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游记

  • 空谷幽兰

    作者:[美]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这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 书中数十幅插图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 不去会死!

    作者:[日] 石田裕辅

    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羨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 但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吓得躲在青年旅馆不敢出门;在秘鲁沙漠被持枪强盗抢个精光,还得横渡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就这样几度软弱,几度山穷水尽,几度想放弃,最后终于完成壮阔的五大洲完骑世界纪录。 “我看到恒河的纯白日出、萨宾娜天真无邪的笑脸、土耳其那尔汀美丽的笑容;满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长颈鹿、骑着破烂脚踏车追赶我的保保。泰西亚有点恼怒地笑着,流下稚气未脱的泪水。大海般的丛林中浮现蒂卡尔神殿,以及纪念碑谷神圣的风光。雄壮的育空河流淌而过,有鲑鱼跳跃着;在夜空中摇曳的极光……”经历过许多生死绝境、哀痛的别离、幸福的瞬间后,“活着真好”的体悟,是梦想带给石田最珍贵的礼物。
  • 我们的国家公园

    作者:[美] 约翰·缪尔

    这本插图纪念版《我们的国家公园》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文版本。记录了全美最经典的国家公园。对今天疲惫不堪地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这是一部至高无上的指南,所有去过美国国家公园的人们,以及有一天将要去那里旅行的人们,都会被缪尔的描述迷住。让我们与约翰•缪尔一起聆听瀑布、小鸟 和微风的歌唱,读懂岩石,学习洪水、风暴和雪崩的语言,与冰川和野外的公园熟识,尽可能地去靠近世界的心灵。 【勒卡人文】第一部:《夏布埃尔的薰衣草》,作者昂放。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73803/ 【勒卡人文】第二部:《我们的国家公园》,作者约翰·缪尔,译者郭名倞。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05557/ 【勒卡人文】第三部:《这个星球上最动人的名著》(6卷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91817/ 【勒卡人文】第四部:《66号公路》,作者昂放。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945864/
  • 左岸琴声

    作者:[美]赛德·卡哈特

    作者以一位客居巴黎异乡人的经验描述出他眼中的巴黎,充满异国情调。从巴黎人的生活观、生活形态、作息、口头禅,到天气景致的变化,娓娓道来,随着时序变迁呈现出了不同色彩和律动感的巴黎风情。他经由一间坐落于塞纳河左岸的钢琴铺,揭开了巴黎人的神秘面纱。
  • 世界

    作者:[英] 简·莫里斯

    作为游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步入耄耋之年的简·莫里斯回顾自己半个世纪的历程,写下《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一书。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作为媒体记者和游记作家的简·莫里斯的足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见证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到亲历二站后对战犯的审判;品尝了西班牙的贵腐葡萄酒又体验了中国的神奇药膳;从众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到名不见经传的北非村庄,简·莫里斯已经超越了旅游者的身份,而更似一位形貌低调的当地居民。她不写名人政客,只写斜阳下匆匆回家的士司机的会心一笑、街头巷尾值得流连徘徊的小风景,她笔下的那个城市经她雕琢而散发出别样光芒。正如莫里斯在访谈时所说,她常无目的地闲逛以及像狗一样咧嘴微笑在城市里行走,正是这样的一种姿态使得她的游记散文洋溢着斑斓色彩、渗透着智者的哲思。
  • 大海与撒丁岛

    作者:劳伦斯

    文字和城市,幻像与真实。且随文学的脚步,神游遥远的异邦。探访墨西哥谷地,徜徉威尼斯市街,访毕蒂伏里的命相家,前往安达卢西亚的小客店…… 戴·赫·劳伦斯、弗·纳博科夫、川端康成、约翰·厄普代克将是您的旅伴。打开书页,《世界文学》地理文粹邀您共赏大师们的钟灵文字。 翻译名家、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余中先博士撰序推荐。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获奖画家Günter Mattei绘制封面画作。
  • 在中国屏风上

    作者:(英)萨默塞特·毛姆

    作者以游记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的场景,再现了腐败政府的软弱无能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通过调侃的讥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外国列强的骄横虚伪和生活的空虚与无奈,以及朴实勤劳的中国民众所担负的深重灾难。
  • 重返普罗旺斯

    作者:(英)彼得・梅尔

    《重返普罗旺斯》记叙了作者重返普罗旺斯的经历和感受,这里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彩之笔,包括在改建后的加油站举行的宴会,一次在马赛的酒店里所尝到的普罗旺斯鱼汤,以及普罗旺斯独有的鼻子学校,种植黑马铃薯的奇怪园丁等等。 逃逸都市,享受慵懒,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的盗贼! 每次的度假都如同去完成公务,全身披佳各种包裹,五天之内豪迈地遍游欧洲,像一群被赶的鸭子,走马观花,行色匆匆,也许只有普罗旺斯——世界上惟一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玩得非常开心的地方,能让我裹足不前,在这里,时间不受到崇拜,瞬间倒有了独特的意味。
  • “小不列颠”札记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1973年3月,初出茅庐的美国小伙比尔·布莱森踏上了不列颠这个梦想中的岛屿,突然间,他发现那里的一切都与他所想象的,与旅行指南上写的完全不一样。原本只想稍作停留的他竟在这块土地上娶妻生子落地生根起来。二十年后,他决心带着妻儿回到自己的故乡美国,在离开英国前,布莱森又重新背起行囊,坚持要作一番旨在告别的环岛之旅。 布莱森从当初隔着海望到它第一眼的地方起步,再次进入这个国家,他用他擅长的犀利、睿智以及细腻地语言带领读者穿越一个个形形色色的英国村镇。在布莱森眼中,不列颠是个神奇的地方,而不列颠人则疯狂到了极致,可爱到了极点。那里有奇怪得让人咋舌甚至呕吐的地名,且到处充斥着闻所未闻的字眼;那里地形多样,历史辉煌永恒,风景却如此袖珍;那里的法官头上顶着“小拖把”,怪里怪气;英国人对自己的美德和快乐指数木知木觉,对享乐的态度更是古怪。旅途中,布莱森还时常回忆起当年造访时的情景,感慨二十年来不列颠的人和物事变化。这是一次深入英国人灵魂以及其居住腹地的旅行。尽管字里行间对英国风土人情入木三分的刻画中也带有一些嘲弄,然而贯穿全书的仍是对不列颠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在环岛之旅行将结束之时,布莱森终于明白自己喜欢英国的什么了,其实,就是它的全部,它的一点一滴,不论好坏。
  • 普罗旺斯的一年

    作者:[英] 彼得·梅尔

    收有“这一年的记忆是由一顿午餐开始的”、“冰封雪埋的日子”、“春季到来农夫忙”、“采摘樱桃的时节”、“疯狂的蔚蓝海岸”等文章。
  •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作者:[日] 新井一二三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 永远的普罗旺斯

    作者:(英)彼得・梅尔

    自从诞生之日起,普罗旺斯(Provence)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的生活面纱才渐渐揭开   若干年前,作为麦迪逊大道的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彼得・梅尔厌倦了写字楼的繁忙与浮华,携妻及爱犬告别了雾气迷蒙、漫长灰暗的伦敦,隐居到了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那里阳光明媚、天色蔚蓝,梅尔购置了一座古宅,勤学法文,向过去的一切说再见,悠闲自得地生活,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他的每本与普罗旺斯有关的书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都久居不下。在彼得・梅尔笔下,普罗旺斯不仅是地域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经年持久地在拥挤、繁忙、喧嚣、竞争、压力中生活的都市人,获得许多物质的享受,却不经意间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和宁静的生活。有钱、有地位,头顶却少了明媚清澈的阳光,内心更少了一份随心所欲的潇洒。即使是“有钱有闲”去旅游,恐怕也是来去匆匆,无法放纵。彼得・梅尔的书就写给这样看似充实无比实际已经压力重重的都市一族。不是教他们如何应对,而是让他们学会幸福地逃避。
  • 再见,大马士革

    作者:郭子鹰

    约旦、京都、尼泊尔、斯里兰卡、菲律宾、北欧 在路上,遇见你,爱上你 在一起或分开 我会永远记得被你拥抱过 因为你,因为旅行,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周自横之于直美,一如她钟爱的大马士革玫瑰和钢刀,是她最为珍爱的。 约旦、京都、尼泊尔、斯里兰卡、菲律宾、北欧,他们走过了世界上最美的旅行地,却发现最美的所在,并不在路上,而是在彼此的心里。 当爱情单薄的枝干生长出了友情、亲情、恩情、知音的共鸣和责任的果实,她却不得不放弃。 爱已出发,百般曲折,她从未后悔。 因为他,因为旅行,直美设计出了梦想烟火“天边隐莲”,活出了全新的自己。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最美的所在,不在路上,而是在心里 美好的爱情,不仅仅是拥有,还可以放手 《再见,大马士革》是一本旅行笔记,也是一部治愈系都市小说。《再见,大马士革》小说描写一群充满梦想的年轻人生命中最美丽的几年,与爱情有关、与旅行有关、与梦想有关、与成长有关、与他们人生中最难放弃的原则有关。 周自横,北京一家旅行杂志的摄影师。他和很多人一样,有点理想,也有很多现实中的无奈,所幸的是他在旅行中找到了坚持的理由。直美,精于弓道的日本小厨师,执著于烟火梦想的旅行者。在约旦边境,直美被周自横毫不躲闪的眼神吸引;京都重逢,周自横点醒了直美的烟火梦想。直美远离故乡只身来到北京,她只是想离自己喜欢的灵魂近一点,她知道也许最终一无所获,可她还是来了。最后的结果,却令她意外,令她永远难忘…… 他们一起走过了世界上最令人赞叹的旅行目的地,却发现最美的所在,并不在路上,而是在心里。
  • 我亦飘零久

    作者:独木舟

    行在路上,邂逅的不仅仅是尘世风景,更是触动人心的辛酸人事: 孤独地在风中散着纸风马的藏袍男子,麻木而悲伤的新郎, 一直强调自己不是骗子只是一位母亲的妇女, 直到离别那天才告诉我身份的传教士,温和纯真又让人落泪的“哈利波特”,说“只爱一个人最幸福”的鳏夫,鸣沙山逃票,与十七颗流星不期而遇,泰国的水灯节,菩提迦叶的法会,睡过收容站的通铺,也去寺庙领取过免费食物…… 漫步人生,经历的不仅仅是悲欢离合,更是命运的森罗万象: 这些年来,我从来都不是你喝醉时突然叫出口的名字,我只是这么多年一直站在你右侧,与你谈天说地,陪你成长的女子。 若干年前,你是著名不良少女,其实你真正做过些什么坏事呢? 你伤害的,只有自己。 那些珍藏一生的至交,与那些分道扬镳的旧友。 那些无以为继的梦想,与那些恍惚而过的时光, 那些求之不得的爱情,与那些一事无成的岁月, 那些永远无法体会的父爱,与那些总是隔膜牵绊的亲情…… 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80后最具共鸣的青春与行走读本。
  • 万水千山走遍

    作者:三毛

    大地啊,我来到你岸上时原是一个陌生人,住在你房子里时原是一个旅客,而今我离开你的门时却是一个朋友了。 当飞机降落在墨西哥首都的机场时,我的体力已经透支得几乎无法举步。长长的旅程,别人睡觉,我一直在看书。眼看全机的人都慢慢地走了,还让自己绑在安全带上。窗外的机场灯光通明,是夜间了。
  • 抵达之谜

    作者:奈保尔

    奈保尔(V.S.Naipaul)在《抵达之谜》中,描绘了英国威尔特郡乡村旷野的景色,包括生活在那里的人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同时交替穿插着自己写作的历程和外出旅行时的心情记录。这部被冠以“半自传体小说”(一种纯粹杜撰的称谓)的作品,打破了纪实与虚构、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以类似印象画派的笔法,捕捉外界事物留存在心中的影像――那些跳跃的记忆光点、闪烁的人影、生活碎片、乡野景色和朦胧的伤怀之情。它们在忧伤调性统领下,使流淌的语词所呈现的一切,具有永久回味的意味;仿佛是对逝去岁月所作的一次邀请或回访。
  • Into the Wild

    作者:Jon Krakauer

    After graduating from Emory University in Atlanta in 1992, top student and athlete Christopher McCandless abandoned his possessions, gave his entire $24,000 savings account to charity and hitchhiked to Alaska, where he went to live in the wilderness. Four months later, he turned up dead. His diary, letters and two notes found at a remote campsite tell of his desperate effort to survive, apparently stranded by an injury and slowly starving. They also reflect the posturing of a confused young man, raised in affluent Annandale, Va., who self-consciously adopted a Tolstoyan renunciation of wealth and return to nature. Krakauer, a contributing editor to Outside and Men's Journal, retraces McCandless's ill-fated antagonism toward his father, Walt, an eminent aerospace engineer. Krakauer also draws parallels to his own reckless youthful exploit in 1977 when he climbed Devils Thumb, a mountain on the Alaska-British Columbia border, partly as a symbolic act of rebellion against his autocratic father. In a moving narrative, Krakauer probes the mystery of McCandless's death, which he attributes to logistical blunders and to accidental poisoning from eating toxic seed pods. Maps. 35,000 first printing; author tour. Copyright 1995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 客厅里的绅士

    作者:(英)毛姆(Maugham,W.S.)

    “当你想到散布丛林中的那几所荒寺和散落博物馆里的那几件残雕,它们是这个强大帝国与这个躁动民族留下的一切,这些伟大的高棉雕塑就会令人异常心酸。他们不再有力量,他们四散而去,成为挑水劈柴之流,他们杳无踪迹;而现在,他们剩下的人被征服者同化,他们的名字只存留于他们如此奢华地创造的艺术之中。” 本书是二战前毛姆游历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的旅行记。毛姆通过水路从仰光来到曼德勒,又骑马通过山区和山国家森林曼谷、再过海来到越南海防。这是一本旅途的速写散记,几乎没有传统游记中景色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更让我们愉悦的个人的旅途见闻和感怀,而正是这些让每一次旅途都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
  • 三毛作品集

    作者:三毛

  •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