尾处挠到读者的笑穴,让你忍俊不禁喷饭之余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手不释卷。
  • 闪亮的日子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闪亮的日子》是畅销英语作家比尔·布莱森的最新力作。在这部典型美国童年回忆录的金装范本中,作者凭着非凡的记忆生动幽默地为读者展开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生活画卷。布莱森1951年出生于美国中部城市得梅因,属于美国婴儿潮一代。他的成长经历充斥着对超人的无限遐想。曾几何时,身着带有闪电图样的旧球衣,颈挂毛巾斗蓬的布莱森在自家院子内外疯跑,幻想一跃而过高楼大厦,除尽邪恶无能之辈,还给自己一个“霹雳小子”的名号。他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爱意浓浓却又不同寻常的家庭:为当地报纸写体育新闻的天才作家父亲,担当同一份报纸家装类文字编辑却无暇顾及自家的家居艺术的母亲。通过人物塑造,比尔·布莱森重现了超验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家庭生活和城市风貌——与我们如此贴近,却又遥不可及。 《闪亮的日子》诙谐与怀旧并存,在笑过乐过之后,最令人回味的还是布莱森对旧时代的眷恋和追念,他的诗意渗透在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中。本书不失为一部心灵和历史的游记,可谓比尔·布莱森至今最妙不可言的作品。 布莱森肢解挖苦文化的才能无与伦比,其风格幽默温馨,让那些受了嘲讽的人也大笑不止,无力回击。 ——《华尔街日报》 谈及美国……布莱森洞悉敏锐,字字掷地有声,具有令人喷饭的搞笑才能。 ——《旧金山观察家报》 布莱森既是良伴益友,亦是一位个人风格浓重、风趣调侃、小有洁癖的饱学之士,与加里森·凯勒、迈克尔·金斯利与戴夫·巴里齐名。 ——《纽约时报》 本书回顾五十年代比尔·布莱森在美国腹地度过的童年岁月,处处有令人捧腹的笑料、深刻的剖析、机智风趣和邪邪的青春期遐想,是美国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 ——汤姆·布罗考
  • 幽暗国度

    作者:(英)V.S.奈保尔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 ★ 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保罗•索鲁(美国作家) V.S.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辈的家园,这个隐藏在幽暗阴影中的国度。奈保尔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 东西莫辨逛欧洲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曾于七十年代初期背着行囊横越欧洲, 二十年多之后,这位因《万物简史》和《“小不列颠”札记》而声名鹊起的畅销书作家,决定再一次经历他在青春岁月中所走过的旅途——于是他背起行囊,带上旧地图和旅行指南以及一份被二十多年的成人经验磨得像刀般锋利的尖刻机智,从奥斯陆出发到达欧陆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再一路经过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最后抵达雄踞亚欧大陆的伊斯坦布尔。这段旅程成就了本书《东西莫辨逛欧洲》,也成为了比尔•布莱森的扛鼎之作。 书中,布莱森以他坦白得几近残酷、而且幽默绝顶的旅行者之眼,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欧陆世界。尽管他的文字风趣横生甚至有些粗俗,甚至丝毫不掩饰行程中的尴尬和低落——他眼里的欧洲一点儿也不完美,瑞典小镇的冬天冷清得要命;意大利极其吝啬出钱维护博物馆;奥地利人民完全忘了二战的血债;瑞士小城昂贵而没意思;南斯拉夫穷得揭不开锅;土耳其太脏太乱……可是他笔下的旅程却又如此令人神往,对布莱森而言,旅行的乐趣远远不止在每处名胜上打钩签到,而是在于陌生的城市、陌生人、陌生的语言所带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穿插文中记述的另外一段旅程,是他年轻时跟一个性格独特的朋友行历欧洲的纪录,时隔二十多年,虽然他字里行间偶尔也会缅怀旧事,但更多时候仍有孩子气的固执,让人发觉平凡事物和激动人心的东西之间,所差的只是好奇的眼光而已。 本书配有多幅精美照片。
  • 幽黯国度

    作者:(英)V.S.奈保尔

    1962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春了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本书被奈保尔写得像画家做的画,可以说,不论他以何种文学形式书写,他都是个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