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逻辑

  • 哲学逻辑

    作者:【美】罗·格勃尔 主编

    《哲学逻辑》是《布莱克韦尔哲学指导丛书》的哲学逻辑分册。《哲学逻辑》权威地介绍了哲学逻辑的20个核心领域,包括经典逻辑、模态逻辑、相干逻辑等其他一些逻辑,并且严密地考察了关键的逻辑概念。在《哲学逻辑》的各章节中,国际杰出的逻辑学家、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语言学家提供了广泛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涉及各相关专题领域中的概念、研究动因、方法、形式系统、主要结果及其应用。
  • 逻辑大全

    作者:奥卡姆

    奥卡姆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神学著作,这主要是他写的关于伦巴德(Peter Lombard)的《论辩集》的注释。一部分是政治神学著作,这主要是他逃离阿维农以后写的反对教皇的论著。还有一部分就是他的逻辑和哲学著作,在这部分著作当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逻辑大全》。   在欧洲中世纪,逻辑是进入神学院前首先要学习的基础课,与语法和修辞并称为“三艺”。因此,逻辑在中世纪思想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世纪学者对逻辑的学习与研究不仅非常普遍,而且也十分深入。奥卡姆是中世纪晚期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中世纪晚于奥卡姆的最著名的逻辑学家大概只有布列丹[1300—1358]一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奥卡姆是中世纪逻辑思想和成就的集大成者。因此,作者们从他的逻辑著作中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中世纪逻辑。   根据作者的理解,中世纪逻辑有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一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是在研究注释亚里士多德逻辑著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的讨论非常多,比如关于属和种等谓词的讨论、关于命题的讨论、关于三段论的讨论,等等。而且,由于亚里士多德逻辑著作的拉丁文译本传人欧洲和流行起来的时间不同,早期(大约12世纪以前)是《范畴篇》和《解释篇》,后来(大约12世纪中叶以后)才有《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辩谬篇》,因此中世纪也有所谓“新逻辑”和“旧逻辑”之分。另一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非常注重语言分析,并且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比如关于助范畴词的讨论、关于词项的讨论、关于指代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关于指代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不仅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没有这个理论,而且后来的传统逻辑也没有吸收它。第三个特征是,如同中世纪哲学一样,中世纪逻辑也受到神学的影响,所以它含有许多关于上帝的讨论。但是应该看到,一般来说,这样的内容并不是具体的神学讨论,充其量只能说是在逻辑讨论中使用了一些神学的例子,而且是一些所谓“自明”的例子,为的依然是更好地探讨逻辑问题。第四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学家一般也是哲学家。由于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逻辑与哲学并没有分家,逻辑问题与哲学问题的讨论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中世纪逻辑的讨论也常常包括哲学问题,比如关于“是”的问题。这不仅是逻辑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 是与真

    作者:王路

    “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还是上帝或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思考和求索,引申出无数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什么是人?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无论是在哲学孕育着众学科的古希腊,还是在各学科独立门庭的现代,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直至海德格尔,哲学大师们不断重复着同样的主题。求是,求真,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主线,而且是理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研究西方哲学,理解“是”与“真”最是关键。 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西比较而推陈出新,理解“是”与“真”无疑也是一个极佳的角度。
  • 逻辑与语言

    作者:陈波,韩林合 主编

    编辑一本分析哲学经典文选,有许多种不同的编法,例如按主题,如语言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等。经反复考虑之后,本书的编选按大致的年代进行,选择篇目所秉承的原则是:一是在分析哲学发展过程中造成某种重要的影响;二是其思想具有某种原创性。但实际编选过程中还有一个技术性考虑:有些经典性论文,例如罗素的《论指谓》,斯特劳森的《论指称》,蒯因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塔斯基的《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戴维森的《真理与意义》,在已经出版的多个中文选本或译本中都可以见到,由于篇幅有限,我们遂把它们略去了,而选择了其他先前尚未译成中文的重要文章。
  • 好好讲道理

    作者:[美]T.爱德华•戴默

    应对蛮不讲理者的60种逻辑学策略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有这么几个实际的理由。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 第二,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好的论证,使我们更愿意只遵从那些我们有充分理由信其为真的、牢固的观念。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我们就该加强现有的信念,或暴露其不足,以便取舍。 第四,运用好的论证,还能提升我们在社交、工作及个人事务中思考和行动的水准。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某个观点,讲道理通常要比吓唬人、讨好人等办法更有效,至少效果更长远些。 最后一点,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 本书能够帮助你: 1.更好地应对胡搅蛮缠的妻子或丈夫、蛮不讲理的老板、喜欢抬杠的同事 2.在交谈中驳回对方的诡辩 3.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错误 4.使你的推理更正确、表达更清晰 5.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
  • 悖论研究

    作者:陈波

    悖论是逻辑学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也是最能激发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以及普通大众兴趣的话题,它指的是与公认的信念相左的“道理”,或是让人陷入两难、无所适从的命题。它虽然看似荒谬,违反常理,但却似乎论证缜密、无从反驳。 悖论起源很早,如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中国的“白马非马”之说。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对悖论进行了奇妙而艰苦的探索,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痛,并且不断推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展,引发哲学和数学的革命。 本书是国内迄今最全面系统地介绍悖论问题的著作,作者将从古至今五花八门的悖论分成十二类,详细介绍每一类悖论的历史原型、各种变体、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作为国内著名的逻辑学家,作者展示了多年来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成果,对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逻辑学的进展都将有很大的推动。 悖论之所以存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人类思维深处的矛盾和裂隙,在对悖论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攀升人类智慧的高度,同时也意识到其局限和不足。 悖论示例: 万能的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如果能,则世界上至少有一块石头是上帝无法举起来的,所以他不是万能的; 如果不能,则世界上至少有一件事是上帝做不到的,所以他也不是万能的。
  • 世界的逻辑构造

    作者:卡尔那普 (Carnap)

    《世界的逻辑构造》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逻辑研究(第二卷 第二部分)

    作者:[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逻辑研究》的第二卷由六项研究组成。第六研究单独构成该卷的第二部分。胡塞尔本人以及后面的研究者都最为关注此项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此项研究(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六章)已经切入了存在问题。同时它也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明见性以及在价值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
  • 逻辑学导论

    作者:陈波

    本书是一本新型的逻辑教科书,属“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合于大学文理科的逻辑教学。它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讨论了数理逻辑、传统逻辑、归纳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全书正文由六章组成,分别是: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非形式逻辑。各章后面有思考题和练习题,书末附有“综合练习100题”、“附录:形式化方法和形式系统”,以及“推荐阅读书目”。
  •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作者:卢卡西维茨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波兰著名逻辑学家卢卡西维茨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的目的是用现代数理逻辑的观点解释亚里士多德逻辑最重要的部分——三段论理论。《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亚氏三段论理论,绘出了亚氏三段论理论的严格的形式系统。《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曾对逻辑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把数理逻辑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了解现代逻辑不可不读的参考书。
  • 论道

    作者:金岳霖

    《论道》是金岳霖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最完备、最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书中以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通过逻辑的推演建构出独特的本体论。这本书的问世使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轻逻辑的中国文化圈中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充分体现了金岳霖先生中西合璧的著述风格。
  • 《逻辑哲学论》研究

    作者:韩林合

    《逻辑哲学论研究》利用了基本上是所有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大量的二手材料,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研究了其中最为困难的几大问题,获得了领先的研究成果,是《逻辑哲学论》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不得不读的优秀作品。
  • Gödel, Escher, Bach

    作者:Douglas R. Hofstadte

    Twenty years after it topped the bestseller charts, Douglas R. Hofstadter's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is still something of a marvel. Besides being a profound and entertaining meditation on human thought and creativity, this book looks at the surprising points of contact between the music of Bach, the artwork of Escher, and the mathematics of Gödel. It also looks at the prospects for computer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for mimicking human thought. For the general reader and the computer techie alike, this book still sets a standard for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of computer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way we think. Topics Covered: J.S. Bach, M.C. Escher, Kurt Gödel: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d wor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istory and theories, strange loops and tangled hierarchies, formal and informal systems, number theory, form in mathematics, figure and ground, consistency, completeness, Euclidean and non-Euclidean geometry, recursive structures, theories of meaning, propositional calculus, typographical number theory, Zen and mathematics, levels of description and computers; theory of mind: neurons, minds and thoughts; undecidability; self-reference and self-representation; Turing test for machine intelligence.
  • 从逻辑的观点看

    作者:W.V.O.蒯因

    《从逻辑的观点看》是W.V.O.蒯因的第一部哲学论著,由九篇论文结集而成。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的观点,如关于何物存在的本体论许诺的学说,关于共相(抽象物)问题上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的折中解决方案(概念论),关于经验论“两个教条”(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分与还原论)的批评和整体主义的知识观,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和对“意义”观念的否定,关于数理逻辑的新基础(NF)以及对内涵(模态)逻辑的批评等,都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逻辑与知识

    作者:伯特兰·罗素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部主要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罗素1901—1950年发表的十篇文章所组成:(1)关系逻辑;(2)论指谓;(3)以类型论为基础的数理逻辑;(4)论共相与殊相的关系;(5)论亲知的性质;(6)逻辑原子主义哲学;(7)论命题:命题是什么和命题怎样产生意义;(8)逻辑原子主义;(9)论时序;(10)逻辑实证主义。这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哲学专著,对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当代分析哲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工具论(上下)

    作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使形式逻辑从哲学、认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以推理为中心,特别是以三段论为中心的独立的科学--形式逻辑学。《工具论》即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西方的思维形式奠定了基础。
  • 数学哲学

    作者:[美] 保罗·贝纳塞拉夫 希拉里·普特南

    《数学哲学》内容简介:只要将《数学哲学》第二版与第一版的目录随便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有重大差异,又有许多重复之处。总的说来,这一选本是由两种力量促成的。(1)第一版的使用者(以及第二版的可能使用者)的评论;(2)我们自己对这门学科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进展方向的认识。 我们感谢许多朋友和同事。他们指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第一版中哪些内容有用,哪些内容不大有用,并指出他们觉得哪些内容可以加进书中。由于人数众多,恕不一一道谢。他们的意见非常宝贵,虽然选择内容的任务主要仍在我们身上。
  • 逻辑学讲义

    作者:(德) 康德

    《逻辑学讲义》是一部由学生听讲笔记整理而成的康德著作,不过它在出版前曾经康德亲自审定过,因而比起其他版本来更具有权威性。在该书中,康德在传统的逻辑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模态,开创了研究概念的内容实质的新局面,从形式逻辑发展到先验逻辑。康德对范畴表的旧类范畴,都用正、反、合方式来阐明,从而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佛教逻辑

    作者:舍尔巴茨基(Stcherbatsky.F